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二章 毒計

第一千零八十二章毒計

蘇油笑道:“其實吧,事情要做,還是能做的。”

“哦?”

“陛下,記得河北數路最近的情形嗎?”

趙頊有些明白了:“就是你說的,經濟發達地區對經濟不發達地區的那啥——抽水作用?”

爲了讓趙頊明白這個經濟原理,蘇油用了抽水來打比方。

“正是,國朝抑兼併的目的,就是減小窮人和富人之間的差距,這個影響,在貨幣國家和經濟不發達國家尤其明顯。”

“比如火柴,這東西的生產,現在主要在汴京,成都,杭州等大城市。但是使用者,卻遍及全國。”

“火柴的生產成本,與材料,人工費有關係。汴京的生活水平高,工人的工錢高,火柴就會貴。”

“而這些東西的價格,在汴京人眼裡根本算不得什麼,可要是在荊湖深山的苗峒裡,可能只有頭人才用得起。”

“這就是發達地區對貧困地區的抽水效應,通過這樣的商品銷售行爲,實際上導致了貧困地區的水朝發達地區流動,這種地區間的貿易逆差,導致了貧困地區愈加貧困。”

“如今我們正在做的,就是朝河北幾路添水,通過修河,築城,修路等大工程,讓經濟的水源重新向這些地方流注。讓那裡的老百姓能拿到工錢,感覺火柴並不貴。”

“臣估計,遼朝裡邊,能看透管仲之法的人很多,能看透這點的,怕是沒幾個。”

王珪和蔡確面面相覷,這就是陶朱之能?

就聽蘇油說道:“同樣的道理,行業間也是如此。三司應當對國內的產業進行評估,對於需要注水的那些,國家就應該通過經濟槓桿,通過稅收減免,土地出讓,工程優先等措施,予以鼓勵扶持。”

“對於過剩的那些,就應當提高稅率,壓低價格,精簡整合,予以平抑。”

“現在我們說遼國,遼國沿海州郡的繁榮,無疑也會對其貧困的北方產生這樣的作用,我們只需要將這種烈度加強,就會給遼國帶去很大的麻煩。”

“想要如管仲那樣,用經濟手段打擊一個國家的經濟支柱,以今人之智,那是不大可能的,但是我們一樣可以影響其經濟平衡。”

“遼國沿海的繁榮,依靠的不是他們自身的生產能力,而是大宋的商品輸出,貨幣輸出,甚至依靠的是他們自身倉庫中的賦稅。”

“當地官員爲了謀取大利,不惜將庫銀進行短期拆借,用於購買兩島上的商品。”

王珪有些訝異:“遼朝君主暴虐,他們的官員敢這樣幹?”

蘇油笑道:“這有何不敢?遼朝也是發解春秋兩稅,從稅收集中到府庫,到發解入京,中間也有時間。”

“要是收稅收早一點,發解發晚一點,這中間就有不少稅收被州府掌握。”

“利用這個時間和稅收,購入商品,再將之賣掉,然後吃掉利益,本金還回銀庫當中,又有誰知道呢?”

王珪是文人出生,對這些伎倆不怎麼了解,不由得毛骨悚然:“這個……我朝……”

蘇油笑道:“這才哪兒到哪兒,發運也不是一次性發運,總得分期分批的對吧?其實只要第二批收到再發送第一批,那地方州府官員手上,就永遠有一批稅金存在。”

“別說短期貿易了,即便是長期的貨款週轉,他們也有足夠的本金供調配使用。”

王珪已經掉進了本朝錢綱轉運的魔咒當中,額頭上的汗水都下來了:“三司……三司知道嗎?我朝怎麼處理的……”

蘇油懶得搭理王珪,繼續說遼國:“讓遼朝州府官員們做這個生意,進貨出貨,他們纔不會願意這麼幹呢。”

王珪真的懵了:“這是白撿啊,他們爲什麼不願意幹?”

蘇油冷笑道:“因爲白撿都嫌麻煩。”

“他們直接將資金轉借給商人,分長短期收回本金和利息,不是更加的方便?”

“對哦……”這一刻,王珪覺得自己就像一個傻子。

蘇油這纔對趙頊躬身:“陛下,商賈們生意做得風聲水起,有足夠的利潤支付州府官員的利息,整個遼國沿海州郡,都因爲這貿易的紅利,變得欣欣向榮。”

“百姓生活水平節節高漲,無需在種地紡織,放牧熬鹽,做點小生意,就能足夠一家老小美美地生活,雖然對北方有些影響,但是自己的生活總是好的。”

“一天靠做生意收入五百文,就能夠買到七十斤米,這樣的日子,誰不想過?”

王珪,蔡確,趙頊都心驚肉跳,知道接下來蘇油要說的,是一個非常可怕的後果。

果然,蘇油對三人再次拱手:“這欣欣向榮的一派大好局面,都是以獐子島和鹿島上的貿易活動爲基礎。而這樣的貿易活動,大宋法理是不支持的。”

“所以要是有一天……大宋決定採取行動,讓這個基礎,突然消失,會是什麼情形?”

