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五章 孺子初試牛刀

bookmark

衆人先是吃了一驚,隨後各自暗暗搖頭,李崇豹雖然在鄴城之戰後的幾場戰役中嶄露頭角,但畢竟是稚嫩的,軍事經驗也遠不如老鳥充足,估計李嗣業也不會派他上。

誰知李嗣業面向兩人問道:“攻下兩州直至拿下蒲津渡口,需要多長時間。”

段秀實率先說道:“十五天之內,我必將昭義軍全部消滅在黃河北岸,立足蒲津渡。”

李崇雲猶豫之後說道:“我需要的時間長一些,一個月多一點。”

李嗣業笑了起來,先對段秀實說道:“你是我的中流砥柱,我需要你帶兵在潞州,萬一史思明不是河東軍的對手,鄧景山率兵從太原南下,只有你能夠阻擋。”

段秀實點點頭,似乎明白了李嗣業想要歷練年輕人的想法,端坐回座位上笑而不言。

他望向自己的兒子,面帶欣慰地說道:“王思禮此人當初是隴右的步軍統領,治軍極嚴,鄴城之戰中只有他率領的關內軍和李光弼的河東軍得以全軍撤退,他麾下能征善戰的老卒雖少,但其能力在段時間內整訓出一支能夠作戰的隊伍。你要求一個月內,我可以給足你時間。”

李崇豹激動地叉手道:“多謝阿爺信任,兒子若不能取下絳蒲二州,當自刎謝罪,絕不回來見父親。”

李嗣業大軍從洛陽含嘉倉中取出的糧食,爲他的大軍提供了足夠時間的反應能力。進攻上黨期間,他命田珍與燕小四率領的近十萬兵卒都留在潼關,奉令每日在潼關下挑戰,以增加郭子儀等人的壓力,使得朝廷把力量的砝碼加重在潼關一線,而削弱蒲津渡方面的兵力,更使得王思禮前後無援。

李崇豹開始組織進攻絳州,澤潞節度使王思禮自知眼下的兵力無法與河西軍相抗,一面派人北上向河東軍求援,一面派人往關中向皇帝求援。

皇帝給他的答覆是,兵力都用來守潼關了,朝廷實在抽不出多餘的人,朕發下調兵旨意,命鄧景山率河東軍前來救援。

王思禮派往太原的人到達之後才發現,鄧景山面臨的情況比昭義軍還要嚴重。史思明率燕軍與部將張志忠、田承嗣已經攻破井徑口,正在進攻太原。

鄧景山身披鐵甲在城頭上,張開喉嚨對來使大聲嚷嚷道:“跟我借兵?你看看我現在是什麼樣子,燕軍三面進攻太原城,我若是把河東給丟了!聖人豈不使我的腦袋搬家?”

使者曉之以理道:“鄧中丞,北都丟失不打緊,若是讓李嗣業攻下蒲州,使他渡黃河進入中原,陛下就得拋家再次南巡。”

“朔方軍是幹什麼吃的?還有昭義軍,關內軍,聖人的御林軍和龍武軍,龍驤軍都是幹什麼吃的。我就不相信這麼多的兵連一個潼關和兩個渡口都守不住!怎麼出了什麼事情都來指望我們河東?”

使者苦笑着搖搖頭:“沒辦法,能者多勞嘛!”

無論他怎麼給鄧景山戴高帽子,對方都置之不理,究其原因是如今已經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朝廷來進行統籌佈置,失河東與失關中這樣的戰略抉擇,鄧景山設身處地爲自己考慮,他自然更傾向與保衛河東。

自鄴城之戰後,河東軍已經成爲唐軍陣列中最強悍的存在,當初七節度使全線潰敗,只有三晉兵和王思禮的關內軍得以成建制而退。爲了防止河東一家獨大形成割據威脅關中,肅宗李亨特意將河東一分爲二,將上黨以南的區域設置爲澤璐節度使,上黨以北仍然爲河東軍,河東節度使的兵力也一分爲二劃給了王思禮。

