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三十二章 李嗣業平賊策論

十二月九日,紫宸殿日常召開朝參,朝堂上多了幾個新面孔。

李隆基可能是感覺對李亨有愧疚,遂允許太子賓客,東宮詹事等三人蔘與內朝。這樣素來單薄的太子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又增添了許多。

韋見素先是奏報了東征元帥榮王李琬在軍中病重的事情,又彙報了高仙芝在陝郡進軍受挫的消息。

李隆基揉着愁眉搖搖頭,這種壞消息他已經聽夠了。

李亨見狀,連忙給東宮詹事盧徇使了個眼色。盧徇手捧着笏板上前半步說道:“陛下,值此動亂之際,正是朝廷人盡其用的時刻,陛下奪情起復郭子儀,又不拘一格起用李光弼,此二人皆將才。但若想迅速平叛,恢復社稷於清平,非調李嗣業帶兵入關中不可。”

楊國忠一聽,連忙跳出來上前叉手反對:“不可,李嗣業素來居功自傲,執掌三鎮期間霸商路以斂財,用私庫犒賞士兵,使三軍只感其恩德,卻不知皇恩浩蕩。別忘了之前長安的流言,空穴怎麼可能會來風?他的心是忠是奸誰能分辨?挾帶十萬隴右西涼兵入關中,其勢誰能制。若他效法東漢董卓,社稷豈不危矣?”

盧徇立刻反駁道:“右相所言甚是可笑,李嗣業執掌隴右不過四載,素來賞罰嚴明不偏不倚,開闢商道不過是爲了減輕朝廷負擔。李大夫聽聞安祿山叛亂後,立刻命人將糧草分配至各守捉城,嚴備吐蕃之外積極準備入朝平叛。陛下召李光弼率軍入河東,他立刻調撥赤水軍兩萬五千人爲其援助。試問右相,陛下在聖旨中並未言明讓李光弼帶多少兵,李大夫卻給他撥去了河西第一軍七成人馬,這是擁兵自重之人所能爲?”

楊國忠詞窮,指着他惱道:“你狡辯……你……”

“別爭了!”李隆基威嚴地揮起袖子說道:“關於召李嗣業率軍入關中一事,延後再議。退朝!”

……

十六王宅太子行宮中,李亨與左相韋見素盤膝對坐在暖閣中手談圍棋。兩名宮婢蹲在銅爐旁ꓹ 用火筷撥弄爐中的竹炭。

李亨心神恍惚,接連輸了韋見素兩局ꓹ 等兩人擺子到第三局,韋見素一子斷雙陣,屠了白子一條大龍。他收撿棋子的同時ꓹ 講棋局也是在講政局:“殿下操之以急了,豈不聞欲速則不達?”

太子心領神會顰眉說道:“可這棋盤之上情勢危機ꓹ 如何緩緩圖之?”

“今日在朝堂之上,你使盧徇諫言命李嗣業帶兵入朝ꓹ 不單單是爲了平叛ꓹ 更是爲了對付楊國忠。昔日西域商會胡椒案在長安城傳得沸沸揚揚,朝中誰不知楊李二人矛盾加深,陛下豈能不知。他若鐵了心要保楊國忠,勢必會遲遲不準李嗣業帶兵入關中。如今殿下又提前插了一手,聖人他豈能看不出您的意圖?”

李亨面色微微發白,連忙叉手上前求教:“韋相洞若觀火,還請賜教於李亨。”

韋見素放下棋子淡然笑道:“我也不過是旁觀者清而已ꓹ 如今形勢已經逐漸對殿下有利,您不做什麼ꓹ 比做點什麼更有用處。”

李亨意味深長地點了點頭。

第二日朝參ꓹ 太子諸人沒有再提起召李嗣業帶兵入朝的事情ꓹ 只是探討東都防守事務。如今元帥榮王李琬病重ꓹ 東征軍就只是高仙芝說了算,李隆基讓中書省給他下旨ꓹ 讓他帶兵火速馳援洛陽。

