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微服私訪秦淮河

bookmark

爲盟主“煩人的煩惱”加更!感謝兄弟的支持!

————

以傳統觀念來說,舉人入仕後,肯定是不如進士的進前途好的,尤其是在經歷過科舉制度完善的前明,別說舉人不算正途了,就算是同爲進士,不入翰林都沒有辦法成爲部堂高官。

儘管大唐王朝和前明的科舉制度不一樣,而且是建國初期,對官員的缺口極大,哪怕是以舉人功名入仕也能夠獲得官職並升遷,但是總歸到底,士子們還是擔心,認爲舉人就去入仕的話,以後的發展肯定受阻。

所以但凡是有點心氣的人,都是想要直接參加會試,而不願意以舉人功名入仕。

實在考不上了,或者是有其它迫不得已的理由,纔會直接以舉人的功名入仕。

這種傳統觀念,也是讓李軒當初試圖以鄉試代替省考以失敗而告終,但是他不甘心啊,既然鄉試無法代替省考,那麼就另走他路!

所以,現在的李軒乾脆是斷絕了在鄉試、舉人身上的想法,既然士子們不願意以舉人功名入仕,那麼就乾脆不要以舉人功名入仕好了,不就是進士、博士嘛。

這個簡單,朕直接擴大會試的規模,設立各省會試分考點作爲省考,也是一樣的效果。

所謂的進士、博士和舉人,會試和鄉試,不過就是稱呼上不一樣而已。

李軒的最終目標,和進士、舉人之類的沒啥關係,也和會試、鄉試什麼的沒關係,他的真正目標是建立起來完善的官員考試製度。

WWW✿ тTk дn✿ CO

這種考試製度,不僅僅是用來招募中級官員的,而是要來招募廣大的基層官員的。

用品級來說,那就是正七品和從九品的差別。

但是會試分考點的計劃行不行得通,後期效果如何,會造成什麼比較大的影響

具體還得看宣平八年的科舉情況進行的如何,尤其是直隸四道會試分考點的考試是否成功。

這個消息在年初傳出來後,對於直隸四道的士子們而言,自然是高興無比啊,因爲直隸四道會試分考點,只允許本地戶籍的舉人進行報考,外籍是不允許報考的,而且考上之後,雖然不安排在本道任職,但是安排的職務也會是在直隸其他三道。

直隸四道,這可是繁華地方,其賦稅佔據了整個帝國將近一半的賦稅,在這樣的好地方里任職,自然是被官員們視爲肥差,這撈外快都能比在窮鄉僻壤裡撈得多。

因此直隸四道直接開設分考點,對於他們的當地士子們而言自然是好處多多,他們不用去拼會試、殿試了,可以直接在家鄉進行考試,名額更多,競爭更小。

但是其他省份的士子就有意見了。

憑什麼直隸四道的有分考點,我們那裡就沒有啊?

士子們的意見,還是需要進行一定尊重的的,所以很快禮部那邊就是傳出來了消息,直隸四道的會試分考點,只是試行,如果試行效果好的話,那麼就會陸續在各省進行。

這個消息,讓士子們滿意了,但是卻也引來了更多的議論聲。

什麼議論?

不少人都擔心,這麼大規模錄取士子,對財政的壓力將會極大。

要知道大唐王朝本來就是一年一科舉,進士科之外還有博士科,每年一千多號人都不怎麼好安排了,如今各省都來分考點的話,就算一個省幾十個人,那麼加起來那也是幾百個啊。

這樣的話,大唐王朝一年就出現兩千多個進士、博士需要安排,需要給他們支付工資。

這個壓力是非常大的。

不少官員們的擔心,以他們傳統的眼光來看是很正常的,但是在李軒看來,卻是多餘的。

誰他媽規定進士就必須是七品官的,從九品也是可以的嘛。

按照李軒的設想,所謂的進士、博士功名,只是讓他們取得了入仕的資格證而已,而不是讓他們一步登天,讓他們從基層做起很正常啊。

到後期的話,大唐王朝的所有官員,哪怕是最基層的科員,都是需要從會試裡選出來的。

這一次把進士的品級從正七品降低爲從七品,就是一個試探,如果順利的話,明年李軒就決定把新科進士的品級降低而正八品,再過幾年,就降低爲從八品,再到正九品,從九品。

到時候,最理想的情況就是一甲的進士及第是正九品,二甲和三甲進士是從九品。

別指望着考中進士後就一步登天當什麼縣令了。

別說以後了,就算是現在也不行了,大唐王朝的縣令品級可不是傳統王朝的正七品,而是正六品,正兒八經的核心中層官員,別說縣令了,就算是縣丞那也是從六品。

新科進士不過是七品而已,當不了縣令,去年的新科進士下放到地方,都是下放到地方的各級地方衙門的各部門裡任職。

這一點,其實很多新科進士也不滿意,但是不滿意也沒有辦法,如今的大唐帝國就這個鳥樣,你想要當官就按照這個來,不願意滾蛋!

