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三十八章 兵力破萬

bookmark

每一次擴軍的時候,火炮都是讓李軒最頭疼的,一方面是技術不行,這造炮本來就難,另外一方面隨着大唐新軍的規模過大和作戰區域的擴大,導致戰術也在發生變化。

戰術上的變化自然也就讓部隊對火炮的需求也在不斷變化,,這讓李軒對於火炮也是提出了好幾次不同的要求。

當然了,之所以搞了好幾次的火炮需求變化,這也是因爲大唐規模小,火炮數量少和種類少的緣故,如果大唐實力強大,每個種類的火炮都有的話,就不用這麼糾結了,各種類型的火炮都來個百八十門的,什麼問題都解決了,可惜的是,這是不現實的。

李軒只能在有限的資源裡造出少數的火炮,並且確保這些火炮是大唐新軍目前所最需要的。

考慮了一番後,李軒先是讓兵部的作坊先搞一門這種一千三百斤的樣炮看看再說,反正現在船小好掉頭,好不好用先試着裝備一門再說,就和當初的八百斤意大利炮一樣,當時也只是造了一門而已。

至於大量製造的火炮,李軒考慮許久後,暫時就確定爲兩種,一種是輕型步兵支援火炮,也就是一百五十斤的營炮,另外一種就是八百斤的意大利炮。

至於五百斤的炮,高不成低不就的,李軒已經是決定放棄掉了,後續不再製造了,現有的這五門單獨編爲一隊,用到報廢就拿回去回爐造新炮,這火炮用的可都是珍貴的青銅的,銅料可是寶貴的很,炮就算打費了,這廢炮也得拉回去回爐造新炮。

至於一千三百斤的重炮,先讓工部的兵器作坊先研究着,造出樣炮再說,反正這一千多斤的重炮也不是那麼好製造出來的,後續看看實際作戰效果再決定是否大規模生產。

一個炮兵營有四個炮兵隊,也就是說需要二十四門火炮,再加上每個步兵營都需要兩門一百五十斤的營炮,這加起來就是二十門,這些火炮足夠讓大唐王朝的工部兵器作坊生產好久了,至少三四個月內都看不到炮兵部隊滿編了。

除了炮兵營外,騎兵部隊也是進行了相應的擴編,而能擴編多少取決於大唐新軍能夠搜刮到多少戰馬,而興泉府本來就沒多少馬,之前明軍那邊都沒有成規模的騎兵,所以唐軍不管是繳獲還是從民間徵召馬匹,這個數字都不會太高,少則數十一百,多也不過一兩百而已。

換句話說,大唐新軍的騎兵隊,其規模頂多就是從之前的數十騎擴充到一百多騎而已。

輜重部隊的規模擴充也不算大,從之前的四個隊擴充到了五個隊,之所以擴充不大,這是因爲步兵營自身也會編入一個輜重排,一定程度上減輕了輜重營的後勤壓力。

剩下的刀盾兵和弓箭手,李軒並不打算繼續大規模單獨擴充這兩個兵種了,直屬刀盾兵和弓箭手,依舊各保持一個隊的規模。

這並不是說大唐新軍裡不再擴充冷兵器部隊了,而是因爲李軒將會把刀盾兵、弓箭手這些傳統冷兵器部隊大規模編爲守備營。

但是考慮到最近兩次戰鬥裡繳獲了大量的明軍,大唐新軍勢必會以這些俘虜爲基礎編成守備營,到時候這些守備營裡也是冷兵器部隊,自然會是以長矛兵、刀盾兵、弓箭手爲主。

根據大唐新軍裡管理俘虜的資深人士,國舅白雲奇的預計,他們將能夠從俘虜的現有大約四千人明軍裡,挑選出合格的守備士兵大約一千人,而剩下的則是一股腦扔給工部下屬的那些作坊,如果安排不過來就讓他們去種田。

挑選出來的一千人,基本上都是之前宋志文招募的募兵爲主,這些人身體素質比較好,也經過一些軍事訓練,不能白白浪費了。

這一千人,再加上之前的第一守備營裡的士兵,剛好可以編成兩個擴編後的守備營。

守備營的編制擴編,但是和主力營不太一樣,因爲他們是徹底的冷兵器部隊,而且兵員主要是來之於俘虜,所以李軒並沒有嚴格規定守備營的各兵種比例,沒有要求說一定要多少刀盾兵,一定要多少長矛手和弓箭手,只給出了每個營七百人的限額,至於士兵的搭配則是有什麼士兵就用什麼士兵,刀盾兵多就配置多一些的刀盾兵。

