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

bookmark

京兆,杜陵。

杜畿溺死後遷葬回老家,本是豐樂亭侯,諡號爲戴。

殯喪之後,三個兒子守孝於墓前,雍涼二州多有杜畿故吏、門生,聽聞杜畿去世後,陸續出發來弔喪,祭拜杜畿。

許多人員,因爲弔喪有了接觸的環境。

七月十四日的夜裡,一夥西涼來的士人遞上拜帖;以杜畿故吏的身份前來祭拜,並奉上五百五銖錢。

杜畿早年曾以曹操丞相府司直的身份升遷爲護羌校尉、領西平郡守,期間有一些提拔的故吏、門生實屬正常。

只是讓杜恕三兄弟猶豫的是來人的姓氏,是曲英,曲義的曲氏,四年前涼州叛亂主謀曲演的曲氏,兩年前第二次河西之戰中繼續起兵反抗魏軍主謀曲光的曲。

曲演、曲光的戰死,並未讓這個家族倒下。

反倒在漢軍使者的激勵下,越來越多的月氏胡人、氐人、羌人、雜胡、匈奴別部丁零部族紛紛投靠曲氏家族,有發展爲新河湟義從的趨勢。

所謂的河湟義從,跟田信搗鼓出來的漢僮僕從軍是一個性質的東西。

只是漢僮僕從軍有轉正的機會,河湟義從則是漢胡糅合、混成的一支武裝僱傭軍。

當然了,以漢的優勢,河湟義從的領袖普遍是漢人,或者漢化的部族首領。

鞠麴二氏同源,田信的文字簡化裡,麴氏簡化爲曲氏。

文字簡化風潮已經傳播到西涼地區,麴氏家族也就順應風潮,簡化姓氏爲曲,這是最明顯的戰爭信號,意味着這個家族跟魏軍的仇將持續貫徹到底,不死不休。

曲氏家族,幾乎此刻象徵着叛逆,也象徵着漢軍使者。

杜恕兄弟三人還未入仕,杜恕也不過二十七歲,二弟杜理十九歲,三弟杜寬十七歲。

杜理生的強壯,膽氣雄壯率先表態:“漢先主駕崩,漢軍縞素,朝廷這才遷往鄴都。朝廷尚且生懼,我等宜早謀退路。”

杜恕不做點評,去看從洛陽回來的三弟杜寬,杜寬身爲幼子常伴杜畿左右,對洛陽、京都風物認識的更爲深刻。

杜寬談興不濃:“確如仲兄所言,朝堂內外對陳公敬畏有加。”

杜理在一側用期盼目光,雖沒有再開口,督促、急切之意很是明顯。

見一見總是好的,反正這荒僻郊外,又不會留曲英這夥人過夜,遇到什麼指責,也有反駁餘地。

杜恕心思落定,還想着遮蔽一下存留更多:“我一人去見這曲氏來人,二弟、三弟不知情爲好。”

杜理直率坦言:“我兄弟同氣連枝榮辱與共,事到如今,又何必惺惺作態?我聞孔文舉子女就刑前曾言覆巢之下無完卵,今與我家何其酷似?”

老三杜寬不言語,杜恕見狀就知道,老三贊同老二這話,不然自會反駁。

杜恕反覆看看兩個弟弟,還是說:“我恐仲弟言語無狀授人以柄,還是我一人去爲好。”

杜理不好再爭論,送杜恕走出草廬,杜恕引兩名部曲武士前去陵園門口迎接曲英一衆人,所謂的門,也只是兩扇柴扉。

四周的陵園的牆,則是移植的沙棘灌木構成,顯得破敗荒蕪,但對獸類有奇效。

陵園內修有磚瓦廟宇一座,草廬、木棚數座。

杜恕迎曲英衆人至柴門近處的木棚裡乘涼,相互打量對方。

杜畿是亭侯,有諡號的亭侯,陵園中修小廟進行供奉也不算出奇。

曲氏家族掀起兩場叛亂都宣告失敗,意味着族老、壯年、中年人口損失很大。

所以曲英很年輕,堪堪二十歲出頭,只有兩撇漂亮、英氣的髭鬚能讓他顯得成熟一些。

他審視杜恕,眉目桀驁算不得有禮,拱手:“可是杜務伯當面?”

“正是敝人,足下遠遊京兆,爲何而來?”

“天下熙熙攘攘,我爲謀求富貴而來。”

曲英從懷中小心翼翼取出一封信,從信封裡抽出折起的好紙,雖然還沒打開,已經可以看到紙面字跡,是一排排的名字,還有紅褐色的指印。

曲英擡眉見杜恕正要做怒容,就說:“杜先生,我係曹魏海捕要犯,爲何能行走關中,爲官府不查?”

