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章 魏之國策

bookmark

洛陽,曹丕心情大好,但也有一種物傷其類的哀愁。

劉備的病逝,魏國朝堂氣氛是微妙的,瀰漫着一種不能訴說的惋惜之情。

作爲劉備的門生,尚書令陳羣聞訊當日就請假休養,閉門在家。

侍中劉曄、傅巽也在陳羣之後告假養病,曹丕本人也獨居了兩天來適應這個消息。

劉備沒了,的確該慶祝……悄悄慶祝就行了,該有的禮儀也要盡到。

曹丕決定派人去江都弔喪,與董昭、蔣濟、辛毗、裴潛四人商議,說:“南漢少主繼位,朕欲遣使修好,暫休兵戈。”

四人互看目光交流,董昭提議:“陛下,此春秋之義也。臣以爲值此主少國疑之際,我發兵中原,可與敵國均分天下。陛下又年富力強,羣臣膺服,士民歸附,自可高枕無憂。敵國三藩爲梗,又有馬超之流,勢難持久。”

這是要乘新帝登基,田信開發嶺南之際,以己方騎兵優勢,徹底把中原最後一點元氣打光。

只要打掉關東四州休養生息的勢頭,今後漢軍即便北伐,極有可能出現十五萬大軍出征,卻有十四萬人忙於輜重運輸工作的景象。

到那個地步,己方徹底封死戰馬流通渠道,南漢即便不內亂,也會陷入長久虛弱、積貧狀態。

曹丕先不做評論,目光打量,見蔣濟有認同之色。

迎着曹丕目光,蔣濟開口:“陛下,關羽、田信皆強項之人。我遣使弔喪,漢主新掌國政,正愁無處立威。臣以爲,弔喪即可,無須交涉停戰事宜。不若三月之後,氣候涼爽,正宜發兵中原誅討叛臣。”

辛毗挺直腰板,坐在那裡彷彿突然高了一個腦袋,引人注目,就說:“不然。陛下,臣以爲國家之患在鮮卑、烏桓,國家眼前之利也在鮮卑、烏桓,非在中原。”

見曹丕望過來,一副感興趣模樣,辛毗繼續說:“自建安末年,鮮卑、烏桓諸部便立有盟約,意在禁絕馬匹貿易,欲籍此弱我軍戰力。武皇當機立斷,使秦烈王北擊烏桓,降鮮卑名王軻比能。戰後,馬匹得以入貢。至如今,鮮卑、烏桓復叛,不宜姑息。”

曹丕微微頷首,辛毗的言論跟司馬懿、吳質的看法近似。

打中原,不能自強,只能削弱漢國對中原的控制力,己方也會遭受戰損。

雖說劉備不在了,漢軍凝聚力會降低,田信在嶺南,關羽在都城,可漢軍不是好打的,必須全力以赴,才能把風險降到最低。

這樣的話,邊地的軍事力量會降低;如果幹旱持續發展,會引發鮮卑各部聯合入寇。

邊地軍事力量不足,那麼最大的戰果就是抵禦鮮卑侵攻,而非像南匈奴、河西之戰那樣,能通過戰爭取得巨大收益。

必須集中力量做事情,跟漢軍對壘,任何的心存僥倖,都是破綻。

鮮卑大部之間也矛盾重重,既然他們能相互兼併,爲什麼不能由大魏兼併、吸收一些部族?

按着司馬懿的設想,今後最完美的狀態應該是徵發更多的鮮卑義從騎士,讓這些義從部隊去跟漢軍喋血拼命。

只要大魏中軍、邊軍保持強勢地位,鮮卑部族不敢不拼命。

所以,在司馬懿的規劃中,現在去打中原,固然能打破中原的休養計劃;但己方也不可能增加戰爭動員力。

不如先放着中原,任由休緩,等有一些積蓄後,己方再仰仗騎軍優勢發動進攻。

這樣中原的積蓄,就會成爲己方的補給。

不需要取得多大的戰果,只要這樣狠狠地來一下,今後中原百姓肯定不願意再聚集起來恢復生產。

那個時候的中原,將是一盤散沙,百姓不樂意耕種、發展生產,以漢室的行政風格,難道還要把百姓拘束,集中生產?

中原淪爲散沙,漢軍想要北伐……中原地區無法獲取補給,哪怕兵臨洛陽,也無法持久作戰、對峙。

只要己方守住關中這個形勝之地,早晚能耗死漢室。

因此,沒必要發動中原攻勢,要繼續保持跟漢帝國的實質性停戰。

曹丕對辛毗微微頷首,目光落到最後一名侍中裴潛身上:“文行,是何看法?”

