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四十二章

秦檜的官轎在宣德門前停下的時候,隨從掀起簾子請他下轎,他卻朝裡頭張望片刻,又回到橋中掀起側簾往後頭看了一眼,就坐在轎中不動了。等了一陣,許多官轎從旁邊經過,他才咳嗽了一聲,讓隨從掀了簾,下得轎去。

“喲,秦相。”所過之處,朝中同僚紛紛行禮,秦檜笑容滿面不住地點頭,口中“嗯啊”不停。鄭仲熊從後頭追上來,跟他差半個身同行。

“相公,這一向沒再聽聞有人去職的,徐黨大概是清了吧。”

秦檜應了一聲:“樹倒猢猻散,也沒有什麼好稀奇的。”

“話是這麼說,但徐良的餘威仍在,不可馬虎。聽說他上奏請辭的時候,頗多影射,直將矛頭對準中宮以及你我啊。”鄭仲熊小聲道。

“哼,沒牙的老虎還想咬人吶?你不用操心,我自有辦法對付他。”秦檜不屑道。鄭仲熊見他胸有成竹的模樣,也就不再多嘴了。到了裡頭,遠遠望見首相折彥質被一羣人簇擁着,秦檜略一思索,便走上前去,跟麟王嘮了起來。無非就是朝中時事之類,直到御史出來整班上朝。

早朝,秦檜表現活躍,一連奏了三事。一是整頓御史臺和知諫院,廣開言路,以終結“一言堂”;二是要重振朝綱,改弦易轍,將今後的重心放在內政上來;三是統一政令,以改變令不過長江的局面。

是人都看得出來,他所奏三事,都是想“糾正”徐良主政時代的“弊病”,或者可以稱之爲“清算”也不爲過。這一點,大臣清楚,皇帝也明白。只不過趙謹的態度有些曖昧,臺諫該整頓就整頓,至於改弦易轍,這要廣泛討論取得共識,不得操過過急。統一政令,也非一朝一夕的事,從長計議。

好在秦檜是知道大宋天子的脾氣,什麼都不怕,最怕的是麻煩,是生事。哪怕是根刺紮在肉裡,只要不痛,或者痛得還能忍受,最好是不要拔。因此,他也不與皇帝爭論後兩條,當朝舉薦鄭仲熊出任御史中丞,魏師遜知諫院。

要知道,御史臺和知諫院並稱“臺諫”,是朝廷裡的監察機構,掌握着言路。徐衛執政期間,就很注意控制檯諫,以避免麻煩和阻礙。秦檜以整頓臺諫爲名,推薦鄭魏二人,其實是以整頓爲名,安插自己人。

按說,如今朝廷各方勢力並存,他如此明顯的作法應該招致反對纔是。但是,這兩項重大的人事任命,當朝通過。原因也很簡單,中書不是空着一個“參知政事”的位置麼?他想安排鄭仲熊,折彥質想安排陳康伯,最後他作了妥協,用這個“參知政事”的位置,換“御史中丞”和“知諫院”兩個職務。

退朝以後,中書的官員回到三省都堂,各自辦公。眼下並沒有什麼要緊的事,邊境上還算太平,金遼兩軍交戰,金國丟失河西地盤,暫時也沒看出來有報復的打算。這兩方,跟大宋都維持着和平,所以軍事上不必操心。

內政上,徐良一去職,他的追隨者們,要麼跟着出朝,要麼都夾着尾巴作人,這一股勢力基本不成氣候了。所以,內外都無事的情況下,秦檜就琢磨着要生點事出來,彰顯存在。

“來人,去請麟王、範參政、陳參政。”秦檜在自己的辦公堂裡喊道。

由皇帝主持召開的叫“朝議”,討論的都是大政方針,重要事務。到了中書,宰相們還可以召開“省議”,討論的範圍就寬得多了。徐六還在位時,因爲跟折彥質關係緊張,所以幾乎沒有召開過“省議”。

三省都堂中,首相、次相、兩位副相齊聚,秦檜雖是發起人,但畢竟折彥質纔是首相,因此先開口道:“今日既開省議,諸位有什麼要說的?”