散朝後李隆基讓高力士把楊國忠留了下來ꓹ 言明讓他到紫宸殿的後殿書房來見朕。

楊國忠最近謹小慎微了許多ꓹ 雖然他的感覺不是很敏銳,也能夠察覺到周遭的敵意越來越多。

他來到皇帝的書房中ꓹ 李隆基正盤膝坐在案几前閱覽奏疏,擡頭掃了楊國忠一眼,將手中的紙張倒扣在案几上,免得使他透過紙背看到奏疏中的內容。

“國忠,坐。”

他侷促地叉了一下手,才坐在斜對面的胡牀上,但不敢將整個人躺進去,只將屁股挨着邊緣坐着。

皇帝看着他的眼睛,語調緩慢地說道:“如今安賊進逼滎陽,滎陽若陷落,東都則危在旦夕。值此國難之際,朕確實需要一位能挑大樑的將帥,實際上李嗣業帶兵入關中,是遲早的事情。”

“陛下!”楊國忠開口諫道:“李嗣業擁兵太盛,望陛下深以爲慮!臣以爲要召河西軍入關中,不必非召李嗣業不可,陛下可以繞過他給麾下的各軍軍使下旨,讓他們帶兵渡過黃河,獨留李嗣業在河西守土。”

李隆基皺眉搖了搖頭,從案几前站起來在書房中踱步,楊國忠也連忙站起,躬身候在一旁。

“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打仗也不像你說的那樣簡單,隨便把幾萬人交到誰手裡就能夠取勝。軍隊中最重要的就是將帥……罷了。”他盯着楊國忠說道:“你應當明白,李嗣業並無異心。長安城裡的那些流言,不過是逆胡安賊施展的奸計而已。他肯讓李光弼幾乎帶走整個赤水軍,足以向朕證明了他的公心。不過,朕依然沒有下旨召他入關中,你應該明白是怎麼回事。”

楊國忠聽罷,眼淚撲簌簌地流淌下來,跪倒在地膝行到皇帝身前痛哭流涕道:“陛下,臣與李嗣業有過節,若他帶兵人關中,勢必不能容臣,臣當如之奈何?”

李隆基轉身過去,從御案上抄起剛纔覆蓋在上面的奏疏握在手中說道:“他把李光弼打發到河東之後,又給朕上了一道奏疏,名爲平賊六策。首當其衝第一策便是讓朕殺了你,以斷逆胡出師之名。他還舉用了漢景帝殺晁錯的例子。昔日漢景帝重用晁錯削藩,觸及諸侯國的利益引發八王之亂,叛軍打着‘誅晁錯,清君側’旗號進攻朝廷。晁錯主持削藩有什麼罪,有罪的是行叛亂的七王、但景帝爲了分化叛軍之同盟,使其師出無名,還是忍痛下旨腰斬了晁錯。”

楊國忠尚未聽完這故事,全身早已冷汗連連,跪在皇帝面前連連叩首,把頭上都磕出了青腫哭訴道:“陛下!臣對陛下忠心耿耿,若陛下要取臣性命,國忠豈敢不以頭顱相呈。可憐我衷心侍奉陛下多年份兒上,請給我留一個全屍,也切莫將此事告知娘娘,免得使她徒生傷悲,可憐我再也無法在君前聆聽教誨!陛下啊……”

“起來吧。”李隆基將這封奏疏在手中揉搓成了紙團:“朕豈能是那漢景帝,爲了安撫叛軍而誣殺賢臣?”

楊國忠感激地連連叩首:“陛下聖恩,國忠永世難忘,這輩子不能報答,下輩子也要爲陛下效犬馬之勞。”

“朕只需你好好做你的宰相,下去吧。”

楊國忠退去之後,李隆基將揉成紙團的平賊六策又抻展仔細看了看,其餘幾策皆觸及要害,他已記了個大概,但第一策實在是與他本心相悖,所以棄之不用,遂將揉搓成團的奏疏扔進了燃燒的銅爐之中。

其實李嗣業在平賊六策中有許多隱晦的暗示和預言,比如說殺國忠一人可救天下人,這句話在奏疏中出現了兩次,只是將救改爲了贖,把天下改爲了長安,殺國忠一人可贖長安人。這裡面長安人是不是包括開化坊的楊家兩位夫人?是不是包括承歡君前的楊貴妃。

