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四章 休養

豫州,流亡於野的百姓漸漸歸附,郡縣所能統計的人口與日俱增。

龐林領着州部從事巡查郡縣,氣候方面日益乾旱,同時戰爭導致水利設施損毀也需要修繕。

很遺憾,豫州的問題很多,首先是人力匱乏。

整個豫州就如邊塞草場一樣,完完整整的散養,龐林不做一點調整、干預。

作爲戰爭的前線,豫州損失非常大,大量的人口四處逃散,現在因爲環境和平,纔有躲避山野裡的人口返回村落、城邑。

這點人口……只能作爲種子,動員這些人修繕水利尚可,如果動員他們作戰,那麼肯定會一鬨而散。

一個難題就這麼擺在龐林面前,現在豫州的人力、物力做不了整體規劃的水利修復。

各縣百姓擔驚受怕不耐徭役,官府也沒有多餘的糧食儲備,只能近距離徵發人力,組織他們圍繞各自田地進行水利工作。

這是不得已的辦法,可處處建設水壩阻流河水,在這個日益乾旱的夏季,導致上游、下游用水不均;也導致水壩、水堨良莠不齊,會在春秋兩季決堤,沖毀田地,造成更大農業危害。

同時勞累人口,也不見得有效。

因此整個豫州完全處於休養生息狀態,龐林不做一點處理,由各郡縣百姓自行應對這場旱災。

不做干預,讓百姓自行休養,能讓更多藏匿山野的百姓、潰兵主動返回農耕區。

官府越是徵發徭役,越是要搞大動作,如同驚弓之鳥的百姓也就越厭倦,越牴觸。

畢竟豫州被打的將爛沒爛,給龐林帶來許多治理難題。

如果徹底打爛豫州,完全可以將百姓集中在肥沃、水源充足的地區進行屯種。

可沒有全部打爛,再爛的縣,百姓依舊會返回故土,這樣的村落流失了太多人口,留下的人口寡少,即缺乏對盜匪的抵抗力,也很難集中力量抵禦天災。

人口聚集點星羅棋佈,也增大了統計、徵稅、治理難度。

可沒辦法,不論戰爭如何激烈,這些人口依然留戀故土……說明正常的行政手段是無法遷移他們。

這也是正常的,一個村落百八十戶人口,三分之二、更多的人口離散、遷走;剩下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的人口只要站穩腳,就是這個村落今後的主人、主要族羣。

如果響應、順從官府的遷移,被集中到一起管理;那麼官府給多少田地,那就是多少田地,不利於今後發展。

何況,百姓也不一定喜歡擴大農業生產……只要自家不餓死,百姓對多餘的增產並無太大的興趣,也缺乏積極性。

哪怕農業減產,飽受戰爭折磨的百姓也可以接受,無非就食於野罷了。

辛辛苦苦種地,農業增產,自己也拿不到多少好處;甚至農業增產,增加官府戰爭儲備,反而會把更多農業人口推到戰爭的漩渦裡。

亂世中走來的軍人有自己的生存觀念;百姓更是在夾縫裡生存,生存觀念更是非常樸實:不餓死就行了。

這些年高強度的戰爭折磨下,百姓寧願採集、漁獵過日子,也不想耕種。

耕種帶來的收入,自己落不下多少,主要都被大魏朝廷徵走,投入到戰爭裡。

漢朝廷任命官吏,鄉社、亭裡、縣吏幾乎還是本地老人,許多魏國基層小吏搖身一變,就成了漢朝廷的吏員。

朝廷變來變去,負責徵稅、徵役的還是那批人……面對這些人,百姓是真的牴觸勞動。

龐林是真的沒辦法,只能徹底放棄管理,所有人都投入生產中,再根據各縣的產糧、生產效率進行官吏的晉升、調整。

如今巡視郡縣,只是爲了揭舉不法,打擊徵發百姓徭役,進行勞動的官吏。

完全棄權,讓百姓自己休養,等這口氣緩過來,家裡有了積蓄後,再徵稅、徵發徭役,百姓才肯配合。

不然,又會一鬨而散,躲回荒野之地。

荒野之中,你不是賊,躲的時間長了,也會做些賊人要做的事情。

至四月下旬時,龐林將豫州郡縣轉了一圈,才返回治所汝南,向兗州牧馬良、北府留守陸議、及朝廷書寫公文,請調北府兵協助剿匪。

豫州的盜匪來源衆多,有潰逃的魏軍發展來的,也有早年躲避徭役的百姓,也有這些年犯法的豪強帶着部曲淪落成匪。

規模較大的盜匪,多少會有些追求,有的人會尋求招安,討要賞賜、官職;有的人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既想要官職、賞賜,還想保持對部衆的控制。

