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家勢力比高定更是勝出一籌,族人共計二十餘萬,還有數十聽其號令的小部落,人口比起建寧漢人人口還要多出數倍。所幸經過前期分化,內部不合,新任分蠻司各自建了一套班底,雍闓在族中掣肘力量很大。
雍闓抓捕六分蠻司首領,早被六人心腹報到官府,張羨與田利、潘彰商議,決定出重兵圍困雍家堡寨,逼迫雍闓交出雍智等人,然後讓雍智等人分別整合建寧境內勢力,共同討伐雍闓。
此時高定尚未行動,雍闓每日與心腹商議,剛剛商議出初步計劃,突聞漢軍兵臨堡寨,不由嚇了一跳,急忙往寨樓上下觀,只見漢軍主力殺氣騰騰,正在寨門前排列軍陣。
雍闓以爲計劃泄露,剛待統兵頑抗,忽有使者上前,呼道:“雍首領無故拘押分蠻司頭領,太守、郡尉前來問罪。”
此時蠻寨兵丁不過數千,絕非漢軍對手,雍闓聞言頓時放下心來,不及細想,便派人釋放雍智等人,招呼至前廳,溫言撫慰一番,繼而將六人送到軍前。
漢軍本無意攻破蠻寨,得了六人,徑自回城。雍闓以往還幻想以本族實力,足以佔據一郡之地,今日漢軍主力臨門,方知族中實力與漢軍相比,實在相差太遠。正在猶豫是否舉事,忽有探子來報:“雍智等人得了太守文書,正在聚集親信,要合力來攻首領。”
雍闓內心畏懼漢軍,對雍智等人卻有心理優勢,聞言大怒,傳下命令,集合親信族兵,不等雍智等人尋上前來,反去討伐雍智等人。
雍智等素爲蠻族王子,原本在族中就各有實力,雍闓畢竟是族中嫡子,因此衆人勢力小些,前些時日得了朝廷任命,時間雖然不長,但足以結交部分小部落,勢力提升很快。雍闓往常自大慣了,飛揚跋扈,小部落首領內心皆厭煩此人,此時雍智等人刻意拉攏,諸首領紛紛更換門廳。此消彼長,雍智六人合力實則還要高於雍闓,但是雍闓不知其中變故,依然自行其事,號令衆部落首領出兵。
內部人心不穩,外部漢軍暗中相助對手,雍闓豈能得勝?雍闓數戰皆敗,大片地盤被雍智等人佔去,最後一戰更是丟盔卸甲,主力潰不成軍,所幸雍智等人非漢軍,並沒有特意屠殺,而以受降爲主。即使這樣,雍家族人經過數次內戰,壯丁數量銳減三分之一。
雍智最後一戰抓了雍闓,送去郡城獻功,六人又爲爭奪蠻司首領起了內訌,雍昌、雍曾兄弟皆推雍智爲首,而雍問、雍閘等少壯派皆推雍閣爲首。雙方勢同水火,漸至不可調和,雍闓身爲族長,原本可以居中調解,怎奈此時被捕入獄,族中長老無人能夠壓制諸人,最終兩方大打出手。
雍閣等人底蘊畢竟淺些,數戰皆敗,丟失不少地盤。漢軍此時隔岸觀火,並不參與雙方爭執,在兩方交戰之時,在小部落集中居中區域新建蠻司,從中挑選十位首領,各劃小塊區域管理。
小部落脫離蠻司管理,雍家勢力頓時減半,雍家雙方頓時傻了眼,雙方決定停戰,經過艱難談判,劃定疆域,互不統屬。雍家議定,東方歸雍智管理,西方歸雍閣,將名單上報官府。
張羨不僅沒有批文,反而以雍智、雍閣無故興兵之故,削去雍智等人分蠻司職務,反立雍家旁系多人爲分蠻司首領。所謂權勢動人心,這樣一來,雍家族中更是大亂,官府一口氣封了三十餘分蠻司,疆域又劃分不明,雍家內部又起爭端,自此人心崩離,各自存着心思。
雍闓任蠻司首領時,建寧合境蠻族皆屬雍家管理,這下分爲三十餘個蠻司,各不統屬,即使雍闓出獄,諸位蠻司首領爲了各自利益,如何會聽雍闓管理?