朝廷在沒有劃分兩個藩鎮的時候,李嗣業自然不敢貿然進河東,因爲他的飛虎騎和瀚海軍在平原作戰擅長,但一進入太行山脈,將處處受到地形限制,面對擅長山地作戰的河東軍難以取勝。況且河東節度使麾下兵力多達六萬餘人,面對這樣一個大藩鎮進行客場作戰,敵軍自然要比他更爲有利。

李亨劃分藩鎮的舉動爲他進攻上黨創造了有利條件,兩個藩鎮互不統屬,各自爲戰,再加上史思明的加入,讓河東地區的形勢對李嗣業更加有利。

王思禮派出去的使者黯然返回,這一來一去路上就要花費一個月時間,等他回到絳州時,恐怕戰局又是一種情況。

李嗣業已經將指揮權下放給了李崇豹,讓他着手部署進攻絳州。

自古絳州有龍門之稱,它與潼關陝郡隔黃河相望,中間還隔着中條山和王屋山,而他的北面乃是呂梁山脈。如果說上黨中間還有一塊盆地的話,絳州幾乎全部處於山川丘陵之中,只有西邊靠近蒲州的聞喜,稷山等縣地形稍稍平坦一些。

李崇豹將自己的麾下編爲一半步軍一半騎軍,遇山路命步軍爲開拓,若是平坦地形則以騎兵衝鋒。在這種地形條件下,中原戰場上常見的各種奇門大陣全無用武之地,更方便施展的是以團或旅爲單位的百人隊搭配陣列,以三才陣爲基礎,跳蕩,弓弩,長矛盾兵等進行戰術配合,地形越是複雜,分工愈需要細化。

他領兵率先進攻絳縣,戰前佈置作戰任務,從軍隊中挑選出二十三個旅,親自給這些旅帥下達命令,以精壯勇士身背陌刀,趁着夜色撲上城牆,迅速奪取了絳縣縣城。

這是李崇豹獨自作戰以來初試鋒芒,具體該怎麼做絲毫沒有人指導,他曾經試過詢問父親李嗣業和段秀實,又猜想自己的師父封常清在的話,會如何進行作戰。他跟隨封常清幾個多月,又跟隨父親麾下的這些將領,心中對他們的指揮作戰能力有了自己的劃分。

如果公允一點的話,封常清的軍事水平是稍稍高過阿爺李嗣業的,又遠超河西軍中的所有將領,就連李嗣業極爲倚重的段秀實與封常清相比,也顯得平庸了許多。

李崇豹的討教自然碰了冷釘子,當問到李嗣業的時候,他只說你自己拿主意,我一概不參與。他又去問段秀實,對方也只是笑而不言。他才隱隱猜出阿爺是在刻意考教他,心中也暗暗憋了一股勁兒,絕不能讓父親失望。

他的下一個進攻方向是聞喜縣,位於中條山脈和鳴條崗的中間地帶,他派出斥候先進行查探,得知澤潞節度使王思禮已經親率一萬三千人來到聞喜縣,依託縣城以南的美良溝紮下營寨進行抵抗,一邊等待着朝廷的救援,準備保守地防守下去。