杜恕這才收斂神色,以平靜口吻說:“我父爲朝廷盡忠,我兄弟三人生於亂世,當以忠孝傳家。請恕杜某直言,鎮西大將軍文韜武略威震敵國,雍涼穩固,絕非漢軍能撼動。”

曲英依舊攤開白紙推到杜恕面前,聲音寡淡,帶着一點倨傲:“我西涼大姓,除賈氏外,餘下韓、閻、遊、周、曲、段、張、宋等八姓結盟,意在匡扶漢室,與魏賊勢不兩立。另有天水姜、楊、尹、趙、樑、董、李七姓聯名俱起,又有北地傅、李、皇甫、謝四姓欲一同起事。”

他說着看向杜恕:“關中各家,皆有子弟署名其上。即不願參與,也不會告發。我聞杜氏有名杜翼者,字子騰,乃陳公麾下大將。杜氏理應響應,以全大功。”

擔心杜恕不信,曲英從袖中取出一份錦囊,取出帛書遞給杜恕:“杜先生,此隴西郡守遊仲允親筆所書。”

“哦?難道事情已經到了這般地步?”

杜恕面露驚訝,隴西郡守遊楚是武威姑臧人,其父遊殷,與董卓大將胡軫有仇,被胡軫殺死,後來胡軫暴斃而亡,臨死還在向遊殷道歉、祈求原諒,世人驚異不已,以爲遊殷死後有了很厲害的本事。

而現在的涼州刺史張既,在當年只是一個小小的縣吏,是遊殷的部屬,受遊殷託付,撫養遊楚。

曹操定涼州後,張既爲曹操舉薦遊楚,遊楚擔任漢興郡(天水)郡守,最近兩年又轉任隴西郡守。

遊楚跟張既的關係如同父子一樣,遊楚都積極參與進來,那張既呢?

杜恕細細審視這份遊楚的手書,字跡勉強能認出來,杜畿長期擔任河東郡守,張既舉薦遊楚前,遊楚在河東擔任縣令。

杜恕神色來回變化,小心翼翼摺好帛書,垂眉神情低落交還給曲英:“我父已爲魏室盡忠,我兄弟生於亂世,不曾食漢家一米。故,不忍背棄魏室,做不忠不孝之人。”

說着,杜恕從懷中取出匕首,拔出輕輕擦拭,劃開自己手掌任由血液滴落,起誓:“此我肺腑之言,但人各有志,我亦會爲雍涼鄉黨保密。若有走漏,滅我族裔!”

曲英面容不見笑意,森然模樣:“我等事敗,族滅矣。杜先生即不肯,何不請家中子弟署名?如此,我等纔敢相信杜先生誓言。”

“我父起於寒門,今家中只有昆仲三人,何來旁支?”

杜恕右手握着匕首,盯着曲英:“我兄弟寧死,也不做那不忠不孝之人!勿多言,速去!”

隨着杜恕語氣漸高,周圍一同盡孝的杜畿故吏、門生、部曲武士紛紛提劍靠近。

曲英哂笑不已,留下五串五銖錢,領着人走了。

第八百一十四章 排除第五百六十五章 午富的誕生第三百零八章 追尾的狗第三百七十章 落幕第八百三十二章 轉變第五百四十七章 終南山君第十八章 先登第七百零七章 求戰第五十一章 求婚事件第四百零七章 茶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二十六章 戰後第三百七十五章 噴子第八百二十四章 變故之初第四百八十一章 溺亡第五百八十五章 啄木鳥第三百二十二章 討價還價第一百五十章 威望第八百章 一飛沖天第一百三十七章 前奏第七百一十六章 絕計第八百一十五章 變故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四百零六章 戰機所在第六百九十章 懿旨第七百四十章 信口開河第一百一十八章 火起第三百六十七章 鄧城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馬門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三百三十八章 山崗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三百四十二章 逃脫第六百零四章 緊迫第四百三十八章 烏鴉第八百五十五章 太和第八百一十章 西線無戰事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六百八十九章 神仙藥第四百六十章 何以至此第六百六十八章 立場第五百零八章 孫權第四百七十二章 致良知第八百零二章 交接第一百八十五章 家事第八百二十二章 毒計第七百三十三章 楊少府第二百一十五章 階第二百二十六章 宰客第四十五章 千鳥第八百二十五章 洞悉前塵第七百九十九章 風口之人第二百八十二章 秋冬之雨第四百四十二章 同一片星空第三百九十五章 不三不四第七百零七章 求戰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風病第十八章 先登第三百零四章 投石問路第一百四十六章 怨言第七百六十九章 不放棄第五百六十章 一錯再錯第二十五章 襄陽之戰第三百九十四章 彼此差距第二百六十二章 天命第一百七十六章 石灰第六百一十四章 熟悉的友人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一百八十一章 南郡第四百八十六章 投降第一百六十五章 調整第六十七章 陣不成一第八百一十九章 投石問路第四百八十九章 禁錮上第七百六十七章 再聚襄樊第六百五十九章 斷臂第五百四十二章 全力以赴第八百七十章 一切爲了穩定第五百六十六章 連環陣第三十五章 攻第八百五十八章 婚事爲先第四百六十三章 功大於過第五百九十九章 三首詩第八百三十三章 總理第三百七十四章 不過三第二百八十四章 地道第六百六十二章 印第八十九章 獨行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二百二十七章 兵主廟第二百四十八章 壓縮軍糧第六百八十七章 碰瓷第一百四十一章 落幕第二十一章 攻沙洲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四百五十八章 司馬門第五百八十三章 沒有馬的步行騎士第六百二十八章 錢第六百一十二章 自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