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二章 罪在不知

bookmark

襄陽城,城中守軍一切軍械、鎧甲都已入庫封存。

文聘一襲素衣捧着後將軍印走出北門,赤足踩在灑水的黃土地面,步履緩慢。

他始終目光前視,不偏不倚向着‘徵北將軍’大纛下的戎車走去。

戎車裡田紀用單筒望遠鏡觀察着文聘面容,這個人比上次見的時候衰老了太多,有一種油盡燈枯的感覺。

彷彿在嘴裡嚼了一個上午的茶葉,已經沒有一點味道了,只剩下一個乾巴巴的皮囊。

然而,就這個形容枯槁的人找出了一條活路,卻要害南陽最少十萬戶人遷徙避難!

如果朝廷接收南陽,那擁立漢室的朝野士民必將歡欣鼓舞,以更大的勇氣來挑戰北府。

今後可能要因此而死的人,更是不計其數。

製造各種衝突,以刺激中立臣工的情緒,使和平合併的希望越來越渺茫,這正是尊皇分子的目標所在!

這才幾年,這些人就忘了北府的功績?

多少次是北府吏士力挽狂瀾,化頹敗爲大勝?

先帝都默許的事情,這些人怎麼就不認賬?

難道他們比先帝瞭解的更多?

不,就因爲北府、漢室合併後的朝廷,將是北府、先帝舊臣們的朝廷;這個朝廷容不下其他人。

這些無法融進來的人,自不願此生蹉跎,也不願子孫就此沉淪,只好去皇帝那裡,鼓吹漢室正統,激勵皇帝奮起反抗。

至於會死多少人……這些人不在乎,他們只在乎今後的地位。

田紀怒目,可又無法當面指責文聘。

想弄死文聘泄恨,但這種夾縫裡生存的人本就可憐,沒必要惡言羞辱。

重新收好望遠鏡,田紀輕輕敲打車廂,駕馭戎車的甲士輕輕甩動繮繩,兩匹雄健挽馬拉着戎車緩慢前進。

相遇,戎車停止。

田紀居高臨下:“文將軍,可知昨夜有賊人盜取瑞獸,逃入漢南?”

文聘徹夜未眠的褐黃眼睛去看田紀,微微欠身:“不知。”

“文將軍戍守漢南之地,卻對如此大事毫無察覺,那本將彈劾文將軍一個不知之罪,可妥當?”

田紀眼裡文聘已經是死人,追問沉默的文聘:“將軍如何看?”

“是,某治軍不嚴,荒廢軍務,確有失察、不知、瀆職之罪。”

文聘說着兩手高舉手中後將軍印:“某願請罪朝廷,但襄陽乃系重鎮,還請將軍兼管數日。”

“不妥,你我轄區有異,無朝廷詔令,焉能私相授受將印?”

田紀拒絕,追問:“觀星樓經緯天地,功在社稷利在萬民。今賊人攻燒觀星樓,大火延燒,數年心血化爲灰燼,就此文將軍可有說法?”

“我知罪大,唯一死而已。”

文聘說着失落低頭,又輕輕搖頭,長嘆一聲。

田紀俯首看了文聘片刻,也忍不住感性跟着一嘆:“唉誒,將軍已有決斷,那田某告退。”

戎車向前驅駛,繞過文聘後轉向,返回岸邊的府兵陣列。

戎車漸漸靠近陣列,幾十名軍吏靠上來,步伐漸快,毫無秩序圍繞着田紀的戎車,眼巴巴殷切盼望。

田紀看着一張張臉,只覺得自己辜負了南陽二十萬戶的期望,羞愧低頭,聲音顫抖:“待各營抵達碼頭,就撤軍返回北岸。”

“老賊!”

一個軍吏轉身怒目盯着文聘,拔刀跳腳大罵正要撲上去,卻被左右同僚拉扯戎袍、鎧甲、胳膊,相互拉扯着,忿忿不甘跟着田紀戎車退回陣中。

田紀下車,雙手無力,解了幾次才解開盔帶,將頭盔隨意丟棄在地,只覺得周身力氣被抽空。

壓力就是如此的大,田信那裡的壓力肯定會更大。

可該怎麼辦纔好?

大將軍執政穩妥,根本不給打擊朝廷威信的機會。

天下越是安寧,朝廷的威望就與日俱增,名望就是力量。

再拖下去,恐怕不是北府合併朝廷,而是朝廷合併北府。

兩漢各種血淋淋的政變例子彷彿就浮現在面前,田紀突然右手就抓向劍柄,但還是剋制住了。

文聘見府兵陣列原地席地而坐,也就轉身朝襄陽走去。

這座劉表增修的經州治所,已不如當年繁盛,城外本該有許多繁華的都亭街道,或毀於戰火,或者被後來的襄陽守軍拆毀分解爲材料。

老主公不在了,什麼都沒有了,自己也站到了南陽鄉黨的對立面。

現在南陽士民肯定恨透了自己,恨死了文家。

可再恨,自己決不能死在北府手裡;哪怕是主動自殺,也不能讓北府承擔責任。

否則的話,自己的兒子、侄兒、養子都將遭受壓制、禁錮。

唯有一死,還要死的妥帖。

南陽交割關係大局,死多少公卿都得促成此事,就別說自己一個有名無實的後將軍。

文聘心意已定,慢悠悠走回城中,任由大門洞開,返回家中什麼也不想,就被濃濃疲倦擊倒開始昏沉大睡。

北岸,許多鄧城的士民、男女在天亮後跑出城來到岸邊觀望南岸進展,不見兵戈廝殺,只見偃旗息鼓,舟船往來有序運回府兵甲士。

見此模樣,唏噓之聲與哭聲交織在一起,悲傷在瀰漫。

“唉。”

