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攘外必先安內

當一個人開始恐懼開始懦弱的時候會怎樣?

Www ▪ttκΛ n ▪¢ ○

當然是拼了命的想辦法保全自己想要保全的東西,比如眼下的遼朝,在他張儉的眼中,遼朝是他的庇佑之所,一旦遼朝完了,他的路也算完了。

更爲重要的一點,他愛惜自己的名聲,這麼多年來他在遼朝的名聲一直很好,自耶律宗真開始他便頂着左丞相的名頭,許多人把他稱爲賢相,他雖然也反駁,但有時也默認這一點。

時間長了,張儉自己就把自己當作是大遼的賢相,可大遼眼下一直在走下坡路,面對大宋的征伐越來越力不從心,張儉開始擔心自己的名聲了,若是在自己手中遼朝完蛋了,那自己豈不是變成了一代奸相?

是個人總是有慾望,或是對金錢,或是對權利,或是對美色,或是對名聲,極少有人什麼都不需要的,即便是連聖人都大方的承認自己的慾望。

所以張儉的慾望便是他的名聲,他把名聲看的比什麼都重要,他希望自己名垂千古,在史書中成爲大遼的一代賢相。

眼下的遼朝需要一個強大的君權,這東西比什麼都重要。

文臣不光善於內鬥,還善於趨吉避凶,能做到張儉這個位置的人政治上的嗅覺無比敏銳。

蕭撻裡和蕭惠最終在張儉的勸說下同意與大宋和解,當然大遼提出的議和還是少見的,當初澶淵之盟大宋可是賠了大遼每年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的代價。

現在大遼向宋人乞和,那結果又會如何?他趙禎會要多少的歲貢以暫且罷兵?張儉不敢想象!

他也知道大宋皇帝不好相與,甚至在國家利益上比最擅長買賣的商賈還要精明,但他也沒有辦法,大遼現在所需要的就是安穩的度過眼前的危機。

對於張儉來說,耶律洪基的威脅比一切都要來的大,既然已經囚禁了皇帝何不一不做二不休的除掉後患?或是把他囚禁在祖州的蕭家範圍之類,要不然那會有如此事端?!

這邊是婦人之仁!這便是太后執政的代價,她不似先帝那般的雷厲風行,也不似耶律洪基那般的狠厲果斷,這是在葬送眼前的機會,而大遼已經經不起折騰了。

張儉一整天都在纏着蕭撻裡詢問大遼的底線,若是他沒有這份底線,如何與宋人談判?賠多少錢,割多少地,至少要有底線才能和宋人攤牌,若是不知道這底線,自己說了也沒用。

蕭撻裡思量再三之後道:“一來要從中京道盡量的撤走百姓,我大遼百姓不多矣,二來我大遼不割讓土地,宋人佔去的便是他趙禎的本事,我等不要便算是贈與,但宋人不可北進,亦不可出兵大定府!至於錢財之事……你便酌情辦吧!若是沒有足夠的好處,他趙禎不會善罷甘休的。你回去之後便擬一份奏疏呈上。”

張儉得了蕭撻裡的旨意心中總算有底了,最少最後一句話說到了他的心中,不割地也行,那就多賠點錢財罷了,如今大遼的國庫中還是有不少的積攢,這些積攢可都是百姓的血汗錢。

宋遼之間的貨幣是不通用的,遼朝的官鈔和大宋的交子完全不是一樣的東西,大宋基本上不承認官鈔的地位,雙方之間只能以真金白銀相通。

而遼朝的真金白銀都是來百姓手中的血汗錢!這一點是毋庸置疑,放在以前他不會同意,但現在他已經顧不得這麼多,對他來說度過眼前的危機纔是最重要的,攘外必先安內!

當初大宋的宰相趙普便最先向太宗皇帝上奏疏,“中國既安,羣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內。”這句話也完全能適用在現在的大遼身上。

大遼如今內外交困,面臨重大統治危機,這時候爲應付危機、維護統治,當以安內爲中心,並以“安內”、“攘外”齊舉,方能渡過難關。

這樣的史實還有很多,張儉提筆在奏疏上寫下倆個最爲經典,也最爲世人熟知的事件,他要向蕭撻裡和蕭惠說明,攘外必先安內的重要性。

春秋時期,面對外部戎狄侵擾,內部王室衰微、諸侯相爭,春秋五霸之一霸齊桓公便提出口號“尊王攘夷”——先“安內”以“尊王”,“尊王”而後才能“攘外”。”

再有便是西漢時,漢景帝的老師晁錯力主削藩“攘夷必先安內”,引起當時朝廷的激烈爭論,大多數人都不同意或認爲時機還未到,以竇嬰爲首的認爲當時應一致對外,對付匈奴。

晁錯的政治眼光非常獨到,也說服漢景帝最後選擇繼續和匈奴和親,而將注意力集中到鼓勵農耕、致力本業和守邊備塞以及削藩上。

結果,漢景帝的削藩除去了內憂,加強了中央集權,增強了國力,爲後世的武帝對匈奴動武、解決邊患創造了條件。

這是多麼好的例子啊!面對內憂外患的危機時,只要完成安內便能得以恢復民力國力,接着便可攘外了,當初的大宋也不是如此?

