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

我們建成的全面小康社會,應當是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的小康社會,這就要求我們必須統籌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黨的十八大,把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總體佈局從“四位一體”擴展到“五位一體”,正是適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新形勢新任務作出的戰略部署。統籌推進五大建設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

一、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黨的十八大報告在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提出新要求的同時,還明確了深化各領域改革的目標。在經濟建設領域提出了“兩個加快”發展戰略,並明確指出,“必須把科學發展觀貫徹到我國現代化建設全過程、體現到黨的建設各方面”,“改革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關鍵。我們要抓住時機,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加強科技創新、推進結構調整,激發市場活力,全方位進行動員,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勁的發展動力”。

報告還全面闡述了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五個抓手”,即:以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係爲核心建立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以解決需求、產業、區域、城鄉結構問題爲重點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推動城鄉一體化發展,形成新型工農、城鄉關係;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

(一)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

十八大報告中指出,以經濟建設爲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仍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只有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才能築牢國家繁榮富強、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的物質基礎。當前,我國處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歷史時期,全面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是解決發展過程中問題和挑戰的鑰匙,是推動國家繼續發展進步的動力。要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推行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推動國有資本更多投向關係國家安全和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

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首先要增強發展協調性,努力實現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轉變發展方式,在優化結構、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護環境的基礎上,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更加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大幅上升,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居民消費率穩步提高,形成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的增長格局。城鄉、區域協調互動發展機制和主體功能區佈局基本形成。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階段,需要充分考慮國際和國內環境的變化,圍繞當前時期國家發展面臨的重大問題來確定改革的核心任務。具體來說,就是要推動創新和加快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更好地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推動政府職能轉變、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政府和法治型的政府,實現合理的收入分配和實現社會公正,推動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社會治理,推動新型城鎮化建設,推動人力資本戰略的實施,協調人口資源與環境關係與實現可持續發展,更積極地擴大開放和參與全球治理,等等。這些改革任務,既是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所面臨的重大問題,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突破方向。

全面推進改革開放要有相當的勇氣和決心。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實踐的最大經驗,就是堅定依靠改革,以及堅持不斷改革,堅持深化改革,和堅持全面改革。國家發展當前處於一個重要歷史時期,停滯和退步總是沒有出路,也難以領導人民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現代化的國家,只有全面深化改革才能推動中國邁上新的歷史臺階,才能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二)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關鍵是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創新發展模式,破解發展難題,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解決制約發展的資源能源、生態環境等瓶頸問題,大幅改善民生、提升人口健康保障水平,創造新的發展動力和增長點,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依靠創新驅動實現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大幅提升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不斷實現科學發展。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加快創新型國家建設,把我國建設成爲一個創新能力強、創新效益高、創新環境好、創新創業人才輩出的國家。

創新能力強,就是要使企業真正成爲技術創新的主體,科研院所和大學充分發揮源頭作用。具體來說,就是要具有強大的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能夠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經濟、科技競爭和新軍事變革中逐步佔據主動地位;具有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能夠在新科技革命中把握先機;具有強大的系統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能夠在開放的環境中有效集聚各類創新資源,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和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創新效益高,就是要具有高效通暢的技術轉移機制、高效普惠的科學知識傳播機制,能夠使科技創新產生重大經濟社會效益,惠及廣大人民羣衆,爲我國先進文化發展和世界文明進步作出重大貢獻。

創新環境好,就是創新要素更加開放、有效流動聚集,激勵創新的法律、政策和制度更加完善;國家科技宏觀決策和統籌協調的體制機制更加健全,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更加合理、共享程度大幅提升;具有先進創新文化、良好創新創業的社會氛圍,擁有一流創新平臺、充滿生機活力的創新生態系統。

創新創業人才輩出,就是創新人才培養、使用、流動、管理的體制機制與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擁有世界上最宏大的創新創業隊伍,具有很強的競爭實力和持續創新能力;創新型人才不斷涌現,不斷開闢新領域,創造新產業,支撐引領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

