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權看後笑道:“那裡朵顏三衛牧民的定居點之一,泰寧衛的阿札施裡起名爲永新鎮。”
泰寧衛、福餘衛,朵顏衛,就是後來我們所熟知的朵顏三衛了。
不過這時候三衛的實力最強的是泰寧衛,福餘衛次之,朵顏衛最小,所以泰寧衛的首領阿札施裡算是三衛的領導者。除了南京過來的朱權,其實大寧這邊很少有人用朵顏三衛來代指三衛,他們一般稱兀良哈三衛。
“永新鎮?這不是咱們閨女的封號嗎?”張妙珂好奇地問道。
朱權沒好氣地笑道:“這是阿札施裡爲拍本王的馬屁專門起的名字,他這記馬屁本王受了,以後這裡叫做永新鎮。”
張妙珂嫣然一笑道:“其實永新鎮這個名字不錯,荊州不也有個永興屯嘛,正符合咱們大寧學習荊州發展的宗旨。”
“永新和永興發音能一樣嗎?這你也能扯到一起。不過,阿札施裡這記馬屁拍的還挺用心。”
“哼,大寧這邊的發音就是一個樣。王爺,咱們進永新鎮嗎?”
“先晾着他們,咱們先去視察六號衛城。”
車隊緩緩駛過了永新鎮,進了六號衛城車隊才停下來,朱權下了馬車,轉身張妙珂牽下馬車,這時,一名中年官員聞訊趕來,給朱權躬身施禮道:“下官六號衛城縣令竇嶽,拜見王爺,拜見王妃娘娘。”
朱權見他有些眼熟,似乎在哪裡見過,便笑問道:“本王見過你嗎?怎麼有些眼熟?”
竇嶽笑着回道:“王爺,其實下官還和您共過事呢。那年王爺主持賽經報紙,下官就是李永李大人推薦的印刷商啊,當時王爺還去下官的印刷工坊裡指導。”
朱權腦海裡出現了在京城與朱久炎弄賽經報紙撈錢的時候,自己還在那個院子裡當過一陣子的總編輯,那個將自己命令執行地一絲不苟的印刷商人,他頓時想起了起來,欣喜地笑道:“原來是你!難怪這麼眼熟,你怎麼會來大寧了?”
竇嶽回道:“世子殿下要求李大人派兩個荊州人來大寧,李大人說我經商失敗,家裡困難,便給我個機會,把我給派來了。希望殿下不要嫌棄。”
經商失敗?朱權可沒聽說過荊州的商人破過產,尤其是跟着李永搞事情的商人,哪個不是家纏萬貫,怎麼可能困難。朱權猜測他應該是受到建文朝廷的迫害,畢竟誰都不會允許掌控喉舌的人是敵方的。
朱權知道竇嶽發展經濟的能力很棒,又敢於作爲,這樣的人來他的大寧當官,是他朱權的運氣纔是。朱久炎這小子,倒是應要求,着實給了他幾個能人。
朱權笑着拍了一下他肩膀道:“千萬別這麼說,說到底還是本王和朱久炎連累了你。而且你的能力本王是很清楚的,這裡正需要你這樣的人。如果,你能順利將這些新住民都安頓好,將第六衛城建設好,本王就升你爲知府。”
大寧雖是朱權的封地,但他這個塞王只能負責大寧的軍務,政務平時由大寧知府主管,知府更是隻能由朝廷派遣,朱權承諾升竇嶽爲知府,這就表示不再聽從朝廷的管制了。
竇嶽知道朱權這不僅是在給自己機會,更是準備響應湘王府了,他大喜躬身道:“王爺請放心,下官一定會將王爺交代的任務都完成好。”
“嗯。你帶本王與王妃看一看剛遷來的新住民情況。”
“是!王爺王妃請隨下官來。”
在竇嶽與一衆新選拔官吏的引導下,朱權夫婦帶着幾十名親兵護衛走進了新劃定的居民區。
剛進街道,朱權便發現這裡的街道衛生條件很好,雖然還有一部分是臨時帳篷,但四處的街道都有了木製建築物,更讓朱權欣慰是,即便是在寒冷的冬季,也有民居開門做起了生意。
大部分是做小商品買賣的,最多的是賣獸皮與種子的,還有日常雜貨、衣料鋪子、酒樓等等,商品琳琅滿目,人流往來不息,已經有了中原的交易環境,很難相信,一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荒地。
