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零七章 茶

bookmark

徐州,下邳。

燕王劉封生於亂世,長於亂世,他深深明白軍權的重要性,更知道軍隊的核心是什麼。

如今魏軍龜縮不出,吳軍等待機會,使得中原郡縣享有寶貴的喘息之機。

燕軍也發生調整,先是曹仁病中得聞北邙山家族墳墓被掘,遂嘔血而亡;曹仁暴亡後,持大將軍印的曹休被劉封表奏爲上將軍,曹休退還上將軍印,返回譙縣老家爲母親守孝。

劉封於是改拜曹洪爲上將軍,拜臧霸爲鎮東將軍,又以夏侯霸爲護軍,耿頜爲領軍建立燕國中軍。

曹洪駐屯濮陽,臧邦鎮守臨淄,組成北方防線;劉封自領燕國中軍屯駐下邳,這座他誕生的城市。

如今局勢之複雜,身在局中往往也難以捉摸。

又如隨波逐流的魚羣,離不開水流,向着未知前進。

這日劉封在校場與吏士、親隨戲耍摔跤,他也上場玩耍一陣,稍稍盡興就回到青傘蓋下,目光打量場上較技的軍中勇士。

突然一嘆,再多的的勇士又有何用?

面對漢軍時,尤其是那面戰旗出現時,這裡高聲歡笑的勇士又有幾人能慷慨迎戰?

好在那個人太強了,強的令人髮指,已到了天地難容的地步。

耿頜握着一卷帛書趨步來到劉封近側,簡單見禮後落座在劉封下首,一起旁觀場上摔跤的二十幾個雄健勇士,笑吟吟遞出帛書:“大王,雍涼已有回訊。”

劉封伸手接住,見是夏侯霸、王昶聯合署名確認的,自己這邊負責雍涼方面情報的正是這兩人,其中主管的太原王昶。

夏侯霸的信息來源無非是夏侯淵舊部,以及夏侯儒;王昶的信息來源就相對廣泛。

王昶原本是曹丕的太子文學出身,鷹山之戰前後,中原動亂,王昶作爲新的兗州刺史來整頓混亂的兗州。

只是王昶運氣不好,躲過了曹休出走,卻沒躲過夏侯霸出走,他是被夏侯霸裹挾着出走。

亂世之中總不能一死報效曹魏,王昶沒過多久就想通了……他活着纔有重新選擇的機會,若向老大哥王凌那樣戰死,那什麼都就沒了。

戰爭烈度越來越強……只要活下去,就是勝利。

如今他擔任劉封的長史,發揮人脈,主管外部情報工作。

夏侯霸、王昶聯合署名,幾乎已經可以確認曹魏雍涼地區肯定會爆發一場大戰,極有可能跟關平送來的情報、推測相符合。

河西諸胡聯軍作亂,規模可能達到七八萬左右。

吳質剿滅南匈奴的赫赫威名,未能嚇住河西諸胡。

劉封推算時間,皺眉不已,側頭詢問:“以季先來看,河西諸胡可能持久?若是像南匈奴不堪一擊,我軍若南下配合定國,勢必首尾難顧。”

“大王,吳質能速破南匈奴,願意無非太原地勢如囚牢,匈奴五部無處可逃;再者匈奴春夏離散遊牧,部族分散,自難聚攏。匈奴又久仰漢家風物,自詡文明之族裔,萬萬沒想到魏國敢譭譽發兵來襲。”

“臣以爲吳質能勝,非魏軍能戰,更非此人多謀善戰,實乃魏人飲鴆止渴。”

“此役之後,烏桓離心,諸胡亦不敢輕信魏人,可謂遺禍長遠。”

耿頜用肯定的語氣說:“臣料河西之戰必然僵持。”

劉封微微頷首,餘光瞥到主簿王基在遠處,周圍沒有外人,就說:“季先,即便吳質能速破河西諸胡,我軍也要冒險一試。”

對此耿頜微微垂頭:“是,臣明白。”

自己主僕永遠比關東士人多一條退路,這種時候沒必要作壁上觀,該賭還得賭。

如果不賭,等魏軍主力回師……那麼就連賭的機會都沒了。

到那時可供選擇的路就更少了,還都是不想走的路。

配合關平錘死孫權,這麼大的功勞擺在劉備、關羽面前……保留曹植一條命這種權宜之計,也就不那麼刺眼了。

見耿頜順服表態,劉封囑咐:“與夏侯仲權詳細商議,拿出可靠證據,如此我也好說服諸人。”

“是,臣明白。”

耿頜回答時探頭去看場上搏鬥、比較的武士,燕國中軍兩萬餘人,願意跟自己主僕回荊州的……算上夏侯霸部,攏共也就三五千人。

孫權再落魄,也能決定江東的走向;而自己主僕,還要看曹洪、臧霸的態度。

曹植的命,只是懸在曹洪、臧霸頭頂的絹傘;這個傘被雨水打溼前,曹洪、臧霸一定是乾淨的。

耿頜走後,劉封面帶欣然笑容觀看場上的摔跤手,眼睛中目光柔和,他的目光打量場上諸人,對視時滿是欣賞、鼓勵。

許多壯士在劉封目光下深受鼓舞,更加賣力參與搏鬥。

只要田信還活着,那新的大漢帝國裡就有自己一席之地!

