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 來信

bookmark

第一千四百八十四章來信

高滔滔看着几案上中使擺上的國書和信件,終於下定決心,將信件取過。

司馬光大急:“太皇太后,此舉遼皇大違禮制,設若其中有污毀之語,我大宋所受之辱,將無以復加!”

“與其如此,不如奉還,尚不失國體。否則事有萬一,兩國交情不可彌復。”

高滔滔說道:“司徒之言有理,現在是遼國求我們,不是我們求遼國,沒聽說過求人者會向被求者惡語相向的。”

說完將信件拆開。

司馬光看着簾後高滔滔隱約的動作,不由得長嘆一聲。

羣臣屏息,便殿當中安靜得一根針落地都能聽聞,只有高滔滔翻看信件的紙張摩擦聲。

信件很長,好一陣子之後,才聽高滔滔說道:“雖然是私信,但所議也盡皆公事,中使給大家也看看吧。”

樑惟簡將信件接過,恭恭敬敬送到司馬光跟前。

司馬光接過信件,只看擡頭就先鬆了一口氣。

信件開頭是:“北朝皇帝弟耶律洪基,親書字晤南朝太皇太后尊嫂懿案之前”。

北朝皇帝親書,敵體的確只能是南朝皇帝或者太皇太后,以弟自居,不爲失禮。

【看書領紅包】關注公..衆號【書友大本營】,看書抽最高888現金紅包!

其後的內容更是讓司馬光大吃一驚,耶律洪基在信中首先向高滔滔致哀失子之痛,予以安慰,並且關心了新登基的南朝皇帝侄孫。

之後對高滔滔垂簾聽政,任用賢臣大加讚賞,認爲大宋興旺可期。

接着回顧了近年來兩國關係的重大進展,從兩島開榷市,大宋幫助遼國發行絹鈔,促進貿易,在遼國遭遇洪、蝗、雪災的時候,大宋及時伸出援助之手,提供了糧食、醫療、人員方面的支持,遼國上下都表示莫大感激。

之後耶律洪基又談到了這次談判的內容,認爲的確是遼國大臣的建議有失偏頗,宋朝蜀國公關於國家根本問題的精闢論述,讓他大受啓發。

任何一個國家,首先都要解決百姓吃不吃得飽的問題。

蜀國公不以異國之別,對於大遼即將出現的國策偏差及時提出了糾正意見,讓他看到了大宋賢臣的氣度和胸襟。

在會集臣下商議之後,遼國決定聽從蜀國公的建議,將此次談判目標,更改爲向大宋求技術、求人才、求設備,幫助遼國全面提升水利基礎水平,提高防災抗災能力,增加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產量。

對於宋國主持此次談判的蘇油和蘇頌,耶律洪基予以了高度評價,認爲他們的眼界已經超越了國家的束縛,考慮的是天下人的安危,大宋有此等賢人,讓他既仰慕又慚愧。

希望大宋不要變更此次談判的使節,因爲他完全信任宋朝,信任蜀國公,認爲他不僅會對大宋百姓負責,同樣也會爲遼國百姓負責。

“是謂輔周天下之才”。

看完信件,司馬光知道高滔滔這一把賭贏了。

能讓遼朝皇帝心服口服,親自寫信致謝,這無疑是宋朝外交史上的一次巨大勝利。

於是躬身道:“臣爲太皇太后,爲陛下賀。然此事決不可再,可於國書中準遼國之請,然亦需告知,國書往還,需依從制度。”

高滔滔心中已經充滿了勝利的興奮之情:“學士是老成之言,自當依允,那就這樣辦理吧。”

說完又道:“司徒。”

蘇油趕緊躬身:“臣在。”

高滔滔笑道:“難得你的建議連遼皇都看重,那就由你繼續與遼國使臣商議。”

蘇油再次躬身:“是。不過我估計遼國在這方面經驗很少,因此此次談判將以我們的意見爲主。有幾件大事,需要先行定議。”

高滔滔心情很愉快,這是一次任由大宋主導的談判:“說說看。”

蘇油說道:“要興水利,勘察與測量爲先期必行,臣會先與遼國商議關於水利考察區域的問題。”

“臣之宗兄,還有晁補之,在軍機處遼國廳備有大量資料,以臣計較,此次開發,兩國都最能接受的地區,只能在遼國大定、遼陽、黃龍三府之間。”

“那一帶土地平曠,土壤肥沃,有灤河、潢河、遼河三條幹河。”

“其中潢河是遼河上游,這兩條河流因爲水利工程年久廢棄,導致水患頻繁。但是基礎尚存,一旦恢復,可望成爲豐饒之地。”

“還有一片區域也非常適合發展農耕,就是黃龍府以上長春洲周圍方圓千里的草澤,那裡是遼國另一條大河混同江上游廣大的水系。”

“但是那裡是遼國核心地帶,他們也不傻,不會讓我們的勘測隊伍進去。臣估計,遼人多半會同意我們勘測大定、遼陽、黃龍三府之間,然後通過向我們學習水利技術,最後自己開發核心地區。”

“不管如何,這是遼國從遊牧到農耕的重大國策轉型。”

“但是這樣的轉型,不一定能夠成功。”