中間廣場上的臺子上搭建着官府的登記點,主要負責新住民的登記,編造戶籍,土地、農具、種子分配,調解移民間的矛盾之類,一共有五名精通各種語言、文字的書吏在臺上忙活,也不知竇嶽是怎麼找來的。
“王爺,這裡是最新劃定的一處居民區,他們都是剛來到大寧落戶的,總共有兩千一百戶,一萬五千四百二十七人,土地、種子、農具都已經分配完畢,每戶的耕牛也給他們準備好了。若是來年想放牧的,官府還給他們準備好了羊羔、牛崽,現在下官主要在動員他們互相修建房屋,以及讓其中的漢人教他們漢字、漢語,他們主動學習的熱情很高漲呢。”
“以自願爲原則,不準逼迫。”朱權吩咐一聲後,命令衆人換成普通裝束,換好之後,才下令道:“接下來官員都不準說話,本王自己逛,自己問。”
竇嶽等人點頭稱是。
朱權帶領隊伍往最偏僻的土地走去,來到一處沒什麼人煙的地方,看到一名漢家老農正蹲在地上研究土質,朱權便一個人走了上去蹲下笑問道:“老人家,小子因關內戰亂逃來的大寧,以前在運河上賣力氣掙飯吃,沒什麼耕地經驗,想問問老人家,您感覺咱們分配的土地土壤如何?”
老農回頭看了一眼朱權,見他衣着普通,皮膚黝黑,手上有繭,像個吃過苦的人,便知無不言地道:“小老兒是北平人,我們那裡土地還是很肥沃的,畢竟那裡曾經是大都,土地都是上等田,那可是經過千百年的耕種才耕出來的好地。而這免費分給我們的土地竟然比北平的土地還要肥沃,而且水源陽剛都很充足,如果種子好的話,一畝地至少可以收幾百斤,並且這大寧沒什麼自然災害,不用看老天吃飯,咱們可出對關了!”
朱權聽了心中高興,繼續追問道:“老人家家裡分了多少土地?”
朱權制定的土地分配標準主要是按人頭、按能力分配,上限是每戶三百畝。
由於大寧這裡地廣人稀,朱權定下的是百姓永久擁有土地,而且可以繼承,但不許買賣,戶籍消亡則土地自動歸還官府,兩年內不耕種、不放牧則視爲主動放棄土地,賦稅是定得極低的,家裡要是有人蔘軍、有人爲寧王府打造鐵器,更是可以完全減免賦稅,這比別處的田制進了一步,大明的田地是允許買賣的,留下了一個給權貴、官員、士紳兼併土地的口子。
老農自得一笑道:“燕王那裡說得是一套一套的,其實還不是用糧食強徵人當兵,幸好小老兒見過世面,一聽到風聲不對就拉着我那兩個傻兒子逃了出來。我家八口人,嘿嘿,分了個最上限,一共分了三百畝這樣土地,現在是做夢都要笑醒了。”
“那老人家原來在北平有多少畝田地?”這時張妙珂帶着人走了上來,饒有興致地問道。
老農見張妙珂美貌端莊,光彩奪目,後面還有大羣人護衛,便知道是大人物來了,立刻恭敬地回答道:“不瞞貴人說,小老兒一家原來一畝地都沒有,我們一家都是燕王王莊的佃農,燕王以前對我們是不錯的,衣食無憂,小老兒本不該說王爺是非。
但,但自燕王起兵之後,莊上的佃農便都被強徵入伍了,打仗啊,得死多少人?
以前還只徵青壯,後來隨着朝廷的大軍壓進,連十三以上的孩子,和六十五以下的老頭都要徵,並且有些莊戶連個幼子都沒給留,小老兒只好帶着全家跑了出來。路上聽人說寧王這裡最安全,朝廷和燕王都不敢惹,還能分地,所以小老兒都隨大流來了大寧。沒想到來了之後,真的得到了土地,這都是寧王殿下的恩賜啊,可惜小老兒見不到他,否則老頭子我一定給他磕上九個響頭。”
後面跟上來的竇嶽指了指滿臉笑容的朱權,笑道:“這就是你想叩謝的寧王殿下。”
“噗通!”