張羨、田利此計以權勢利益離間,所行皆是陽謀,雍家人明知道漢人未存好心,卻又不得不墜入計中。任職文書只是公佈大致區域,沒有具體區域劃分,乃至蠻司管轄權不明,逢事多有爭議,乃至諸蠻司之間仇隙漸生,再也無力統合諸蠻之力興事。
建寧蠻族並未大興刀兵,而是利用內部紛爭,將蠻族分化成無數小勢力,再無與官府做對的實力。姜述聽說此事,大讚張羨、田利處事有方,因爲雍闓反情未行,讓張羨將雍闓貶爲庶人,放歸鄉里。雍闓身爲族長,見族人各行其職,召集諸人相責,無奈諸人勢力已成,安能再聽雍闓招呼?雍闓大權旁落,又與雍智、雍閣等人成仇,氣憤之下,未有數年便病故。
三路反蠻平了兩路,朱褒並非蠻人,往昔交往諸部首領,諸首領並非看重朱褒人品,更重要的是看重朱褒官職。耿紀雖然性格剛直,但明白其中關鍵,有蠻族首領首告朱褒密謀作亂之時,便以此爲由先免了朱褒官職。
聽聞朱褒失官,諸族首領頓時轉了臉色,往昔言聽計從者如今相見恍若路人。朱褒這時才知自己往昔榮耀,皆建立在從政多年身居高位的基礎上,一端失去官職,讓諸族首族請吃酒食尚可,想讓諸族首領隨其造反,根本沒有可能。
後來耿紀查出實證,以謀逆罪判處朱褒斬刑,此事上報到洛陽,姜述知曉朱褒文武雙全,心思斬之可惜,令其充軍至敢死營,以戰功贖罪。耿紀又行建寧治蠻之法,以郡丞專門治理蠻司,下設蠻司無數,又故意留下許多爭議,使諸蠻相互爭吵成仇。
姜述登基以後,舊朝後妃皆遷到北宮居住,馬後心思重,心思自己畢竟年輕,姜述妻妾衆多,原本入宮次數就不是很多,如今登上帝位,來北宮次數定會越來越少,她比姜述只是略大數歲,何不改嫁給她?
馬後家人死於當年洛陽政變,遇事只能尋找心腹商議,但是合朝文武能替馬後着想之人,只有荀攸、田豐、黃忠等劉辯舊部,田豐性格剛直,黃忠武將出身,不善謀略,只好使人尋找荀攸前來商議。
荀攸現任太僕,屬於九卿之一,是朝堂重臣之一,奉召來到北宮,比以前還要畢恭畢敬。馬後迎接荀攸入殿堂坐下,揮退左右,道:“漢王遜位,憂慮其日後安危,今日請公達過來,就是商議此事。”
荀攸是劉辯心腹親信,劉辯病亡之時,一直守在旁邊,此後種種故事,皆參與其中,深悉其中隱密。荀家最優秀者就是荀攸、荀彧兩人,當年在臨淄立朝之時,荀攸便知齊郡朝廷久後若是平定天下,姜述定會取漢而代之。世上智者預判大勢,定然不會做勢不可爲而爲之的蠢事,朝堂議論改朝換代之時,荀攸、田豐、黃忠等人皆知隱密,知曉劉中非劉辯親子,因此並未阻攔,反而上書附合。荀攸熟讀史書,知曉廢帝鮮有善終者,聽馬後說起此事,雖知劉中非劉辯親子,卻承劉辯宗嗣,默思一會,忽問道:“漢王爲何人之子?”
馬凝臉色一紅,猶豫片刻,鼓起勇氣說道:“實是我與齊侯之子。”
姜述處事謹慎,與後宮諸後私通之時提前就做好部署,根本無法流傳在外。馬後生子一事,荀攸當初亦以爲是馬後抱養宗族子僞爲自己生養,實不知劉中是姜述與馬凝親子,聞言不由變色,道:“果真?”
馬凝鄭重地點了點頭,道:“當年先夫亡故,又沒有留下子嗣,當初與母后商議,認爲抱養宗族子不如借種育子妥當,因此設計促成此事,劉中確是我與陛下親子。”
荀攸拍額道:“怪不得陛下入駐南宮,使漢王仍居舊處,並且親自教導,原來是這番緣故。既然是陛下之子,以陛下心思,定然會保漢王此生平安,太后何憂之有?”
馬凝默然一會,忽道:“我欲嫁給陛下,公達以爲如何?”
荀攸又是一驚,心中盤算良久,搖頭道:“太后原在朝堂理政,諸臣莫有不識者,若是公然改嫁,不僅於陛下名聲有礙,於漢王未來也不利。”
馬凝也知此舉於姜述名聲不利,卻認爲對劉中有益,聽到荀攸之言,不由奇道:“我改嫁給陛下,劉中便是陛下之子,爲何反而不利?”
荀攸苦笑道:“這並非尋常人家嫁娶,陛下名義上是漢室正宗骨血,即使嫁了過去,若是改姓,必會遭到劉氏族人唾棄,若是不改姓,在諸子之中便是異類,於漢王成長不利。漢王身份尊貴,又得陛下親傳,比起諸子身份更加超脫。以漢王經歷,即使日後歸宗,也難以登頂。我猜測陛下之意,日後會劃地讓漢王建國,身爲諸侯,有名有實,此漢王最佳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