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說我一個悉耐克人,怎麼就突然成了迪馬起義軍的領袖呢?這不符合常理的吧?”
“帕爾森·多凡大人,你也不要推脫了,經過赫爾斯大人的欽定與迪馬議會的一致決定,起義軍的領袖就是你了,至於悉耐克人這個問題無關緊要,統治菲氬的瓦雷洛西諾王朝不也是悉耐克人王朝嗎?”
(瓦雷洛西諾家族還真不是悉耐克人家族,身爲西菲力人的他們只是很早就移民到悉尼,然後被悉耐克化了。)
烏爾多奇的貴族們很快就得到一個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的回答,迪馬拒絕了他們的提議,並發動起義軍來防禦國土。貴族們對此早有等待並且躍躍欲試,在他們看來,迪馬雖然發達,但僅僅一座城,如何能抵禦得住有菲氬支持的全悉伯?
況且,比起通過條約溫和的掠奪財富,烏爾多奇的貴族們更感興趣的還是直接帶兵殺進迪馬,搶劫能得到的利益可大的多呢,而迪馬這些年來也積累了讓各地貴族眼熱的財富,正好掠奪一波。
不是沒有貴族反對進攻迪馬,比如那些與迪馬糾葛很深的貴族,但是在大勢面前,他們只能默不作聲,唯一能做的心動不過是磨洋工不出力罷了。
這都是在戰爭推動者預料之中的是,唯一出乎他們意料的事情,是迪馬叛軍的領袖不是赫爾斯或婆利古或他們的親隨,而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帕爾森·多凡。
帕爾森家族也是在烏爾多奇的家族,他們得知消息以後,立刻宣佈將多凡開除出族籍,然後這件事就不了了之了,暫時的。
而在迪馬內,貴族們對赫爾斯突然推出多凡這個連迪馬人都不是的來當起義軍領袖早就不滿,只是這並非致命關鍵性的衝突,赫爾斯和婆利古都明確表示不會當起義軍領袖,那既然如此給一個毫無根基的外人來當領袖也未嘗不可,所以赫爾斯用威望壓下了不滿。
那麼赫爾斯爲何要推舉多凡來當起義軍領袖呢?這還是要追溯到婆利古當初與赫爾斯的談話,有關於“鋼鐵雄心”第五步的談話。
“悉尼人和其他地區人所不同的地方,就在於他被東西兩個大國撕扯開來,如今內部至少分成了5片,悉尼,悉尼的非貿易線;悉伯的貿易線,悉耐克城,迪馬,更要細分的話南道和北道都有衝突。”
“這些衝突是菲氬故意而爲,以便於他對悉伯的掌控,可是這對我們統一悉伯卻造成了大大的不利,內部撕扯太嚴重了。”
“而鋼鐵雄心雖然確實會將各地城市聯絡在一起,但那要到一種可以高速移動並可以攜帶大量物體的新式運輸工具出現纔可以,否則如果推行貴族共和制的話,只會造成各地撕裂越發嚴重。”
“所以你得選一個‘王’出來,要是非迪馬的‘王’,畢竟你不可能沒有注意到,迪馬高傲情緒越來越濃重了,沒有一個非迪馬的‘王’來制衡,很快他們就會像南方的奧雷蒂亞那樣,硬生生的在奧迪人中分出奧雷蒂亞人,即在悉尼人中又分出悉迪馬人。”
“所以我們不但要選一個非迪馬人,還必須要選一個悉耐克人,這樣才能讓悉耐克人重新迴歸悉尼人的集體,讓悉伯有收復悉耐克人的理由。”
正是婆利古的這些話語,再加上多凡正好是一個悉耐克人,還如赫爾斯弟弟一樣衝動,這一切的一切才讓赫爾斯決定選擇多凡作爲領袖,以及將來的高山之王。
然而婆利古的勸誡,其實只是冷弈感到好玩而已,菲氬有個悉耐克人王朝,那悉伯也有一個悉耐克人王朝,豈不美哉?