趙頊猛然站起身來:“好!這是給遼人挖了好大的一個坑!”

王珪嚇得直揮手:“使不得,那就是遼主集結數十萬大軍,揮師南下的後果!”

蔡確也拱手道:“陛下,此事重大,如今河北空虛,萬不能過於刺激遼人。呃……想必魚國公還有計議。”

蘇油也嚇着了:“陛下,相公和執政說得在理,目前階段,河北未安之前,的確不能過於刺激遼人。”

“也就是說,我們的目標不能定得過大,要完全打擊其農、牧兩項產業,那是不大可能的。”

“就目前階段來說,能夠影響其經濟平衡,繼續製造沿海虛假繁榮,通過貨幣輸出悄悄使其開始通貨膨脹,造成沿海地區與內地巨大的收入差距,形成更劇烈的抽吸效應,讓其經濟失去平衡……”

“要是陛下還不滿意,那就……再加上培養買辦階層,培養親宋勢力,通過他們影響遼國國策……”

“還有,扶持他們一些產業也行……”

趙頊愣住了:“明潤你確定沒有說錯?朕替遼國扶持產業?!”

蘇油摸了摸鼻子:“當年在南海占城三州,臣不也是扶持了甘蔗產業嘛……誰知道後來甘蔗刀演變成了義軍的武器,推翻了暴政……”

趙頊想了想:“那該是什麼產業比較好?”

蘇油說道:“不能是農業和牧業這兩項增強其國力的產業,這個……臣想來就是礦藏。”

“引進礦藏,使遼人的礦工增加,礦工都是壯丁,因爲開礦也必須集聚,一旦最後被斷了生計,最容易造反。就是……就是怕遼人不上這個當……”

蔡確忽然拱手:“陛下,相公,國公,你們覺得……伐木怎麼樣?!”

靠!

就聽蔡確說道:“伐木和開礦差不多,同樣需要集中壯丁,而且要用到刀斧等工具。”

“還有,伐木必須是森林地區,而遼東一帶的森林地區,盤踞的都是女直部落。”

“女直如今漸有反意,如果能說動遼朝高層,對他們來說,通過和我們的木材貿易,是不是也可以起到安撫女直人的作用?”

“就遼人現在的德性,肯定會將這生意轉包給當地部落的頭人,他們從中賺取不菲的差價。”

“木料不比礦藏,不會過度刺激到遼人,而且有大利可圖。”

“如此一來,他們對女直人擁有刀斧,多半也會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而我們也可以利用那些木材,在獐子島修建城寨,打造船隻。”

“這項貿易,對大宋,遼國,女直來說,都是有利可圖的。不過餘味悠長,再往後會是什麼局面,呵呵呵……”

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四百八十章 貨物第三百七十四章 河湟變遷第二百一十章 眼鏡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忽悠第三百四十九章 實心任事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肅州第九百零六章 兩分五第一千五百三十八章 御史的正確方式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收復第一百六十章 大理第八十三章 開城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愛讀書第一千一百七十六章 再見司馬第一千三百五十八章 肅州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夫人的擔心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繼續第六百一十二章 梳理軍政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五百七十九章 隔斷天都第一千三百八十六章 兵制第五百六十五章 父子佳話第一千一百六十四章 文物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我真的不會打仗第二十八章 玉瓷第二百七十九章 殿試第九百九十五章 保和春第五百二十九章都是熟人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聖地第一千四百七十六章 總得講道理吧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一千三百零八章 太后與皇后第一千五百六十五章 想出巡第八百七十四章 蒲釋馬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農業改良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七百一十章 爲君之道第二百二十一章 打望,不可能的第八百六十六章 商議第一百零四章 買山第五百九十八章 兵變第一百七十章 快遞小哥第八十八章 娃娃親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賀禮第五十八章 方法論第一百三十四章 綠茶第六百二十三章 瑤族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難熬的一夜第一千六百零三章 突兀鐗第六百七十一章 烤串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算賬第六百五十三章 又見王雱第一百四十七章 共讀第一千五百九十五章 燒曲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二百零五章 有所求第四百九十九章 開幕式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對策第八百四十八章 廖恩第六百九十八章 蔡京第四百九十六章 密會第九百二十八章 巡視第八百六十八章 炮彈第九百六十章 改制第一千五百九十三章 再見辛娘第一千六百三十六章 殿試第一千零四十八章 饒骨頭第一千六百四十三章 海軍戰術第一千三百九十八章 佛會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防遼第四百七十四章 論政第八百四十二章 王韶醒了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勸和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漕船第三百八十四章 羊毛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經濟課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占卜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好之樂之第四十五章 張天師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問詢第一千一百一十九章《瓠子歌》第八百零二章 出兵第一百二十四章 別人的奇遇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發展路線第四百三十九章 還鄉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王克臣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一千一百二十六章 守住了第一千四百四十八章 步槍舞第二十七章 定價第三百八十五章 李文釗第五百八十六章 新政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一千八百一十五章 延禧之死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心理疏導第五百五十八章 三產第六百四十九章 冷處理第五百一十一章 皇宋寶鈔第八百六十四章 蒲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