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七十六章騎兵的序曲

楊懷玉的南路軍以及楊仲賢的西路軍保護中軍的側翼,這是保護軍陣的最好方法,這兩軍都是步卒較多,騎兵偏少,作爲穩固陣腳的所在再好不過。

西路軍的鋼鋒騎兵已經被狄青要走了,南路軍中的騎兵也是如此,對於現在的他們來說,騎兵已經並非重要的存在,他們的主要任務便是穩定軍陣。

步卒穩定軍陣,騎兵的作用便很明顯了,狄青用他們組成對付興慶府合圍之兵的利刃,一旦西夏打算內外合圍夾擊大宋,狄青手中的騎兵便會出擊,擊潰沒藏訛龐的策應。

大宋的騎兵依然採用複合模式,並非單一的重騎兵,而是多種多樣的騎兵混合作戰,在戰術思想上便並非固步自封,吸取歷代騎兵作戰的特點加以運用。

當然在這個騎兵統治戰場的時代,步兵並非沒有建樹,這主要看如何去使用他們,趙禎把步兵打造成以兵團作戰爲主,衝鋒利用他們的穩固,紮紮實實的與敵人對抗,兵陣不亂即使無敵。

隨着狄青的一聲令下,東路軍也是完全有騎兵組成的大宋中軍開始忙活了,相比任何一個時代的戰爭,大宋的戰陣都是最爲奇怪的,兩翼並非是移動最快的騎兵,而是以穩紮穩打著稱的步兵,反倒是如快若奔雷的騎兵在軍陣之中充當中軍。

獨特的戰術顯然連西夏人也想不到,來自大陷谷的伏兵一下子撞擊在大宋的側翼上,以騎兵對步兵本應當是最爲相剋的,騎兵擁有強大的衝擊力對步卒造成致命的威脅,但如果攻城拔寨就顯然力不從心。

雖然大宋軍陣在平地上,但卻依然如城寨般難以攻取,鐵蒺藜,陷馬坑,絆馬索,拒馬槍,棘輪弩,無不形成一道道看不見的城牆險要,西夏人在撞入大宋軍陣的時候便是死傷慘重,鐵蒺藜的威力得到體現,戰馬嘶鳴着倒地,更多的鐵蒺藜刺入戰馬的身體,讓它不堪再戰。

深深的陷馬坑自不用說,戰馬突然墮入其中往往是人仰馬翻,尖銳的木刺在強大的慣性下洞穿西夏人的身體,慘號聲不絕於耳,一時間這陷馬坑中恍若人間地獄。

四道防線之後還有身着重甲手持陌刀的大宋陌刀陣,以及連連不絕的箭雨,所謂的騎兵剋制步兵的說法也是要分情況的,比如有着完全準備的大宋步卒,在對抗騎兵的時候反而佔據了優勢,並且軍中還有一支少見的鉤鐮槍隊,他們是大宋步卒中專門對付騎兵的士卒。

鉤鎌槍是在槍頭鋒刃上有一個倒鉤的長槍。槍長七尺二寸,其中槍頭爲八寸。槍頭上尖銳,其下部有側向突出之倒鉤,鉤尖內曲。

槍桿長六尺,粗圓徑爲四寸,以木製成,杆尾有鐵鐏,長四寸。鉤鎌槍的槍頭和普通長槍一樣,起到刺殺作用,側面的倒鉤則既可以用來砍殺敵人,也可以在地上橫割馬腿,從而迫使敵軍落馬,創造戰機。

西夏人在大宋的側翼並沒有佔到什麼便宜,反而是被宋軍殺傷無數,大宋的步卒可不似騎兵,這是他們難得獲取戰功的機會,想要出人頭地,全靠戰功墊底,即便是軍中的指揮,虞侯,小校都要靠軍功轉價的機會。

興慶府中的守城之軍也出來了,顯然沒藏訛龐是希望內外夾擊大宋,但這正也是在狄青的意料之中,軍旗揮舞,已經着甲的騎兵翻身上馬,或是在隊友的幫助下上馬,畢竟重甲騎兵身上的鎧甲便有幾十斤重。

大宋的騎兵分爲數種,人馬具甲的板甲騎兵,只着胸甲與頭盔的胸甲騎兵,以及只穿着簡單鐵甲的弓弩騎兵,當然即便是統一兵種的騎兵也是多種多樣,板甲騎兵有的手持長長的騎槍,有的直接用上了馬槊,或是最擅長劈砍的馬刀。

而這裡面最特別的便是弩箭騎兵,大宋把威力驚人但卻不適合在馬背上使用的弩箭也搬到了戰馬上,弩箭騎兵的作用便是如此,他們身着薄一點的鐵甲,最利於靈活轉動,弩箭也是經過改造的棘輪弩,一隻手便可完成上弦搭箭整個動作。

馬背上的遠程打擊力量最是靈活機動,遊走的弩箭騎兵可以最大程度上的射殺敵人並讓敵人狼狽躲避,起到破壞陣型的作用。

大宋騎兵以八千手持騎槍的板甲重騎鋼鋒爲前導,緊隨其後的是手持馬槊的背嵬軍,和手持長槍踏白軍,這兩支軍隊戰法不同,但卻配合默契,背嵬軍號稱馬上的步卒,不是他們的騎術不佳,而是他們令行禁止,整齊劃一。

