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

bookmark

昆明渠南岸,田信正規劃圖紙。

南岸就是龍首原,這裡視線範圍內一片平坦,坡度高低落差約在三十米以內……簡直是土木建造狂的天賜之地。

如果修築新城,實在是太過美好。

不需要拓實地基,也不需要壘砌規模、成本高額的城牆,只要規劃好一座座的坊,就能完成城市的佈局。

築城前期,只要確立兩個標準,後續依樣畫葫蘆就能將城市圈向外拓展。

第一個標準是道路標準,這個好辦,新城主幹道於城中心十字交錯,主幹道是一級道路,暫定寬度爲六十四步(約八十八米),二級道路三十二步;街坊之間爲三級道路寬十六步;坊內十字街屬於四級道路寬度爲八步;坊內片區巷道爲五級道路,寬四步(五點五米)。

第二個標準是坊,一里三百步,每一個坊東西長三裡九百步,南北寬二里六百步;以秦制一宅三十步見方爲宅院標準,那麼除去坊內的十字街、巷道、菜地面積,餘下可以有三百八十四個標準宅院。

一個標準宅院面積是長、寬各三十步的大院子,一步六尺約一米三,這樣一個大院子佔地面積足有一千七百平方米。

自然地,這樣一個宅院是給尉級軍吏的;其他搬遷至坊內的軍士,則根據軍階不同,兩戶一宅、三戶一宅,或四戶一宅、六戶一宅。

校級軍吏是兩宅,少將三宅,將軍每增長一級軍階,就增加一宅;爵位額外增加宅院,封君一宅,亭侯兩宅、鄉侯四宅、縣侯八宅;每一座宅,本身院內就可以開闢菜園,還有坊內隔離區的菜地。

北府各營編制類同,兵員編制最多有三十人左右的增減差額,但總的編制是一樣的,一個營有十七個隊,不分騎營、步營,這都是定死的。

算下來,一個坊可以安置兩個營的吏士,以及家屬,約一千五百戶人。

北府吏士不納稅、不交租,出征也沒有軍餉,主要收入來自於戰利品、耕種、手工業、經商。

這樣集中在新城坊區內生活,戶主除了應徵服役外,家中餘下人口只能從事手工生產,或者經商,或者僱傭打工。

所以新城規劃的坊區,不能鋪開太多,因爲這些城市街坊只能依靠手工業、服務業獲取財富、積蓄家業。

而廣闊的關中地區急需開發,要在鄉野之地設立鄉坊、村坊;如果有不願繼續服役的吏士,可以退伍,重新編成鄉社、村社裡社。

因此,規劃的新城,最多設立四坊或六坊,以後等關中生產力漸漸恢復,可以繼續擴建更多的街坊。

坊,字面意思就是有低矮土牆防護的四四方方建築羣。

關中地區鋪滿各種專業發展的坊,再修通木軌,以技術繞過漕運無法通行的三門峽,那麼關東四州的糧食就能源源不絕、低成本的進入關中。

而關中地區得到充足、低成本糧食供應,也就能控制住開發速度,保住蔥蔥郁郁的樹林。

如果沒有糧食,人口越來越多的關中,遲早會爲了那一口吃的,無休無止的砍伐林木、開拓耕地,直到環境崩潰……開墾再多的土地、良田,失去水利灌溉,也會成爲旱地、龜裂的荒原。