(三)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要適應國內外經濟形勢新變化,加快形成新的經濟發展方式”, “要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這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必須以改善需求結構、優化產業結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推進城鎮化爲重點,着力解決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大結構性問題”。這是第一次提出“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概念,並全面闡述了新的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特徵,即“一個立足點”“四個着力”“五個更多依靠”。要把推動發展的立足點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着力激發各類市場主體發展新活力,着力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力,着力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着力培育開放型經濟發展新優勢,使經濟發展更多依靠內需特別是消費需求拉動,更多依靠現代服務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帶動,更多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驅動,更多依靠節約資源和循環經濟推動,更多依靠城鄉區域協調互動。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不僅僅是經濟總量和居民收入等方面量的指標,更包括產業、城鄉、區域結構改善等方面質的指標,沒有結構改善就不可能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要牢牢抓住國際經濟結構調整升級帶來的機遇,有效應對各種挑戰。未來綜合國力競爭的實質,就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從機遇來看,我國可以直接承接國外產業結構的升級浪潮,加速技術進步的步伐。從挑戰來看,一方面,發達國家不可能把關鍵技術轉移到中國,如果不加快結構調整,中國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會越來越大;另一方面,由於我國生產要素價格提高,現有一些產業會流向其他發展中國家,出現產業空心化傾向。因此,必須加快推進國內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這樣才能抓住機遇,迎接挑戰。

(四)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十八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城鄉發展一體化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根本途徑。”

在當前以及今後一個時期內,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始終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問題。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要在十六大、十七大確立的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基礎上努力實現新的要求,城鄉一體化是基礎。農民佔有我國人口的大多數,雖然從數字上看我國2013年城鎮化率爲53.73%,但是從根本意義上來講,農村人口還是比城鎮人口多。國家的發展,只有達到城市和農村的共同發展,才能夠實現共同富裕。

農業是弱勢產業,農民收入的增長,僅靠農民自身的努力是無法達到的。促進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沒有國家的支持是不行的。十八大報告中特別指出:“深入推進新農村建設和扶貧開發,全面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着力促進農民增收,保持農民收入持續較快增長”, “加大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力度,讓廣大農民平等參與現代化進程、共同分享現代化成果”。要通過構建現代產業發展新體系,促進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使工業化基本實現,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鎮化質量明顯提高,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成效顯著。

要加快完善城鄉發展一體化體制機制,着力在城鄉規劃、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推進一體化,形成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的機制安排。要加快財政等公共資源向農村傾斜,夯實“三農”發展基礎。切實解決城鄉分割的二元體制,實行城鄉一體的戶籍制度。通過加快發展現代農業,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促進農業的集約化生產、一體化經營和社會化服務,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推動農業的發展。用科學制度完善體制機制,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的同時,要積極探索適應時代新要求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農民專業合作和股份合作,培育新型經營主體,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走集約化生產、專業化經營、組織化發展、社會化大生產之路。

(五)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要深入實施區域發展總體戰略。深入推進新一輪西部大開發,加快落實特殊支持政策,加快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統籌推進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促進資源枯竭型地區轉型發展。大力促進中部地區崛起,全面實施促進中部地區崛起規劃,出臺並實施新時期促進中部崛起的政策文件。積極支持東部地區率先發展,加快轉變發展方式,不斷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推進區域一體化進程。

要全面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要抓緊完成省級主體功能區規劃,加快制定與主體功能區相適應的投資、產業、土地、農業、人口、環境等方面的配套政策,加快形成實施主體功能區規劃的政策體系。要建立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體系和實施機制,合理劃分中央和地方的權責關係,引導各地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推進發展。

要進一步發揮條件較好地區的引領帶動作用。鼓勵東部發達地區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進程,全面提升國際競爭力。充分發揮經濟特區、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先行先試的重要作用,繼續發揮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在引領全國發展中的引擎作用,增強沿海地區帶動腹地發展的能力。支持武漢城市圈、長株潭城市羣、中原經濟區、成渝經濟區、瀋陽經濟區等地區加快開發開放,打造經濟發展的新增長極。

要積極支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加快革命老區、民族地區、貧困地區、邊疆地區發展,妥善處理好加快發展與轉型發展之間的關係,走出一條又好又快發展的新路。要進一步加大財政轉移支付和政策扶持力度,加強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建設,加快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儘快改善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的外部發展環境,進一步提高教育、衛生、文化、社會保障等公共服務水平。

