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謙在城上觀戰,擔心劉備有失,下令鳴金收兵。待劉備、張豈統兵入城,陶謙重賞劉備,隨即與衆計議,道:“玄德武藝爲彭城諸將之首,只與敵方一名騎將手段相仿。敵軍勢大,張燕當世名將,兵力相差懸殊,甚是難敵。我當自縛往敵營,任其剖割,以免百姓戰亂之苦。”
言未絕,一人近前進言曰:“府君久鎮徐州,人民感恩。今敵兵雖衆,未能即破我城。府君與百姓堅守勿出;某雖不才,願施小策,管教張燕退軍!”
卻說獻計之人,正是留縣縣令邊讓,此人出身大戶,廣捨家財,濟貧拔苦,威望甚高。邊讓棄了留縣逃歸彭城,陶謙聽說其故事,並未加罪,反而令爲別駕從事。邊讓獻計曰:“某願親往陰陵城,求劉瑤起兵救援;更得一人往長安丞相處求救:若兩路出兵,敵或會退兵。”
陶謙苦笑道:“齊侯兵馬衆多,諸侯畏其勢力皆不敢與其爭執,即使齊心與其爲敵,諸侯之間信息互通艱難,即使出兵,也是遠水救不了近火。”說完,陶謙出示長安書信數封,衆人方知衆諸侯早有聯盟對抗姜述之意。
忽有信使急報,道:“廣陵兵馬趁夜襲擊下邳,又有內應,下邳城已失。”衆人大驚,正在商議之時,下邳太守陶和跌跌撞撞進來,道:“太史慈、甘寧引領大軍偷襲,兵曹昌霸爲內應,我得左右護衛拼死相護,方逃出城來。路上得知,如今東莞合郡,良成、司吾、下相、取慮、僮國、夏丘、徐縣、睢陵、盱眙、高山、淮陵、東城、曲陽、淮浦、淮陰諸縣皆失。”
原來太史慈、甘寧兩將統領水軍兵分兩路,太史慈引一萬精兵至東海,甘寧引一萬精兵至廣陵。廣陵太守陳登早接到姜述密令,派人引領兩將分批潛過邊境。
陶和字子悅,爲陶謙族弟,與兵曹昌霸不和。昌霸爲下邳大族,族中壯丁萬餘,陶和雖是上官,卻不敢輕易免了昌霸官職。昌家與陳家乃通家之好,昌霸與陳登私交甚篤,其平昔受陶和壓制便有反意,接到陳登文書正合心意,當下依照信中約定,統領親信於夜間打開東門,接應太史慈部進城。陶和無備,聽到城中喧譁,急起往探,城中已不可控制。陶和左右有一心腹名叫丁潰,卻是殺伐決斷,見事已不可爲,讓陶和換上士兵衣服,一行人棄了家小,趁亂從北門出城,這才逃過大劫。
陶謙官職雖爲徐州刺史,琅琊、東海、廣陵三郡先前便被姜述所奪,掌控之地只有彭城、下邳、東莞三郡。數日之間,三郡之地只餘彭城一座孤城,陶謙此時膽氣皆喪,苦思無計,無奈下令道:“事已至此,我等還是出降爲上。”
劉備忽道:“備無才無德,不能爲使君解厄,深爲慚愧。使君既然決斷,備不敢阻攔,但求丹陽兵四千,南下揚州另立基業。若使君順利,則由備自生自滅,若使君不順,此基業可爲使君立足之地。”
陶謙心神已亂,見劉備所言有理,予其軍令,讓劉備去軍營挑選士兵。劉備跟隨陶謙多時,熟知軍中情況,又有簡雍、張豈相助,很快挑選出四千餘丹陽精兵,於夜從東城出城,間小路逃往揚州。
陶謙有意配合,午後派人給張燕送去降書,次日午間方纔捧官印戶冊去軍營請降。張燕因得了陶謙降書,夜間也未遠派斥侯,竟讓劉備逃了出去。待張燕入城納降之時,按籍點名,方發現少了四千精兵,詢問陶謙之時,陶謙對曰:“遠循士兵皆家鄉親兵,欲歸鄉務農,乃縱之。”
不到一月時間,滅了陶謙、劉岱兩路諸侯,此事震驚天下。劉表、劉瑤、劉焉等人爲姜述軍威震懾,對長安使者陽奉陰違,不敢輕易動兵。即使長安諸將,如牛輔、李催、郭汜等,也心存畏懼。曹操見軍心不可用,息下念頭,通知諸侯暫且休兵。
三劉不敢動彈,鮮卑只是觀望,只有西羌首領徹裡吉因爲路途遙遠,不知底細,聞聽姜述起兵,征伐兗州、徐州,以爲軍事行動拉開帷幕,依照當初與曹操約定,下令:犛牛羌、青衣羌以越吉爲帥,起兵五萬攻打金城;漢陽、金城、安定、北地四地族人合兵十萬,隨他攻打武威;隴西五部族人以雅丹爲帥,起兵五萬攻打安定,阻絕幷州與涼州的聯繫。
羌族兵馬與南匈奴相似,皆是上馬爲兵,下馬爲民,武器馬匹甚至糧草皆需自籌,各族接到軍令,通知族人,約期集結。
涼州羌族首領南宮玉、宋揚以前舉兵反漢,後來被皇甫規所破,又不容於韓遂、馬騰,統領殘部三萬餘在涼州以西駐紮,此次接到徹裡吉國書,也興兵響應。
羌族軍令下達,姜述很快得到消息,隨之下達軍令。命令張遼分兵援救安定,張飛分兵往援金城,命涼州刺史陳宮、護西域將軍孫堅坐鎮武威,又讓呂布統兵西上協防。
羌族許多部族皆在漢境,此時三路大軍集結,依照軍令向金城、武威、安定發起進攻。徹裡吉統兵在武威城下紮下大營,孫堅統兵前來挑戰。
羌族軍帳內,徹裡吉拿着曹操派人送來的信函,內心十分惱怒,原以來諸侯皆按計劃行事,未想到始作俑者如今卻打了退堂鼓。集合諸侯之力與姜述相戰,或可一戰而勝,如今以一族之力與其抗衡,那不是自尋死路嗎?如今三路兵馬已經發動,即使想退亦不可得,目前這種形勢服軟退兵,姜述會同意嗎?
