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零七章 求戰

bookmark

田信過韓城後,向北邊上郡的膚施縣移動,這裡是馬超的駐地。過上郡後,就是北地郡、安定郡,最後走街亭入天水郡,再走渭水、陳倉回關中。

巡視不僅方便他掌握各縣具體的人口、經濟、物產狀況,也有象徵實際統治的意思。

上林苑,昆明池。

留守的陸議出遊至此,審查鑄幣工作。

等他出發時,這裡也就能鑄造出四百萬銅幣,他至多督運三百萬到江都;另外湘州、武昌、嶺南一帶承擔二百萬鑄幣的押解工作。

每個五銖錢重四克,品相飽滿質地厚重,一千枚五銖錢以麻繩連成一串,這就是一貫錢……一千文是一貫,明朝是七百多文一貫,有所不同。

明朝七百多文一貫,因爲官錢、劣錢的區別、折算,所以明朝的‘一貫’可能有一千多,也可能就七八百,每個銅幣的品相有程度不一的貶值。

所以就物品價值衡量來說,一貫就是一貫,但具體多少銅錢得另算。好在大宗交易有銀子,緩解了銅幣的流通壓力。

這次田信鑄造的五銖錢就品質來說,已經超過兩漢的任何一次鑄幣。

銅幣出場檢驗的方式也簡單,一千個五銖錢是一貫,用麻繩穿成一串,掛到天平上……只要誤差小於五枚五銖錢,就算合格。

檢驗合格的五銖錢就這樣一串串的彷彿一個‘銅柱’裝入箱子裡貯藏,每個箱子裝滿後,由陸議親自用印封藏。等他出發時,再開箱用麻袋裝載銅幣,以車船、扁擔的方式運到上雒,然後就能走丹水水運,向江都直接水運。

因此運輸難點就在於七盤嶺與藍田關之間的這段路線,相當於半個武關道,餘下都可以依靠丹水、漢水進行運輸。

一萬錢四十公斤,三百萬錢看似很多,其實調撥一千人就能輕易運到丹水上游。

運輸不存在問題,就擔心錢幣質量出現疏忽,引發關羽的問責。

在孫氏家族眼皮底下活了這麼多年,陸議最大的優點不是統兵、執政,而是謹慎。

就在陸議專心操持鑄幣驗收工作時,虞世方照例發往關中的軍情通報抵達。

稍稍引發一點混亂,隨即許多人就來找陸議……陸議看着這羣聞戰而歡欣鼓舞的人,心情是很複雜的。

既有身爲其中一員而身後鼓舞、感染的喜悅,也有難以釋懷的憂慮。

封侯拜將,如今北府體系內,能統領一軍的,幾乎都有侯爵在身。

去年光復關隴,再到今年年初時調離六百餘人的中層軍吏轉任地方擔任縣令長、縣尉,這給了其他中高級軍吏極大的緊迫感。

如果再不建立軍功,他們會被全面培養,素質更優秀,且更年輕,敢打敢拼的青壯軍吏頂替。

軍中啓蒙,再廣泛選士,開啓了一條寬敞的上升途徑。

中高級軍吏既享受過麾下吏士素質卓越的好處,可到了非戰爭時期,他們自然就感受到了來自優秀部下的壞處。

從資歷、年齡上來說,中高級軍吏都是轉任地方的優先選擇。

可郡縣長官是很難獲取封侯機會的,留在軍中繼續掌兵纔有可能獲取最終的紅利。

他們迫切需要戰爭,需要更多的功勳晉升軍階……按着現在軍中的慣例,只要晉升到少將,那最次也能當個食邑百戶的亭侯。

有爵位和沒爵位,是兩種待遇。

不是田信要淘汰這些老人,而是希望他們遠離戰爭,去做更安逸的工作。郡縣纔是國家根基,現在有足夠試錯、容錯、改正的機會,可以慢慢練手、學習。

如果等後面大規模培養的軍吏熬資歷熬上來,那現在中高級軍吏的處境更尷尬。

面對這些人,陸議不疾不徐反問:“公上如今在何處?”

“應在夏陽周邊,明後兩日會往上郡。”

“公上既在夏陽,那我等知情時公上如何不知?此事公上自由衡量處斷,我等靜候即可,無須急切。”

陸議見有人慾反駁,就笑問:“難道諸公以爲魏國敢大舉來攻?即不敢大動刀兵,我又大張旗鼓,豈不是令敵國笑話?”