“通過與阻卜、白韃兩部的交往,如今我們已經掌握了遼國西北的國政,我要請太皇太后、陛下、朝中大臣,對遼國有一個清楚的認識,那就是這個國家經濟結構非常脆弱,部族之間矛盾尖銳。”

“韃靼人幾乎年年叛亂,阻卜白韃兩部,遼人因爲屠滅不絕,只好頒佈了禁鐵令。”

“然而他們,現在可以從包圖獲取鐵料。”

“東面的女直部也一直在壯大,投靠遼國的黃龍女直,被完顏女直打得節節敗退。”

“如今完顏女直吞併了北部鐵酈和南部白頭山,勢力大增,已經完全突破了遼國的封鎖,可以直接抵達鴨淥江口,與兩島進行貿易。”

“遼國是大宋的敵人,當他們強大的時候,他們就是一頭喂不飽的餓狼,我們今天的每一步,都是在爲覆滅這個強大的敵人做準備,這一點,希望我朝舉國上下,至少在兩制以上官員當中,形成統一的認識。”

“因此現在的和平,只是一時的平靜,遼人國力衰弱之後,必將迎來韃靼人和女直人無窮無盡的叛亂。”

“到時候就是我大宋收復幽雲,甚至取得遼東精華之地的最好機會,遼國大亂已有徵象,我朝必須在其亂起之前,做足準備。”

“如今天下方纔取得短暫的太平,大宋國力正在升騰,離我朝從太祖開始奮鬥至今的遠大目標,已經逼離到了最近,但真實距離,依舊很遠。”

“要達成那一步目標,需要大決心、大魄力、大努力、大犧牲,需要君臣同心,上下一體,共同朝着那個目標邁進。”

“臣今日所爲,臣並不感到驕傲,得到遼皇的稱讚,臣甚至覺得可恥。”

“因爲這雖然是對遼國最輕鬆的一次商談,但是本質終究沒變,依舊是讓步,無力的讓步。”

“這是恥辱,臣請太皇太后、陛下一定要牢記今天,同時也請太皇太后和陛下放心,不久的將來,大宋一定能將百年來所遭受的恥辱,一一討還。”

如今的蘇油,已經成爲了思想成熟,手段老練的政治家。可以在各種角色之間自由地轉換。

在平民百姓中,他是調皮搗蛋,詼諧幽默的有趣鄰居。

在下屬面前,他是善於徵求意見,統一思想,帶着大家走向成功,然後推功分蛋糕的和藹上司。

在學者面前,他是虛心求教,相互討論啓發,兼收幷蓄,不高崖岸的求道者。

在蠻夷面前,他是公平公正,不用異樣眼光看待他們,能夠聽取合理訴求,又有能力阻止不合理挑釁,帶去正義和光明的上師。

在朝堂之上,他是不摻雜個人感情與得失計較,平心靜氣,以縝密思維分析利弊,提供方案,儘量做到和衷共濟,讓大家都比較滿意的良臣。

雖然歷仕二十多年來,蘇油親手覆滅了數個邦國,數十萬人因他變成了累累屍骨,但是因其有一套自融自洽的思想體系,讓他“仁性天生”的名聲不但沒有因此消失,反而越發彰顯。

真的很沒天理,但是所有人都以爲理所當然。

第一千七百五十三章 不戰而勝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權力的誘惑第七百三十七章 兩首詞第七百九十二章 槍榴彈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二百五十六章 出發準備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我們該打什麼戰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地圖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抗旱第五十八章 方法論第一百八十七章 代價第二百六十五章 請解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勸和第四百五十九章 蘇洵去世第一千三百九十三章 無雙國士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七百零二章 大勝第一千章 冬蔬菜第一千一百零六章 日本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第一百六十二章 馬本綱銀第六百五十四章 調查報告第五百六十三章 郭淮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消耗戰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四章 好女孩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一千四百二十七章 交流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不習慣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克靈州第八百零五章 誓師第四百一十三章 勸降第一百八十九章 養屁股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動員第一千八百三十一章 逼宮第五百二十七章 趙郡李家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議政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邢恕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六百六十九章 推演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話第七百一十章 爲君之道第一千二百二十九章 金明池聊天第六百二十七章 逼婚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縣令第九十五章 蛋第七百一十四章 名妓第五百三十五章 皇后管內庫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第五百四十七章 風波第一千零四十三章 回京第一千三百六十六章 誰的首功第一千二百七十六章 開會第一千五百六十一章 頒獎第二百六十二章《上歐陽內翰書》第一千零二十章 標準化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第八百一十四章 小勝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破軍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一百零六章 五金博士第六百八十二章 拜訪第四百五十九章 蘇洵去世第一千八百三十三章 彈劾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四百六十章 第三個自己第二百二十四章 詩會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八百九十章 海運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三百七十八章 理學討論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一千六百零六章 開會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二百八十一章 強作解人第八百七十八章 簽字第一千三百七十六章 賀蘭石第六百九十四章 八公來了第六百零六章 模範村第一千一百二十三章 難熬的一夜第八百四十九章 真臘第一百六十八章 反撲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經濟課第一千零一十四章 蘇軾獲釋第一千零七章 君子小人第一千七百五十四章 花塔子鋪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五百九十七章 廣銳軍第四百六十七章 徹底失控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二百三十九章 白龜的名字第二百一十六章 例題第八百三十二章 送行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歸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