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九章 賀蘭勝仗之後

bookmark

賀蘭進明騎着戰馬來到荊門關附近,這是他首次接近雍軍的前沿,他命令麾下的兵卒向着城牆發起衝鋒。這可是做夢也沒有想到,那些用來當做擺設的攻城輜重居然能夠派上用場。

唐軍的登城之戰並未遇到多大抵抗,雍軍很快就從荊門關撤退,這種轉變讓節度副使李國貞深感懷疑,這還是當年那個把安祿山大軍擊潰的河西軍嗎?但他很快又想明白了,如今的雍軍早已是甲兵百萬,先前的那些精銳也早已稀釋或者是駐守在要害部位,眼前的這些恐怕是史思明或者各地唐軍的俘虜。

賀蘭進明進入荊門的第一件事就是給皇帝報捷,說他消滅了近萬雍軍,奪回了荊門關,同包圍的襄陽一下子拉近了距離。魚朝恩得到消息之後得意萬分,氣勢也增長了不少,賀蘭是他推薦給皇帝的人,這功勞他也應該算上三分。

關鍵皇帝李豫是真的高興,自從李嗣業一路從北到南抵近長江以來,唐軍是節節敗退從來沒有好消息,就連強如郭子儀也只能制定出保守戰略在襄陽固守,讓他心中充滿了失望和頹唐,認爲大唐的基業遲早要葬送在自己的手上。

荊門關戰役的勝利讓他心底重新燃起來希望的火苗,賀蘭進明既然能夠收復荊門,那就一定能夠救援襄陽打破雍軍的包圍,他甚至不需要全面擊敗圍困襄陽的唐軍,只要集中優勢兵力打通一面城門,把糧草和輜重補充進去,被封鎖包圍的襄陽就能夠重新獲得生機。李嗣業計劃困死襄陽的計劃破產,長久的圍城鏖戰使得他們師老兵疲,到時候賀蘭進明和郭子儀內外夾擊,一定能將幾十萬雍軍擊敗。如果能夠成功,這樣的勝利不亞於赤壁之戰和淝水之戰所造成的結果,給他這個南方朝廷取得十幾二十多年的喘息之機。

由於賀蘭進明和魚朝恩對於荊門關戰役戰績的雙重誇大,導致皇帝李豫對賀蘭進明道認知也出現了偏差,認爲他是僅次於郭子儀的能臣干將,封賞爵位也直接以縣公起步,如果他能解襄陽之圍擊潰雍軍的話,日後封過郡王什麼的也不是不可能。

他在親自寫給賀蘭進明的旨意中說:“卿克難攻堅,一洗我丟失洛陽以來的慘敗頹勢,若社稷多幾許如君者,局勢何至於如今日這般難堪。”

李豫過去很少對誰說這樣器重依靠的話,除了郭子儀僕固懷恩有這樣的待遇,賀蘭進明等於是第三個,等於是一下子將他拔到了與兩人同等級的地位,可前兩位人家經歷過無數次血戰,立下了赫赫戰功,賀蘭進明卻實際上是一個精緻利己的投機分子。皇帝李豫在深宮中不知道其爲人也就罷了,魚朝恩對他知根知底也知道他有幾斤份量,卻沒有指出這一點還要加以重用,最後損害的是朝廷的利益。不就是因爲賀蘭進明是個好用聽話的奴才而已。

賀蘭進明收到旨意異常得意,都說一瓶不響半瓶晃盪,他這個指揮經驗淺薄的空瓶子卻也愈發猖狂起來,原來咱是一個天生指揮作戰的人才,比郭子儀和僕固懷恩之流差不到哪裡去,既然陛下如此信任我,那就再接再厲打一個大勝仗,順帶把襄陽城的郭子儀給解救出來,今後封王拜相不在話下。

賀蘭進明心中雖然這樣想,但他這樣自私自利的人擅長趨利避害,舉動保守小心翼翼,副將李國貞也向他建議道:“根據卑職過往與雍軍的作戰經驗來看,荊門關的守將戰鬥力在雍軍中是比較低的,圍襄陽城的雍軍實力不容小覷,大夫還是要小心行事。”

“你說的正是我所想的。”他捏着下巴仔細琢磨,趨利避害了半輩子,安史之亂最猖獗的時候他都能靠着運氣和騰挪閃轉不被波及。如今他有幸白撿了一場勝利,但也沒必要冒着風險,再給自己賺一場慘敗。

賀蘭進明決定先派一支兵馬前去襄陽城前,試探一下雍軍的戰鬥力,若是強得離譜,那就趕快撤退先保全自己再說。

俗話說兵熊熊一個,將熊熊一窩,他派出的這名將領也是一個膽怯之輩,帶着一萬人出發,離襄陽三十里的時候,他就已經把麾旗和親衛軍調到了隊伍的末尾,萬一雍軍從兩面包抄過來,他也能第一時間跑脫。

田承司等這一場仗已經有幾十天了,賀蘭進明能被他誘過來,前期他做了相當多的工作,此刻的他就像是一頭飢餓的豹子,到手的獵物絕對不允許它跑掉。

等唐軍出現在前方後,他立刻就派斥候前去探查,結果得到的消息是這不是唐軍的主力,賀蘭進明領着大多數還在荊門關觀望。

他決定再給這支前鋒部隊一些甜頭,這樣才能吸引賀蘭進明將主力帶過來,好方便他用飛虎騎將他們一網打盡。

田承司派他的侄兒田悅帶兵擔當誘餌,演戲就要演全套,按照預定的計劃,雙方兵力接觸後,弓弩互射的時候表現出稍微散亂,等敵軍全軍騎步列陣衝鋒的時候,就趁機逃跑撤退,但這種演習敗撤的底線是,絕不允許敵軍摸到襄陽城的城牆。