要全面深化區域合作。充分發揮東部地區科技力

量雄厚的優勢,幫助和帶動中西部地區加快科技進步,繼續實施好人才合作工程。不斷完善對口支援方式,紮實做好對口支援西藏、新疆、青海藏區等工作。要密切與周邊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積極參與大湄公河次區域、東盟—湄公河流域開發合作,加快建設連接中國—東盟市場的國際大通道,務實推進與東北亞地區合作。

(六)全面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

當前,全球經濟結構深刻調整,圍繞制度、規則、市場、技術、資源的競爭日趨激烈,我國發展面臨的內外環境正在發生複雜變化,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的重要性、緊迫性日益突出。

由於經濟全球化的驅動力已經發生重大變化,國際經貿規則競爭日趨激烈,我國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巨大。全面提升開放型經濟水平,根本在於不斷擴大對外開放,以開放促改革。適應經濟全球化新形勢,必須實行更加積極主動的開放戰略,衝破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攻克體制機制的痼疾,釋放深化改革的紅利,加快培育參與和引領國際經濟合作競爭新優勢。

要實現改革創新與擴大開放良性互動。我國很多領域開放水平依然較低,很多關鍵領域的改革仍然需要通過開放獲得外部動力;要實現對外開放與對內開放良性互動。通過對內對外開放的互動,形成多種所有制經濟平等競爭、相互促進的新格局,進一步增強我國經濟發展活力,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要實現擴大國內市場準入與開拓國際市場良性互動。在繼續主動開放國內市場、提高利用外資質量的同時,要秉承利益互換、對等開放的原則,消除我國對外投資合作的障礙,堅持擴大外需和提振內需並重,促進國際國內要素有序自由流動,不斷拓展我國經濟發展空間;要實現深度參與全球化與防範經濟風險良性互動。堅持在有效防範風險的前提下深化對外開放,在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中增強風險防範能力;要實現鞏固傳統優勢與培育新優勢良性互動。這是提升我國產品和服務國際競爭力的核心要素,是保持開放型經濟發展不竭動力的堅實基礎,是促進由經貿大國向經貿強國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

二、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推進政治體制改革

黨的十八大報告第一次明確闡述了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內涵和導向。報告明確指出,政治體制改革是我國全面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繼續積極穩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內容,就是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以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爲根本,以增強黨和國家活力、調動人民積極性爲目標,擴大社會主義民主,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政治體制改革的基本導向是“三個更加註重”,即更加註重改進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更加註重健全民主制度、豐富民主形式,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和社會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總的來說,就是要在黨的領導下,發展更加廣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使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民主形式更加豐富,人民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進一步發揮;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治的統一、尊嚴、權威,實現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面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推進政治建設和政治體制改革要抓好以下重要任務:

(一)支持和保證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行使國家權力

支持人大及其常委會充分發揮國家權力機關作用,依法行使立法、監督、決定、任免等職權,加強立法工作組織協調,加強對“一府兩院”的監督,加強對政府全口徑預算決算的審查和監督。提高基層人大代表特別是一線工人、農民、知識分子代表比例,降低黨政領導幹部代表比例。在人大設立代表聯絡機構,完善代表聯繫羣衆制度。健全國家權力機關組織制度,優化常委會、專委會組成人員知識和年齡結構,提高專職委員比例,增強依法履職能力。

(二)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

完善協商民主制度和工作機制,推進協商民主廣泛、多層、制度化發展。通過國家政權機關、政協組織、黨派團體等渠道,就經濟社會發展重大問題和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實際問題廣泛協商,廣納羣言、廣集民智,增進共識、增強合力。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充分發揮人民政協作爲協商民主重要渠道作用,推進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制度建設,更好協調關係、匯聚力量、建言獻策、服務大局。加強同民主黨派的政治協商。深入進行專題協商、對口協商、界別協商、提案辦理協商。積極開展基層民主協商。