“陛下,遣使弔喪,春秋之義也。”

裴潛也是這句話開頭,立場跟董昭不同:“今兩國亟需休緩,國家遣使弔喪即可。不論國事,亦不損國體。”

禮儀性的出使,不承擔談判、協商的任務。

曹丕再次衡量得失,現在大魏一場仗都不能輸,必須打贏,才能穩住局面。

漢軍也是,如果再敗一場,國內會進一步分離、分化,以至於形成尖銳的對立關係。

擅起戰端,絕非什麼好主意。

只有己方握有六成勝券時,才能主動開戰;漢軍估計也是這樣,不會輕易開戰。

既然打不起來,就該執行司馬懿、吳質的策略,蠶食、吸納遊牧部族的人口,增加國力,減少邊患,在未來全面戰爭爆發時,將之投入戰場。

三年,再等三年,河北的新生人口就能大規模服役,這最少是十萬兵源。

自建安九年破鄴城,從建安十一年河北開始休緩元氣,算上陸續遷往河北的人口。

這將近二十年的休養時間裡,河北的戰爭潛力日益渾厚。

天下各州幾乎都已經打爛了,只要田信不來,誰能破己方固若金湯的關中防線?

關東四州士民的脊樑骨已經在長達四十年的戰爭中被消磨乾淨,這四州能被漢軍傳檄而定,也能被魏軍傳檄而定,不足爲慮。

輪到己方戰略反攻時,漢軍有長江天險,己方攻荊州,就如漢軍攻關中,只要得手,天下形勢就能大改,從此強弱分界,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直到滅亡。

心思落定,曹丕也不再去想丟失的中原,遂問:“袁耀卿乃漢先主門生,其家中諸子可有適合爲使者?”

袁渙自耀卿,陳郡扶樂人,因中原變動,追隨過劉備、袁術,在袁術麾下時,被呂布俘虜,又在呂布身邊效力。

呂布曾命令袁渙書寫討伐劉備的檄文,袁渙不寫,呂布就拔出刀威脅,寫了活命,不寫就死。

袁渙反問呂布,如果今後他被其他人俘虜,脅迫他寫討伐呂布的檄文,到底寫不寫?

呂布也是講道理的人,也就不再爲難袁渙。

攻滅呂布後,曹操就把袁渙留在身邊聽用,很是重用;袁渙的堂弟袁霸,現在是大魏的大司農,執掌國家財政。

曹丕所問,要從袁渙四個兒子中選一個前去弔喪……同時也有探究田信學業傳承的用意。

袁渙跟蔡邕是親表兄弟,換言之,袁渙的四個兒子,跟蔡昭姬是從表姐弟。

田信曾親口承認授業恩師中有一人姓袁,汝南袁氏、陳郡袁氏十分龐大,都有人在東觀、蘭臺任職,不好確認是哪一支。

第一百四十五章 啓迪智慧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陣第七百三十九章 火坑第二百二十五章 以靜制動第三百零六章 難民第三百一十二章 空印第十四章 不見黃龍第三百二十三章 杜夫人格言第一百二十三章 副軍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六百九十一章 奪門第四百七十七章 鬼車第一百一十七章 相見第七百零七章 求戰第二百五十六章 魏無鹿第七百六十九章 不放棄第七百一十七章 仁者見仁第一百六十七章 急進第四百零九章 命數第四百二十章 卦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三十六章 烏頭第四百零六章 戰機所在第九十一章 易第一百四十二章 擄之第六百七十一章 神器第七百六十二章 釣魚第一百三十八章 反擊第七百四十三章 聯姻第二百四十九章 芝艾第一百八十四章 使者第一百九十一章 諸葛亮第四百一十一章 三光道第六百九十章 懿旨第八百五十二章 婚事後續第七百三十五章 藍溪夜談第二百四十二章 火第四百二十一章 火克木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郡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開花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三百九十二章 白牛君第二百九十七章 非敵手進退兩難第二百一十八章 錦帶第三百八十五章 學校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三百五十三章 誅心第三百三十三章 退無可退第三百二十一章 譙沛第一百四十八章 寸步不讓第六百零四章 緊迫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二十七章 平魯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怨言第六百九十三章 分割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二百九十九章 叛徒第五百八十九章 國事家事第四百三十六章 鑄幣第二百九十七章 非敵手進退兩難第十八章 先登第六百一十八章 畫第六百八十八章 泰山錄事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第一百九十二章 湘州第二百九十六章 首交鋒勇士舉義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七百六十章 池水第五百五十四章 各有準備第七百五十四章 避諱第五百七十七章 耐心第一百五十二章 後續第五百五十三章 離心離德第六百四十五章 縮編第八百二十章 婚事第五百三十二章 決意第二百二十章 龐巨師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四百八十四章 規劃第二百九十四章 議分兵趙公超欲除國賊第三十四章 豬第五百三十九章 困束第二百八十一章 責任第六百五十八章 忠君第三百九十八章 將門有將第五百二十章 魏之國策第五百零九章 分別第七百三十七章 顧慮長遠第一百八十八章 橘林館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三百四十八章 將退軍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戰第六百零五章 隱居第八百八十一章 三年第六百一十三章 熟悉的敵人第七百九十九章 風口之人第三十章 八月大雨第二百一十五章 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