午時,唐軍一萬人來到了雍軍預設的接觸點,田悅率領着雍軍列陣相對,想着如何摸魚裝輸。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雙方剛一開戰弓箭互射,尚未進入到接觸階段,一萬唐軍的前部突然撤退奔逃,讓田悅始料未及。本來他們是要詐敗的,結果讓唐軍給搶先了。

唐軍撤退回去之後,將領告訴賀蘭進明雍軍的作戰力沒有絲毫減弱,至少一萬雍軍可以輕鬆打敗兩萬唐軍,賀蘭進明當場就打起了退堂鼓

田悅面對叔父的訓斥,也只能耐着頭皮硬抗,解釋似乎也毫無意義,當面對奇葩對手的時候,想輸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田承嗣和李懷仙都認爲這只是對方的一場試探,賀蘭定會派兵前來再次試探,但這一等就是半個月。

田承嗣望眼欲穿,直到前方傳來斥候稟報的消息,賀蘭進明給節度副使李國貞留下七千多人守荊門關,自己帶着五萬多大部隊回江城去了。

第七百一十六章 李嗣業論聖人第五百零一章 將軍帶回來的小娘子第四十五章 協會?幫會?第二百三十七章 煽動牧民第九十一章 每逢佳節必喝酒第五百五十四章 北庭軍拉練對抗第二百二十五章 蓋世陽謀第三百三十章 上巳節大朝會第六百三十五章 楊宅荒唐酗酒第八百一十六章 火燒美良溝第四百六十七章 回到疏勒鎮之後第四百一十三章 戰後利益分配第四百二十六章 以牙還牙,百無禁忌第六百七十九章 楊國忠僞託查案第八百九十六章 雖勝猶敗第六十二章 右內率府第一百八十五章 別離循循善誘第七百一十八章 大夫思炮 庶子思歸第二百六十三章 愛得不惜此身第三十七章 永安渠溺沉衆賊第二百零五章 大義之諾第二百六十章 太真觀訪客第二百二十三章 千騎破擊突騎施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四百九十一章 考課評分不合格?第五百一十四章 可渡河也可攀登第六百七十二章 離開長安第四百三十六章 景龍觀密會第一百二十六章 帶兵應當有擔當第六百八十七章 臨鬆薤谷大盜第三百一十八章 將軍的先見之明第七百四十一章 謀攻扶風郡第三百九十章 不想走的緣由第三百六十七章 燈下獨謀大業第四百三十九章 玩耍也是門道第六百六十五章 策略最有效第三百五十七章 都護府定策第八百五十六章 李嗣業的說客第八百五十二章 在印度稱帝第二百四十五章 隨隊遠行歸長安第十七章 讖語解密第八百二十四章 謀略和預判第八章 突騎施勇士第六百四十六章 河西閱兵禮第三百七十章 視察屯田秋收第五百四十七章 農牧起糾紛第二十八章 宵禁水渠遁第九百零九章 利益之謀第二百八十五章 蔥嶺行商知遇第七百五十八章 誘敵深入伏擊戰第二百六十五章 夫蒙囊中羞澀?第二百五十七章 男子怕婚第六百五十九章 攻克曲女城第五百七十三章 肥私而損公第七百一十三章 李崇雲入京第五百一十章 規劃籌備動員第八百四十一章 收復白亭、交城守捉第二百四十四章 冒雪搬師安西第九十四章 準備前往安西第三百五十五章 休整第六十一章 前往東宮第六百三十章 有矛盾有對立第七百一十六章 李嗣業論聖人第五百二十二章 聖命不可違第六百七十一章 會面楊國忠第三百零五章 關山遠道,未雨綢繆第四百一十五章 可汗心思誰人知第一百四十二章 彈棉花,做棉被(感謝蒙古一胖子打賞)第八百二十六章 夜破龍門渡第五百九十一章 邊令誠獻白駝第一百八十一章 宗呂召舊部,嗣業迎上官第五百七十二章 節省開支巡視商路第一百八十三章 宗呂不死有後福第五章 長安物貴,居大不易第四百三十一章 玄元燈樓設想第七百四十七章 君臣對坐論平叛第五百三十一章 右相登樓辨欲第四百三十九章 玩耍也是門道第六百零七章 撒馬爾罕之戰第七百六十六章 肅宗父子回長安第三百五十五章 休整第四十四章 飢餓營銷第八百八十九章 誰野戰無敵第二十八章 宵禁水渠遁第四百九十一章 考課評分不合格?第五百三十一章 右相登樓辨欲第三百七十九章 救濟賑災第四十七章 唐皇問餅第四百四十章 安祿山這條魚第四十七章 唐皇問餅第五百三十八章 戴望高談謀商第五百三十三章 右相的逆行巔峰第五百三十一章 右相登樓辨欲第三百零七章 印綬可定人心第三百九十八章 不請客自來第四百三十二章 所謂奸相第二百四十二章 將才難得第四十三章 封大倫識破詭計第五百五十一章 思想上的危險第四百四十七章 奔走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