(三)完善基層民主制度

健全基層黨組織領導的充滿活力的基層羣衆自治機制,以擴大有序參與、推進信息公開、加強議事協商、強化權力監督爲重點,拓寬範圍和途徑,豐富內容和形式,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階級,健全以職工代表大會爲基本形式的企事業單位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職工參與管理和監督的民主權利。發揮基層各類組織協同作用,實現政府管理和基層民主有機結合。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重點領域立法,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推進依法行政,做到嚴格規範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和法律,黨必須在憲法和法律範圍內活動。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

(五)深化行政體制改革

深入推進政企分開、政資分開、政事分開、政社分開,建設職能科學、結構優化、廉潔高效、人民滿意的服務型政府。深化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繼續簡政放權,推動政府職能向創造良好發展環境、提供優質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轉變。穩步推進大部門制改革,健全部門職責體系。創新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嚴格控制機構編制,減少領導職數,降低行政成本。推進事業單位分類改革。完善體制改革協調機制,統籌規劃和協調重大改革。

(六)建立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

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要確保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既相互制約又相互協調,確保國家機關按照法定權限和程序行使權力。堅持科學決策、民主決策、依法決策,健全決策機制和程序,建立決策問責和糾錯制度。凡是涉及羣衆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羣衆意見,凡是損害羣衆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推進權力運行公開化、規範化,完善黨務公開、政務公開、司法公開和各領域辦事公開制度,健全質詢、問責、經濟責任審計、引咎辭職、罷免等制度,加強黨內監督、民主監督、法律監督、輿論監督,讓人民監督權力,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

(七)鞏固和發展最廣泛的愛國統一戰線

高舉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旗幟,鞏固統一戰線的思想政治基礎。堅持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方針,加強同民主黨派和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加強黨外代表人士隊伍建設,選拔和推薦更多優秀黨外人士擔任各級國家機關領導職務。全面正確貫徹落實黨的民族政策,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加快民族地區發展,促進各民族和睦相處、和衷共濟、和諧發展。全面貫徹黨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針,發揮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羣衆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積極作用。鼓勵和引導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更大貢獻。落實黨的僑務政策,支持海外僑胞、歸僑僑眷關心和參與祖國現代化建設與和平統一大業。

三、紮實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

(一)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作爲首要任務,融入國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全過程,貫穿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各領域,體現到精神文化產品創作生產傳播各方面。以“三個倡導”爲內容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高度概括和凝練,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根本要求,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加具象化、大衆化;體現了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科學內涵,涵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奮鬥目標、社會理想和公民行爲準則,體現了對國家、社會、個人不同層面的價值要求。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意義,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爲標尺,整合引領多樣化社會思潮和價值取向,推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更好地走進羣衆、引領羣衆。

(二)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

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是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基本任務。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公民道德建設取得長足進步,社會思想道德主流積極健康向上,人民羣衆展示出良好的精神風貌。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必須把思想道德建設作爲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要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教育,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加強和改進思想政治工作,深化羣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廣泛開展志願服務,推動學雷鋒活動、學習宣傳道德模範常態化,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時代新風,引導人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營造勞動光榮、創造偉大的社會氛圍,培育知榮辱、講正氣、作奉獻、促和諧的良好風尚。要針對道德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深入開展專項教育和治理活動,加強政務誠信、商務誠信、社會誠信和司法公信建設,強化道德修養,強化職業操守,力爭使社會道德狀況明顯好轉。

(三)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要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創作導向,關心人民命運,體察人民願望,反映人民心聲,在人民偉大創造中汲取營養,着力提高文化產品質量,爲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糧。要深入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社區和鄉鎮綜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村電影放映、農家書屋等重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對農村和欠發達地區文化建設的幫扶力度,完善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向社會免費開放服務,努力做到廣覆蓋、高水平、重實效,讓人民廣泛享有免費或優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務。要積極推進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從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激昂奮進的革命文化、爭奇鬥豔的民族民間文化中汲取營養,大力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發展健康向上的網絡文化,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迫切任務,也是豐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必然要求。要認真貫徹積極利用、科學發展、依法管理、確保安全的方針,加強和改進網絡內容建設,加強網絡社會管理,推進網絡依法規範有序運行,唱響網上主旋律,使互聯網等新興媒體真正成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新陣地、公共文化服務新平臺、人們精神文化新空間。