劉封對此十分確信,建立足夠大的功勳,就能保住耿頜的命。

至於曹植等人的命……

劉封腦海裡不由想起少年時自己與典滿等人打掃馬廄,或爲曹植、曹丕等人牽馬的記憶來。

他擡手搭在面前几案,指尖輕輕敲擊,卻分心思索大漢朝廷的事情。

有些事情別人不適合開口,卻適合自己來幹。

比如質疑太子妃孫大虎的合理性……孫權無德已經是天下衆所皆知的事情,如果還遵守之前的約定,立孫大虎做太子妃,就不怕淪落爲千古笑柄?

也不知那邊各方面的人都在想什麼,這麼重要的事情始終拖着,難道在等自己開口?

怎可能……自己不主動創造機會,大漢朝廷是不會給自己留一席之地的。

不由想到了田信,許多人不言語,是不是在等田信干預這起已經不合適的婚姻?

可田信適合提出反對的異議?

勉強適合,因爲他是皇帝的養女壻,自己的第三個妹夫,有資格對皇室婚事發表看法;可田信敢不敢?

肯定是敢的,應該也能看到這個劉禪、孫大虎婚姻的不合時宜,可爲什麼不開口?

是遵守爲臣之道,還是將自己摘除皇室近親之外?

如果是後者,說明他還是抱有戒心,不願染髒自己的羽毛,不願給人攻訐自己的話柄。

始終也沒人來解決這個事情……這麼看的話,大漢帝國內部的氣氛還真是一如既往的讓人想不明白。

劉封端起茶湯小飲一口,不由一愣,眼睛微微外凸,輕輕左右轉動,腦海中靈光一閃。

一個疑惑終於揭開,自己老爹肯定捨不得要田信的命,可茶莊……不能留給田信,也不能留給三恪,理應歸屬少府。

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開花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過三第一百零五章 遣歸第七百七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三百八十二章 聯想第三百二十四章 相遇第四百四十五章 相府應對第六百九十一章 奪門第四百四十七章 區別對待第一百五十二章 後續第二百一十二章 新制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計謀第八百七十一章 虛實之拳第八百八十七章 相持廣宗第五百五十七章 藍田青龍現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六百二十八章 錢第七百五十章 溫泉館第一百四十章 二回熟第二百九十二章 趨利害宗德豔力勸吳王第八百四十三章 動員第五百二十二章 執宰之難第一百七十八章 風聲鶴唳第七百九十二章 大公無私第三百零一章 思路第四百四十章 番禺第四百七十三章 意在長遠第五百一十二章 不可名狀之罪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釜沉舟第三百零二章 劉曄第二百零九章 潘濬第八百六十七章 行刑第三百二十五章 雙亡第二百零三章 受辱第九十七章 樂鄉翁主第三百三十九章 抉擇第三百五十二章 矛盾第八百零二章 交接第三百一十六章 斬第二百五十章 臺第四百九十四章 造紙第六百九十三章 分割第八十一章 軍事威脅第二百九十二章 趨利害宗德豔力勸吳王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第四百九十七章 套馬索第六百九十九章 分兵第八百二十四章 變故之初第四百七十三章 意在長遠第四百零二章 廷尉第一百零八章 堵陽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五百七十四章 白色手套第三百三十九章 抉擇第二百三十九章 王覽第一百零二章 太極三巴第七百二十章 鬥毆事件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八百七十六章 不同軌第二百零二章 良心第二百八十二章 秋冬之雨第七百七十八章 齊王之變第八百八十六章 大夢第七百五十四章 避諱第六百四十六章 幽雲六鎮第四百九十二章 盛世第五百五十六章 擇優而選第三百零五章 裂第一百五十二章 後續第七百一十七章 仁者見仁第一百一十二章 名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四百零一章 無笑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戰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一百一十八章 火起第七百零九章 姜維第八百七十五章 信任第一百五十五章 鐵第六百四十七章 賈逵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三百七十一章 性格有缺第四百七十九章 不服第七百六十六章 二八對比第二百三十三章 司馬文匡第六百七十八章 缺錢用第八百二十三章 核心第二百三十五章 糧票第四百八十六章 投降第三百五十八章 孝第二百四十三章 絕第三百六十八章 麻木第五百章 預估第七百零五章 閃電戰盔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四章 孟達第一百一十九章 趨利第六百七十五章 二代中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