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一十二、勝利的喜悅

錦州城外,士兵以營級爲單位領取所獲得錢財,這是爲防止有人冒名反覆領取,而對於立功的則會加賞一些。

李星洲確實有大軍十萬,不過分散各地留守,加上燕山府附近防止金人從居庸關南下的部隊除去,其實過山海關北上的只有六萬多人,即便把後勤的輔兵,徭役算上,也只有八萬左右。

可別小看這六萬大軍,如今北方,沒有任何力量敢於和這樣的軍事團體碰撞,這六萬大軍就如定海神針一般。何況此時曾經的北方霸主金國兩大主力兵團已經被打散打殘。

關於兵力,許多小說戲曲中是不可信的,正史記載部分需要斟酌,但大多是比較靠譜的。

比如《三國演義》說官渡之戰袁紹將兵七十萬,曹操七萬,很多人拿小說當歷史,還真就信了,以爲古代打仗動不動幾十萬人。

若瞭解上千和上萬人是什麼概念,或者親自組織過千人、萬人級別隊列的集合調度;比如軍訓教官或是軍隊軍官之類,就很容易明白,即便在現代的通信條件下,要集結上萬人還做到指揮調度不亂是非常困難的事,何況古代。

而根據正史《三國志》的記載,即便官渡之戰這種戰略決戰,最強大的袁紹只有十萬出頭軍隊,而曹操起初更慘,調集起來的人馬不足一萬,邊打邊補充,最後巔峰時期也只有兩三萬左右。

更加精確的記載比如蜀國投降時上交的戶口、軍隊的編冊。

當時整個蜀國已經嚴重窮兵黷武,九個人要養活一個軍人,如果按照後世中國15億人口按比例算,相當於中國要養1.7億軍隊!而實際上中國只有200萬左右。

即便如此恐怖的徵兵比例,蜀國的軍隊也只有十萬零兩千。

十萬大軍是什麼概念?可以很明確的說,在明、清之前的年代,十萬軍隊已經是能令任何國家都不敢小看的一股力量,甚至能改變國家命運,打一次戰略決戰。

而到明清,因爲高度重農抑商,加之各種美洲農作物作物引進導致的人口大爆發,軍隊數量才逐漸隨着人口增長而增長。

恰恰小說、演義、戲曲是明、清開始發揚光大,當時的創作者“以今度古”,就喜歡把古代軍隊數目大量誇大,給後人造成一種古代打仗,人不上百萬都不叫大戰的錯覺。

其實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許多史料中軍隊數目的記載都是比較靠譜的。

比如成吉思汗西征大軍是十萬出頭,並非記載的數目,而是根據史料詳細記載的成吉思汗募兵制度,和軍隊組織制度計算出來,甚至能具體到個位數,精確推算出當時她麾下軍隊的數目。

