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百七十八、景國外貿

兄弟們每次去寧江府搶,爲什麼那麼順利,還不是有當地人給帶路,那寧江知府就是個傻子,前兩年我們搶山東邊的縣,兄弟們都沒打進去,最後無功而返,結果那知縣報給知府說我們洗劫了他們縣。

那傻子知府不找人去看就信了,免稅兩年稅不說,還給錢安撫,全縣人都樂傻了,開了這個口,隔三差五都有人盼着我們去搶,到後面有些縣甚至找人來跟我說話,給錢讓我去搶,還有人帶路,哈哈哈......

你說他怎麼治,就是他皇帝爺爺來了也沒法。

真搶的是江寧北邊那片,那些狗日的當年殺我們父輩,男女老少都不放,我們跟他們是血海深仇。

過兩天找人問問,那個平南王哪天上任,那幾天避下風頭就行。

新官上任三把火,還是個毛都沒長齊的小孩,怕什麼。”

.......

王府大船出開元,要過一次市舶司的檢。

也只有進出開元的船都要受檢,因爲這是京城事關皇家安危。

市舶司官吏知道這是王府大船,所以向來不會爲難,李新洲又是新軍指揮使加樞密院身份,在船上加裝武備也合法。

但帶兵卻有嚴格要求,即便他是平南郡王,冠軍大將軍加京北轉運使,五十人以上的軍隊調動需要出示虎符,他自然有虎符。

平南王北上天大消息,市舶司也知道,看虎符只是走個過場。

十幾名官吏上船,象徵性的遊走一遍,然後便下了船,開示過檢文書。還有五六名官吏要北上,想乘船,他也答應了,可李星洲總覺得好像哪裡不對,又想不起哪裡不對。

除此之外,市舶司管的主要是對外國貿易。

宋朝時對外貿易非常發達,景國也是如此,雖西夏的存在阻斷西北絲綢之路,也正是如此,加上經濟重心逐漸南移,使得海遠發展起來。

更多船隻出海,更多商人和東面的倭國、高麗、西亞衆國通商。

而市舶司,起初就是爲管理那些出海商人而設立的,督檢京城船隻只是後來加進去的次要職能。

景國重最要的貿易伙伴是高麗、遼國、西夏、大理和倭國。

日本在漢朝時期受漢皇帝封爲“漢倭奴國王”,又在三國時期收魏國皇帝封爲卑彌呼,既親魏倭王,那時候中央帝國力量強大,不止倭國,很多附屬國也老老實實。

倭國是一個善於學習的國家。從漢到唐朝,倭國日益強大,野心也隨之壯大,開始逼迫朝鮮半島的國家納貢。

那時候唐朝正好把百濟打到幾乎快亡國,倭國覺得時機到了,是時候扶持百濟,從而主導地區形勢。

但沒想到的是踢了鐵板,唐將劉仁軌在白江口一戰,大敗兵力是他三倍多的倭國和百濟聯軍,隨後百濟、高麗滅亡,朝鮮半島只保留下站在唐軍一邊的新羅國。

倭國那時開始學習唐朝文化,學了一些漢字之後,覺得倭國不好,是蔑稱,改了國號,還請示過唐朝皇帝認可,想讓唐朝稱他們爲日本。

其實當時唐朝並未怎麼看重倭國,所以也沒有太過在意,口頭上答應,之後還是一直叫倭國。因爲唐朝最盛時疆域一千兩百多萬平方公里,從頭到尾滅亡的國家叫得上號的就有接近三十個,還有更多西亞一代類似部落的說不上名的小國,自然也不會在意。

但有趣的事情在於,宋朝對外貿易發達,而高麗,倭國等因爲懼怕中國實力,所以對外貿易的態度採取消極防備的態度,雖然開放貿易往來,因爲不開放會得罪中國,那時很多倭人對中國的印象,因信息交流困難的緣故,還留在賜予倭國稱號的強漢,還有打得他們頭破血流的盛唐之間。

所以對待貿易,既想保守排斥,有不敢得罪。

這種態度是非常有趣的,因爲明朝開始,對外貿易的態度反過來,反倒是中國變成保守的那方,開始設海禁,不設海關。

很多人都說中國的衰落的額根自清開始,其實並不是,因爲明清一脈相承,如果說清有問題,那也就是說明也有問題,二者都是高度集權到扭曲的帝國。

這和之前的所有王朝都是不同的,宋朝及其之前對外貿易的開放態度,和明清對外貿易的保守打壓態度形成鮮明對比,也因爲高度集權的中央對海權的畏懼和不安。

海洋就是權力的真空,在那裡,別說皇帝,天皇老子都管不着,這種情況下,皇帝當然不安,對於權力的不安,帶來的就是海禁,閉關鎖國。

如果在宋、唐、漢之類的朝代,很難出現這種局面,因爲那時“忠義”並不盛行,想要形成明、清那樣的高度集權是十分困難的,很多時候幾個丞相,大將軍等的權力都能制約皇家權力。