相對於背嵬軍來說的踏白軍則是騎術高超,馬上功夫亦然了得,兩軍配合算是天衣無縫,背嵬於前破陣,踏白於後遊走,即便是戰爭也相當有藝術感。

在八千鋼鋒的帶領下,大宋中軍開動,向西夏人的騎兵撲去,隨着大宋騎兵的加速,戰場上響起特殊的聲響,一種獨特的韻動傳遍整個戰場,即便是遠在側翼的步卒都能感受到地面的震動。

兩軍撞在一起,這一瞬間彷彿戰場都陷入了寧靜,接着便是無數騎槍折斷的聲音,這也意味着有無數西夏人當場擊殺……一時間西夏人的騎兵軍陣陷入了慌亂,緊接着便是大宋騎兵殺戮時刻的開始。

馬槊閃爍着寒芒洞穿西夏騎兵,很輕鬆的便把西夏人從馬上挑了下去,一旦落馬在密集的軍陣之中自有被踩踏致死的結果,衝入軍陣之後的大宋騎兵速度不減,不斷的向前衝殺,而緊隨其後的胸甲騎兵則很快的揮舞着手中鋒利的馬刀,西夏人的皮甲根本不堪一擊,而重甲自有手持馬槊的背嵬軍來對付。

相對清閒的則是若即若離的弩箭騎兵,他們手持棘輪弩快速的瞄準敵人並挨個射殺,若是敵人靠近,他們拍馬便走在拉開與敵人之間的距離時,回首射擊,西夏人往往是在聽到弩弦的聲響後便已經躲閃不及的中箭。

大宋的中軍騎兵很快擊潰興慶府的西夏騎兵,待敵人走後,他們也不追擊,而是儘量的遠離興慶府的城牆,此時自有士卒前來收拾戰場……

第兩千二百五十九章入宮請罪第三百九十八章大理覆滅第一千六百八十九章發自肺腑的“威脅”第兩千零三十九章封駁繳詔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塞爾柱的外交手段第二百三十二章御前親審第兩千零八十一章叛逃的邊軍第兩千六百二十三章神蹟的重要性第三百零七章保家衛國者,方是大宋好男兒!第一百四十一章穆修第九百零七章戰前第兩千兩百一十七章死士第二百四十三章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第一百一十章將門的生意經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九十三章山雨欲來風滿樓第八百二十四章天降大任第四百六十八章囚母收權第六十二章太子駕到!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擊鼓,點兵!第兩千三百五十五章積石關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愚忠的代價第兩千二百八十六章“主聖臣良”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張儉就是個笑話第兩千五百一十六章完全不同的晏殊第二百一十六章當衆打臉第兩千零七十一章宮牆上的老倌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西來十萬人第九百三十五章賀蘭雪第一千八百六十一章軍功不夠,劫城湊第四十六章面見羣臣第五百七十八章經筵日講第兩千二百七十三章帝王便是“棋手”第七百五十二章大宋的海外駐軍第一千七百八十七章政治騙局第兩千零二十九章吐蕃?誰在乎?第三百三十章塔利班的禮物第七百七十七章遷都開始第二百六十九章党項人來了第兩千零一十九章宋軍初敗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耶律賈第二百六十七章趙禎手中的大錘第兩千二百二十八章官鈔的力量第四百二十九章人與法第一千五百九十章陰謀家第一千七百零三章比死亡更可怕的東西第六百第二十章顛倒黑白第二百六十五章坑一下老丈人第一千八百五十五章內有隱秘第一千八百七十七章援軍抵達第九百七十七章大宋的釘子,遼朝的新秀第兩千一百六十六章諼草的“秘密”第兩千三百三十九章火器之威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秋獮之禮第五百二十四章小人的便宜佔不得第兩千三百二十九章拔劍四顧第八百五十六章京觀武軍,愚蠢的代價第一千五百三十二章打擊根源第兩千六百零五章東西方的“朋友”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一百一十八章大宋的國力第兩千一百三十一章智慧和尚的真面目第七百七十一章大宋葫蘆裡的藥第兩千六百零四章“皈依”基督第五百八十章以管窺豹第兩千六百零五章東西方的“朋友”第一千二百二十六章債券的發行第七百一十三章論功與行賞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大宋天家的未來第五百一十九章遺詔第兩千一百八十八章“大棒”來了第一千四百三十七章紫微星的命格第五百八十三章遼人發兵第一千零一十三章華夏的“狗皮膏藥”第二百八十一章大宋皇帝的超值大禮包第一千五百六十章蔡伯俙的能力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借刀殺人第六百八十四章雲中大同第一百八十三章鳴槍禮,文武七條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良禽擇佳木而棲第一千八百章老底被翻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厄運將至第兩千一百八十五章御史的價值觀第一千九百七十二章熱帶無強國第一千五百一十五章血肉之下的本來面目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另一種戰爭形勢第九百九十四章牽羊認罪第兩千五百九十五章攪動西方風雲(上)第一千七百二十七章草原上的噩耗第兩千四百一十八章節佔據高原和滅了吐蕃有何區別?第兩千零九章高原之上第一百一十二章商場如戰場第一千九百三十章掙扎中的天竺第一千七百七十一章賴着不走的皇帝第一千零八十三章宋遼經濟戰第一千七百二十二章第一顆棋子的重要第一千零五十六章秘閣之對第兩千三百五十章蔡伯俙的“摳門”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經略東汗第兩千五百五十一章官船接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