所以西征不是很多人吹的七十多萬。且鐵木真十萬人打起來之後就要分兵好幾路了。

金國從遼東起兵起初只有三千多人。

北宋朝舉國伐遼的幾次大軍也是十萬到二十萬之間,這十幾萬都要分成好幾路作戰才能指揮得過來,纔不會亂。

金國一路南下包圍開封的金軍是六萬多,根本不像演義小說裡吹的幾十萬。

而所謂宋朝的八十萬禁軍,上百萬禁軍,一來是嚇唬人,二來是當時禁軍高層存在大量吃空餉的貪腐行爲。

直白的說就是禁軍高層官員將領報大量不存在的人上去,發下來的餉銀自己中飽私囊。所以纔有了八十萬禁軍的說法,這其中水分非常大,真正在服役的軍隊可以打許多折扣。

所以並不是史官喜歡誇大,排除少數,大多史官考據都是認真的,人家也記得認真。

問題在於把小說、故事和不靠譜的野史當歷史書,還要甩鍋給史官吹牛匹,史官也很冤枉啊。

如今六萬大軍,已經威懾北方,使得金國殘餘勢力都不敢輕舉妄動。

但撤軍之後就說不定了,所以需要一些士兵需要留在當地駐守,李星洲估計需要二十個營,兩萬人。

西面以中興府爲大營,向北駐守惠州。

東面以遼陽府爲大營,向北防禦完顏宗弼殘部。

隨後每年換防一次,讓邊關部隊回家,新部隊北上接管。同是慢慢在當地招納兵員,訓練廂軍,逐年減少禁軍和新軍駐防人數。

而長遠來看,一直派兵維持是不可取的,兩萬大軍可不是小數目

原則上採取自願,願意留下的多得一貫錢作過年費。

很多人紛紛報名,願意留下,李星洲和楊洪昭商議之後決定讓其中年紀比較大的人留下。

隨後又見了從遼東趕來的狄至、參林,聽他們說了遼東之戰的全部過程,還遞交參林手寫的報告書。

其他將領對兩人羨慕不已,雖然大家都有功勞還都不小,可和他們兩一比,又都不算什麼了。

此戰中狄至、參林率領的東路軍打下的地盤和他們中軍打下的幾乎一樣大,而且還有沿海重鎮,甚至遼陽府這樣極具戰略意義的重要大府。

可以說如果去掉山海關,那麼中路軍和東路軍的戰績基本持平。

可是中路軍有大軍十萬,戰將無數,後勤補給充分,有大量輔兵,燕山府的徭役支持。

而東路軍只有一個師一萬人左右,自帶補給,沒有後勤部隊,沒有徭役支持,即便是乘勝虛而入,也打下那麼多土地。關鍵還以少數精銳,一波佯裝撤退,隨後設伏反擊,大敗金國反擊主力。

這樣的戰績,除去主帥李星洲,最大的功勞肯定就是狄至和參林的了。

可以說新軍海軍第一戰,就拿出令天下人矚目的戰績,跨海奇襲,利用艦船火力打擊地面目標,種種做法都開了先河。

而且很多沿海國家的嚇破了膽子,特別像高麗,又接連向景國派出使者。

確實,水陸並進是十分難防禦的,當初蘇烈平百濟就是採用水陸並進的方法,他們當然怕。

不過除去衆人的興奮,還有不同眼神,那就是魏雨白的幽怨。

李星洲也知道她爲啥幽怨,因爲蒲察伶,他只好儘量避開魏雨白的目光。

這還沒回家呢,都已經幽怨上了,回家了可怎麼辦.......

........

十月初,狄至、參林趕回遼東,他們將帶領艦隊從海上回家。

留下的二十營人馬邊分兩路,一路由楊洪昭率領駐守中興府,一路向東駐守遼陽府。

楊洪昭也與衆人告別,隨後李星洲率大軍南下回歸。

固立川將回京面聖,獲得封賞之後北上幫助楊洪昭駐守遼陽府。

.......

隨着大軍踏上南下回歸之路,金景兩國持續接近兩年的戰爭終於結束,以景國的全面勝利而告終。

三路大軍,西路軍以楊文廣、折唯忠爲首,主力是太原府的楊家軍和西北的折家軍,在義軍配合之下攻陷大同府。

中路軍由皇太孫,樞密使李星洲親自率領,魏朝仁、楊洪昭、劉季、魏雨白、嚴申、固立川等人輔助,主力爲新軍陸軍五個師,禁軍精銳。

經過半年多時間,攻下山海關、寧遠、錦州、中興府、來州、骰州、乾州、竇州、宜州、黔州、榆州、建州、利州、惠州、澤州、保州等地,一舉佔領遼西,直逼金國上京。

東路軍以狄至爲統帥,參林爲副手,統帥新軍海軍一個師,大量船隻戰艦,奇襲遼東,在三個月時間裡,攻下遼陽府、蘇州、復州、辰州、鐵州、海州、開州、集州、潘州、撩州等地,一舉佔領遼東大部。

戰報已經先與大軍一份份往京城飛,只是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到。

此次出兵,獲利非常大,攻下的土地可以開設三路也不成問題。

李星洲也“好心”的歸還金國一些土地,比如遼陽北面的潘州,遼陽東面的保州等地。

還北面土地,是太貧瘠,不好管理,同時給完顏宗弼喘息時間,而東面保州則是讓金國與高麗繼續接壤。

總是沒哪條是安好心的。

.......