可惜皇帝沒有看明白李嗣業的暗示,明明殺一個男人就能辦到的事情,爲何非要等被逼到馬嵬驛使得三四個女人香消玉殞,皇帝越下不了狠心往後拖延,楊家最終的結果也越悽慘。

第一百八十三章 宗呂不死有後福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一百七十四章 宗呂賣身降唐第三百零九章 聽風聲辨形勢第七百零三章 流言四起第三百八十章 牧草不夠、殺羊來湊第七百三十章 調走李光弼第五百零四章 自負自私之心第二百八十九章 突騎施餘波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捉使要護送商隊第二百零五章 大義之諾第一百九十二章 酒醉入幕賓(感謝長江的盡頭飄紅打賞)第七百九十六章 是敵還是友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二百二十六章 霓裳羽衣梨園第二百六十七章 右相李林甫第三百八十五章 無人出將軍之右第一百一十四章 巧遇大食商隊第八百四十九章 河西歸順歸心第四百五十七章 柳岸灞橋傷情別第五百二十七章 梅妃學藝第四十四章 飢餓營銷第八百零八章 見招拆招組合拳第九百一十九章 賀蘭勝仗之後第九百二十一章 郭令公趁夜突圍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五百六十八章 在官謀商第四百九十七章 功成貴妃榻第二十章 聞染與李枚兒第九百一十三章 父子對談第四百九十章 耐旱植物與原材料第六百五十二章 調兵出征之爭論三百四十一章 可汗無可救藥?第一百零六章 魔鬼城孤守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八百六十七章 敗軍之將無處逃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六百三十三章 景龍觀再次密會第七百三十九章 玉環香消玉殞第一百二十三章 赴任蔥嶺守捉第七百二十二章 兒女姿態 朝堂勢危第九十六章 苟且的親王第五百一十六章 挫折而立志第四百九十一章 考課評分不合格?第三百六十六章 趙將軍初回城第七百二十九章 安祿山渡河破陳留第三百一十六章 創造老子神像第五百一十一章 新官上任第一百章 慎重的匪徒第五百七十四章 風月名利場第一百一十三章 並波悉林隔河對峙第九百二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二百八十九章 突騎施餘波第一百七十九章 未來的寄託與雞湯第三百七十一章 家事不問,諸事繁雜第四十二章 太子長史,長安風聞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食豪富強雄第一百九十七章 威者使人懼第八百九十一章 兵者詭道傳謠第七百零七章 長安不可居第二百三十七章 煽動牧民第八百四十章 回望河西路第五百八十四章 羯師國投降第五百六十八章 在官謀商第七百四十三章 鳳翔之戰(上)第七百四十九章 血腥洛陽第八百零二章 奪佔洛陽攻陝郡第八百七十四章 無奈棄城而去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三百七十六章 草場分佈圖第五百二十章 美人引入南薰殿第一百二十八章 接待波斯商隊第七百六十四章 圍堵武關,激戰蒲津渡第八百七十七章 遙望劍閣第二百零九章 李校尉來訪第五百五十二章 教導和樂器第九百三十四章 不安定因素第六百七十三章 渭河亭辯勢第四百二十五章 官官相護第三百七十九章 救濟賑災第四百二十八章 血仇尤可報也第四百二十九章 張氏之死第七百一十一章 故人爲送親使第二百一十八章 鼓舞誓師祭天第五百六十四章 右相又後悔了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六百五十八章 預謀伏擊戰第四十三章 封大倫識破詭計第八百一十二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七百八十八章 如此朝參第六百零五章 對陣康居城第二百三十五章 箭雨襲城第二百章 校場整訓第三百零五章 關山遠道,未雨綢繆第五十三章 高力士登臨京兆府第八百零七章 走馬換將戰潼關第五百八十三章 高仙芝張口要錢第二百七十章 再見,長安第六百三十章 有矛盾有對立第六百一十七章 猛火雷破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