美良溝此地也十分有名,是太宗李世民擊敗劉武周部將尉遲敬德的地方,如今古戰場的隘口附近,雙方也開始了接戰。

王思禮所駐紮的美良溝隘口草木茂盛,他軍中的兵卒也俱是中條山脈中的山民,射獵攀援的本領都非常強,能夠依託有利地形進行作戰。

李崇豹帶兵進入山溝中,由於川穀比較狹窄,不利於騎兵作戰,河西軍數量的優勢也無法發揮。

他親率八百名精幹兵卒在前方探路,以跳蕩手持盾牌在前,長槍兵手持步槊在後,弓手緊跟在他們身後。

遙遙可見昭義軍紮下的營寨將十餘丈的隘口占滿,其中瞭望臺等社稷依託地形而建,李崇豹看到這情形,彷彿張開了獠牙的獵狗,幾乎找不到任何弱點下嘴。

第二百九十五章 入住赤河驛第五十七章 皇帝等吃第八百七十三章 忠臣苦忠臣難第二百八十一章 歸家之人第三百四十八章 俱蘭城下被圍第七百五十一章 三郎自蘭州來第六章 橫穿長安觀遍風土第七百七十四章 上皇遣使來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第三百五十三章 制勝第一百一十八章 考量朝中態度第三百九十章 不想走的緣由第六百零四章 利誘頓毗伽葉護第八百三十六章 郭晞被俘第九百三十三章 李旭立國第二百一十二章 四校尉酒肆擺宴第九百二十三章 忠烈殉國第三百三十一章 賜宴麟德殿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七百二十八章 所謂退敵之策第二百二十六章 遊獵探敵情第一百七十二章 百騎救場第四百六十二章 隴右李姑臧長房第九百章 北強南弱第二百六十一章 感情非兒戲第五百一十五章 血戰連雲堡(上)第二百三十一章 風吹草動殺人第一百九十五章 校尉入撥換 點卯折衝府第五百七十六章 生意就是生意第八百二十五章 郭子儀中計第八百四十二章 吐蕃最強蘇毗如第一百九十章 守得雲開見日出第五百九十三章 李大夫加緊備戰第七百三十六章 西涼王備兵隴右第五百二十七章 梅妃學藝第六百六十五章 策略最有效第九百零四章 兵威赴襄陽第八百六十章 踩着上級的血上位第三百三十三章 又見太子李亨第九百二十章 勸郭子儀離襄陽第八百零七章 走馬換將戰潼關第二百五十章 君子愛財取之有策第七百七十三章 宦官誘惑收買第二百六十九章 娘子主動上門第六百五十章 捏造罪行第八百零三章 相持三門峽第二百零七章 財帛動人心(感謝king-kang飄紅打賞)第八百二十八章 定大略安頓河東第五百五十八章 輪流獻藝花萼樓第二百六十七章 右相李林甫第一百零四章 強與弱,意志的較量第五百零八章 各種情仇憤怒第四百二十七章 追尋權力的方向第五百章 太子送婢女第七十二章 馬球賽籌備第四百四十二章 戴六郎入夥蚍蜉第二章 不良帥張小敬第七百八十六章 韜光養晦第一百八十五章 別離循循善誘第二十六章 駙馬府搏擊奔命第七十一章 東宮官員售票第五百零三章 天寶歸仁軍第四百零五章 欲長途奔襲第八百六十四章良禽擇木而棲第三百三十三章 又見太子李亨第五百六十六章 勤政樓告刁狀第六百章 雙重無間道第九百三十五章 兄弟鬩於牆第五百七十五章 利益攸關第一百六十一章 遠來即是客(感謝就不說憋死你飄紅打賞)第八百四十九章 河西歸順歸心第二百八十八章 郭氏正直兒郎第八百六十九章 談笑間掌控河東第七百二十四章 最後的軍事籌備第五百四十章 安置北庭諸將第四百六十八章 對峙,最好的結果第六百一十一章 沙漠中鏖戰第八百六十章 踩着上級的血上位第二百七十四章 曲終人離散第七百三十三章 東都洛陽淪陷第七百二十二章 兒女姿態 朝堂勢危第八十章 差點兒就讓套路了第一百二十章 聖人被矇蔽?殺子第三百一十七章 家有閨中損友第八十二章 西市遇土豪第八百八十八章 炮轟幽州城第五百零五章 繼承爭奪者躺贏第八百三十七章 入長安主導大局第六百四十章 涼薄君王心思第六百零一章 僞裝敗退第五百零九章 品茶論戰第三十三章 太子李瑛第六十八章 東宮的難處第三百五十一章 強援第六百六十六章 高段位套路第三百二十七章 田仁琬盛情挖牆角第三百六十五章 知兵之苦第八十九章 王妃身邊的親人們第八百一十二章 三寸不爛之舌第六百五十七章 不懼怕神罰的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