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 不同軌

bookmark

司馬懿參與的御前廷議並未帶來什麼有效意義的改進,提倡的久守必失、預防人心思變,以攻代守,干擾田信代漢,分離漢室老臣等等之類的提議也只是個提議。

會議結束,曹爽陪曹叡在園林中散佈,曹爽眉目不展帶着憂慮情緒。

作爲大魏目前最大的既得利益者之一,國勢衰敗令他苦惱不已,只恨自己沒有力挽狂瀾的本事。

雖說如此也能看明白司馬懿的用意,也清楚司馬懿的提議註定不可能施行……朝廷花了那麼大的代價,才達成了暫時停戰協議。

很大的代價,很寶貴的停戰協議。

自武皇帝與漢成祖皇帝爭奪漢中以來,整個大魏就連年作戰,從最初的主動調集兵力攻伐漢軍,再到後來心疲力竭的應對漢軍、府兵一輪輪的進攻。

從曹爽開始有記憶的時候,整個大魏就是不斷的在打仗。

曹爽如此,曹叡也是如此。

當年武皇帝巡視東南,帶着他與妹妹隨軍;那年江淮地多雨,益州戰事又快分出勝負,武皇帝才捨棄孫權,去處理更爲棘手的漢成祖,搶先一步對漢中張魯發動攻勢。

最後曠日持久的漢中拉鋸戰爆發,從此大魏士民連年鏖戰,以至於中原被打空。

若不是有孫權時不時能給與漢軍重要的一擊,以漢軍的推進速度,或許早已扭轉天下格局。

所以面對這個寶貴的停戰協議……不止是曹叡、曹爽,絕大多數的魏國官吏、士民都很是珍惜。

對於司馬懿不切實際的提議……曹叡反應比曹爽更平靜,也就一笑了之。

司馬懿提出一個無法實行,還會招惹各方面誹議、不滿的提議,除了表達堅定的抵抗態度外,估計還想以此污染自身的名望。

或許只是爲了自保。

猜測到這個目的,也就沒有必要細細深究,暫且揭過就好。

反正人是有記憶的,魏國百官士民不會忘記司馬懿的態度,南邊那些人也不會忘記司馬懿做下的舊事,說過的話。

曹叡、曹爽又恢復了以往的生活狀態,過着有一日是一日的日子。

大魏可以躲在宮裡做甩手掌櫃,可三省六部的重臣們不能真的就這麼幹等着。

誰都不甘心引頸就戮,也不願放棄現在的身份地位。

亂世浮沉幾十年、家族幾代人、十幾代人攢下的基業、社會地位,哪能說放棄就放棄?

走在路上被平民不屑瞥一眼都值得拼命、殺人的時代……若非情非得已,誰又願意宣揚、謀求什麼‘以和爲貴’?

如何更好爲未來的決戰做準備,是絕大多數重臣謀求的共同目標。

於是大魏重臣們再一次提倡鑄造、流通五銖錢,以振興經濟的方式增加國力、可動員力量。

神宗皇帝時期就短暫的推行過五銖錢,因爲各種原因又不得不放棄,繼續以布帛、穀物爲貨幣。

帛谷做貨幣,是戰爭時期一種不得已的辦法,是戰時經濟的一部分。

可漢軍也處於戰時,爲什麼能順利推廣五銖錢?

大概是漢軍腹心區域內的吏民對戰爭長遠的未來抱有很大的希望、信心……最重要的是對方治下始終維持着經濟貿易,各種商業行爲的日益活躍,助長了對錢幣的需求。

各種貿易活動裡,蜀錦又是硬通貨,江東、大魏都在以各種渠道購買。真的是應了那句話,神宗皇帝花錢買的每一匹蜀錦,都變成了漢軍的堅韌盔甲、鋒利兵器。

不管漢成祖、諸葛亮還是田信,都在努力保護治下的商業,打擊豪強壟斷,讓利於民,刺激民間的生產積極性、經商積極性。

遠近山民都來投奔,達到了人聚、財聚的綜合目的。

爲了保護脆弱、日益壯大的商業、手工業,和治下百信的生活水準;漢軍幾次決戰獲勝卻不得不退軍,原因就是徵多少糧,就打多少錢糧預算的仗。

從不會因爲戰爭的進度做殺雞取卵的事情,甚至爲了幫助中原兗豫二州的逃難士民遷移南陽,北伐漢軍傾盡儲備軍糧,帶着兗豫士民完整撤回南陽。

結果是很顯著的,南陽人口聚集,逃難百姓緩過氣後就成了漢軍、北府國力的一部分。

與此相對,大魏這些年是怎麼過的?

