第三百七十章 落幕

bookmark

壽春,關係吳軍滅亡的會議始終拖延不下,遲遲不見結果。

孫權以外交手段復辟東漢帝國的種種努力付諸東流,在劉封統帥四州官吏士民向劉備上表時就宣告失敗。

劉封以燕王自領兗州牧、車騎大將軍,以曹植爲燕相,曹休爲燕國上將軍。

外交手段失敗,擺在吳軍面前的選擇並不多,每一個選擇都有一系列隱患。

孫權遲遲拿不到主意,每一個選擇都有可能帶來滅亡。

這種時候每一個能發言、表態的將軍都沉默對待,沒人能承擔這麼大的責任。

會議拖延不是因爲爭執,而是沉默。

這種沉默環境裡,原來出使濮陽津的正使鄭泉意志消沉每日暴飲,遇風邪癱瘓,病重。

與太多同僚一樣,潘濬也來看望鄭泉。

他來時鄭泉已到彌留之際,與許多人不同,鄭泉張着口,由兒子灌酒。

潘濬一衆人面面相覷,看着這個酒鬼在彌留之際飲酒。

與鄭泉沒說一句話,就看鄭泉嚥氣。

鄭泉的幾個好友也都愛好相同,當衆宣讀鄭泉的遺囑。

按照鄭泉的遺囑,他的屍骸將會儉葬,不需要更換精美的衣服,也不需要棺槨,要麼將他葬在陶戶取土的土原裡,百年之後骨肉化成泥塵,被陶戶做成酒器,也就能生飲酒,死飲酒,與酒常伴長眠;再要麼火化他的屍骸,用骨灰燒製酒器。

第二個太過驚世駭俗,只好折中選擇,將他葬在陶戶取土的土原裡。

“煅燒骨灰做成酒器倒是貼合鄭文淵本意,此公癲狂之人,可惜其子不肖。”

回去路上潘濬感慨一聲,跟在身邊的兩個兒子默然無語,總覺得這是在說他們兩個資質駑鈍。

吳國現在的形勢越發的兇險,潘濬如履薄冰,深怕與內、外大勢相撞,被碾成齏粉。

現在十二萬大軍屯在壽春一帶,春耕在即,到底是依託淮水、芍陂執行軍屯,還是撤軍?

如果執行軍屯,夏收後是否配合魏軍夾擊劉封?

夾擊劉封期間,漢軍主力順長江而下,直奔江東而去,那中原種種努力、佈局豈不成了笑話?

所以要退兵,要加速退兵。

漢軍自臘月初退兵回荊州,春耕之後隨時可以發偏軍來襲。

以現在漢軍的體量,一支偏軍規模介於三五萬之間,足以讓江東雞飛狗跳。

只有迅速退兵才能保全根本,江東就是根本,失去江東,大軍在外無異於喪家之犬……或許一夜之間就能分崩離析,煙消雲散。

可問題就那麼擺在面前,算計來算計去,孫權廢了多大心力纔得到淮南地?

現在撤軍,豈不是等於之前都做了無用功?

哥哥給弟弟認錯很困難,父親給兒子認錯更困難,君上給臣子認錯……不僅困難還兇險。

讓孫權承認外交手段失敗?承認詐取淮南地是失敗的策略?

如果沒有采取外交手段,吳軍主動退回江東,哪有現在這麼多事情?