來訪的諸人個個被反問的堵住嘴,總不能枉顧事實,在這裡強說魏軍很強,還敢主動進犯。

現在都很急躁,只要糧食儲備到一定程度,那隨時都可以開啓滅魏戰爭。

這種滅國級別的戰爭,誰都不想錯失機會……只要現在發動戰爭,那他們留在軍中的時間會延長,很有可能等到滅魏戰爭爆發。

可陸議積威深重,這些人無功而返,但也逼的陸議去拜訪關姬,看看關姬對這場戰爭是否感興趣。

關姬現在很忙,她正研究落水與肺炎之間的關係……這是關興信中的疑問,接收江東以後,才清楚知曉當年漢口反擊戰時對吳軍造成多大的創傷。

當年跳水逃亡的吳軍難以盡數,漢軍預估的是三五萬之間,最少能溺死兩萬多人;可根據現在的資料和統計,當年跳水逃亡的吳軍規模在六萬左右,雖然就近逃到戰船上,可戰後還是有許多吏士咳血、發燒而死。

很明顯,這是關姬發現水裡有細微蟲子後向關興發出了警告信,告誡關興野外玩水的兇險,也重申了飲用潔淨沸水的必要性。

陸議來時,關姬正彙總資料,書寫《水蟲論》,其中還有夏侯綾三姐妹聯合做的繪圖。

沉迷微觀世界的關姬顯然對正常的世界缺乏興趣,耐心看完陸議轉呈的軍情通報,反問身邊的夏侯徽:“魏軍可敢過河?”

夏侯徽認真回答:“不敢過河。”

“既不敢過河,又何必急躁?”

關姬神態從容:“恐怕又是軍中求戰心切,伯言先生不必委婉,可直言講述發展規劃。今後滅魏之戰,以夫君一貫念舊之行舉,豈會使助人無用武之地?我料屆時張惠恕等人也將抵達關中,一同出力。”

“是,殿下明睿。臣所慮,在於公佈方略,使朝廷不快。”

朝廷是一個集體,集體情緒是複雜的、混亂的,怎麼可能會有單純的不高興?

只有大將軍才能代表朝廷,也只有大將軍能單純的表示不高興。

很多事情可以做,卻不能說;下面人能領會多少,就全靠悟性、機緣。能看透迷霧的人,自然不會過於擔憂;可這樣的人太少。

按關姬的意思,就是要把長遠計劃說明白……雖能安撫內部,肯定會惹大將軍不高興。

“朝廷不快之事一樁接着一樁,也不差關中來一樁。”

關姬露出不耐煩神色:“先生還是過於拘謹,今得關中,已無退路。又何必矯情掩飾,徒惹大將軍笑話?”

見狀,陸議只好告辭……哪怕關姬如此說,他也不能照做。

不能直接給中高級軍吏透底:彆着急,滅魏後還有其他滅國戰爭,大家不會缺軍功的,目前只是正常的工作調動。

第十七章 試刀石第三百三十四章 姜維第三百六十八章 麻木第五百四十章 商談甚歡第七百三十六章 人情第五百二十七章 典論第三百七十六章 預謀第九章 局勢第八百五十二章 婚事後續第五百八十六章 馬超的推演第六百二十章 郎中令第一百六十一章 西北風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一百二十一章 上庸第一百一十七章 相見第一百二十四章 爲難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三百二十六章 顧慮第六百四十九章 本末第七十二章 勢不集第三百五十一章 悔恨第五百九十章 死國可乎第八百二十九章 最重要的第一百一十三章 煙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五十六章 浪漫第七百五十五章 情真意切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所顧慮第六十五章 欲相持三第七百零八章 僵局第二百二十一章 五郡公舉第七章 夷營督第四百零九章 命數第四百一十六章 觀星樓第九十四章 議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具第八百七十六章 不同軌第三百零五章 裂第三百八十五章 學校第九十四章 議第五百二十三章 爭第三百二十五章 雙亡第三百五十章 授權第三百零三章 合流第五百三十六章 叛徒第六百八十章 預防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一百七十六章 石灰第二百二十四章 驅狼吞虎第六百一十二章 自薦第七十三章 白日沒第九十章 千字文第二百一十二章 新制第六百六十七章 麥第一百零三章 求戰心切第五百五十九章 壓迫第五百四十九章 得要字據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四百三十四章 鐵山第八百七十一章 虛實之拳第四百六十五章 有所爲第一百二十四章 爲難第四百三十四章 鐵山第十七章 試刀石第二百四十九章 芝艾第六百九十二章 鬥獸第七百章 抉擇第六百一十五章 彼此黑心第二百三十七章 夏侯仲賢第六十九章 陣不成三第四百二十七章 士戶第二百四十五章 變第六百四十一章 對話第一百五十七章 不能等第二十一章 攻沙洲第八百一十九章 投石問路第二十二章 無法避免第一百四十一章 落幕第六百章 缺糧第二百九十一章 投滍水張俊義阻流第一百三十三章 請戰第六百九十五章 白馬尉第二百七十六章 就緒第九十五章 借第三百六十三章 詭異第七百五十七章 皮球第三百一十二章 空印第三百九十三章 二謙之爭第四百九十五章 進退第八百零七章 司馬計謀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渠第八百五十三章 兩位孔明第三百二十二章 討價還價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五百一十六章 何以至此第二十章 夜中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第七百零七章 求戰第二百六十八章 射聲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