到宋朝,商貿之發達出乎意料,根據記載與宋朝貿易的外國有再錄名字的大大小小六十多個,但宋朝打仗的本事和他們經商想比卻真的是慘不忍睹,大概是因爲文悅武嬉的風氣影響。

李星洲嘆口氣,下其實比起明清算是一個更好的時代,中央集權遠遠不如那時,現在皇帝即便強勢,但冢道虞,德公等人都能節制。

世上沒有絕對的是,事情也不是非好既壞,比如爭權奪利,爭權奪利在很多人看來都是貶義,可恰恰只有權力的爭奪纔會有制衡,一旦權力失去制衡,變得至高無上就是最壞的結果。

一提至高無上,人們就會想到皇帝,但之所以有這種印象,是因爲人們生活的時代更加靠近明朝和清朝,所以受極度集權王朝的影響,就會認爲如此。

但其實宋及其之前的皇帝,遠遠沒有那麼大的權力,漢朝有很長一段時間,皇帝甚至只是印章子,意思就是朝廷大臣決定事情,然後皇帝負責蓋章。

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特別是遠離中央的地區,也限制於交通技術,通信技術等原因,很多時候就是收收稅而已。以福州爲例,蘇州三面環山,東臨大海,實際上是一塊飛地。

朝廷對福州的控制僅限於從海上過去收稅,然後聲稱控制,就算曆來知府任命,都要看福州自己的的政治風向,只要朝廷給面子,福州自然也默認爲朝廷治下,朝廷如果有需要,福州人也會出兵。

而江州西側,太行山和呂梁山中間的太原府大概就是這樣情況,那裡也是禍亂的根源,前世大名鼎鼎的的楊家軍就是出自哪,只是不知道如今有沒有威震天下的楊家軍......

第二章、生死界限三百七十六、黑山匪源(下)七百一十五、固立川三十七,立威(下)五百八十二、狄至兩百三十九、神機營+孟知葉報復一百五十、不知價的李業五百六十七、蕭幹設防兩百八十六,江州六百零六、劉旭之謀(下)六百四十八、魏興平的好消息四百二十九、剿匪記兩百九十六、江州隱患四百一十三、推理、黑山匪位置五十四、好像的字四百零一、皇帝的決定四百零二、處理五百四十七、臣服背後的利益+會議開端一百三十五、秋兒的地位六百七十四、跡象一百四十五、平靜之下三十四、少女的愁緒兩百七十八、王府的船兩百六十、需求牽引技術進步兩百六十一、炮艦兩百零四、暴雨的啓示兩百三十一、意外成事+慶安公主之難四百三十五、景國需要勝利三百八十八、大朝七百一十八、寧海堡一百五十九、驚覺!三百九十四、疑點累積(上)兩百五十八、利益紛爭一百二十七、不以言罪人六百六十一、商部三百九十四、疑點累積(上)四百一十二、文化衝突七百一十三、謹慎兩百六十九、四月風起三百九十一、秩序逐漸迴歸兩百八十四、亂平五十六、動力的發展史一百五十一、爆炸就是藝術一百五十三、美酒半斤百兩六百二十三、善後四百一十一、騾子和馬六百二十四、喜訊六百零九、聰明反被聰明誤四百二十二、狐狸窩五百三十四、風雨前的寧靜一百七十五、佈局生效七百九十二、隱患+遼王出山兩百一十七、北方終有消息五百二十九、西方世界+苦難(含科普)三百四十八、兩個煩惱一百七十六、天子之憂兩百六十、需求牽引技術進步兩百五十二、入瀘州+黃底金字旗六百四十四、方新六百一十、兵變+浪費感情兩百四十四、瓜州知府一百三十一、孫文硯三百七十七、線索指向五百四十五、北方新動態一百六十五、皇帝問策(上)七百一十、霸州五百九十四、海軍(下)六百、一鼻子灰第十二章、聽雨樓六百四十四、方新三百二十六、見女真使六百三十四、心有陰雲(有科普)八百一十五、理想主義者四百一十七、第二條通道一百七十二、秋兒的滑輪組六百二十四、喜訊七百一十三、謹慎六百零一、靈光+求死第十章、王府的經濟危機四百一十、聚人心七百一十五、固立川五百九十七、探望四十八、忽悠兩百六十八、逆轉+勝負一百五十一、爆炸就是藝術兩百五十四、故土難辭+丁毅之怒兩百一十八、女真示威七十一、顯露的陰謀兩百一十六,爆發+戰前部署三百八十三、寧江廂軍統領三百七十一、京城暗鬥六百零八、事態失控九十七、數學問題五百三十一、朝堂明爭暗鬥+李星洲心中隱憂五百四十七、天要絕人四十九、吳皇后兩百四十五、瀘州的求救+大事不好七百零三、一切爲了戰爭六百三十一、草原的難題兩百八十二、京都的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