秦檜咳一聲,笑道:“今日在朝上,我向聖上提出三條,聖上允了一條。剩下的,說再議。這再議由誰來議?自然是我們三省都堂的事。所以,請了大王和兩位參政來,就是爲了咱們先有個共識,纔好奏請官家定奪。”

範同聽了,隨口道:“既是你提的議,你便詳細說說,沒個方向,議什麼?”他是劉家的人,仗着有皇后的權力,所以即使位居副相,說話仍舊是拿腔拿調。

秦檜知他是這性子,也不介意,當即道:“其實說起來,這改弦易轍和統一政令是一回事。前頭徐相在臺面執政時,朝野都中樞的政令過不了長江。這雖然是戲說,但以足以表明問題的嚴重。我們既在其位,便不能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該辦的事情要辦,該得罪的人要得罪。”

折彥質和陳康伯都不言語,範同不耐道:“你就直說是川陝的問題不就行了?何必繞這圈子?”

“主要是川陝的問題不假,但河東也有些情況,呵呵,大致是川陝。我就直說了。”秦檜仍舊一臉笑意。

“這川陝當年是因爲遠離中樞,情況又緊急,若遇生死存亡的關頭,朝廷鞭長莫及。所以,不能不作出權宜。授川陝以處置大權,多年來,四川陝西兩地,其軍事、行政、人事、財賦皆獨立於朝廷之外。戰爭時期如此,沒有說的,但如今局勢日趨太平,再這樣就不是辦法了。所以,我們是不是該考慮,恢復戰前的政策?”秦檜道出了自己的企圖。

折彥質心知他這是將矛頭對準徐九,也是打擊徐家的新一步行動。以他的立場來說,徐六已經去職,徐家跟他暫時沒有什麼利益衝突,所以倒不急着要怎麼樣。反而時因爲徐六出朝,讓他有些“寂寞”了。當初扶他起來,本就是掣肘徐六的,現在徐六已經去了泉州,他就該考慮自己了。

徐家當初在朝廷在地方都握有大權,如今他折家不也是這樣麼?等收拾了徐家,下一個肯定就是他折家。不過在這一點上,折彥質是有自己的想法。折家跟徐家不同,折家是党項人,宋金事變之前,折家一直保持着延續幾百年的傳統,世世代代據守府州,也就是說,他們的折家本來就是世襲的“軍閥”,即便宋金事了,折家也理所當然地應該繼續還鎮舊地。

他之所以來朝廷執政,也是希望通過這樣,能爲折家謀到更多的利益。之前,他就提出過,讓折家子弟兵迴歸故鄉,移駐河東,但因爲徐良的反對而作罷。

之前,他是希望和徐六在朝中保持一種平衡的對抗,這樣皇帝既離不開他,也離不開徐良,兩人雖然互相牽制,但又互爲依存。但現在徐家倒黴了,徐良被迫出朝,他在朝中存在的意義,不是施展抱負,繼續作宰相,理朝政,而且藉助自己特殊的地位和身份,幫着皇帝把徐家料理掉。否則,進士出身能作宰相的人多如牛毛,何必要用你一個党項人?

正是基於這些理由,折彥質開口道:“不錯,原先幾大宣撫司,都授以‘便宜行事’的處置大權。如今荊湖、江西、兩浙三大宣撫司都撤銷,淮南宣撫司也沒有‘便宜行事’的權力,川陝實不當例外。”

“大王說得極是!”秦檜讚道。“這川陝雖然地理上的緣故,宣撫司還是有必要存在的。只是就不必川陝合治了。當初設川陝宣撫司,也是因爲陝西被金軍攻陷大半,必須依託四川才能抗戰。現在不但陝西全境光復,河東也回來了,川陝分治勢在必行!”

範同聽到這裡,大聲道:“別怪我沒提醒兩位相公,要分治川陝,你就繞不開一個人去。”

“範參政有何高見?”折彥質問道。

“太原郡王功大、權大、威望大,如今徐良方纔去職,朝廷若行川陝分治之事,可要小心着他。”範同道。

秦檜神情凝重地點着頭:“確實如此,徐郡王在川陝幾十年,如果貿然行事,恐引起不必要的誤會。到時候再生出什麼事端來,那就不好了。所以,我的建議是,一步一步來。”

“怎麼個一步一步?”折彥質問道。

“先,收回川陝宣撫處置司‘便宜行事’之權,去掉‘處置’二字。”秦檜道。

“這也只是名義上的,二十多年下來,川陝官員的任命調動,都是由宣撫處置司經手。即使收回處置大權,又怎麼監督川陝是否遵命執行?人家上上下下都是自己人,就算瞞着朝廷,我們也不知道。”折彥質看來是鐵了心,要通過整倒徐家來保全折家。

“不錯,說白了,徐衛儼然割據一方,你要在他頭上動土,他能不急?如果逼迫太甚,釀成事端,那就大大不妙了!”範同大聲道。他所謂的“事端”是什麼意思,衆人都明白。

秦檜笑了一聲:“範參政稍安勿躁!我既說一步一步來,自然是有道理的。”