“報,孫堅在營外挑戰。”營門將來報道。
“知道了,下去吧。”徹裡吉心中想着合族生死存亡的大事,如何會沉下心去迎戰?
營門將剛出帳,斥侯首領拓跋山來報,道:“齊侯下達公文,傳檄天下。”
羌族分支數百支,最大的部族爲細封、費聽、往利、頗超、野利、米擒、拓跋八族,以拓跋氏勢力最強,一向是羌族的領袖。徹裡吉是拓跋氏嫡子,全名爲拓跋徹裡吉,斥侯首領拓跋山是徹裡吉的親侄,精明能幹,徹裡吉甚是倚重。
徹裡吉接過公文,公文上書:“致天下子民書:自靈帝遇弒,大漢紛爭,然皆爲內亂。今異族犯我境界,則爲天下子民公敵。朝廷決議,暫停對內戰爭,全力迎擊異族之敵。自公文下達之時起,天下子民通敵者犯不赦之罪,誅九族。諸侯通敵,則爲天下公敵,待退去異族兵馬,合天下之力而伐之……”
徹裡吉讀完公文,不由汗出如醬,頓足道:“偏聽長安小兒之言,不料惹下如此大禍。”
拓拔山忽道:“我等此次起兵尚未正式交戰,也未殺戮漢民,以談判疆域爲名,主動言和便是。”
徹裡吉心思半晌,道:“既然如此,我等先去會會孫堅。”
孫堅正策馬陣前,見敵軍大營開處,十餘名健將簇擁一人出陣,只見此人年約四十餘歲,身材魁偉,面色黝黑,身着王衣,頭上插滿翎羽,一見便知是西羌王徹裡吉。
徹裡吉並未披掛,策馬上前,呼道:“請貴軍主將答話。”
孫堅拍馬出陣,道:“我乃討逆將軍兼護西域將軍孫堅,有話請講。”
徹裡吉道:“本王此次前來,並無攻伐之意,因爲疆域不明,或會導致紛爭,因此前來談判。”
孫堅冷笑道:“方纔安定傳來軍報,貴族首領雅丹統兵強攻安定郡城,幸得援軍及時解圍。依你所言,這也是談判疆界之事?”
徹裡吉不由出了一身冷汗,不由暗罵雅丹成事不足敗事有餘,忙道:“想是諸部首領自作主張所致,我即刻下令,令各部退兵。”
孫堅冷哼一聲,道:“你等兵分三路,氣勢洶洶,想要奪我大漢疆土,今見盟友不動,無奈之下想要服軟。若是長安動兵,你還會如此服軟?若想製造假象,以和談之名麻痹本將,就不必多言了。”
徹裡吉不敢多言,只好再次闡明沒有敵對之意。回到軍營,徹裡吉潛思沒有應對之策,正在鬱悶之時,有使者送信過來,道:“雅丹大人出戰不利,分兵攻掠陰盤縣,被敵軍施了空城計包圍,雅丹大人統領主力去救,又被埋伏,目前被困,形勢危急。”
原來雅丹所領部族,大多皆在附近漢境,因此早早便依令聚結於安定治所臨涇。以五萬大軍應對安定三千守兵,本是十拿九穩之事。怎料臨涇城中,卻有一將領着部下趕到。張遼部將馬岱,駐地離安定最近,擔心安定有失,得了軍令便星夜兼程,早早趕到臨涇城內。安定守軍雖非百戰精兵,但是馬岱部下多爲精銳邊軍,合城軍民齊心協力,硬是生生擋住了羌兵兩日兩夜猛攻,還殺死羌人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