總之,迪馬就這樣起兵了,而帕爾森·多凡這個年僅20歲的悉耐克人,則被迪馬推舉爲起義軍的領袖。
迪馬起義以後,最快到來的並非其他城市的討伐軍,而是菲氬的使節,菲氬使節到來是要與迪馬商討赫爾斯問題,以及滯留貴族問題,雖說此時正是暑假,但是還是有不少像是多凡這樣滯留在迪馬的貴族。
經過不到一週的商討,《2440年迪馬協議》就此達成,赫爾斯不親自參與戰爭,且不大量破壞迪馬的土地,則菲氬不會派兵干涉悉伯與迪馬的戰爭,此外滯留在悉伯的僑民則根據他們自身的選擇,回家亦或是留在迪馬參軍。
結果那些留在迪馬的非迪馬貴族中,十分之一的人自願加入迪馬的軍隊,五分之一的人既不願意與家人作戰也不願意與迪馬作戰,結果選擇去悉尼僑居,剩下的人則返回到他們的故鄉。
戰爭就此爆發,天界將這次戰爭定名爲“迪馬戰爭”,因爲戰爭的起因是圍繞迪馬這座城市,不過天界也說了,一但菲氬參戰的話,戰爭就會改名“第三次悉伯戰爭”。
在烏爾多奇的貴族看來,這次戰爭相當的容易啊,不要看迪馬人口占了悉伯全國的三分之一,可是那大多數都是實力不強的平民,打仗還是要看效忠你的貴族有多少,由於能打進迪馬分羹,烏爾多奇這邊的貴族相當的多,更別提菲氬還派遣了些許志願軍。
wWW☢ttκá n☢¢ Ο
不過雖說嬴是贏定了,但迪馬再怎麼也佔了悉伯三分之一的人口,爲了確保一擊得中,最快速度的結束戰爭,烏爾多奇還是動員起了全國的力量。
既然是大軍,那就只能通過官道進軍迪馬,而迪馬這些年出於商業的需要,不但掃光了境內的“三害”,還將聯通自己城市的官道修建的無比平坦,幾乎都比得上貝哈拉了,在烏爾多奇的貴族看來,這樣倒是方便了自己的入侵。
“神界有句話怎麼說來的?辛辛苦苦二十年,到頭來卻爲他人做嫁衣裳,說的就是迪馬吧,”那些覺得已經勝利在望的貴族,發出了得意洋洋的笑聲。
聯通迪馬的官道一共有兩條,西迪馬道與北迪馬道,這兩條官道原本不是叫這個名字,但是隨着這三四十年來迪馬越發繁華,無數人通過這兩條道路,往西邊走去迪馬,往北邊走去迪馬,所以官道也成了這個名字。
西迪馬道是從洛夫到迪馬,洛夫是悉伯最窮的城市,也是悉伯最北邊的城市;北迪馬道是要先從格奇往西出發,與悉尼國境線上的巴蒂羅斯擦肩而過,接着向北走才能到迪馬,這就是去迪馬的兩條路線。
爲了表現出獅子搏兔亦盡全力的態度,烏爾多奇決定兩路出兵,從格奇和洛夫同時出兵,必要讓迪馬措手不及。
“迪馬人口雖然多,但大多數都是不值一提的平民罷了,真正能戰鬥的軍隊只需要考慮貴族,最多算上僱傭軍,這麼看來迪馬可以出動的軍隊不過只有一萬出頭。”
“而我們把農奴也徵召上,洛夫放五萬,格奇放五萬,然後來年一併進軍,必能摧枯拉朽,十萬大軍匯聚於迪馬城下,這時候最多圍幾年的城,讓迪馬屈服就可以了。”
於是烏爾多奇的作戰方案就被這樣確定下來,只是十萬大軍雖然說的爽,但是徵召也得費不少功夫,再加上還需要籌備糧食,所幸悉伯並不像菲氬那樣地闊萬里,即便烏爾多奇用封建時代的調兵速度,來年春天差不多就可以佈置到預定地點。
烏爾多奇的作戰計劃很輕鬆的就被迪馬所知道了,並非迪馬的間諜有多出色,而是烏爾多奇貴族在徵召閒人的時候,把作戰計劃給反覆吹噓,聲稱十萬大軍包圍迪馬,必可一戰而下云云,於是迪馬輕易的瞭解到大致的作戰計劃。
此時迪馬已經開始了自己的動員,在婆利古的號令下,迪馬開始了“第一次戰爭動員令”,所有的人員、物資都要服從迪馬議會的調令。
其實這種調令,即便婆利古身爲大賢者,即便只是針對迪馬一座城,沒有一個正規化參謀部也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婆利古雖然沒有參謀部,卻有冷弈,而冷弈有系統,系統會自動規劃出迪馬最佳的人員調配模式,可以儘可能減輕對生產的損害而徵召軍隊。
在冷弈系統的輔佐下,迪馬有着遠遠超過這個時代的動員實力,因此其韌性和可動員的力量,將會遠遠超乎烏爾多奇貴族們的想象。
而在迪馬開始動員的百忙之中,婆利古還抽空去了一趟吉大,這也是婆利古知道烏爾多奇不可能將今年內就進攻的底氣,如果是小規模進攻,迪馬足以擊退。
婆利古去吉大的原因,是要商討迪馬後勤供應問題,戰爭爆發以後,迪馬位於郊外的原料產地能保持多久誰也沒信心,因此二十多年前放在悉伯的原料產地,就成爲迪馬可以繼續交戰下去的底氣。
此時,悉尼的宗主國菲氬早在3年前,即2437年時,就因爲對瑞麥邱人的迫害舉動,引發了“第二次光明戰爭”,這一次支援瑞麥邱人的不再是術士始祖格羅斯,而是奧迪,奧迪試圖以支持瑞麥邱人的理由向北擴張。
奧迪如今可不是過去數百年間那個小受了,它如今幾乎佔據了南疆大陸全部的西海岸,也是一個不比瑞英麥邱差多少的龐然大物,這是一場兩個怪物之間的交戰,鹿死誰手尚未可知。
這時候瑞英麥邱自然不希望東邊菲氬閒下來,要是菲氬閒下來和奧迪夾擊自己,那瑞英麥邱必定割地賠款,所以在得知悉伯又發生動亂以後,瑞英麥邱真是感覺有如神助,直接對悉尼發來要求,盡全力支持迪馬與悉伯的作戰。
由於有着瑞英麥邱的死命令,婆利古這一次出訪非常順利,悉尼各大城市不但不會趁火打劫,反而還會聽從婆利古的指令,依照迪馬的要求來進行生產。
除此之外,悉尼銷售給迪馬的原材料將會得到極大的優惠,而迪馬出售給悉尼的產品將會免關稅,可以說由於瑞英麥邱的死命令,悉尼這次是下了血本在支持迪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