吳範聽到左右的啼哭、抱怨之聲也忍不住一聲長嘆,他雙手環抱負立,身邊跟着的馮熙做僕從打扮,左肩挎着藤箱行李,右手拄着一面竹竿黑布白字長幡,長幡番頭是白紅二色的太極圖,太極圖下寫着‘江東神算’四個字。

馮熙眨動眼睛:“文則先生,該啓程了。”

“唉,可嘆民心似鐵。成祖皇帝遺澤深厚,也不耐如此消磨。”

吳範從馮熙手裡接住長幡,轉身向東走去,馮熙不發一言將左肩的藤箱卸下來,改用雙肩揹負的方式重新背上,然後就追着吳範離去。

東吳滅亡以來,南陽、荊州、豫州休養生息,盜匪或被肅清,或主動解散歸入民間,馳道亭驛恢復,雖不能說是路不拾遺,但也勉強達到了夜不閉戶。

建業政變前夕,嗅覺敏銳的吳範就察覺不妥,早早找了個理由出城辦事沒有陪伴孫權左右,因此躲過一劫。

又知道太多的孫權私密事務,哪裡還敢在江東久留,一路狂奔逃到魏國,寄宿在馮熙處。

馮熙作爲孫權的使者來訪魏國,很受曹丕喜歡,就派馮熙的老鄉陳羣規勸……無法勸服,就索性把馮熙囚禁,等着馮熙回心轉意。

估計囚呢囚呢,囚上許久,就能讓馮熙效力魏國。

馮熙這邊自比蘇武誓死不從,結果等來一個建業政變,江東君臣反目火併的消息……沒辦法,只好有條件的歸順魏國。

而現在,正是爲舊主復仇之際。

第三百一十三章 西北風第五百三十八章 飯還得吃第五百四十五章 拉扯分化第二百九十章 不得已長平侯施計第八百二十六章 前期準備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具第二百五十章 臺第二百五十一章 信任危機第五百六十一章 有所顧慮第七百六十六章 二八對比第六十章 戰江陵三第五百二十五章 改制第四百一十七章 謹慎第二百四十章 良心第七百一十章 窘迫第一百零六章 米第六百八十五章 竊第四百九十八章 字典第六百四十一章 對話第二百八十二章 秋冬之雨第四百七十六章 枯竭第七百八十一章 轉移支付第六百三十章 梅第六百一十九章 慕容慕容第六百三十八章 缺乏神聖第二百七十六章 就緒第六百二十三章 仁第六百一十七章 爛攤子第二百零四章 三恪第六百一十二章 自薦第一百二十四章 爲難第五百九十三章 各有想法第二百九十六章 首交鋒勇士舉義第五百四十章 商談甚歡第二十六章 戰後第一百七十三章 卯時第三百六十二章 智囊第一百九十三章 三位爺第四百九十五章 進退第一百一十四章 削髮第三百四十六章 珍重第六百九十一章 奪門第八百六十一章 待遇問題第三百八十六章 隱患第五百七十一章 後發制人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三百零五章 裂第五百七十三章 看山還是山第九十二章 勢第三百四十三章 暗傷第三百五十六章 交割第六百三十八章 缺乏神聖第六百八十三章 主要戰場第八百章 一飛沖天第四百四十三章 南中第八百八十六章 大夢第六百四十章 轉化第六百九十章 懿旨第七百四十六章 阿鹽第一百五十八章 大宴第六十九章 陣不成三第八百零六章 漸漸明朗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二百六十章 方圓第三百一十七章 破釜沉舟第二百八十六章 要挾第四百九十七章 套馬索第五百六十四章 等待第九十六章 十字路口第一百八十章 程昱第八百四十一章 懷疑第二百三十四章 元遜第五十七章 污衊第八十九章 獨行第七百八十六章 主次矛盾第七十九章 成者阝第五百五十章 夏末冷雨第五百三十一章 杜恕第六百八十四章 服之第五百六十九章 炮製第二百二十六章 宰客第四百四十二章 同一片星空第三百三十五章 變數所在第七百五十一章 河渠第四百七十四章 齊心第一百六十三章 狼煙第二百七十一章 斷劍第五百四十六章 致良知第四百九十六章 無語第二百四十七章 陳國相第五十九章 戰江陵二第三百零九章 序幕第三百七十六章 預謀第五百一十五章 再回第六百一十四章 熟悉的友人第一百六十三章 狼煙第二百二十三章 簡體之倀第四百二十八章 不滿第八百一十一章 軍大衣第八百五十五章 太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