天底下的讀書人多了去,想要當官的更多,不差你一個。

更何況,當官對於讀書人,乃至對於所有國人而言,都是有着莫大的吸引力。

幾千年所形成的官本位環境,不是那麼容易改變的,而且李軒也沒有打算去改變。

進行了新一輪改革之後的宣平八年會試,就是在諸多人的關注中開始舉行了,不過相對來說,金陵城裡的會試倒是沒多少人關注了,關注的都是直隸四道的分考。

江南道的分考更是引人關注,同時也是報考人數最多的一個分考點,足足有五百多名舉子報考,並競爭二十名進士科、二十名博士科,一共四十名貢士的名額。

錄取率甚至比金陵城的會試還要更低一些。

金陵城的會試,考生預計有五千多人,而錄取人數預計是千人,比例大概是五比一,但是江南道的錄取率則是達到了十比一。

爲何?

這是因爲江南道的舉人數量是在是太多了,作爲讀書風氣最爲濃厚的一個地區,這裡的讀書人實在是太多了,而且大唐王朝爲了照顧其他省份的士子,宣平六年開始,也是效仿前明,錄取進士各省嚴格限定錄取人數,江南道每年的名額其實也就四五十個左右。

這個名額對於一個道而言,算得上是很多了,比其他省都要多。但是對於江南道這種文風濃厚的地區而言,卻還是少了。

他們每年的競爭都是相當激烈的,如今多了這麼一個分考的途徑之後,很多江南道的學子都是跑到分考點來報考了。

更加不要說,分考點裡考中的考生,是會分配到直隸四道任職的,這對於很多考生而言是莫大的吸引力。

當然了,有得也有失,去了分考點考試,考中了也別指望能夠直接進入京畿各機構裡任職了,只能是期待以後調任,升職再進入京畿了。

在金陵城參加會試的話,名次優秀者,是有可能被直接分配到京畿各部門任職的。

在京畿任職和在地方任職,這裡頭區別是很大的。

二月下旬,會試正式舉行!

李軒和往年一樣,親自坐鎮金陵城的會試考場,不過還是和往年一樣,他只露了個面,然後就回到後頭處理其他事務了。

考生們,基本是沒有希望近距離看到李軒的,真正要看到,還得等到殿試以後,到時候李軒會親自主持考試,甚至當場閱卷,這也是絕大部分新科進士一生當中,僅有的一次近距離看到聖天子的機會。

畢竟殿試過後,他們就會到各處任職,其中絕大部分人都是很難升到高層,然後再見到李軒的,只有少數幸運兒可以一路爬起來,然後有再一次見到李軒的機會。

這一次會試的難度,明顯是要比往年的要難一些,尤其是理科的內容。

沒辦法,隨着大唐陸續開展近代教育,而且也是在科舉中加入了理科內容,所以甭管願不願意,想要步入仕途的學子們都得學習理科。

在學習的時間久了,學習的人多了,也就讓學子們的綜合理科水平漸長,如果現在還是以早幾年的難度來出實體的話,估計很多人都能考滿分卷子,但是這樣也就失去了選撥人才的作用。

因此加大難度是必須的。

但是這樣也就使得了很多學子們愁眉苦臉了,尤其是去年考不上,今年好不容易學習好了,再來考,發現難度又加大了,其中的絕望是外人很難理解的。

怎麼說呢,考不上的人有,但是考上的人還是會有。

五千多人裡,總是要挑選出來千人的,因此不需要你做的多好,只需要比其他人好就行了。

外頭的學子們對着卷子苦思冥想的時候,李軒也是簡單的處理了今天的瑣事,然後就直接返回後宮了。

今天的事不算多,主要是科舉的事,而科舉的事李軒也是吩咐了下去,自然有人盯着,所以他很快就返回了後宮,但是沒多久,他就是偷偷的帶着侍衛和秘書溜出宮去了。

趁着難得空閒一天,他要來一場謀劃已久的微服私訪!

