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二十八章 禍種

bookmark

江都,清晨江霧瀰漫之際。

孟獲與孟琰在丞相府前廳低聲交談,即將闊別,不由細細囑咐。

出了南中,到了江都才知天下英傑何其之多。

心中也有僥倖,好在是諸葛丞相率兵如南中,若是那位嶺南的那位太保、陳公、車騎大將軍率軍,那南中十二姓極有可能被打斷骨頭,夭亡過半。

嶺南發生的事情正不斷傳遞到江東,嶺南的土民寧肯逃跑到毒蛇、瘴疫密佈的深山老林,也不敢聚兵反抗。

而南中地形破碎,要跑的話,難度更大,就要入侵其他部族的棲息地,跟自取滅亡沒區別。

孟獲囑咐孟琰努力奉公,孟琰將隨諸葛亮返回益州領兵,孟獲則留在朝中擔任清貴職務,先過渡一段時間。

後院寢室,諸葛亮已穿戴齊整,此刻他依舊握着一卷新謄抄的《起居注》,因專注思考而愣神。

這是費禕遣人送來的,送來的時機可謂是十分緊迫。

可能費禕、董允等東宮舊臣對此也有懷疑,可事情牽連的範圍實在是太大了,大的足以禍及東宮舊臣的家族,抄家滅族也不爲過。

現在關羽對十二孫侯持姑息態度,原因就是皇后孫氏肚子裡的孩子。

因漢口戰敗,江都士戶遷怒孫大虎,發生東宮投石事件,孫大虎在驚駭中流產。也因爲流產,關羽處理孫大虎毫不手軟,孫劉兩家二代的聯姻算是得以終結。

可誰能想到滿寵一把火燒的天下形勢大變,孫權再也壓不住局面,遭到反噬。

吳國請降,以恢復太子、孫大虎的婚姻爲投降要求……這能怎麼辦,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三月二十七日早上,孫權一家抵達江都正式請降;午前,孫權以金印砸田信,被田信藉助吳王金印反手砸死。

當夜,劉禪遣董允、費禕前往慰問步夫人,並給孫大虎送來許多生活器具,十分關懷。

三月二十八,孫權火化,遷葬江夏天興洲漢興亭,劉禪以女婿的身份,隨同前往下葬,與孫大虎同處一船。

四月中旬,江都出現小範圍的痢疾症狀,月底時先帝染疾,五月初轉爲其他症狀,開始處理後事。

期間先帝下詔,只需孫大虎五姐弟爲孫權守孝二十七日,算是維護了孫權吳王的顏面。

至六月十二日,新帝還在孝期時,孫大虎有孕的消息從宮中傳出。

這意味着,孫大虎在守孝初期,就跟新帝攪在一起,做了極大違背孝道的事情。

這份謄抄的《起居注》裡,也有孫大虎每日的飲食、活動、生理狀態記錄,小到吃了幾個葡萄、一牙桔子,大到半條魚、一塊烤肉、點心,都會在記錄中。

從五月中旬時,孫大虎的飲食頻率就有明顯增加。

現在孫大虎已經有孕,不管怎麼懷孕的,畢竟是先帝的孫兒,關羽肯定會維護好這個孩子。

這個孩子就如握在孫大虎手裡的人質,爲了讓孫大虎高興、舒暢一點,暫時不處理十二孫侯也就成了關羽的態度。

儘管有許多醜聞,經不起史官、世家推敲,可身爲孫權的外孫,本身就是一個醜聞。

如果是女兒還好,若是男丁,哪怕是皇后生育的嫡長子,也要剝奪繼承權。

現在關羽出於愧疚積極維護這個還沒出世的孩子……可東宮舊臣究竟在恐懼什麼?

以至於不敢跟關羽表述,猶豫那麼久,直到自己要返回益州時,突然把一份謄抄的《起居注》交給自己?

這是讓自己去破案,還是要說別的事情?

沒有起居注,從孫大虎懷孕的確診時間來推斷,註定要遭受世人的誹議、嘲笑。

這幾乎是無法隱瞞的事情,可東宮舊臣抄錄一份本就敏感的起居注,在最後的時刻給自己送過來。

壓抑的情緒瀰漫在心田,諸葛亮不敢深想,如果有人把另一份謄抄的起居注放到關羽面前,再引導關羽去胡思亂想。

那麼一場血腥風暴就會從江都爆發,關羽恨死了孫氏家族,如果在子嗣問題再遭到孫氏家族的愚弄,那麼絕不會給新帝一點面子!

這麼嚴峻的問題,皇帝意識到了麼?是看到了事態的表層,還是看到了可能存在的內層?

關羽一旦惱怒,孫氏家族、東宮舊臣,統統要完蛋。

一種難以言明的無力感從身心深處涌現,諸葛亮手顫抖着,恨不得把東宮舊臣從頭到尾都砍一刀。

所謂的盛名之士,身爲太子輔翼,怎麼就連基本的勸諫、規勸都做不到?