範同瞄他一眼:“哦?那願聞其詳。”

“在收回處置大權,改爲川陝宣撫司後,現在不是還有一個宣撫判官的位置空着麼?派一員得力大臣去,監督川陝,也熟悉情況,等日後川陝分治。太原王自然還是陝西宣撫使,而這位宣撫判官,就可以掌管四川。”秦檜果然是早有準備,一步一步,已經想好了法子。

他這的辦法確實可行,也不會刺激到徐衛,因爲宣撫判官,本就空着,理應由朝廷派遣。

“那之後呢?縱使沒有了處置大權,沒有了四川,可太原王仍舊握着西軍的兵權,這纔是最緊要的。”折彥質一針見血。

秦檜大概是沒想到麟王如此“合作”,忍不住讚道:“大王高瞻遠矚,在下佩服!不錯!西軍的兵權,才着實是癥結所在。但是這恐怕急不得,裡頭水太深,情況太複雜。只能徐徐圖之。到時候看情況吧,如果沒必要,就水滴石穿,繩鋸木斷,如果有必要,那就……當機立斷了。”

說到這裡,他跟折彥質對視一眼,心照不宣。

範同聽得冒火,不滿道:“似此這般,何年何月才能消除這個隱患?”

“範參政,這是真急不得。人家經營二十多年纔有今天的局面,我們又豈能一朝一夕就撥亂反正?”秦檜笑道。

範同眉一皺,鼻子裡一哼,不再說話。折彥質等了片刻,開口道:“那暫時就這麼着吧,但我有一點說在前頭。誰坐鎮川陝,誰統領軍隊都不打緊,但西軍是天子之師,是保衛西陲的重要力量。人可以換,西軍不能亂!西軍一亂,那就天下大亂!”

範同在椅子挪了挪大胖肚子,笑道:“大王言過其實了吧?有這麼嚴重?”

“我不是說笑!”折彥質正色道。“對待徐衛,儘量以安撫誘導爲主,不到萬不得已,都要優待禮遇。一是避免局勢激化失控,二來也念他赫赫功勳。其次,對川陝之事,萬不能操之過急,如秦相所言,得一步一步來,徐徐圖之,如果處置失當,女真人,契丹人,都不是吃素的。川陝不比別處,必須要以抽絲剝繭的耐心來處理!諸位萬不可等閒視之,我到底是帶兵的人,比你們清楚這裡面……”

秦檜搶過話頭去:“這是自然,滿朝宰執,知兵的,唯大王而已。自然要聽大王的建議。”

中書形成了共識,要打破川陝的“獨立”狀態,也要削除“徐衛”這個不穩定因素。但,到底還有個皇帝在上頭,這麼大的事,必須取得皇帝的認可,纔好下手。秦檜素知皇帝瞻前顧後,畏首畏尾的個性,由他去說,怕趙官家還有顧忌,遂極力慫恿麟王去把這件事情挑開。

因爲折彥質和徐衛一樣,是戰功赫赫的大將,而且兩人同爲大宋的軍事統帥,且有多年的交情,由他去向皇帝說明,必能消除皇帝的顧忌。可折彥質卻不願去當這“壞人”,推託不往。範同倒是自告奮勇,可他的話分量不夠,秦檜沒奈何,只能親自出馬。

爲了不讓皇帝緊張,秦會之特意選在陪皇帝檢書的時候進言。

大東京皇宮裡,幾乎每一朝都會在禁中建閣,以收藏先帝的御札和作品。比如天章閣、顯謨閣、徽猷閣、龍圖閣等等,皇帝每隔一段時間,都要到這些閣子裡去整理拜讀先人的文墨,時常召宰執大臣侍制。而杭州行宮裡,也復建了這些。這一天,趙謹到天章閣,恰好就召了秦檜陪同。

天章閣中,趙謹走在前頭,檢視着書架上的先人文黑,偶爾取下一本來,便交給後頭的秦檜。秦檜抱着一疊文本,也沒說話。君臣兩個靜靜在閣中行走,直到最後,皇帝檢視畢,到旁邊書案坐下,隨手翻開一章看了起來。秦檜也坐在下首,等待着機會。

“秦卿,近來中書有要緊的事麼?”趙謹問道。自打徐良出朝,趙謹一連半月天天上朝,每日都有煩心的事,最近,他已經七八天沒有上過朝了。來天章閣,若不是慣例,他只怕也不想來。

“十分要緊的,確實沒有。只是最近臣等偶爾在討論川陝的事情。”秦檜道。

聽到“川陝”,趙謹一時還不以爲意,隨口道:“川陝怎麼了?”

