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基本上都會根據對方的身份、地位、關係等,採取相應的禮儀與對方交往,做得太過,會給人虛僞的感覺;做得不到位,是一種失禮的行爲,招人反感。比如有時請客吃飯,不一樣的人要採用不同的場合標準,這樣既不使自己失禮,也不會傷了對方的面子。交往雙方,都應該認清彼此的身份、地位、關係,不應過高地擡高自己,也不宜過低地貶低自己。相互適宜,才能更融洽地交流溝通。
美國耶魯大學著名文學教授威廉·費爾普曾在他的《論人性》一文中講了這樣一個故事:我8歲的時候有一次到姨媽家裡去度週末,晚上,有一箇中年人來訪,他跟我姨媽寒暄了一陣之後,便把注意力集中到我的身上來。那時我正對帆船十分着迷,這位中年人就勁頭十足地跟我討論起帆船來。我興奮極了,甚至當他走的時候心裡還戀戀不捨,盼望他明天再來。我對姨媽說:“這個人真好,他對帆船那麼有興趣!”可是姨媽卻淡淡地說:“他是一個律師,纔不會對帆船感興趣呢。”我非常詫異,說:“那他怎麼會和我談得那麼起勁呢?”姨媽的回答使我永遠也忘不了。她說:“因爲你對帆船有興趣,他就談一些使你高興的事。他這樣做是爲了使自己受歡迎。”這樣做狡猾嗎?不!這叫投其所好,看人下菜碟。誰不希望別人對自己最喜歡的事物感興趣呢?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我們都在做一些事情使自己更受歡迎,如果不去了解對方,不知道對方的身份、地位、關係,很可能使我們在別人面前說一些不合時宜的話,使對方不高興,厭倦和我們交流。要想做一個受歡迎的人就應該學會看人下菜碟,和具有不同身份地位關係的人說不
同的話。
身份、地位、關係是瞭解人的三個基本要素。我們在人際交往中,只有先了解清楚對方的這三個方面,才能對對方有一個基本上的認識,這也是我們和對方交流發展的基石。如果沒有這三方面的認識,我們會在與對方的交流交往中困難重重。爲什麼要認清對方的三要素呢?這是因爲它們在社會交流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第一,瞭解對方的身份地位的狀態和變化,才能使說話更具針對性。
身份地位在社會中是一種自身榮耀的象徵,沒有看到對方身份地位的不同是對對方不尊重的體現。我們不但要看清對方的身份和地位,還要時刻把握對方身份地位的變化,注意自己言辭的分寸,時刻避免失禮的言行。
張詠是北宋時期宰相寇準的至交好友,不卑不亢,爲人耿直是他們兩個人的共同特徵。張詠在四川做官,喜歡和同僚登高眺望,切磋文藝,抒詠情懷。一天,同僚們把話題扯到他和寇準身上:“聽說寇準要當宰相了。你和他可謂是當今雙傑。”張詠並沒有壓人擡己、嫉才妒賢之意,真誠地說:“寇公奇才,可惜學術不足。”後來,張詠從成都回京,拜訪寇準。兩個老朋友見面,拍肩相悅,說不完知心話。張詠要回成都,分手前,寇準誠懇地請張詠贈言指教。張詠知道寇準的學術水平不高,但他的身份地位已經不一樣,是當今的宰相,直言說其學術不足,會很傷其面子。張詠只說了句:“《霍光傳》不可不讀。”送走張詠,寇準立即找出《漢書》,翻到《霍光傳》,直至讀完,“咯噔”心頭一愣,“光不學亡術”進入腦中。寇準恍然大悟,從此刻苦研讀,成了世人稱讚的好宰相。
人的身份
地位會發生變化,雖然張詠和寇準是很好的朋友,但是,寇準已成爲他的上司,說話已經不能直言不諱了,應該巧妙委婉地建議。
第二,瞭解對方的社會關係,是瞭解對方真實信息的好渠道。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關係社會網,他們之間存在的關係也可以爲我們所利用。在社會關係中,除了自己,通常情況下,就是我們的親戚朋友最瞭解我們了。同理,有時候,我們想直接準確地獲取對方的信息會有一定的難度,但是我們可以間接地從其朋友親戚那裡獲得對方準確的信息。
在晚清時期有一位大商人叫盛宣懷。他和內宮大總管李蓮英有着一定的關係,在他的保薦下,醇王特地召他到自己的府裡詢問有關電報的事情。盛宣懷從來沒見過醇王,但與醇王的門客“張師爺”相交甚密,他從張師爺那裡得知醇王不僅好武,而且也具有一定的文采。盛宣懷了解情況後,胸有成竹地前來謁見醇王。當他們談到電報這一名詞的時候,醇王問:“那電報到底是怎麼回事?”“回王爺的話,電報本身全靠活用,‘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醇王聽他引用嶽武穆的話,問道:“你也讀過兵書?”“在王爺面前,怎麼敢說讀過兵書?不過英法內犯,文宗皇帝西狩,憂國憂民,竟至於駕崩。那時如果不是王爺神武,力擒三兇,大局真不堪設想了。”他接着又把電報的作用描繪的神乎其神,醇王也感覺飄飄然了。後來醇王就把督辦電報業的事託付給了盛宣懷。
總之,在日常交往中,聰明的人會在拜訪他人的時候,總會事先把對方的背景資料弄清楚,瞭解對方身份、地位、關係等狀況,使自己不致因爲言行的不當而得罪對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