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六章 何以至此

五月下旬,諸葛亮開始撤兵。

撤兵之前,諸葛亮在昆明刻碑宣功。

此次刻碑參考田信,有一正一副兩幅,正碑立在昆明城,副碑深埋於附近。

石碑正面只有寥寥幾個大字:碑即僕,蠻爲漢僮;背面則雕九個字:萬歲之後,勝我者過此。

●ttκǎ n●¢Ο

碑文含義淺顯,正文是對南中的威懾、警告;背文則是對未來表達期望,今後一定會有比他功績更高,做的更好的人來徹底處理南中問題。

撤軍途徑青石山時,大軍休整,諸葛亮遊山觀景,突然拔刀刺入山中土石,左右隨從驚詫莫名。

就見諸葛亮從容鬆手,也不解釋,棄刀而去。

一衆人左右看看,又貿然不好拔刀,只好追着諸葛亮離去。

孟獲聽聞此事,專程跑到山上來看這把刀,刀身沒入溼潤土層之中,周圍草叢茂密,鮮綠之中紅色絲繩纏繞的刀柄十分顯目。

“丞相此舉必有深意,這是何故?”

“不知不知,我等哪能猜度丞相用意?”

周圍低聲議論不絕於耳,孟獲詢問:“孝琚,可有看法?”

孟琰眉頭皺着:“我聞諸葛丞相善鬼神之術,這一刀恐意在益州天子氣。”

益州那麼大,天子氣到底在成都平原,還是在南中?

中原的廝殺,以及益州的反覆爭奪,以至於出現了南中人口超過成都平原的現象……南中若能統合唯一,未嘗沒有進據益州平原,進而展望天下的機會。

現在好了,諸葛亮似乎發現了什麼,一刀刺擊山脈,破了南中的地脈風水。

孟獲望着那鮮紅的刀柄,彷彿這刀沒有插在山上,而是插在南中十二姓的腦門。

軍中議論紛紛,諸葛亮手握一柄羽扇在樹蔭下納涼,獨自思考今後的朝政。

北府不願意接受分解的安排,意味着兗豫二州缺乏地方駐軍,境內治安難以迅速平靖,會多浪費一年時間休整;期間措施失當,可能會造成兗豫二州遲遲恢復不了平靖。

馬良、龐林各自的應對措施,總的來說是符合當地形勢的。雖能逐漸招撫、平定地方,可速度太慢了……相對於田信來說,馬良、龐林治理地方的效率不高。

若把田信安置到兗豫二州,一道命令下去,不需要大費周章,盜匪自能肅清。

甚至田信下一道‘十一抽殺令’,命令盜匪投降,集中抽籤執行十一抽殺令,盜匪也能主動歸附,找一條出路。

十一抽殺令,是一個能解決民怨,又能懲治盜匪的兩全命令;哪怕如張遼的衛隊,執行抽殺令後,也能既往不咎,更別說盜匪之流。

可惜,北府拒絕分解,田信也回了嶺南,中原的爛攤子……明年秋收時才能大致理順,最快後年秋季民心歸附,纔能有限度支持戰爭。

中原地廣人稀,現在理應把人口集中起來發展,可馬良、龐林都沒有這個級別的膽魄。

受限於關東四州的戰後恢復,以及江東清理、消化進度,下一輪北伐幾乎不可能五路出擊,齊頭並進。

這是國力、人力的侷限,田信、北府也不可能再出死力氣。

出死力氣,就得拿命來拼,北府開墾南陽地區以來,已然能自足,北府吏士生活安穩,衣食用度處處富裕,又掌握武力團結一心,只有他們徵別人稅租的說法,沒有別人徵他們稅租的說法。

所以北府吏士已經成了亂世中最先富裕的那批人,正常的財富刺激、嚴酷軍令已經無法驅使北府吏士去拼命。

除非魏軍進攻南陽地區,否則北府吏士就是沉睡在南陽的暴虎。

北府吏士不願意去打仗,田信也是差不多的因由。

朝廷已經拿不出令田信滿意的懸賞,真要拿出的來,唯一能給的就是關中了。

關中若給了田信,今後事態發展,就會徹底失控。

這能怪誰?怪田信運氣太好?每一場田信參與的戰爭,都把好處撈足了。

弄得人人都想跟着田信打仗,不說別人,就馬超,幾乎不願意跟關羽、張飛結伴,只願意跟着田信打仗。

別看錦馬超威風赫赫,投奔劉備以前,馬超本人才打了幾場勝仗?

“丞相何在?”

馬蹄聲止住,諸葛亮隱約聽到熟悉的聲音,循聲去看就見陳震從馬背上翻滾下來,被人攙扶着朝這裡架來。

“丞相?”

“孝起,何事如此?”

諸葛亮也搭把手,將陳震扶在小馬紮上,陳震大腿磨破,後股落座兩腿展開,故意看一眼左右親隨,諸葛亮微微頷首,周圍人離開樹蔭。

陳震從懷裡掏出漆封錦囊,沒忍住,眼睛不爭氣垂淚:“丞相,江都急遞。”

“啊?”