這個過程裡,保證府兵的戰鬥力是至關重要的一環;府兵有戰鬥力,關東才能源源不絕向西運輸糧食;外部輸入的糧食可以讓關中主要人口從事其他行業,而非農業。

否則關中百萬人口,最少要投入九十萬人從事農業。

手工業也是工業,減少農業人口,關中可以發展其他行業,積累先發優勢。

關中地區少農業,廣袤荒野可以進行牧業發展,爲關東四州、南方提供耕牛、農具;相互補助,互通有無,利於長遠發展。

最後關中、北地、上郡一帶減緩農業開發速度,自然能減少黃河泥沙淤積速度,進而降低關東四州的水利支出。

田信隱約記得一種說法,大朙朝的河南布政使司稅款幾乎都留在地方開支,一半是固定的地方財政開支,一半是給朝廷,朝廷又轉手用在河南的河政維護工程上。

不管怎麼樣,只要木軌修通,漕運能跳過三門峽這個大坑,關中就沒必要過渡開發。

只要休養生息一代人,用木軌、鐵軌一點點修出去,凡是軌道所在,皆是諸夏之地。

田信發展思路捋順,對北府軍吏來說就簡單了,按部就班執行就行了,至於後果會怎麼樣……再差,也差不到哪裡去。

對於底層吏士、百姓來說,其實對什麼計劃不計劃的沒什麼感觸,都是生活。

計劃的好壞,能否行得通,對他們來說有些遙遠,即便感受到了生活的變化,也不容易察覺其中的區別。

關中的規劃發展是一個系統的工程,田信、北府也有相關議案。

可這些預備議案裡,可沒有魏延這五千西府兵的位置。

魏延稍稍整理髮須,換了一身乾淨衣服後就來尋找田信,他不來,田信也要設宴邀請。

只是魏延來的有些快,看到昆明渠兩岸近乎三萬人在勞作的景象。

兩萬河北、河東籍貫的降軍解除武裝後立刻投入生產中,與他們一起勞作的還有田信的親軍三衛。

更多的諸胡俘虜……則被田信一口氣貶爲自己的奴隸,反正這些部族吃這一套,連吳質都能初步馴服這些人,自己沒道理失敗。

前後大概有匈奴、羌氐、月氏秦胡、雜胡、河西鮮卑之類近乎十二萬戶遊牧、半耕半牧的人口被他吞了。

換言之,這十二萬戶人,及他們的牲畜,都將成爲田信個人的財產,不會出現在朝廷的戰報裡,也不會交予朝廷處置。

十二萬戶人,不需要極限動員,也能輕易湊出十萬大軍。

其中最少一半人口要拆分出來,逐步融到北府這個大家庭裡;就各種坊的生活方式,一代人內就能完成同化。

餘下六萬戶也以坊的方式規劃牧場,分置各處……不會有人向他們收稅的,作爲田信的奴隸,誰向他們收稅,就是跟田信收稅。

所以他們牧養的畜力,自然是田信的產業,想拿走就拿走。

可這種事情總要有個限度,如何擠牛奶是一門藝術,總之得讓這些人吃飽肚子,先過幾天好日子,再一點點收取養殖的利息。

魏延還沒見到田信,就被眼前的景象震懾住了。

追隨先帝以來打了很多的仗,參戰規模最大的就是漢中之戰,可漢中之戰極少爆發正面決戰。

他接手漢中又是一個無人區,因此廣袤、平坦的昆明渠兩岸三萬餘人勞動的場景,讓魏延……大開眼界。

至於十萬人決戰的大軍團場面……抱歉,魏延沒經歷過。

以至於他這個徵西將軍,在北府中高級軍吏眼中……水分有些大,自然談不上發自內心、由衷的敬重。

很快魏延看到了田信,田信的確在昆明渠巡視冬麥種植工作,也的確在規劃新城。

第三百四十一章 總攻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宴第八十五章 心結第四百零三章 北府記第三百七十章 落幕第五百四十六章 致良知第五百三十章 遷都第四百四十六章 各有各心第三百一十章 喝茶第一百一十七章 相見第八十三章 武昌第七百四十二章 丞相計較第四百五十五章 深謀第五百零五章 南啊第五百三十四章 象邑動員第三百一十章 喝茶第七百一十九章 梅花陣第六百九十四章 大魏忠良第七百六十四章 貂蟬入京第三百一十五章 繞擊第三十四章 豬第一百二十九章 翼第七百七十八章 齊王之變第六百五十二章 盛春第一百三十三章 請戰第四百零四章 反攻計劃第五百六十六章 連環陣第四章 孟達第二百六十七章 發第六百二十章 郎中令第一百六十章 進攻第三百九十二章 白牛君第八十二章 貓第八百一十八章 針鋒相對第二十六章 戰後第四百零九章 命數第二百八十九章 猛仲達夜襲漢家營第四百三十九章 文和與亂第二百三十三章 司馬文匡第三百八十三章 毒計第三百四十五章 刺激第二百四十九章 芝艾第三百二十二章 討價還價第一百二十九章 翼第四百三十一章 反彈第八百四十一章 懷疑第六百二十四章 南北開花第十九章 再進冖車第六百四十五章 縮編第八百二十六章 前期準備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二百九十三章 謀進退潘承明細說虎狼第一百七十六章 石灰第四百六十四章 顧慮長遠第一百八十八章 橘林館第四百七十七章 鬼車第四十五章 千鳥第三百六十三章 詭異第三十九章 自謀前路第七十一章 貫甲馳二第五百章 預估第八百四十二章 一條生路第八百三十二章 轉變第二百九十七章 非敵手進退兩難第四百零二章 廷尉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聲士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練第六百一十六章 風口的姚氏第八百五十七章 事項第三百四十三章 暗傷第一百九十章 楊儀第七百三十九章 火坑第七十六章 傷員第三百三十章 道不同第六百二十九章 悲與喜第五百一十六章 何以至此第三十二章 貪第十七章 試刀石第三百八十二章 聯想第六百四十九章 本末第八百五十六章 河北大局第二百八十七章 憂天第三百九十四章 彼此差距第四十六章 婚事第四百八十三章 忠孝第六百六十八章 立場第四百三十五章 設計第五百九十二章 講故事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聲士第五百四十二章 全力以赴第七百四十八章 錢窩第三百五十九章 王牌第三百五十三章 誅心第四百一十六章 觀星樓第七百九十五章 上雒第二百三十三章 司馬文匡第八十六章 互贈第六十二章 戰江陵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