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過三

橘林館,劉備、關羽夜宿於此。

一場關係未來長遠的談話也將在此展開,是大漢軍制最終定型的框架問題。

未來軍制、兵權劃分是握在田信手裡的,現在握在劉備、關羽手裡。

軍制決定着今後執政的主次,究竟是大將軍比丞相高,還是丞相比大將軍高。

東漢光武帝以後爆發的各種政變原因就在於沒有一個穩定、名正言順的丞相府來管理國家。

所以外戚、宦官圍繞着皇帝不斷爭權,士族又在其中兩頭受氣……不管外戚、宦官誰贏,總有一部分士族會被清洗掉。

長久以來,士族對這種格局自然不滿,出現抗爭情緒也就可以理解了。

這種抗爭情緒引發第一次、第二次黨錮事件,也將士族的抗爭情緒引爆,不願意再忍受這種格局,力圖改革,割掉外戚、宦官的命。

軍制的番號沒什麼好討論的,大概會有十一支常備軍,禁軍、衛軍、五軍,以及邊軍性質的四方府兵。

如果還要多加兩個常備軍,可能就是兩支近海水師艦隊,維持十三支常備軍。

也不在各軍的詳細編制,戰爭平息後,除了府兵外,餘下各軍肯定要縮編,效仿北軍五校營作爲架子師,只保持三分之一編制。

換言之,如前軍四十二營兵,可能戰後會縮編到十四個營,每個營又縮編到三分之一,實際只有五個營四千餘人。

作爲補充,則是郡尉徵發的郡兵、衛士,輪番在禁軍、衛軍、五軍之中服役;遇到動員時,往框架裡填充郡國兵。

軍制、動員體制向漢初靠攏……這都是大家都有底線的事情。

唯一拿不準,最敏感,可能爆發政變的關鍵點在於這十一支軍隊的分配方式。

三恪家族自帶北府、前軍、右軍;劉備手裡現在握着中軍、後軍、衛軍、西府,馬超手裡握着左軍。

還需要建立三支,即南府、東府和禁軍。

禁軍是劉備返回成都就要着手組建的,禁軍體系也是現成的,即北軍五校營,虎賁、羽林左監、右監這八個營部隊。

京都何等重要,衛軍只負責外圍戍守,京城以內甚至城門都不能跟衛軍發生交接,要設立城門校尉專管。

而禁軍又是駐紮協防爲主,各宮有宮令、宮門有司馬、門侯,都城區域內的各都亭又有亭長維持治安。

禁軍、衛軍各有側重,並不參與都城的治安、崗哨工作。

禁軍組建是劉備的自留地,那麼南府、東府組建,就需要一起商議。

等這十一支常備徹底建立後,怎麼維持內部的軍權平衡,也需要制定一個底線。

這並非劉備、關羽的空想,而是有例可循的……三家分晉的晉,晉國內部六卿輪流執權,六卿的根基就是六軍。

以此爲鑑,優化漢軍內部的兵權均衡。

所謂均衡,就是要避免一家獨大……也就是要避免田信一家獨大。

以田信的功勳、威望都能遵守這個底線,那後來的三恪家族繼承人,也只能遵從。

今後軍權註定牢牢把控在軍功貴族手裡,這是建立三恪家族時就已經註定的事情。

除非發生一起各種巧合撞在一起的土木堡之敗,否則三恪家族及大小軍功侯家族一代代前赴後繼,足以牢牢掌控兵權。

這也意味着大將軍、大司馬、太尉這三個公位會落在軍功貴族手裡。

相對應的,丞相的位置就不好爭取。

但未來的事情誰又能說準?

諸葛亮之後,沒有田信的認可,誰能坐穩相位?

到時候不管誰做丞相,跟田信本人做丞相沒區別。

所以沒必要限制軍功貴族出將入相的發展道路,只要維持好軍權平衡,那許多問題出現後,各方都可以坐下來討論解決,而不是用武力、蠻橫姿態解決問題。

那麼,自己今後掌握多少軍隊纔能有安全感?今後別的大將軍掌握多少軍隊,才能想爲害,又無法成功?