十個步兵營、兩個守備營、一個炮兵營、一個輜重營、一個騎兵隊、一個刀盾兵隊、一個弓箭手隊,這些部隊如果都完成的擴編的話,總兵力將會達到一萬人多點。

這裡頭可不包含樞密院裡的文職軍人,也不包含臨時徵召而來的民夫,而是單單指能夠拉出去打仗的戰鬥部隊。

而這還不是整個大唐的武裝力量,因爲大唐王朝還有着捕盜營這種類似武裝警察的武裝力量,這個捕盜營不僅僅是用來維持治安的,關鍵時間也勉強能承擔一些低強度的作戰任務。

目前大唐是按照每個縣配置一個捕盜營來計劃的,每個營是五百人,三個營就將會有一千五百人了。

如此一來,整個大唐的軍事武裝力量,總兵力將會達到將近一萬兩千人。

而要長期維持一萬兩千人的職業軍隊,說實話單單憑藉一個興泉府是不太可能的,不僅僅是沒錢沒糧,甚至連兵員都找不到。

整個興泉府也不過三十餘萬人口,要湊足上萬兵力,就得從三十個人裡選一人當兵了,而這幾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因爲大唐新軍到目前還只是募兵,不是每個貧寒子弟都願意來當兵的,而不是每個人來當兵大唐新軍都要的。

之前的大唐新軍之所以能夠維持這麼大的規模,那是把整個正泰縣都給壓榨的一乾二淨,而且很多唐軍士兵也不都是招募而來的,他們一部分本來就是土匪,有一部分則是明軍俘虜,真正從民衆招募來的士兵其實也就兩千人左右。

如今大唐新軍一下子想要招募到五千人以上的合格新兵,難度可以說是相當大的!

爲了解決兵員問題,李軒再一次加大了招募新兵的條件,提高了安家費的數額,同時也是籌備着正式給士兵發放薪餉。

因爲之前爲了吸引那些本身就認得字的人蔘軍或者是當官,李軒再早數月前就不再堅持大唐王朝不發俸祿的傳統,而是表明價碼發放俸祿,只不過那個時候俸祿都是徒有其表,不發銀子,而是發糧食、布匹這些實物作爲代替的。

因爲那個時候,銀子都拿去購買各種戰略物資了。

但是不管怎麼說,既然官員和軍官們都已經開始發放各種實物作爲俸祿了,士兵們薪餉自然不能一直拖着不發,哪怕發少一點也要發。

爲此,李軒是讓兵部那邊根據如今的物價以及大唐王朝自身的財力,制定一個軍隊的薪餉制度,李軒給的指導意見就是:能少發就少發,意思意思就行了。

因爲大唐新軍吸引士兵的核心,並不是一個月區區幾分銀子,而是管飽和分田!

讓一個士兵敞開了吃,這每個月的花費就不小,如果把伙食都折算爲銀子的話,那麼大唐新軍的士兵薪餉是絕度要高於明軍的募兵的。

更不要說還有田地免費發放呢!

但是稅部那邊苦着臉對李軒說,哪怕是現在不發放薪餉,稅部那邊都快拿不出足夠的糧食或者銀子維持大軍了,而且如果把伙食費用算進去的話,實際上這大唐新軍養一個士兵的成本足夠明軍養三個士兵了。

這如果還發放銀子,這日子沒發過了。

李軒也是納悶了良久,最後還是打消了發放薪餉的念頭,沒辦法,伙食標準是不能降低的,不然士兵就沒有足夠的體能,他可不想要明軍那種跑幾百米就累的上氣不接下氣的士兵。

既然伙食標準高了,這薪餉自然也就沒有了,不過薪餉沒有,但是士兵的零花錢以及給家裡花銷還是要給一點的,不用多,每個最低級的士兵給個五分銀子就夠了,再多大唐稅部也拿不出這麼多銀子來。