澶淵之盟大宋雖然賠錢了,但卻成功和遼朝和解,專心恢復國力,內安之後真宗皇帝便給他的兒子趙禎留下了反敗爲勝的機會和本錢!

張儉的這篇奏疏寫的極好,把求和之事寫的如此高大上,這不是求和,這是在爲大遼爭取時間,外敵可以先妥協,內安之後再做打算!

真正打動蕭撻裡的也就是這份奏疏,好一個攘外必先安內。

蕭惠看過奏疏之後微微點頭,露出讚歎的目光道:“張相公不愧是我大遼的賢相!字字珠璣!好一個攘外必先安內,先和宋人和解之後,把國內的亂局安頓好,便可恢復往常,再與宋人抗衡!”

張儉望着兩人張了張嘴不再說話,他知道現在還不是勸誡他麼向草原退卻的時候,大遼的輝煌就在不遠,衰落的也太快了些,以至於現在的遼人還沒反應過來,還以爲大遼是那麼的高高在上!

張儉不明白,爲何草原民族崩潰的如此之快,與大宋相比,完全就是江河日下,一日千里,曾經的輝煌彷彿是空中樓閣,一夜之間便坍塌的無影無蹤。

第九百一十九章無解的天子,不甘的鳳凰第一千八百四十六章被圈養的天竺人第一千零四十二章蔡伯俙使倭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大宋有錢!第三百九十四章烏骨部的叛變第四百五十八章大宋的“賀禮”第二百三十九章名臣一鍋端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無辜的趙禎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一千八百二十一章吐蕃的何去何從第一千零八十七章修長城,城難修第六百七十九章斬衰之服第一千二百四十章高麗君臣對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八百七十四章最後的底牌第一千五百零一章乾宇改制第兩千五百零一章蔡伯俙的擔心第九百三十八章人死身後事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五百六十九章瘋掉的信然第二百七十一章李元昊第三百四十七章天下爲公的公路第三百八十五章劍指菲律賓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九百八十九章羨慕與仰視第三百五十七章老天的派遣巧遇流求第兩千四百九十三章三才的哭泣第兩千零九十五章皇后的手段第兩千六百一十二章造神運動的開始第三百七十二章兩軍對壘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睦鄰友好”第四百三十二章帝王家事第一千八百九十七章重掌黑手的蔡伯俙第兩千四百七十七章一場特殊的旅行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千年不墜的家族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角廝羅之叛第一千五百零二章趙禎的百分之九十第一千零一十四章帝王不行於色第八百七十五章步卒的精妙第兩千零一十六章突圍,突圍第五十六章宦官周懷政第八百零一章禁臺與候臺第一千三百零七章楊懷玉與蘇軾第一千零九十二章大宋的前線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新年並非新氣象第九百四十九章皇帝的格物致知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皇宮中的一場火第兩千二百五十五章張柏的不安第六百七十二章東山再起第九百七十四章“貪婪”的大宋皇帝第五百三十六章脆弱的屏障第一千七百四十六章北戍司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北戍司軍的崛起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六百八十五章上兵伐謀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七百一十八章蠢蠢欲動的党項第二百三十七章象棚中的撲買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第六百八十二章趙禎的陽謀第三百零四章匆匆結束的戰爭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什麼能取代十六衛?第一千零八十八章積極防守的開始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來自大宋皇帝的威脅第一千零二十七章大國沙文主義第兩千四百七十五章神聖羅馬帝國的繼承人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楚王封號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中京道大捷第二百零九章暴風雨前的寧靜第兩千三百四十章槍桿子裡的“寶物”第一千五百八十章伊州之圍第七百四十八章年關(下)第八百三十七章華夏先哲的偉大第七百零四章宋小乙的部下第兩千五百三十八章趙禎的誠意第兩千一百三十一章智慧和尚的真面目第六百第二十二章趙氏孤兒第一千零五章皇帝的判決第一千八百五十七章殺雞儆猴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一千二百章活地獄第一千七百一十九章草原父子第一千八百零六章天竺的盟友第一千零七十四章蘇軾的交子戰爭第兩千二百二十五章強盜歌第四百一十九章正大光明第兩千六百一十八章賊心不死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龐然闕影第四百四十章火炮初現第一千六百七十章英雄末路?第兩千五百九十四章從龍軍!第兩千六百零九章趙昀的西方之旅(上)第五百六十三章皇帝的野望第兩千一百九十章清貴和勳貴之間的對立第四百六十三章西夏的對策第十八章丁謂的陰謀第一千四百零七章後來居上第五十二章破而後立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這個問題沒有答案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一顆仇恨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