長屋內油燈昏黃,關羽在一側不做反應,如同一個誓言公證人。

劉備也不着急,任由田信思索這個問題。

桌面上擺着十一個兵棋,象徵今後的兵權。

世上最難的就是信任,如果能把這份信賴傳承下去,對四個家族的好處實在是太多。

唯有實力相近,又有共同目標,才能維持合作,保持信任。

所以十一支軍隊,今後自己主政時,任何一家最多時只能掌控三支,包括天子宗室。

禁軍、衛軍還有都城治安力量,是皇帝、劉家的。

三恪家族各自保底一支軍隊,四個家族拿走五支,還剩六支。

中軍應該放在都城,作爲歷任大將軍的直管軍隊,握着中軍,大將軍也能維持威信。

如果劉家、宗室中有賢才,可以做大將軍或四方將軍,那劉家將達到理論上的上限,可以掌握三支軍隊。

四支府兵,只要打下關中,這些番號會落到三恪家族手裡,所以今後三恪家族掌握的根本嫡系軍隊,將是府兵。

但四府兵中有一支是殘廢狀態,即南府兵,這是將要爲解決南中問題而設立的府兵。

初代人選都選好了,就是前軍副將夏侯蘭。

夏侯蘭、馬超這些人打完廣州、豫章,恰好也是自己練好蠻兵的時候,夏侯蘭將會率領嫡系及這支蠻兵前往巴郡待命。

這支軍隊的番號可能是平南府,或安南府,或者鎮南府。

等南府永鎮滇黔後,這支軍隊只會成爲地方駐軍,對朝政影響力最小。

自己的北府兵也會一分爲二,願意跟自己去關中的則前往陳倉一帶屯軍,並跟魏延換番號,更易西府。

北府今後可能會駐屯在雁門、雲中等地,是屬於張家的力量。

東府自然是關家的,今後會鎮在吳越之地。

府兵在四邊,廣州、交州還缺一個南洋伏波軍;東海、朝鮮一帶還缺一個北洋橫海軍。

這六支軍隊是定死的,禁軍、衛軍、中軍也是限定的,只有前後左右四軍是自由可以流動的,各家可以競爭這四軍。

所以理論上劉家最多掌握禁軍、衛軍,以及五方軍中的任何一支;三恪家族則是府兵一支,四方軍一支,大將軍專屬的中軍一支,也是三支。

考慮這個問題時,趙公馬超幾乎沒有存在感。

天下英才太多了,等天下統一,四個家族合力才能守住兵權;就馬家現在青黃不接的狀態,馬超的左軍很難順利傳承到兒子手裡。

第七百五十章 溫泉館第一百五十二章 後續第二百一十三章 北府第六百二十七章 趕時間第二百九十二章 趨利害宗德豔力勸吳王第八百零九章 叛國否?第四百二十六章 輕重有別第十章 宜都郡尉第三百四十三章 暗傷第三十一章 爭論第六百六十四章 寶藏青年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三章 嚮導官第七百五十章 溫泉館第一百八十五章 家事第三十九章 自謀前路第三百二十五章 雙亡第三百九十四章 彼此差距第一百六十九章 李嚴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第六百五十三章 爲難第七百八十三章 房價第五百六十章 一錯再錯第六百四十八章 鹿門山困局第七百零四章 非法伐魏第七百九十九章 風口之人第八百四十四章 就緒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八百零九章 叛國否?第六百五十七章 文和亂武第三百零一章 思路第八百六十四章 憤怒第七百一十一章 處置第七百四十八章 錢窩第六十章 戰江陵三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三不四第十九章 再進冖車第八百四十一章 懷疑第六百六十五章 諸葛伯鬆第六百八十九章 神仙藥第四百三十章 童謠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七百六十五章 遊說第三百一十五章 繞擊第二百七十八章 伏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七百四十章 信口開河第二百八十七章 憂天第六百一十八章 畫第八十四章 蛹第四十三章 關姬第六百五十四章 權第六百二十三章 仁第五百七十九章 進退之際第四百二十一章 火克木第四百五十四章 專斷第一百五十三章 放血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第五百零七章 清賬第八百五十七章 事項第一百二十八章 丈八第三百二十六章 顧慮第一百四十章 二回熟第七百七十五章 關鍵與樞紐第五百四十三章 敗者無人權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司馬第六百九十八章 演技第二章 不可莽撞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八百二十九章 最重要的第五百六十二章 退無可退第八百二十八章 投降第四百三十五章 設計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壩第八百六十四章 憤怒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三百六十章 改制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陣第二百四十章 良心第七百五十七章 皮球第八十四章 蛹第七百二十三章 馬超所請第六百一十八章 畫第八百七十九 明確認知第五百六十六章 連環陣第八百六十七章 行刑第一百一十九章 趨利第五百二十七章 典論第二十四章 彩第十六章 後顧無憂第八百零六章 漸漸明朗第一百四十三章 談判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七百四十九章 孔明先生第六百六十七章 麥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八十四章 蛹第八百七十章 一切爲了穩定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六百八十八章 泰山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