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怒》

原文:環山繞水皆蒼蒼,山腰人家相陳。衆人困此十二匆,我自怒氣衝衝。

外有殺敵聲沸沸,更加格外怒盛。愛恨界上硝煙濃,卻望家鄉不復。

註釋:環山繞水:環繞的山,水蜿蜒在山的周圍

蒼蒼:形容寂靜的樣子

相陳:相依爲命

匆:天

不復:不這麼想了

譯文:環繞的山,水蜿蜒在山的周圍,一切都是那麼的寂靜。半山腰有幾戶人家相依爲命。大家都在(山)裡頭困了好幾天了,只有我怒氣衝衝。

外面有殺敵人的喊聲,更加激起我們心中的怒火。在愛和恨中間的界限中,硝煙是非常濃烈的,但是看到了家鄉卻不這麼想了。

體裁沿革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後用爲詞牌。其調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蘇臺覽古》的詩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吳王宮裡人。”。“西江月”調大致形成於唐五代時期,最初爲民間流行歌曲,後來因爲清越哀傷,轉入法部道曲,在流傳和發展過程中逐漸與文人創作統一,格律逐漸完善,直至最後脫離樂譜成爲成熟的文學範式。“西江月”作爲詞牌,最早見於唐玄宗時的《教坊記》。這一詞調,源起於唐代教坊的法曲歌曲,而更可能來自於前代南朝的清商樂。唐五代時期存詞數目較少,唐代呂岩所作《西江月·著意黃庭歲久》和《西江月·任是聰明志士》兩首爲最早可見的《西江月》,後人多認爲這兩首系託名所作。《敦煌曲子詞》存有三首無名氏的《西江月》,《尊前集》收錄五代歐陽炯《西江月·月映長江秋水》和《西江月·水上鴛鴦比翼》兩詞,可能是此調最早的文人作品。及至兩宋,《西江月》詞調的格律、音韻、句式等得以發展與統一,在內容題材和藝術形式等各方面都得以開拓與創新,依調填制的詞作蜂擁而出,參與創制的詞人輩出,共計156人,共填制473首(不計異名詞作),佔兩宋詞壇詞人總數的11.8%,詞作總數的2.6%,蘇軾、辛棄疾等諸多宋詞大家都有不少《西江月》詞流傳於世,其中不乏流傳千古之佳作。

此調通用名爲“西江月”,此外還有“白蘋香”“步虛詞”“壺天曉”“醉高歌”“玉樓三澗雪”“晚香時候”“雙錦瑟”等多個別名。“白蘋香”因歐陽炯詞有“兩岸蘋香暗起”句而得名;“步虛詞”因程珌詞而得名;“晚香時候”又叫“晚春時候”,因宋代韓淲詞而得名;“江月令”因元代王行詞而得名;“玉爐三澗雪”因元代丘處機詞而得名;“壺天曉”因明代馬守貞詞而得名。“西江月”調的異名詞作一般出現在南宋之後,乃是詞人追求標新立異的創新之舉,並不通行於詞壇。此調之所以出現多個異名,既有詞人喜歡別立新名標新立異之故,又有引用詞中句子做調名的原因,同時還是詞體功能集中的結果。一方面,與詞人喜歡別立新名、標新立異有關。如“壺天曉”“醉高歌”“雙錦瑟”,皆是詞人在創作時追求新奇所取的異名。另一方面,詞調名來源於詞中句子,如“白蘋香”因末句“ 兩岸蘋香暗起” 得名,“晚香時候”是如此。此外,還是詞體功能集中的結果。這點以道教詞人尤甚。丘處機爲宣傳教義,改名爲“玉爐三澗雪”。類似情況在金元道人詞中很多。

《赤壁有感》《圓明園思》《憶秦娥·心境》《江梅引·故鄉》《臨江仙·至上》《赤壁有感》《圓明園思》《憶秦娥·心境》《西江月·怒》《臨江仙·至上》《圓明園思》《赤壁有感》《西江月·怒》《赤壁有感》《臨江仙·至上》《江梅引·故鄉》《江梅引·故鄉》《西江月·怒》《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憶秦娥·心境》《臨江仙·至上》《赤壁有感》《西江月·怒》《西江月·怒》《江梅引·故鄉》《江梅引·故鄉》《圓明園思》《臨江仙·至上》《赤壁有感》《西江月·怒》《西江月·怒》《江梅引·故鄉》《西江月·怒》《圓明園思》《西江月·怒》《西江月·怒》《西江月·怒》《落梅復春雪》《憶秦娥·心境》《圓明園思》《江梅引·故鄉》《圓明園思》《赤壁有感》《臨江仙·至上》《江梅引·故鄉》《赤壁有感》《圓明園思》《西江月·怒》《臨江仙·至上》《江梅引·故鄉》《西江月·怒》《西江月·怒》《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憶秦娥·心境》《憶秦娥·心境》《西江月·怒》《赤壁有感》《西江月·怒》《江梅引·故鄉》《落梅復春雪》《憶秦娥·心境》《落梅復春雪》《臨江仙·至上》《憶秦娥·心境》《赤壁有感》《落梅復春雪》《西江月·怒》《落梅復春雪》《落梅復春雪》《江梅引·故鄉》《臨江仙·至上》《赤壁有感》《落梅復春雪》《臨江仙·至上》《江梅引·故鄉》《憶秦娥·心境》《落梅復春雪》《憶秦娥·心境》《江梅引·故鄉》《江梅引·故鄉》《圓明園思》《圓明園思》《落梅復春雪》《赤壁有感》《西江月·怒》《落梅復春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