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微服私訪秦淮河

爲盟主“煩人的煩惱”加更!感謝兄弟的支持!

————

以傳統觀念來說,舉人入仕後,肯定是不如進士的進前途好的,尤其是在經歷過科舉制度完善的前明,別說舉人不算正途了,就算是同爲進士,不入翰林都沒有辦法成爲部堂高官。

儘管大唐王朝和前明的科舉制度不一樣,而且是建國初期,對官員的缺口極大,哪怕是以舉人功名入仕也能夠獲得官職並升遷,但是總歸到底,士子們還是擔心,認爲舉人就去入仕的話,以後的發展肯定受阻。

所以但凡是有點心氣的人,都是想要直接參加會試,而不願意以舉人功名入仕。

實在考不上了,或者是有其它迫不得已的理由,纔會直接以舉人的功名入仕。

這種傳統觀念,也是讓李軒當初試圖以鄉試代替省考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不甘心啊,既然鄉試無法代替省考,那麼就另走他路!

所以,現在的李軒乾脆是斷絕了在鄉試、舉人身上的想法,既然士子們不願意以舉人功名入仕,那麼就乾脆不要以舉人功名入仕好了,不就是進士、博士嘛。

這個簡單,朕直接擴大會試的規模,設立各省會試分考點作爲省考,也是一樣的效果。

所謂的進士、博士和舉人,會試和鄉試,不過就是稱呼上不一樣而已。

李軒的最終目標,和進士、舉人之類的沒啥關係,也和會試、鄉試什麼的沒關係,他的真正目標是建立起來完善的官員考試製度。

這種考試製度,不僅僅是用來招募中級官員的,而是要來招募廣大的基層官員的。

用品級來說,那就是正七品和從九品的差別。

但是會試分考點的計劃行不行得通,後期效果如何,會造成什麼比較大的影響

具體還得看宣平八年的科舉情況進行的如何,尤其是直隸四道會試分考點的考試是否成功。

這個消息在年初傳出來後,對於直隸四道的士子們而言,自然是高興無比啊,因爲直隸四道會試分考點,只允許本地戶籍的舉人進行報考,外籍是不允許報考的,而且考上之後,雖然不安排在本道任職,但是安排的職務也會是在直隸其他三道。

直隸四道,這可是繁華地方,其賦稅佔據了整個帝國將近一半的賦稅,在這樣的好地方里任職,自然是被官員們視爲肥差,這撈外快都能比在窮鄉僻壤裡撈得多。

因此直隸四道直接開設分考點,對於他們的當地士子們而言自然是好處多多,他們不用去拼會試、殿試了,可以直接在家鄉進行考試,名額更多,競爭更小。

但是其他省份的士子就有意見了。

憑什麼直隸四道的有分考點,我們那裡就沒有啊?

士子們的意見,還是需要進行一定尊重的的,所以很快禮部那邊就是傳出來了消息,直隸四道的會試分考點,只是試行,如果試行效果好的話,那麼就會陸續在各省進行。

這個消息,讓士子們滿意了,但是卻也引來了更多的議論聲。

什麼議論?

不少人都擔心,這麼大規模錄取士子,對財政的壓力將會極大。

要知道大唐王朝本來就是一年一科舉,進士科之外還有博士科,每年一千多號人都不怎麼好安排了,如今各省都來分考點的話,就算一個省幾十個人,那麼加起來那也是幾百個啊。

這樣的話,大唐王朝一年就出現兩千多個進士、博士需要安排,需要給他們支付工資。

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

不少官員們的擔心,以他們傳統的眼光來看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李軒看來,卻是多餘的。

誰他媽規定進士就必須是七品官的,從九品也是可以的嘛。

按照李軒的設想,所謂的進士、博士功名,只是讓他們取得了入仕的資格證而已,而不是讓他們一步登天,讓他們從基層做起很正常啊。

到後期的話,大唐王朝的所有官員,哪怕是最基層的科員,都是需要從會試裡選出來的。

這一次把進士的品級從正七品降低爲從七品,就是一個試探,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李軒就決定把新科進士的品級降低而正八品,再過幾年,就降低爲從八品,再到正九品,從九品。

到時候,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一甲的進士及第是正九品,二甲和三甲進士是從九品。

別指望着考中進士後就一步登天當什麼縣令了。

別說以後了,就算是現在也不行了,大唐王朝的縣令品級可不是傳統王朝的正七品,而是正六品,正兒八經的核心中層官員,別說縣令了,就算是縣丞那也是從六品。

新科進士不過是七品而已,當不了縣令,去年的新科進士下放到地方,都是下放到地方的各級地方衙門的各部門裡任職。

這一點,其實很多新科進士也不滿意,但是不滿意也沒有辦法,如今的大唐帝國就這個鳥樣,你想要當官就按照這個來,不願意滾蛋!

