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殷人上梓
目前,這種在棺外套有槨的棺槨形式,在中原地區的史前文化中尚未發現實例。在山東大汶口文化中,卻發現有棺槨並存的現象。如在鄒縣野店大汶口文化墓葬中,m51不僅有木棺,而且在棺外還有“井”字形槨,爲中華古代內棺外槨制度的祖型。
在偃師二里頭遺址,考古發現了屬於夏代的木製棺槨葬具。如在位於二里頭2號中心殿堂北部發現的一座大墓,是二里頭遺址發現的20多座墓葬中最大者。
這座長方形的豎‘穴’土坑墓,墓口東西長5.米,遺憾的是因早期被盜,墓內的遺物只剩下硃砂、漆皮、蚌飾片、塗朱陶龍頭、一具裝入紅漆木匣內的狗骨架。
但從種種跡象表明,大墓是使用漆棺作爲葬具的。在二里頭發現的另外6座較大型的墓,有3座保存較好,均發現有朱漆棺殘皮,墓底鋪有硃砂,硃砂下面還鋪有席子。其中一座在墓坑中還挖有棺室,棺室底部鋪有硃砂。不難看出,這些墓葬與其他中小型墓葬相比,存在着嚴格的等級差異,墓的主人當屬奴隸主貴族。尤其是位於2號中心殿堂北部的大墓,它所處的位置,以及它的規模,都是其他墓葬望塵莫及的。
商代是普遍使用棺槨的時期。《禮記.檀弓上》載“殷人棺槨”,鄭玄注:“殷人上梓”,是說殷人多用梓類木材造棺。在鄭州商城發現的墓葬中,銅器墓多有棺槨的痕跡。如1955年在鄭州白家莊發現的一批商代墓中,有3座爲銅器墓,均有棺槨痕,墓底鋪有硃砂。1956-1965年間在鄭州銘功路一帶發掘的4座銅器墓中,m146、m148、m2墓底均鋪有一層硃砂,有棺槨痕。1982年在鄭州北二七路發現的3座銅器墓,其中1、2號墓墓底鋪硃砂,有棺板灰痕跡。
在安陽殷墟,我們發現棺槨已普遍使用於大中小型墓葬。在着名的武官村大墓,在墓室中部有木槨,槨用整木做成,四周與墓壁中間用夯土填平,成爲二層臺,槨內有棺,棺木已無存。殷墟‘婦’好墓是一座大型的王室墓葬,爲商王武丁之妻‘婦’好的墓葬。
墓內有木槨,槨內有棺,棺表面有多層黑紅相間的漆皮,漆皮上還有一層較粗的麻布,麻布外面又有一層薄絹。這座非常講究的墓葬,可以作爲商王室棺槨墓的代表。
在殷墟西區、大司空村和小屯附近發現的大量的小型墓中,同樣使用木棺葬具,只不過墓葬的規模和隨葬品與王陵內的大墓相比,差別懸殊。
有一些墓是使用席子一類的編織物作爲葬具。殷墟西區是一處族墓地,木棺都是長方匣形,兩端大小高低相同。棺上一般塗有紅、黃‘色’漆,少數棺上有彩繪。除了一般的木棺葬外,有些墓葬還發現木棺外有槨,在棺槨上面常鋪有席子或以彩繪的畫幔一類的編織物覆蓋。從以上考古資料分析,在商代後期棺槨的形制已經完備,並普遍使用於墓葬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