十月初八,大軍在燕山府休整,全城百姓夾道歡迎,魏朝仁親自出城五十里迎接大軍凱旋。

在北方,大軍的種種勝利早已人盡皆知,大軍每勝一次,民衆認同感和自豪感就多一分,特別是像燕山府這種收復還沒幾年的地區。

休整一天之後,十月初九,大軍繼續南下,魏朝仁也隨行回京,此戰他也有功勞,正好趁着要過年進京面聖。

路上蒲察伶情緒不高,畢竟過了燕山府,就是真正的背井離鄉了。

爲了分散她的注意力避免過度悲傷,李星洲只好犧牲自己助人爲樂,在中軍行轅的巨大帳篷馬車裡,和她深入交流,提高她的亢奮度。

年初去時忐忑不安,小心翼翼,如今凱旋春風得意,興致勃勃,享受勝利的喜悅,真令人迷醉。

六百五十一、戰略+完顏宗弼之怒五百二十一、皇帝的莫名任命一百五十六、禁軍五百五十七、深入的細節,皇帝一生+滲透一百八十三、鴻門宴三百九十五、家族至上兩百七十八、攻守兩百五十六、帝后之議兩百零六、明爭暗鬥(大章)七百零九,離戰爭越來越近五百八十五、權變兩百五十五、起家人+南方急報八十七、登門檻效應三百四十五、羽承安之邀一百三十九、湯舟爲的意外發現兩百三十六、工具鋼+心中的愧疚五百八十四、逃避六百五十三、魏朝仁之覺悟一百三十九、湯舟爲的意外發現一百七十六、宴會中的心機一百七十九、邪火兩百七十九、星辰與皓月八百二十一、臘月初+明州大族的對策一百四十六,宮宴尾聲四百一十四、出兵安排+耶律雅裡兩百六十、騙術六百三十三、皇上的對策兩百四十、平南王+最大的憂患一百零二、他還會籌算?六百六十七、又一條大魚+景國劍五百一十六、季春生的血一百四十六,宮宴尾聲兩百六十五、虎狼驚馬七百二十四、準備詐騙三百七十九、後手安排一百七十九、邪火兩百八十九、言與論第二十九章、鐵馬冰河入夢來四百二十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五百九十、政治手段+我慫活得長兩百八十四、亂平八百零一、撤軍聖旨兩百六十五、虎狼驚馬五百九十六、回家+蹊蹺一百七十八、意外發現,水落石出五百八十九、老無所依(下)五百七十四、鬥智六百二十七、雷酸汞一百零九、第三十一章、天上掉的老婆怎麼辦一百九十八、李譽獻策五百八十五、權變五百九十九、技術革新+新炮三百九十一、轉機兩百八十九、言與論五百三十二、暗流涌動+一往無前兩百五十六、帝后之議六百零三、哪來的人?四百零二、處理三十七,立威(下)五百五十四、慾望+狂熱的開端五百七十八、連夜準備+下戰書五百六十九、接觸戰三百七十一、京城暗鬥五百五十四、慾望+狂熱的開端四百一十二、文化衝突兩百九十四、論功行賞兩百九十九、耶律術烈的野心第二十章、從衆心理兩百一時三、爆炸+錨點第九章、聰明的丫頭一百四十二、大年三十一百七十二、急需突破口五百九十九、技術革新+新炮第二十九章、鐵馬冰河入夢來四百二十一、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四百一十七、王府的研究經費 +雙方的準備六十六、梅園兩百九十二、遼國;女真;西夏(下)七百一十三、謹慎十七章、燕子來時還新社,梨花落後已清明五百七十一、神速進軍四百零八、王府貴人五百四十八、王牌四百九十一、趙四之計兩百四十、平南王+最大的憂患八百零五、禮儀和尊重六百二十七、雷酸汞五百三十一、朝堂明爭暗鬥+李星洲心中隱憂兩百八十七、世子岳父兩百一十七、槍管+鞍峽口之戰(1)三百五十二、未來七百零五、背後的刀三百七十五、黑山匪源(上)一百四十四、宮宴上的風波六百七十三、折家軍四百零八、王府貴人五百四十九、榻前之辯三百五十三、甲子九的玄機一百四十、衙役們的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