老農跪了下來,對着朱權連連磕頭,用充滿感激的語氣道:“王爺千歲!謝謝王爺,謝謝王爺給了我們一家生路,謝謝王爺給了我們一家盼頭!沒有您我們一家此刻恐怕不是凍死,就是餓死了,請您再受小老兒一拜!”
朱權連忙扶住他笑道:“三跪九叩可是對皇帝的禮節,朱權可受不起,老人家請起。”朱權扶着老農的手道:“老人家你今天的話可是給我找到了一個隱患,我還要感謝你呢。”
“感謝小老兒?”老農可不知道自己幫了朱權什麼。
“對啊,感謝你道出了皇室莊田的弊端,本王決定將寧王府的莊田全部送給佃農,讓佃農都耕有其田,讓他們自己爲自己耕種。”朱權此話一說,所有人皆驚。
驚的不是朱權對一個普通老農禮遇有加,而是朱權居然連寧王府的幾萬頃王田都捨得拿出來,足見朱權是一個一心爲民、一心爲大明而奮鬥的好藩王。
要知道朱權的莊田都是太祖皇帝賜下來,這可是天下數一數二的好田地,並且還都是連接成片的田莊耕地,這可是能傳給後輩子孫的最好財富,沒想到朱權居然毫不留戀地要送給百姓,連寧王妃張妙珂都被丈夫的決定給震住了。
竇嶽看了看朱權的神色不似作秀,也是激動地上前跪下行禮道:“王爺的德行讓人敬佩之至,請受下官一拜!”
見竇嶽跪下行禮,其他官吏也都趕緊上前跪下,稱頌朱權大德無私之後,又是三呼王爺千歲。
朱權在這件事情上卻不是受朱久炎的影響,他執掌大寧之後,深深明白皇室的特權有多大。尤其眼前的老農的話,深深地刺激了他,第一代親王中就有很多德行不好的,何況後世的親王?
一個親王要想搶奪、兼併百姓的田地實在是太簡單了,被迫害的百姓不僅無處伸冤,以後更是沒有了任何希望。這種情況無人可以管制,也是必然會發生的。
大明皇室現在只有幾十號人,現在出幾個敗類確實沒什麼影響,但幾十年之後呢,一百年,兩百年之後呢!?
那時的皇室會有多少人?土地兼併的情況會多麼嚴重?
要知道宗室名下的田畝是不需要交稅的,朝廷收不到稅收,如何維持天下的運轉?如何抵禦外敵?如何發放官員的俸祿?如何維持百姓的福利?
到時候大明非亡不可!大明要是沒有,朱家人還是皇室嗎?朱家人對得起太祖皇帝與天下萬民嗎?
所以,朱權對於這件事很重視,別的藩王他管不了,但他已經決定自他朱權開始,後世寧王一系永不再擁有王田,永遠不與民奪利。
朱久炎這小子說得沒錯,賺錢的辦法有很多,不必要賺百姓的血汗錢,那是惡性循環。要有良性循環,才能穩定發展。
朱權現在更是深深地明白了朱久炎這句話的正確性,自從大寧學習荊州的發展模式之後,王府內庫的收入來源增加了很多,這些都是合法收入,王府莊田的收入,反而只佔了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寧王府以後根本就不需要靠着王莊的產出來維持生計。
而且,多數的王田都是由王府太監在看管,而收入中的多數,都被太監所貪墨,有時候入不敷出,還要王府內庫來補貼。
更有一些建文朝賜下來的王田,從來就沒有使用過,自從化爲寧王府的田產之後,就是一直荒着,也沒人敢開墾耕種。
所以,王府莊田不僅是隱患,而且還是雞肋,留下這些田莊又有什麼意義呢?反倒不如全給百姓,讓他們自己創造出更多的有益價值。百姓們有了錢,國家自然也就強盛了起來。
朱權跟張妙珂解釋完後,看大家還跪着。朱權命令他們起身,然後說道:“本王身爲大明親王、太祖皇子,自該凡是爲大明考慮,爲百姓考慮。從今往後,自我朱權開始,寧王府一系永不擁有田莊,也不與百姓爭利,你等官民百姓可共鑑之。”
諸人又是齊聲稱頌朱權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