(四)增強文化整體實

力和競爭力

要堅持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統一,推動文化事業全面繁榮、文化產業快速發展。要大力發展哲學社會科學、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學藝術事業,加強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和文化項目建設,優先安排關係人民羣衆切身文化利益的基礎性文化設施建設,積極構建覆蓋全社會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堅持走規模化、集約化、專業化的文化發展路子,實施重大文化產業項目帶動戰略,優化產業結構佈局,促進文化與科技融合,打造一批骨幹文化企業和文化品牌,發展新型文化業態,推動文化產業成爲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要構建和發展技術先進、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豐富傳播手段、拓展傳播渠道、創新傳播方式,擴大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傳播力和影響力。要把改革與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增強國有公益性文化單位活力,完善經營性文化單位法人治理結構,繁榮文化市場,以改革促發展、促繁榮。要不斷擴大文化領域對外開放,廣泛參與世界文明對話,積極吸收借鑑國外優秀文化成果,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響力。要積極營造有利於高素質文化人才大量涌現、健康成長的良好環境,表彰有傑出貢獻的文化工作者,造就一批人民喜愛、有國際影響的名家大師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爲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建設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四、充分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強社會主義社會建設的創新管理

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從廣大人民羣衆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加快推進以改善民生爲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快改變經濟與社會發展不協調的狀況。在經濟發展基礎上使人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全面提高,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目的。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以人爲本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核心立場。“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這些充滿溫度的語言,凸顯出在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必須更加註重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一)總體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隨着人民羣衆社會需求結構的不斷升級,對以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爲主要內容的公益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加快以公益服務爲主的事業單位的改革,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的戰略目標,推進政府轉型,強化各級政府在基本公共服務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加快建設公共服務型政府。

(二)全面支持教育優先發展

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創新人才培育水平明顯提高,進入人才強國和人力資源強國行列,教育現代化基本實現,這需要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教育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教育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爲人民服務,把立德樹人作爲教育的根本任務,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充分保證就業

要推動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就業是民生之本。要貫徹勞動者自主就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促進就業和鼓勵創業的方針,實施就業優先戰略和更加積極的就業政策。鼓勵多渠道多形式就業,促進創業帶動就業。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勞動者就業創業能力,增強就業穩定性。健全人力資源市場,完善就業服務體系。健全勞動標準體系和勞動關係協調機制,加強勞動保障監察和爭議調解仲裁,構建和諧勞動關係。

(四)加快收入分配體制改革

實現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須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努力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勞動報酬增長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兼顧效率和公平,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要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規範收入分配秩序,保護合法收入,增加低收入者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五)社會保障全民覆蓋

社會保障是保障人民生活、調節社會分配的一項基本制度,關係人民幸福安康和社會公平和諧。社會保障全民覆蓋,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住房保障體系基本形成,這是實現老有所養、住有所居、病有所醫的必然要求。要堅持全覆蓋、保基本、多層次、可持續方針。這是基於對我國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基本國情和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的科學判斷,必須完整準確地理解和把握。要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制度改革。以增強公平性、適應流動性、保證可持續性爲重點,全面建成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要確保社會保障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擴大社會保障基金籌資渠道,建立社會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制度,確保基金安全和保值增值;要健全社會保障經辦管理體制。進一步理順社會保障行政管理體制,着力整合管理資源,加強基層社會保障服務平臺建設,切實提高管理服務效率。

(六)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是人民安居樂業的必要前提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着眼於維護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最大限度增加和諧因素,增強社會發展活力,提高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推進平安中國建設,維護國家安全,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要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堅持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範社會行爲,調節利益關係,協調社會關係,解決社會問題。堅持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網格化管理、社會化服務爲方向,健全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羣衆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五、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建設美麗中國

黨的十八大報告指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積極探索建設生態文明的有效途徑和方法。

(一)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

國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空間載體,是我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家園。我國遼闊的陸地國土和海洋國土,是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和永續發展的家園。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後代留下天藍、地綠、水淨的美好家園。具體來說,就是要加快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實行分類管理的區域政策和各有側重的績效評價;根據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的統一性,以及海洋系統的相對獨立性進行開發,促進陸地國土空間與海洋國土空間協調開發。