諸葛亮手臂顫抖接住錦囊,取出匕首切開錦囊,切了三次才切開漆封口袋,取出裡面的帛書。

陳震擦拭淚水,扭頭去看樹幹,免得被遠近的諸葛亮幕僚看見。

諸葛亮細細閱讀,只覺得頭暈眼花:“怎會如此?孝起,你說怎會如此!”

陳震只是長吁短嘆,又哽咽啜泣。

諸葛亮眼睛溼潤,神情悲傷難以言語,若非還有一線希望,此刻就早已失態。

偏偏此刻不能自亂陣腳,要從容把部隊帶回去,不然辛苦梳理的南中又就亂了。

大軍如常撤退,諸葛亮只能提前做佈置,將李恢、張裔、馬忠、馬謖等人分別傳喚,以李恢爲南中都督,張裔爲長史,馬忠爲司馬,佐以南中八都尉、十二侯。

陳震是劉備派出的第一批使者,發給諸葛亮、關羽、張飛,張飛又半路折返,最先抵達江都。

張飛抵達江都時,原本昌盛、繁華的江都碼頭,竟然看不到幾個走動的商人、百姓,只剩下百餘軍士調控船隻。

南城裡,瀰漫着奇怪的氣味,還有石灰水、草木灰水混合的味道,許多屋舍都被石灰水塗成了白色。

街道各處有粥棚,既熬煮米粥,也熬煮藥劑。

李嚴迎接張飛,李嚴並未雙手戴着粗帛手套,整個人面容泛黃,眼圈深黑,顯得疲倦異常。

張飛臉上蒙着一塊紅巾,語氣不善:“正方,我沿途聽人說是江東賊子投毒,可有此事?”

“暫無線索,也無證據。”

李嚴眼睛睜大,露出血絲眼珠:“投毒之說不可信,城中還有說法,說是孫權亡魂作祟……呵呵,說是請來陳公,時疫自散。此事,陛下正爲難,衛公以爲呢?”

張飛左右打量街道、巷子:“正方與孝先相熟,如何看?”

“本官並無看法,只知我江都尹官吏晝夜奔波不曾歇息,陳公不來,時疫自會消退;陳公若來,來時,時疫也會消退。”

李嚴說着眉宇間有憂色:“衛公,朝廷如今要把陳公架在火上。”

張飛初不解話意,隨即恍然明悟,反應過來:“孝先如今還不知情?”

“略知一二,卻不知內情。”

李嚴說罷只是展臂躬身,張飛也只是點點頭,翻身上馬,朝玄武門揚鞭輕馳。

過了玄武門,張飛打量空闊的北城,見元戚里許多院落都升起白幡。

江東人習慣、適應的時疫,荊州人、益州人、北方人可不適應,抵抗性更差。

第四百七十五章 人皆思安第五百七十六章 吳質的憤懣第六百一十三章 熟悉的敵人第五百零五章 南啊第五百七十七章 耐心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靜制動第一百九十二章 湘州第一百八十四章 使者第七百三十六章 人情第五百七十二章 鵝鵝鵝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發制人第八百二十四章 變故之初第十八章 先登第五百四十一章 要搞砸了第六百九十九章 分兵第五十章 計較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四百五十七章 煙火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立字據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三不四第九十章 千字文第六百九十九章 分兵第六百八十七章 碰瓷第七十章 貫甲馳一第一百三十五章 白兔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計謀第十九章 再進冖車第二百四十六章 無處可依第五百七十八章 毌丘第六百六十八章 立場第六百五十二章 盛春第三百六十一章 調整第七百九十章 正第七百三十八章 連升第八百二十四章 變故之初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三百一十五章 繞擊第二百三十四章 元遜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八百四十六章 殺手第三百九十三章 二謙之爭第七十六章 傷員第六百二十八章 錢第二百八十八章 想明白第四百九十章 禁錮下第八百七十三章 攻守之道第五十五章 丘八臨城下第六百一十三章 熟悉的敵人第八百四十章 誰家清白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滿第一百三十一章 夏侯尚第三百三十二章 離奇第五百五十三章 離心離德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四百七十七章 鬼車第一百二十八章 丈八第五百六十九章 炮製第二百零六章 板甲第七百五十九章 威逼利誘第五百零一章 嫡系團隊第七百七十七章 又見倀鬼第五十二章 方天第五百三十七章 唯死而已第七百四十七章 政務第二百八十六章 要挾第四百零八章 抱怨第七百九十九章 風口之人第五百五十七章 藍田青龍現第二百六十六章 撲倒第十章 宜都郡尉第二百三十一章 瘋馬第三十一章 爭論第六百二十八章 錢第三百五十三章 誅心第一百五十一章 剪刀第一百七十四章 天興洲第二百二十章 龐巨師第五百六十九章 炮製第一百三十一章 夏侯尚第十六章 後顧無憂第五百三十八章 飯還得吃第二百零九章 潘濬第四百八十四章 規劃第四百四十章 番禺第一百五十章 威望第二百五十一章 信任危機第四百二十三章 雷山風雨第六百零九章 錢與要害第五十一章 求婚事件第三百三十七章 突第五十二章 方天第四百九十七章 套馬索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三不四第二百章 遺憾第六百四十五章 縮編第四十章 糜芳第六百四十四章 制度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二百四十五章 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