微服私訪的目的地嘛,自然是李軒嚮往已久的秦淮河!

爲盟主“煩人的煩惱”加更!感謝兄弟的支持!

第一百一十章 不屑學之,不屑用之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西屬美洲轉讓協議第兩百七十九章 陳屠夫的一見鍾情第七百四十四章 劃江而治第兩百九十五章 伴君如伴虎第四百三十二章 王八蛋,欠債還錢第一千一百六十一章 全民守城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左成生的大生意第一百五十八章 秦淮河啊秦淮河第五百四十章 潯州院試第一千七百九十章 奇葩的全球貿易第八百五十八章 俞大猷被俘第九百四十章 老子就是比你更牛逼第一千三百一十八章 御覽第二千一百七十九章 措手不及的航運業第一千九百四十章 內燃機初現第八百零二章 陳立夫的寒竹圖第九百三十一章 撕毀協議直接打啊第六百四十八章 安子河的犀利攻勢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產能過剩第一千三百八十五章 蒸汽艦隊起航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暫住民的榜樣第八百九十九章 一封勸降書 (求訂閱)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英格蘭的蒸汽機第三百九十五章 衝鋒的城牆!第五百七十九章 王越的底牌第三百八十七章 古怪的明軍第二千一百零七章 西屬美洲轉讓協議第兩百五十九章 把朕的意大利炮拉過來第九百五十八章 陳家到底有多少錢第五百二十三章 李軒賜毒酒第一千四百一十五章 聯合登陸艦隊啓航第一百五十章 禍在於天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令人恐懼的幼軍營第一千六百六十七章 格德斯之死第二千四十九章 步球的廣告效應第七百三十二章 狂奔追擊第六百二十章 超大號的地雷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竟然敢無視我第兩百四十三章 送銀子送女兒第一千七百二十六章 錫蘭本土化第一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小學比大學更重要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大有深意的謝一衛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弘揚大唐國威第四百零一章 滾,別擋着本官逃跑第七百一十八章 南昌危矣第八百一十四章 挺直了腰桿的內閣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呂振江赴北海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比海軍還值錢的大唐西洋公司第一千九百二十四章 大唐使團來了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澳洲的狗頭金第兩百六十九章 決死一戰第一千零三十三章 賜官和賜毒酒第一千九百四十八章 人在大唐有兩件事不能避免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沒有異域風情的檀香島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 三年白頭第一千七百零九章 遍地黃金第八百五十八章 俞大猷被俘第兩百零一章 他們想要做什麼第四十二章 太后英明第五百六十四章 騎兵在衝鋒第一千四百三十八章 倒黴的第五十七團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西海貿易:巴庫第二千二十八章 御書房生態第一百八十七章 賊軍倉皇而逃第一千九百九十章 海軍前沿戰略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史無前例的蒸汽機第二千四十二章 適應不了大唐生活的愛德華第二千一百七十七章 不甘落後的西班牙人第一千零二十章 尷尬的海軍榴彈炮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詭異的個稅改革第一千九百三十章 讓人絕望的差距第七百一十六章 超大規模的鋼鐵廠第六百三十四章 嗑瓜子看戲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 是時候修鐵路了第一千九百六十九章 期待的變局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大唐電報公司第一千二百六十一章 僅限於理論上的自願第九百二十五章 決戰、護航、巡邏第一百六十一章 謝老頭的冷笑第四百六十九章 懷遠岑家第三百六十章 第五步兵團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悲催的參謀長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去哈密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消息滿天飛第九百四十八章 第一槍騎兵團第三百四十一章 以戰養戰第一千三百三十一章 軍官候補生第六百九十一章 李春景的‘小冒險’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西印級穹甲巡洋艦第一千九百四十二章 虛假宣傳:有黃金有石油第三百三十三章 殺進興泉府第六百四十九章 膠着第九百三十八章 鐵罐頭們的戰鬥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擲彈兵死戰不退第一千六百六十八章 軍事貴族:畢家第一千九百一十四章 大唐法律特扯淡第二千二百零三章 金陵城大堵車第一千九百五十一章 我大唐就是霸氣!第九十六章 這個女人有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