至於小規模的盜匪羣體就更多了,這些人缺乏談判的底蘊,又不願被收編、治罪,只好繼續頑強生存在偏僻荒野之中。

豫州沒有被徹底打爛,各縣、各鄉邑都有小規模的人口迴流……有這些本地土著居民在,小規模的盜匪就沒有回頭的餘地。

他們過去犯下的罪行,本地的土著居民自然是有記憶的,是見證者。

小盜匪羣體投降,幾乎難逃審判;他們自然不可能送上門被收拾,只好我行我素繼續混日子。

本就千瘡百孔的豫州急需要夏收、秋收的糧食休緩元氣,自然不能被盜匪壞事。

北府有十二營豫州籍貫的府兵,原本是要轉移到豫州,充作豫州治安力量。

這些府兵不願離開北府這個集體,也就導致豫州剿匪力量不足。

同樣的問題也擺在兗州牧馬良面前,兗州更是與魏接壤的前線,百姓寧肯逃了,繼續躲在荒野,也不願回到城邑恢復生產。

戰爭陰雲籠罩在兗州……這也簡化了馬良的工作方式。

也是一樣的,治內亂兵、盜匪亂糟糟,有待價而沽的,也有純粹就混一口飯吃的。

剿匪這種事情,龐林這裡進行全面梳理,盜匪就會跑到兗州來;然後找機會再跑回豫州老根據地,處理起來很麻煩。

唯有聯合起來,一起掃蕩,處理境內匪患。

盜匪是什麼?是壯年勞動力。

北府拒絕分解,帶來的影響是方方面面的。

比如現在,就影響了兗豫二州的戰後恢復,比預期設想的恢復慢了太多。

就因不能迅速、高效掃滅境內盜匪。

龐林、馬良的公文幾乎同時送抵江都,江都的痢疾也迅速爆發。

自六月初,痢疾陰霾籠罩江都內外。

消息傳到象邑,田信也鬆了一口氣,好在不是出血熱或別的,只是痢疾。

這個相對來說好控防一些,只是要吃些苦頭。

第一百七十五章 辰時第四百二十一章 火克木第八百六十八章 鹽池第八百七十四章 不高興第六百三十一章 畫家第五百零八章 孫權第七百一十八章 籌劃第四百六十九章 試探第三百三十一章 劉公胤第六章 聞雞起舞之人第八百零六章 漸漸明朗第四百一十五章 垂簾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八百零一章 神兵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馬門第二百四十三章 絕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四十章 糜芳第七十八章 瘟疫下第七十四章 一杯酒第十六章 後顧無憂第五百六十章 一錯再錯第七章 夷營督第八百二十九章 最重要的第四百四十五章 相府應對第四百五十二章 再變第六百二十一章 孝廉第八百五十八章 婚事爲先第五百二十二章 執宰之難第七百七十四章 進退兩難第四百一十八章 賀齊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位爺第一百六十章 進攻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渠第八百一十五章 變故第七百三十三章 楊少府第四百五十六章 應對第八百零九章 叛國否?第二百零二章 良心第七百一十六章 絕計第一百五十三章 放血第一百四十八章 寸步不讓第六百四十三章 家宴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第八百八十三章 前哨第四十四章 臨沮第十一章 以夷制夷第二百二十七章 兵主廟第三百三十章 道不同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五百九十七章 要命的誤會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五百四十六章 致良知第六百五十一章 童子第二百零六章 板甲第一百零九章 主動第八百二十一章 餓虎出籠第二百五十一章 信任危機第四百四十七章 區別對待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計謀第四百七十章 五龍第五百九十二章 講故事第五百六十七章 知己知彼第二百六十一章 問題第五章 年俸第八百三十六章 家法第五百九十六章 搶先一步第四百九十五章 進退第四百六十八章 怨言第四百五十一章 突變第九十五章 借第六百一十四章 熟悉的友人第二百三十二章 光宗耀祖第三百八十五章 學校第三百零五章 裂第五百五十二章 戰機偏移第六百一十一章 少府第一百二十七章 典滿第六百六十四章 寶藏青年第二百二十章 龐巨師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滿第三百八十六章 隱患第六百八十四章 服之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一百三十五章 白兔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師三孤第一百二十六章 父子升斗第八章 文字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滿第三百一十章 喝茶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第七百二十七章 感悟第四百九十七章 套馬索第七百八十三章 房價第五百一十七章 民心第六章 聞雞起舞之人第八百六十二章 不歸路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練第三十九章 自謀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