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惠陵

bookmark

劉備下葬於當陽縣境內荊山餘脈,無限接近長阪坡,當陽縣更名爲惠陵邑,今後惠陵邑將由太常卿管理,不歸江都尹。

甘氏追封爲皇后,遷葬惠陵

劉備的諡號、廟號擬定陷入爭論,首先是廟號,雖三興漢室,可帝系更易,跟靈帝、劉協沒有傳承關係,所以首選廟號是世宗、世祖;也非過嗣繼承,不能用紹宗。

可孝武皇帝廟號世宗,光武皇帝廟號世祖。

三興漢室再造社稷,劉備的廟號只能是祖,不能用規格次一等的宗。

經過反覆討論,由關羽做主,在烈祖、成祖之間,選了漢成祖作爲廟號;而諡號,則是漢昭烈皇帝。

不同於規模繁複、龐大的兩漢帝陵,劉備的惠陵在荊山開鑿石道安葬棺槨,僅以文牘、瓦片做陪葬,不封不樹。

不封,是指不在陵墓外堆積土山;不樹,就是不栽植標識陵園的林木、雕像。

田信所獻的方天戟並未陪葬,方天戟若是陪葬,今後必然有風波。

劉備下葬,一切塵埃落定後,馬超才姍姍來遲,到惠陵成祖廟祭拜劉備。

成祖廟分前後,馬超只能停在前廳祭拜,前廳內立有一座石雕翁仲,翁仲拄立方天戟;除此之外再無裝飾。

馬超清瘦異常,精神恍惚。

這半個月來,備受煎熬,在猶豫、悔恨、惶恐中渡過。

他望着翁仲石人,彷彿看到了田信的身姿。

後悔麼?

不後悔,沒什麼好後悔的。

雖說錯過了返回中樞的機會,也錯過了託孤重臣的榮譽……可自己還活着,活的好好的,這就足夠了。

心中孤獨,他一人跪坐在蒲團,低聲講述:“陛下,我自知有罪。當今天下,誰又無罪?我有罪,無愧。”

“雲長公、孝先於我有恩,恩情有輕重之別,孝先恩重,雲長公稍次,再次是陛下。我與陛下,各取所需。”

“陛下仁厚,孝先也仁厚。”

馬超口吻輕嘲,沒多少敬意:“陛下不該退卻退一步,孝先也不該退這一步。各退一步,我如何自處?關中人又該如何自處?”

“嶺南實屬不毛之地,孝先爲大義不恤部伍,又不知會枉死多少兒郎?”

“嘿嘿,快則三年,慢了五年,孝先定會後悔。”

馬超站起來,走近翁仲石人,伸手觸摸方天戟,指尖觸碰,似乎有源源不絕的力量順着方天戟順着指尖、手掌涌入自己體內。

頹敗、消沉之意被驅逐,馬超戀戀不捨收回手,左手壓在腰間劍柄,劍是修復的流星劍。

他目光越過門洞打量後方修好的正廟,微微眯眼:“孝先與陛下情若父子之狀,就當他爲陛下守孝。”

說罷,心中舒暢了許多。

他轉身走出成祖廟前廳,對此處侍奉成祖廟的官吏微微頷首,就闊步離開。

積鬱已久,想說的話說完,他已經找到了今後生存、奮鬥的目標。

頭頂的山被搬走,馬超仰頭眯眼看酷暑烈日,也覺得十分舒適,彷彿這刺痛、灼蝕臉皮的烈日能曬乾內心的陰霾,驅散心中陰寒、潮溼和黑暗,能帶來光明。

路邊,馬超與趙公衛隊匯合,他翻身上馬,遙遙觀望南邊的糜城、江都城;也不言語,輕踹馬腹拉扯繮繩,向東一拐,沿着當年劉備長阪坡敗逃向東的路線進發,直趨漢津,返回江夏。

現在諸葛亮回到江都,不管江都到底是誰拿主意,只要自己乖乖呆在江夏軍屯,誰能奈何自己分毫?

靜靜等待,天時自有變化。

馬超前腳離開,後腳陸議、廖立領着三百餘軍吏自荊城南下而來。

諸葛亮已經抵達江都,等新皇帝孝期結束,就開始賞賜羣臣,執行新的國策。

根本策略不會改動,但方方面面都有細微改動。

比如廖立就有職務調整,調整前,他要返回江都述職、除職後,授予新的職務。

這三百餘的軍吏團隊裡,有二百多人是廖立這回考覈選取的年青軍吏,普遍掛着少尉、中尉肩章。

龐季也在隊伍裡,當初涉事的二十五名高級軍吏也都在這個隊伍裡。

這些人不能殺,也不能繼續留在南陽,最好送到偏僻的嶺南。

陸議、這些被牽連軍吏恨不得砍死龐季,龐季也恨不得打爛自己嘴巴,沒事好端端逞能瞎說什麼?

只是抵達惠陵成祖廟時,龐季認了出來,指着南邊七八里外的軍屯據點:“那……那是糜城前山屯?”