吳軍的體量、戰力決定了選擇的範圍,首先排除了軍隊兩分,軍隊分在淮南、江東兩塊區域駐守,那淮南擋不住劉封、臧霸、曹休,江東也擋不住漢軍。

所以吳軍要麼不管春耕,就現在發兵去打劉封,在漢軍有所舉動前,破壞劉封的春耕,然後主力迅速回防江東。

戰果是劉封春耕受影響,夏收、秋收後只能勉強固守,防禦魏軍的攻擊;而吳軍留守萬餘人,就能守住壽春、合肥。

代價是江東的春耕、生產也就廢了,今後兩年時間裡只能固守、做積蓄。

再要麼象徵性留小部分兵力守禦壽春、合肥,主力返回江東,抵禦漢軍。

戰果是有更大把握擊退漢軍偏師,保住江東主體;代價是無力繼續幹涉中原,而這一退,將校軍吏很難鼓足勇氣再來中原。

怎麼選,衆人心裡都有一杆秤。

至今無果,就是顧慮孫權的顏面,以至於全軍表現遲鈍,什麼都後知後覺一樣。

潘濬表面上也爲這個問題苦惱,真要讓他做選擇,沒什麼好猶豫的,秉持漢軍一貫的優良傳統,先撞上去,打一架再說。

立刻提兵北上,先把劉封的春耕生產破壞了,劉封畢竟初立,急需要休緩內部傷口,安撫士民驚慌情緒,要逐步確立威信。

春耕之際發生一場軍事對峙,足以擊垮劉封的治民威信,沒有兩三年休養,劉封無法對外採取行動,無異廢掉劉封的行動能力。

至於耽誤己方春耕、積蓄……沒什麼好怕的,反正今後也很難干涉外界,關上門安心理政,休養戰爭創傷即可。

等劉封恢復對外干涉能力,己方也就恢復了。

掐算時間,那個時候劉備應該會撐不住了,那時候正好各家聯軍,幫劉封打內戰搶皇位。

南邊一個漢,東邊還是一個漢,又恢復到孫權外交手段謀求的那種局面,自家又可以做大漢吳王。

只是自己想到的事情,孫權也能想到,孫權沒有強制推動執行這個計策,可能孫權也有其他方面的顧慮。

比如,不願向劉備的兒子稱臣。

給劉協稱臣並無心理、臉面上的障礙,大家本就是劉協的臣民出身,調頭回去再臣服,不算什麼。

給曹丕稱臣也不算什麼,可劉封猝然崛起,就因是劉備的兒子,空手套來好大的一番基業,這麼急巴巴去臣服,臉上實在是無光。

如果幫劉封打皇位戰爭,等於在幫劉封搶自己女婿劉禪的皇位……事情怎麼看怎麼糾結。

潘濬很清楚事情發展到這一步的種種原因,自然不會跳出來幫孫權解除繩套……這絕對換不來孫權的好感。

而目前的局勢,孫權也清楚是怎麼一步步導致的,思來想去歸納出答案……內內外外所有人都不懷好意。

不對,諸葛子瑜是例外,可惜諸葛子瑜留守建業,正爲他守家。

ωwш• t t k a n• C〇

如果諸葛瑾隨軍,或許此刻就能站出來,主動揹負責任,勸導自己後撤,把軍隊完完整整帶回去。

跟劉封打,勝負五五開;跟劉備打,必須全力以赴。

僅僅這輪北伐,估算漢軍斬獲,別的不說,光騎兵最少能擴四千騎;而鐵質鎧甲,漢軍最少繳獲了五萬套。

這意味什麼?

意味着下一輪漢軍北伐中原決戰,漢軍的裝甲力量更強,魏軍會拒絕野戰,藉助堅城被動挨打。

意味着戰爭主動權全面落入漢軍手裡,如果沒有較大的轉機,江東可能撐不住十年。

人麼,有始有終。

第一百九十四章 山民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八百二十四章 變故之初第五百零七章 清賬第四百一十四章 皮毛第一百四十章 二回熟第七百七十九章 形勢第三百章 精兵第七百五十五章 情真意切第六百九十七章 熟人第三百一十四章 王平第二百零三章 受辱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五百零三章 鹿門第一百二十六章 父子升斗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八百一十五章 變故第二百一十章 變法第七百一十六章 絕計第二百九十二章 趨利害宗德豔力勸吳王第四章 孟達第五百八十章 戰術重現第一百四十一章 落幕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七百一十二章 錢孔之間有大恐怖第三百二十五章 雙亡第二百零五章 興滅繼絕第七百二十五章 體面第八十八章 郡制第三百四十四章 調整第五百三十四章 象邑動員第七百零六章 西瓜上校第四百八十九章 禁錮上第二百六十六章 撲倒第四百七十一章 賬目第四百五十九章 天地同力第七百九十三章 兗豫第二百八十八章 想明白第六百零六章 對答第三百九十一章 姓氏第一百八十六章 周魴第一百三十二章 相持第二百一十九章 暨豔第七百三十七章 顧慮長遠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七十七章 瘟疫上第五百一十章 再嘔血第六百六十七章 麥第二百九十六章 首交鋒勇士舉義第四百六十六章 病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五百一十四章 休養第三百九十八章 將門有將第八百一十四章 排除第五百一十一章 龐季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五百七十九章 進退之際第七百零二章 反轉第一百九十五章 夏侯第三百三十四章 姜維第三百七十三章 南中第四百九十九章 衛公第五百一十一章 龐季第六百一十七章 爛攤子第八十二章 貓第八百零六章 漸漸明朗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八百四十九章 會館第五百七十三章 看山還是山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過三第五百六十四章 等待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魏忠良第八十二章 貓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開花第五百六十章 一錯再錯第二百一十章 變法第八百七十五章 信任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六百一十二章 自薦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一百二十章 理智第六百六十章 套索第五百三十七章 唯死而已第六百八十六章 不可直視鬼神第六百一十四章 熟悉的友人第七百九十八章 軍令狀第一百七十三章 卯時第三百三十九章 抉擇第三百二十七章 變數第八百七十九 明確認知第五百二十四章 瞞報第九十五章 借第六百五十六章 再無退路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一百零二章 太極三巴第八百零六章 漸漸明朗第七百三十三章 楊少府第一百八十六章 周魴第一百八十五章 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