去給孫權下葬,發生劉禪、孫大虎同乘一船不算大事,東宮近臣時刻不離左右,怎麼就眼睜睜看着劉禪去船艙裡安慰孫大虎?

沒經驗!

疏忽大意!

按着潛在規矩,怎麼也要把孫大虎納入監控,閒置靜養三個月左右,才能允許劉禪跟孫大虎親近!

事情發生了,一個個才後知後覺反應過來。

不敢去處理,更不敢讓關羽知道,就把包袱丟給自己!

負責起居記錄的人,看似不起眼,是朝廷中的透明人,可每一個人出了事情,都會引發各方關注。

起居記錄也不可能修改,權力到達巔峰自然可以修改;朝廷內部已儘可能的均衡了,誰都沒有隱蔽修改起居注的能力。

現在怎麼搞?

難道指使、默認東宮舊臣合謀殺死孫大虎?讓這起危險的事件立刻終止,雖然會引來關羽的追查,會問責、處理部分人,可事情總能兜住,不至於失控。

仁慈?

這起事件中,無法存留一絲一毫的仁慈。

要盡一切能力去堵住疏漏,不能刺激關羽,也不能刺激田信。

這對翁婿,任何一個人失控,都能掀翻帝國中興的基礎。

諸葛喬抱着一領灰色網孔對襟外衣走來,躬身:“父親,大將軍已遣王長史率虎賁整肅街道,前來送行。”

“嗯,取筆墨來。”

諸葛亮將封面沒有標註名字的起居注裝入自己隨身的藤木書箱裡,書箱裡滿是紙質書冊,是他此行回到江都最大的收穫。

得益於紙張的生產,讓文籍謄抄、傳閱更爲方便。

擱在以往,這小小手提藤箱裡的書,用竹簡的話,非用一艘運船不可。

諸葛喬不疑有他,取來筆墨,諸葛亮握筆仔細蘸墨,不忍心下筆、用墨。

待墨汁飽滿時,提筆一愣,又把筆放下:“伯鬆,待我走後,可與費文偉之子走動,藉機向費文偉請教學問時,代我傳話與他。”

諸葛喬眉目肅重起來,輕微俯身:“父親?”

“告訴他,可與子龍將軍商議。子龍將軍器量恢弘,能爲帝室赴湯蹈火。”

第四百九十九章 衛公第二百六十一章 問題第七百五十二章 變故第二百八十八章 想明白第一百九十四章 山民第三百四十一章 總攻第六百七十四章 滿寵之計第二百六十九章 水壩第四百一十章 直閣計較第五百四十一章 要搞砸了第六百一十八章 畫第四百一十二章 上策第六百四十四章 制度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一百四十九章 護食第七百二十九章 不立字據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七百五十七章 皮球第四百七十六章 枯竭第一百三十五章 白兔第八百一十四章 排除第八百一十七章 想得開第八百六十七章 行刑第五百六十九章 炮製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開花第四百九十九章 衛公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二百一十五章 階第八百四十四章 就緒第六百章 缺糧第八百四十六章 殺手第六百七十一章 神器第八百四十六章 殺手第五百九十七章 要命的誤會第五百四十六章 致良知第五百一十章 再嘔血第七百七十章 瑞獸第六百九十五章 白馬尉第六百七十六章 四柱國第五十章 計較第四百二十一章 火克木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戰第七百零八章 僵局第六百四十五章 縮編第一百六十二章 奪第七百三十一章 挑撥第一百零八章 堵陽第二百三十七章 夏侯仲賢第二百三十七章 夏侯仲賢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六百二十二章 出繼第三百二十七章 變數第七百九十一章 謀算第一百五十章 威望第三百五十九章 王牌第一百六十四章 首戰勝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一百一十四章 削髮第七百三十二章 妙用第三百七十二章 隱患第四百五十七章 煙火第八百三十五章 首陽陵前第四百八十章 感情第三百七十八章 糧不足第十五章 夏收前第三百三十二章 離奇第八百八十三章 前哨第七十五章 留守第四百一十六章 觀星樓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七十章 貫甲馳一第六百八十四章 服之第六百八十四章 服之第六百五十五章 稅多多第五十二章 方天第四百三十六章 鑄幣第一百八十五章 家事第六百六十一章 投石第二百四十一章 用餐第二百六十四章 金身第八百八十二章 戰前第一百三十五章 白兔第一百四十四章 關中都督第二百六十五章 後發制人第三百七十七章 瓷第六百三十五章 李嚴舞劍第八十八章 郡制第四章 孟達第五百九十九章 三首詩第五百一十三章 魏謀第八十三章 武昌第五百二十九章 三師三孤第六百二十九章 悲與喜第五百八十四章 實不相瞞第五百五十四章 各有準備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風病第九十八章 物有所急第三百七十五章 噴子第一百零七章 西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