簡直沒法細說,幾乎所有有利於休緩國力的政策都與漢軍反着來幹。

越是打仗,國力是越打越弱,民心越打越是渙散,如同一個快要沉默的朽木大船,已經不起更多的撞擊。

這種情況下停戰協議就顯得十分寶貴,可以讓緊繃的大魏吏民好好的緩一緩,也能給大魏公卿一點時間,好研究各種措施政策,進而找一個恢復、振興魏國經濟的切入點。

於是乎,效仿、引進北府各項措施就成了眼下的快捷方式。

沒有什麼好猶豫的,先引進、仿造木軌,增加陸地運輸效率。

解決了運輸成本,再做別的事情也就能得心應手、事半功倍。

否則按着老辦法搞無爲而治……那根本沒希望;關東四州有繁複的水系,既能滿足農業灌溉也能用作水運,再加上木軌輔助,僅僅關東四州的恢復速度就會很快。

恢復、發展速度比不上關東四州,更比不上關隴、荊湘地區。

那麼停戰協議對大魏來說就是一個緩期執行的死刑……就沒有實質的意義。

爲了讓寶貴的停戰協議有些實際意義,因此必須革除頑疾,飲盡北府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理念。

可又擔心修築的軌車系統會淪爲己方滅亡的加速器,因此魏國開始修築的木軌……兩條木軌之間的軌距正好比關中的標準軌距斷一尺,是窄軌。

這樣一來即便戰爭初期失利,讓對方奪走部分軌道控制權後,己方卻能提前焚燬車廂,或者把車廂成批次集中儲放到戰線後方。

黃河爲阻,北府再厲害,總不可能把車廂運到河北來……軌道的軌距不同,關隴、關東的軌車即便運來,也用不上。

這種設計……卻讓司馬師感到好笑,有一種掩耳盜鈴的嫌疑。

明明已經劣勢了,關注這樣的細節有什麼意義?

輸了就輸盡一切,正該全力以赴纔對……卻圍着一個窄化的軌道問題討論個不停,完全無法理解這些人的想法。

嘲笑歸嘲笑,司馬師積極投身軌車修築一事……新的軌車將連同鄴城與薊縣,以此增加對幽雲六鎮的控制。

第二百五十三章 鷹第三百八十五章 學校第五百八十五章 啄木鳥第三百二十七章 變數第四百四十一章 新與舊第七百八十八章 掙扎乞活第一百一十章 交匯第三百零二章 劉曄第五百六十八章 盡在掌控第五百八十四章 實不相瞞第一百六十四章 首戰勝第一百二十四章 爲難第八百二十七章 秘籍逆練第五百二十六章 十二孫侯第八百零二章 交接第七百八十七章 襄樊第四百零四章 反攻計劃第二百三十八章 肥水第四百九十三章 因地制宜第三百三十一章 劉公胤第五百三十七章 唯死而已第三十四章 豬第三百五十六章 交割第三百八十九章 附議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八百六十五章 折中處理第二百三十二章 光宗耀祖第二百章 遺憾第七百六十五章 遊說第一百七十二章 決戰前第六百三十八章 缺乏神聖第八百章 一飛沖天第六百零一章 規劃第三十二章 貪第三百四十八章 將退軍第三百四十八章 將退軍第八百五十三章 兩位孔明第六百零七章 不信任第四百九十六章 無語第十三章 畫龍不點睛第一百一十八章 火起第五百八十八章 拒絕第二百五十二章 致和平第一百八十七章 丞相司馬第一百九十二章 湘州第一百五十五章 鐵第八百四十章 誰家清白第五百八十一章 膠着第二百零九章 潘濬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戰第一百五十四章 誤解第二百零八章 二選一第七百九十六章 情報第二百三十二章 光宗耀祖第四百七十八章 大風病第一百八十三章 鑄幣第五百七十九章 進退之際第一百九十五章 夏侯第四百二十章 卦第三十四章 豬第八百章 一飛沖天第二百五十七章 推演第二百五十三章 鷹第五百九十二章 講故事第七百二十五章 體面第一百零五章 遣歸第七百三十四章 轉移第六百五十九章 斷臂第七百零五章 閃電戰盔第三十二章 貪第五百六十七章 知己知彼第五百六十七章 知己知彼第四百一十一章 三光道第二百八十四章 地道第四百八十章 感情第五百六十六章 連環陣第二百三十章 均衡第六百七十七章 問心無愧第二百七十六章 就緒第七百六十四章 貂蟬入京第三百五十四章 抄底第六十九章 陣不成三第八百二十一章 餓虎出籠第七百八十五章 使命第七百四十章 信口開河第八百五十七章 事項第八百七十三章 攻守之道第三百三十五章 變數所在第八百一十一章 軍大衣第六百三十六章 四共主張第一百三十九章 王雙第八十七章 編制第四百一十一章 三光道第一百五十九章 將戰第七百九十六章 情報第三百五十八章 孝第三百一十五章 繞擊第七百八十章 推論第五百二十章 魏之國策第八百一十一章 軍大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