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浚離世,張約素作爲他的侄女,也要回四川老家去弔唁。
好在只是侄女,而且張約素之父張滉是張浚同父異母的兄弟,關係又隔離了一層,況且張約素又是嫁出去了的,倒是不用丁憂。
李鳳梧擔心三娘張約素的安全,於是讓徐眉嬌同去……雖然捨不得老公兒子,不過張約素也是她的乾孃,徐眉嬌沒有理由拒絕。
到刑部、吏部請了假,徐眉嬌帶了德雲堂幾個身手不錯的人,陪着張約素出發前往四川。
李鳳梧當然也要去信弔唁。
關於張浚之死,李鳳梧有過一些傷感,不過想來也算是幸運了,張浚本來應該隆興二年就死,結果在自己的提醒下,多享受了六年的天倫之樂。
這麼一想,李鳳梧釋然不少。
張浚死了,和陳康伯一樣,臨安朝堂這邊自然要考慮其追贈和追諡的事宜。
關於追諡一事,禮部、國子監等部門很快有了諫議。
其實關於張浚諡號一事,朝堂各部門各臣子還是折騰了許久——因爲不好定斷,這位魏國公究竟應該是諡號是走文臣路數還是武臣路數。
最後大宋左相湯思退、右相周必大拍板。
魏公既然任過樞密使,他一身也戎馬天涯,當是武將——但魏公一生飽讀詩書,起於科舉而非恩蔭管,還高中進士,當然也是文臣。
如此一來,還有什麼好爭論的,果斷文武臣啊!
兩位相公都這麼說了,自然沒有其他異議。
而且樞密使蔣芾也表示贊同。
這本來就是事實。
然後就是擬就諡號的問題,這個事情大家都要先看看官家的意思表達,不過隨着湯相公提議,官家手書了那封對聯送至四川,負責擬就諡號的心中便清楚了。
在咱們的官家心中,魏公是有大功於天下。
於是揣摩聖心後,衆人一致決定,來個通諡罷,反正是文物臣,通諡正合適,而且這個東西也比較簡單,不會出什麼簍子。
果斷擬就了通諡中和文臣最高諡號媲美的“忠獻”。
當然,通諡之中,還有個更牛逼的諡號,那就是忠武——但是忠武的規格太高,有宋一朝,諡號忠武的也不多,要知道趙普也才忠獻。
然後忠武還是公認的武將第一諡,李繼隆身爲北宋第一名將——也許潘美要表示不服,但姑且這麼說,李繼隆爲北宋第一名將,加上是皇帝的舅舅,有了這雙層BUFF加持,纔拿到手的“忠武”。
北宋名將郭守文,諡號忠武。
韓世忠是南宋名將,生擒方臘,計困兀朮。抗擊西夏和金,聲望顯赫——這麼牛逼的人物,還是孝宗趙昚給他追封蘄王,諡忠武,配饗高宗廟庭。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趙昚登基後爲其平反,諡武穆,宋寧宗趙擴時追封鄂王,宋理宗趙昀時改諡忠武。
有宋一朝,幾百年時間,也就四個忠武而已。
所以張浚雖有功勳,但忠武確實不夠資格。
那麼只能是通諡之中第二等的忠獻了。
然而忠獻在有宋一朝也不差。
南宋史家李心傳在《建炎以來朝野雜記》裡說:大臣之諡極美者有二,本勳勞則忠獻爲大,論德業則文正爲美。
這句話聽起來很有道理……但李先生無法解釋的問題是,被李元昊揍出卵子來的範雍先生是怎麼混進“忠獻”序列裡去的……
當然這個事情韓琦自己也不乾淨,你有三川口我有好水川,誰也別笑話誰……
而忠獻,就是大宋開國功臣趙普的諡號。
所以說,忠獻也是最高級別的諡號,當然,這得加個之一,還是不足以媲美忠武……但是從規格上來說,不同的時代,是可以媲美“文正”的。
當然,在宋朝不行。
因爲司馬光的緣故,宋朝諡之極美,依然還是“文正”!
其實宋朝的忠獻有點氾濫了,韓侂冑給他曾祖父韓琦爭取了個忠獻,意思說韓琦韓相公的功勞可以媲美趙普,好傢伙,後來的秦檜、張浚、史彌遠都諡號忠獻了……
當然,張浚的忠獻是實至名歸。
官家一看到禮部、國子監等部門擬就出來的“忠獻”,暗暗覺得滿意,於是大筆一揮,批准了。
接下來就是追贈。
這就是屬於官家的事情了。
官家趙昚考慮多日,始終覺得張浚之功勞不足以封王,畢竟符離之潰是個無法抹去的污點,給了一個忠獻的諡號已是皇恩浩蕩。
最後詢問過上皇,大筆一揮,追贈張浚爲太保。
雖然都是正一品。
但太保和王之間的差距卻海了去。
對此,遠在四川的張家族人,尤其是張杓也沒有什麼怨言。
而臨安朝臣,蔣芾、李鳳梧之流也覺得並無不妥……魏公之功勳,雖然高山景仰,但真的還沒有達到封王的地步。
這件事後,有個很細小的人事變動。
但在臨安朝臣眼中看來,這個人事變動一點也不簡單。
因爲涉及到了一個人——李鳳梧。
自從趙惇被貶,左相湯思退沉寂,右相張杓罷相,回四川現在又丁憂,臨安朝堂上,真正讓人害怕的臣子不是新任右相周必大,也不是那個並沒有因爲趙惇而受到牽連的柳子承。
而是李鳳梧。
因爲誰都知道,這貨雖然待制,但是要不了多久,就要青雲朝堂。
說不準哪天就成爲相公了。
按說,以李鳳梧的才華,以及他和趙愷的關係,重新入仕的話,應該是擔任東宮屬官,比如一個太子詹事什麼的。
但官家顯然不會就這麼把李鳳梧送給未來太子。
所以李鳳梧的再度出仕,只能在六部、東西府和六寺三監之中。
李鳳梧再度出仕。
在六部之中的兵部,擔任了一個兵部主事的正七品職官……這是個讓人揣摩至深的任命,被待制的李鳳梧,起用之後就進了兵部,着實讓人不得不想很多。
李鳳梧出仕以來,雖然沒有明確表明主站還是主和,但他交好的都是些什麼人?
張浚、陸游、辛棄疾……
大多是些主戰派。
重新被起用的李鳳梧,進入兵部,這是否預示着,官家將心北伐?
臨安的局勢,頓時緊張起來。
主和派當然不想打仗,而主戰派當然希望趕快打仗。
只是不曾想,李鳳梧出仕後,邸報送遞全國沒一兩個月,在趙愷入主東宮的時候,這大宋的半壁江山,便驟然處處起狼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