“回官家,自川陝宣撫處置司設立以來,四川陝西兩地,不受朝廷直轄已經多年了。在此期間,川陝之行政、軍事、財賦、人事,朝廷皆不干預。當時是權宜之計,但時過境遷,再這麼下去,終究不是辦法。”秦檜道。

趙謹翻書的手停了下來,因爲此時他纔想當日沈擇對他說的話來。那時,他正爲是否批准徐良請辭而猶豫,因爲害怕一動徐六,就惹毛了徐九,生出事來。當時沈擇就說,徐九縱有異心,也不敢輕舉妄動,朝廷可以徐徐圖之。最近事多,他把這一節給忘了,現在秦檜提起來,他哪還有心拜讀先人文黑?

“宰執大臣是什麼態度?”趙謹十分關切地問道。

“臣等的意見是,川陝今日之格局,是斷然不能再繼續下去的。削權,分治,勢在必行!而且,刻不容緩!”秦檜堅定道。

趙謹兩條眉毛漸漸往中間擠,神情也陰沉下來:“可太原王……”

“官家,臣是說削權分治刻不容緩,至於怎麼安置徐郡王,這可以慢慢商議。”秦檜解釋道。

趙謹稍稍鬆了口氣,但仍舊道:“這削權分治,也是針對太原王,他必然是不快的。此事,可萬萬大意不得。你們有詳細的計劃麼?”

當下,秦檜便將他“一步一步”的計劃,講給皇帝聽了。從收回處置權,到派出宣撫判官,再到分治川陝,每一步都詳細講解給皇帝聽,而且極力淡化風險,只說是水到渠成,順理成章。趙謹聽了,倒覺得還算穩妥,因此並沒有反對。只是再三囑咐,寧願慢些,緩些,也不要激化矛盾。畢竟幾十萬西軍都在太原郡王的手中,萬一炸了,那就禍事了!

第802章 我的地盤我作主第268章 屍山血海第182章 糾結第273章 沙場老將第262章 堅決抗戰第四百一十一章第509章 殺入敵境第767章 噩耗傳來第96章 教誨第582章 長期圍困第21章 八品官都不要第589章 再次議和第340章 徐衛的轉折點第113章 擴編第91章 援兵第7章 遼國完蛋第320章 潛回長安第738章 兩相相爭第34章 亂刀分屍第210章 初戰告捷第八百三十四章第137章 轉機第828章 白鐵無辜鑄侫臣第816章 真會來事第253章 約期會戰第四百四十五章第八百六十一章第512章 生財之道第544章 輕取洛陽第182章 糾結第八百四十五章第265章 驚天動地第301章 接手三州第206章 司儀行政第595章 兩強相遇第758章 目標!大名府!第96章 教誨第223章 這潭水很渾第609章 縱橫捭闔第421章 陳兵耀武第68章 美女第735章 舉國振奮第145章 力挽狂瀾第316章 爭相投靠第287章 刻不容緩第686章 望風而逃第161章 三路強援第694章 疑人不用第172章 岳飛再興第90章 狗血淋頭第466章 鄜州潰退第498章 政變(上)第七百四十四章第一百七十六 音徐衛婚事第526章 生死激戰第508章 我來助剿第453章 總管諸軍第718章 高燒會死人麼第333章 回馬槍第424章 鋼鐵雄師第546章 出奇制勝第794章 徐母去世第93章 大哥第477章 天授之地第470章 牽一髮動全身第296章 最年輕的帥臣第104章 內情第610章 馬擴歸來第394章 開刀環慶第262章 堅決抗戰第324章 兩日破城第801章 認清形勢 站對位置第456章 捨近求遠第14章 勇氣不是靠嘴說的第八百三十四章第727章 南方軍官團第809章 驚動川陝第721章 暗中部署第85章 箭雨第30章 當兵光榮 逃兵可恥第452章 吉凶未卜第156章 萬衆期待第484章 本來面目第554章 班師凱旋第521章 接見降將第45章 遇襲第467章 山窮水盡第217章 咬牙堅持第192章 班師凱旋第646章 首倡分割第309章 結下深仇第351章 全城動員第539章 收復全陝第151章 一窩蛇鼠第76章 死戰第285章 輕騎突進第268章 屍山血海第263章 後顧無憂第333章 回馬槍第145章 力挽狂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