聽上去這銀子很少,人家戚家軍夠吝嗇的了,一年也會發放十兩銀子呢,而大唐新軍比戚家軍還要吝嗇。

但是戚家軍是依靠高額的獎勵來激勵士氣的,而大唐新軍是依靠高標準伙食以及分發天地來激勵士氣的。

這兩者雖然方式不太一樣,但是追求的效果都差不多。

招募新兵,規劃新編制,籌建新的步兵營,這些工作雖然不需要李軒親自處理,但是他身爲大唐王朝的皇帝,大唐新軍的最高統帥,實際上也是輕鬆不到那裡去。

把這些任務都一一安排下去後,李軒依舊沒有閒着,因爲他又要考慮該建立高一級的指揮機構,來讓完成擴編後的大唐新軍能夠有效作戰。

未來他是絕對不可能再親自指揮十幾個營作戰的,要想讓這支軍隊發揮出來戰鬥力來,就必須有幾個統兵的大將分別指揮一支部隊。

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 第三次印度戰役第二千一百七十五章 君臣典範:李軒和陳立夫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本土和海外領地的利益矛盾第兩百九十二章 內閣的改革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高壓蒸汽機成功了第六百九十七章 冒險誘敵第一千九百四十九章 遺產稅第一千五百章 攻克南非第五百二十一章 此乃勝利轉進絕非潰逃第一百五十六章 聰明如李軒第一百一十四章 珠兒的無奈第二千一百六十五章 史無前例的海戰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有錢人都喜歡住農村第兩百八十二章 大封功臣第二千一百三十一章 馮氏汽車的野望第二千一十六章 設備到港第六百四十八章 安子河的犀利攻勢第七百九十章 恭迎王師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進京不易第四百三十六章 歡呼吧!大唐海軍成立了!第一千九百七十八章 履帶拖拉機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北岸開發區第兩百二十五章 夜很黑,風很大第一千七百一十五章 何父在庫裡第六百六十章 大唐第一戰艦第九百三十四章 大唐西洋公司做慈善?第二千四十章 英格蘭的眼淚第一千二百四十六章 陳立夫當縣令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聖巡第九百八十四章 吞併,那只是順帶的第二千一百二十一章 採購裝甲車第一千一百零五章 韃靼人來了怎麼辦?該幹嘛幹嘛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韃靼人的一路向西第九十二章 黃竹山大會戰第兩百一十二章 爲陛下殺出一條血路第一千六百二十六章 帶你看個大玩具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史無前例的遠征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這一切都是值得的第四百二十章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第一千九百四十五章 董立羣赴紅海第一千六百一十八章 電報第一千零五十一章 會試分考點第一千六百六十章 掌控直布羅陀海峽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爆炸的水泥產業第二千三十三章 南洋大開發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大唐地雖廣,然寸土不讓第九百七十三章 絕望的杜丹清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天子號召:工業化 (第四章)第一千一百四十二章 稅務調查官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 冊封第八十七章 夜黑風高第兩百三十七章 擴軍擴軍!第三百四十章 掃盲班和軍校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去哈密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美洲:向內陸進發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正義從不會缺席第一千二百八十三章 大唐中央銀行第一千三百零一章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第一千九百二十五章 冊封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爲了單身狗可是操碎了心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 鎮江迎聖駕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激進或保守第五百六十二章 淡定的陳科橋第一百四十三章 龍華鎮依舊在堅守第五百二十章 凶多吉少的俞大猷第一千四百六十二章 大唐婚姻自由第七百四十章 工業革命(爲慧塵公主賀)第二千一百七十三章 帝國全球化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印度洋上的炮聲第三百七十五章 賊軍已敗番外:李軒遊秦淮(一)第一千七百零一章 迎風臭十里的大唐外交官第七百二十七章 當縮頭烏龜的僞唐賊軍第八百八十八章 師賊之長以制賊第九百零二章 文官們的選擇第一百九十六章 收糧新思路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南洋糧食產區第一百零五章 大唐不缺官位第四十九章 爲皇上服務第二千零四章 一個想要上岸一個想要下海第兩百四十三章 送銀子送女兒第三百四十章 掃盲班和軍校第四百八十六章 爲陛下效忠死戰的時候到了!第八百一十章 爲虎作倀第一千三百四十四章 成爲了香饃饃的東北戰役第二千一百八十二章 韃靼人在非洲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沒人就去抓啊第四百六十三章 脫褲子放屁!第三百三十三章 殺進興泉府第六十二章 說走就走的劫掠第一千四百五十章 婆羅洲知州溫東第一千六百二十一章 進京不易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名留青史的仕女號首航第一千九百一十八章 西南鐵路第十章 夜深了,歇息吧第五百三十六章 遷都前夕第五百八十七章 海軍改革第九百四十二章 金陵寒門第三百七十七章 命裡註定的對手第七百零六章 明朝練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