前山屯很有名,是田信一族遷來時,被安置的民屯據點。

“是前山屯,聽說如今劃歸惠陵邑。”

龐延和聲回答,被龐季牽連,他也沒什麼好生氣的,事情不能怪龐季,這人就這性格;也不能怪陸議嚴格處置,畢竟事情如果宣揚出去,就是天大的災難。

楊先也在南遷隊伍裡,作爲負責這起事件的校事,他多少知道一點情況,也在處理範圍內。

他悶悶不樂,思念故土,思念那裡的人、馬、犛牛。

不知何時才能錦衣還鄉,侍奉雙親,與鄉黨遊獵山水之間?

成祖廟有守廟令,官秩六百石;有同級的食監,專司三牲祭品,副手監丞;守廟令之下有官秩四百石的丞、校事長;此外還有廟郎、寢郎、園郎專司成祖廟的各方面細緻工作,最後還有守廟衛士。

理論上來講,這支守廟衛士從惠陵邑徵發組成,衛士的指揮權握在太常卿。

途徑成祖廟,官吏理應參拜。

陸議、廖立一同進入前廳參拜,陸議頭扎一條孝帶,行三拜九叩大禮。

他面容平靜,閉目默默禱告,向劉備英靈懺悔,也可能是解釋。

廖立則低聲講述:“陛下,臣才疏學淺,又好品頭論足,本系豎儒,稱名一時,卻於國無用。陛下使我守一郡之土,寸土不留盡委於賊。若留朝中,尸位素餐,貽誤社稷。”

“臣亦懷有私心,好逸惡勞,欲事半功倍。”

嶺南是個什麼情況,大家都知道。

田信本人去嶺南,根本不敢帶女眷;陳太子衛率編制裡的童子軍就停留在鄉邑,與編書團隊一起生活。

哪怕田信已經將嶺南最新的地圖發回荊州,也沒人看好開發嶺南一事。

特別是瓊崖島、夷方島這兩座據說轄地千里的大島,再大的島……也沒人看好開發一事。

僅僅是珠江流域的開發,就需要耗費許多人力,承擔許多風險;嶺南偏僻山林的開發成本、難度很大,幾乎沒有開發價值。

海外這兩座大島,想必更爲兇險。

現在天下最寶貴的是人口,而不是貿易獲取來的寶石、奇珍、金銀。

所以嶺南開發,見好就收即可。

田信還是會回來的,現在沒必要回江都朝堂,去給關羽、諸葛亮添堵。

彼此執政的理念不同,現在孤伶伶去了,獨木難支,也等於給自己添堵。

不若後退一步,教書育人,培養衛率童子軍,今後再擇機返回朝堂。

第六十七章 陣不成一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八百二十三章 核心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六百九十五章 白馬尉第六百八十四章 服之第三十七章 關隴第五百六十七章 知己知彼第七百八十三章 房價第二百九十七章 非敵手進退兩難第二百二十七章 兵主廟第十二章 將相本無種第五百六十章 一錯再錯第五百三十七章 唯死而已第八百四十章 誰家清白第一百九十七章 無當飛騎第五百零六章 當面第八百一十六章 爲人母第八百六十二章 不歸路第二百五十九章 不同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四百八十五章 桑園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三百一十二章 空印第五百二十四章 瞞報第五十章 計較第八百四十四章 就緒第三百八十一章 肥瘦第六十八章 陣不成二第一百五十章 威望第三百七十九章 光第八百六十二章 不歸路第七百九十七章 分析第五百一十章 再嘔血第四百一十六章 觀星樓第五百八十九章 國事家事第四百四十八章 因地制宜第三百四十九章 出身第一百零二章 太極三巴第二百二十六章 宰客第五百一十五章 再回第七百八十九章 不改初衷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一百八十三章 鑄幣第三百九十八章 將門有將第七百三十八章 連升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第三百二十四章 相遇第七百零一章 險惡第六百一十九章 慕容慕容第八百六十九章 關東改編第三百八十五章 學校第四百九十九章 衛公第二百零四章 三恪第一百九十八章 婚禮第四百六十七章 患第一百五十二章 後續第八百二十九章 最重要的第一百三十章 登基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一百六十五章 調整第一百二十五章 內因第三百八十七章 染疫第六百七十三章 手足第八百七十九 明確認知第五百一十章 再嘔血第二百零一章 又見斷髮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二百九十七章 非敵手進退兩難第三百四十章 易手第五百六十九章 炮製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七百六十九章 不放棄第六百五十五章 稅多多第二百四十五章 變第二百九十三章 謀進退潘承明細說虎狼第六百六十一章 投石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七十九章 成者阝第六百二十二章 出繼第一百二十三章 副軍第四百零八章 抱怨第一百四十七章 升遷第八百七十六章 不同軌第一百七十三章 卯時第六百八十三章 主要戰場第四百零九章 命數第四百八十五章 桑園第四十二章 委屈第六百五十六章 再無退路第四百八十章 感情第四百三十三章 無心第二百九十五章 獲麟兒陳公信施背水計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三百九十章 蝴蝶第五百九十八章 合適的人選第六百九十九章 分兵第五百四十章 商談甚歡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五百八十九章 國事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