(二)全面促進資源節約

節約資源是保護生態環境的根本之策。黨的十八大報告對全面促進資源節約作出了具體部署,明確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主要方向,確定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基本領域,提出了全面促進資源節約的重點工作。一是必須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理念。要在全社會廣泛培育節約資源意識,明確確立和牢固樹立節約資源理念,形成節約資源的社會共識和共同行動,全社會齊心合力共同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必須推動資源利用方式根本轉變。轉變資源利用方式,推進資源利用方式向集約高效轉變,既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內在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途徑。要通過科技創新和技術進步深入挖掘資源利用效率,促進資源利用效率不斷提升。二是必須推動能源生產和消費革命。能源是現代經濟社會發展的最重要資源支撐。要把節約能源放在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工作的突出位置,控制能源消費總量,加強節能降耗,支持節能低碳產業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發展,確保國家能源安全。三是必須加強耕地、水、礦產等資源保護。要完善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嚴守耕地保護紅線,嚴格土地用途管制,從嚴控制建設用地總規模,從嚴控制各類建設佔用耕地,嚴格落實耕地佔補平衡、先補後佔,切實保護好耕地特別是基本農田,推進國土綜合整治。四是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要按照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原則,注重從源頭上減少進入生產和消費過程的物質量以及物品完成使用功能後重新變成再生資源,加強資源循環利用的技術研發,大力推進循環經濟發展,促進生產、流通、消費過程的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加快形成覆蓋全社會的資源循環利用體系。

(三)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

良好生態環境是人和社會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由於一段時間裡,部分地區對國土資源的盲目開發、過度開發、分散開發、無序開發,造成了森林破壞、溼地萎縮、河湖乾涸、水土流失、地面沉降,沙漠化、石漠化和草原退化,生物多樣性銳減,各種災害頻發等自然生態系統嚴重受損的問題。亟待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要有針對性的推進綜合治理。當前重點要整治的是污染物排放。我國溫室氣體排放總量大、增長快,人均排放量不斷增加。污染物排放超過環境承載能力,致使部分地區環境質量較差。爲此,首先要堅持預防爲主、綜合治理,以解決損害羣衆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爲重點,強化水、大氣、土壤等污染防治。推進重點行業和重點區域大氣污染治理,深化顆粒物污染防治,加強重金屬污染和土壤污染綜合治理。堅持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公平原則、各自能力原則,同國際社會一道積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其次要加強重點流域和區域水污染防治。同時,加快水利建設,增強城鄉防洪抗旱排澇能力。要實施重大生態修復工程,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推進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擴大森林、湖泊、溼地面積,保護生物多樣性。再次要加強防災減災體系建設,提高氣象、地質、地震災害防禦能力。

(四)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保障,保護生態環境必須依靠制度建設和制度安排,具體體現在五個方面。一要加強生態文明考覈評價制度建設。把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增加生態文明在考覈評價中的權重,建立體現生態文明要求的目標體系、考覈辦法、獎懲機制。二要健全基本的管理制度。根據我國國土空間開發管理制度缺失的問題,建立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包括對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和農產品主產區建立限制開發的制度,對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世界文化自然遺產、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地質公園等建立禁止開發的制度。在完善中國耕地、水資源、環境等管理制度的基礎上,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水資源管理制度、環境保護制度。三要建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能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礦產資源等資源性產品的價格改革和稅費改革到位。深化資源性產品價格和稅費改革,建立反映市場供求和資源稀缺程度、體現生態價值和代際補償的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四要建立市場化機制。積極開展節能量、碳排放權、排污權、水權交易試點。依靠市場機制用市場化辦法促進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五要健全責任追究和賠償制度。資源環境既然是重要的公共產品,任何對其的破壞和損害的行爲都應受到追究,進行賠償。要加強環境監管,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和環境損害賠償制度。

(本章完)

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三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路徑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二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豐富內涵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二章 幹部管理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二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三章 加強和改善黨對全面深化改革的領導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四章 堅持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三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一章 思想教育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三章 作風要求從嚴第一篇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_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國家發展戰略的總要求第四篇 全面從嚴治黨_第四章 組織建設從嚴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二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務第三篇 全面依法治國_第一章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意義重大第二篇 全面深化改革_第一章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意義和總體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