天底下的讀書人多了去,想要當官的更多,不差你一個。

更何況,當官對於讀書人,乃至對於所有國人而言,都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幾千年所形成的官本位環境,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而且李軒也沒有打算去改變。

進行了新一輪改革之後的宣平八年會試,就是在諸多人的關注中開始舉行了,不過相對來說,金陵城裡的會試倒是沒多少人關注了,關注的都是直隸四道的分考。

江南道的分考更是引人關注,同時也是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個分考點,足足有五百多名舉子報考,並競爭二十名進士科、二十名博士科,一共四十名貢士的名額。

錄取率甚至比金陵城的會試還要更低一些。

金陵城的會試,考生預計有五千多人,而錄取人數預計是千人,比例大概是五比一,但是江南道的錄取率則是達到了十比一。

爲何?

這是因爲江南道的舉人數量是在是太多了,作爲讀書風氣最爲濃厚的一個地區,這裡的讀書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大唐王朝爲了照顧其他省份的士子,宣平六年開始,也是效仿前明,錄取進士各省嚴格限定錄取人數,江南道每年的名額其實也就四五十個左右。

這個名額對於一個道而言,算得上是很多了,比其他省都要多。但是對於江南道這種文風濃厚的地區而言,卻還是少了。

他們每年的競爭都是相當激烈的,如今多了這麼一個分考的途徑之後,很多江南道的學子都是跑到分考點來報考了。

更加不要說,分考點裡考中的考生,是會分配到直隸四道任職的,這對於很多考生而言是莫大的吸引力。

當然了,有得也有失,去了分考點考試,考中了也別指望能夠直接進入京畿各機構裡任職了,只能是期待以後調任,升職再進入京畿了。

在金陵城參加會試的話,名次優秀者,是有可能被直接分配到京畿各部門任職的。

在京畿任職和在地方任職,這裡頭區別是很大的。

二月下旬,會試正式舉行!

李軒和往年一樣,親自坐鎮金陵城的會試考場,不過還是和往年一樣,他只露了個面,然後就回到後頭處理其他事務了。

考生們,基本是沒有希望近距離看到李軒的,真正要看到,還得等到殿試以後,到時候李軒會親自主持考試,甚至當場閱卷,這也是絕大部分新科進士一生當中,僅有的一次近距離看到聖天子的機會。

畢竟殿試過後,他們就會到各處任職,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很難升到高層,然後再見到李軒的,只有少數幸運兒可以一路爬起來,然後有再一次見到李軒的機會。

這一次會試的難度,明顯是要比往年的要難一些,尤其是理科的內容。

沒辦法,隨着大唐陸續開展近代教育,而且也是在科舉中加入了理科內容,所以甭管願不願意,想要步入仕途的學子們都得學習理科。

在學習的時間久了,學習的人多了,也就讓學子們的綜合理科水平漸長,如果現在還是以早幾年的難度來出實體的話,估計很多人都能考滿分卷子,但是這樣也就失去了選撥人才的作用。

因此加大難度是必須的。

但是這樣也就使得了很多學子們愁眉苦臉了,尤其是去年考不上,今年好不容易學習好了,再來考,發現難度又加大了,其中的絕望是外人很難理解的。

怎麼說呢,考不上的人有,但是考上的人還是會有。

五千多人裡,總是要挑選出來千人的,因此不需要你做的多好,只需要比其他人好就行了。

外頭的學子們對着卷子苦思冥想的時候,李軒也是簡單的處理了今天的瑣事,然後就直接返回後宮了。

今天的事不算多,主要是科舉的事,而科舉的事李軒也是吩咐了下去,自然有人盯着,所以他很快就返回了後宮,但是沒多久,他就是偷偷的帶着侍衛和秘書溜出宮去了。

趁着難得空閒一天,他要來一場謀劃已久的微服私訪!

微服私訪的目的地嘛,自然是李軒嚮往已久的秦淮河!

爲盟主“煩人的煩惱”加更!感謝兄弟的支持!

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 任重而道遠的大唐專利局第二千一百九十五章 太子薨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美洲新南港第三百九十三章 聲勢浩大的撤退第二千二十九章 御書房會議第八百三十四章 近衛軍奔赴前線第兩百四十九章 彪悍的慧塵公主第一千五百六十章 全球無敵就是這麼的強悍第二千六十五章 再接再厲第一千一百零七章 混亂的印度東部海岸第六百三十五章 海軍好樣的!第七百六十九章 戰略重心調整第九十四章 李軒你這個渣男第二千六十九章 韃靼金國和大唐帝國的戰略合作第二千二十八章 御書房生態第兩百章 霸王硬上弓第一千七百九十八章 大唐的錢好借難還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一點也不朦朧的上頭村第一千七百六十七章 忙到崩潰的太子第二千一十章 一點也不帝國第一千九百四十七章 工業標準化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 冊封第一千九百三十七章 即將迎來汽車時代第九百七十五章 王文華被貶遲到的封推感言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膽大包天的華亭縣第二千七十七章 態度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和大唐帝國做鄰居是一種什麼體驗?第一千四百七十九章 遠征軍第一混成旅第九百八十四章 吞併,那只是順帶的第二千一百三十六章 全民富足第七十章 曾子云的俘虜生涯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蘇州宋家的貢品第一千五百五十二章 這不是機器,而是藝術品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烏力罕挨炮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造船業大爆發第二千一百二十四章 天大的野心第三百二十章 爭渡爭渡第一千二百三十一章 南林堡失陷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農場主何錫華第六百四十五章 自掘墳墓的僞唐第八百零五章 陳立夫面聖第一千六百四十四章 沒了張屠夫,帶毛豬也吃第五百二十七章 皇家軍醫院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宣平十九年:巨大的變遷第八百一十五章 陸軍艦隊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 環球海底電纜通訊工程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考覈承襲制第二千六十一章 了不起的啓翔汽車第一千二百五十九章 這雨,太大了!第七百二十二章 雞飛狗跳的第一軍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搬國業務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放飛自我的韃靼人第兩百五十三章 搶佔瀾江渡口第五百一十五章 國朝興廢在此一戰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職場女性宋丸子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有問題,而且是大問題第四十六章 假戲真做第一百八十四章 先放明軍一馬(求月票)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爆炸的水泥產業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陳立夫修官道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名揚天下陳立夫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大展拳腳的陳立夫第九百三十六章 大唐騎兵:死都不用火槍!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烏力罕的野望第四百一十八章 不能再打下去了第四百四十四章 這些明軍不尋常第二千七十八章 煤炭戰爭第一千四百四十二章 抄襲大唐的葡萄牙人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一百毫米前裝線膛炮第一千三百五十三章 比正規軍更可怕的民兵第一百五十章 禍在於天第一千零一十二章 大唐人在印度第一百零八章 一刀兩刀三刀第一千四百九十四章 畢志安身先士卒第八百七十二章 紙糊一樣的空心方陣第二千六十二章 施禮羣買車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火炮貴炮彈更貴第四百一十章 老子唾你一臉第九章 洞房花燭夜裡的鮮血第五百六十一章 以逸待勞第一千三百零七章 全它嗎是貪官第七百九十七章 想造反,那也得先把稅給交了第一千九百七十六章 這玩意不會散架吧第一千四百章 陸軍不服第二千一百三十章 金陵堵車第四百二十七章 他們都該死!第六百八十二章 督標的衝鋒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天堂太貴,住不起第九百二十三章 帝國全球戰略第九百八十章 陳立夫的孤獨和驕傲第八百八十二章 正德皇帝笑了(必看)第五章 有女低泣第三百六十九章 平興泉俘僞帝(求月票)第二千一百五十三章 黑海實彈演習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它就是我們的未來第九十九章 官制改革第四百一十章 老子唾你一臉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臭名昭著的第四艦隊第二千七十八章 煤炭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