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 晉王少保

bookmark

第一千八百一十一章晉王少保

扁罐給各州官府帶來新的文告,大宋在獐子島上將援遼的舶來錢換取了大量囤積的糧食,然後運到遼陽,同時攜帶大量會計造冊,根據難民返鄉的遠近路程發放救濟糧,命他們自行攜帶歸鄉。

此舉給大宋在遼東贏得了巨大的聲望,而義勇軍秋毫無犯關愛百姓的作風,也深得底層民衆歸心。

王師北伐,所向披靡,沿途百姓熟悉地形,紛紛主動帶路,將各地潛藏的盜匪,亂兵都蒐羅了出來。

耶律餘緒對宋軍的戰力既愛且怕,那種隔着一百丈就能取人性命的犀利器械,那種落地後就能炸死方圓三丈內人馬的鐵彈,義勇軍那種十五人一小隊,就敢分散穿插呼應前進,殺入千軍萬馬當中取上將首級的戰法,讓耶律餘緒心中暗自感慨,時代變了。

難怪宋人不着鐵鎧,因爲能夠到他們的武器,這天下間除了他們自己,誰都沒有。

那種小分隊在對付土匪山寨的時候尤其有效,然後反過來,十幾個這樣的軍士扼守要衝,耶律餘緒看着自己手底下的五萬大軍,都不由得直啜牙花子,不好打。

自己曾經旁敲側擊地說想將自己的部隊也這樣武裝起來,扁罐笑說連機銃與速射炮沒了彈藥那就是些死鐵疙瘩,但是這個彈藥製作技術難度極高,不是如今的遼東能夠自產的,如果從大宋採購的話,價格極其高昂。

新軍之所以犀利,那是因爲打的都是錢,光一次戰役每名戰士配發的三個彈夾,那就是二十四粒子彈。

看着那一顆顆黃橙橙的子彈,耶律餘緒只能閉上了嘴巴。

一路行軍,扁罐也在幫助耶律餘緒整編訓練五萬遼軍,耶律餘緒這才發現大宋不光新式戰法獨特犀利,對傳統騎軍戰法一樣頗爲精通。

遼國也有自己的鐵林重騎,但是在對抗韃靼人的白駝溝戰役當中,卻沒有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全軍覆沒。

因爲白駝溝是山地,重騎在山地除非佔有地利,只使用一次,否則是要被輕騎剋制的。

韃靼人如今那種輕騎重騎車騎混編,配套組合的戰法,纔是騎軍戰法的巔峰之作,既然已經出現,那遼國就不妨虛心學習和借鑑。

這些家國情仇,剪不斷理還亂,這套戰法,是那個叫做李夔的宋人發明的,韃靼人兩次大戰,以之打得遼軍精銳幾乎全軍覆沒,讓遼國分崩離析。

現在另一個宋人扁罐又拿來傳授給耶律餘緒,幫助遼國重新站穩腳跟,保住遼東一道。

耶律餘緒覺得感情這種東西,對如今的自己來說太奢侈了,只將目光放到利益二字上面,一切就開朗明晰得多。

大宋,無疑就是文妃晉王和自己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必須牢牢把握住。

而且從大宋目前的態度看來,似乎真是在努力維護他們在遼東的利益,而不是爲了佔爲己有。

想太多了,一步步走着瞧吧。

戊戌,大軍收服容州、韓州、止步於通州城外。

高永昌之亂,不彌月而奪遼東二十幾州,如今扁罐和耶律餘緒出兵,同樣不彌月而收復。

高永昌退到通州,使其臣撻不野、杓合奉幣求救於阿骨打,且曰:“願併力以取遼。”慫恿他和自己各自建國,然後渤海國和女直國聯手,平分遼朝天下。

阿骨打非但不假辭色,還整軍南下威脅通州北面。

高永昌無法,又遣使飛報遼國北廷的信州太守,說自己願意歸順北廷,且言阿骨打大軍聚集,恐怕別有企圖。

信州在通州北面,長春洲南面,與通州一起,是遼河平原和鬆嫩平原——現在叫混同江平原更合適——兩個平原間狹窄的連接之處,兵家必爭之地。

信州過去就是威州,長春洲大糧倉南大門。

信州城守蕭乙薛是蕭奉先的人,根本就不信高永昌這個叛賊的話,且完顏女直在長春洲的北面,離自己還隔着寧江州、祥州、黃龍府,怎麼都輪不到自己這裡來。

高永昌這是胡言亂語,死到臨頭了想要自己搭救。蕭乙薛當然義正辭嚴地痛斥高永昌的使臣,將之趕了回去。

高永昌坐困愁城,乾脆發起了皇帝夢,建國大元,自稱大渤海皇帝,搜刮城中女子作爲自己後宮,大封官職,完全是一副末日來臨前迷夢瘋狂的表現。

扁罐本來對高永昌是持同情態度的,招安文書都已經寫好了,結果高永昌鬧了這麼一出,這就是自掘墳墓。

耶律餘緒切齒痛恨,大軍立即開始攻擊。

扁罐剛剛命炮兵轟開城門,耶律餘緒便率領大軍殺入通州城內。

乙卯,耶律餘緒入通州,屠之。

高永昌自焚於州衙。

耶律餘緒的行爲讓扁罐側目,一邊入城戒嚴,維護秩序,一邊急奏文妃。

文妃下文切責了耶律餘緒,命其戴罪立功,鎮守通州門戶。

同時宣佈大赦天下,諸路盜匪願投順者,盡釋前過。

扁罐則帶着通州城裡殘餘的渤海人離開,隨新軍南下,準備將他們安置到遼陽鐵廠。

壬申,遼東全境克平。

遼東平原南面門戶錦州,北面門戶通州,現在都有了強軍駐守,而西面是馬人望鎮守的中京道,那是東京道的重要統戰對象,雙方關係融洽。

東面是鴨綠江,更不用擔心。

到此,遼東道算是徹底保全。

覆卵之危彌月而解,文妃大喜過望,遣使報宋,乞贈扁罐仁威節度使,溥佑少保,晉王傅。

收到快報的趙煦笑得前仰後合,遼朝給扁罐的封號,是正統官府給羈縻州統治者的封號,現在被文妃用來封賞外臣。

不過文妃飽讀漢家詩書,仁威、溥佑,遣詞倒是頗爲貼切。

這個主意其實是孟皇后給文妃出的,同爲傑出女性,文妃遣使赴宋的時候搞了個騷操作,給皇后帶了一封私信,陳說自己一路所見遼國百姓的艱難苦楚,說自己面臨的大難,說遼東的危急局面,說自己一個婦人帶着四歲的孩子,初臨大政,惶然無措,希望得到宋國皇后妹妹的指點。

應該說這種“手帕外交”取得的效果比朝堂上正面來往還要好,孟皇后給文妃回了信,信中也只以姐妹相稱,告訴她就算爲了孩子,也得堅強,還告訴她宋國不會坐視不管。

然後提醒文妃,陛下派遣到遼東的扁罐,那是大宋司徒長子,若非司徒高風亮節讓他轉了右班,扁罐參加科舉的話,其成就斷不會在弟弟漏勺之下。

性格沉毅,博學多才,軍政皆通,這是夫君給姐姐你配置的大幫手,萬萬不可以普通將領視之。

但是扁罐哥性子又隨他爹,善守爲臣靜默之道。

對於其職責之外的事情,除非朝廷處置會有大隱患,否則他就算知道,往往也不會說出來,無濟於事還招惹非議。

因此你不妨授其隆重然不影響貴朝朝堂格局的官職,比如侍讀、侍講之類的職務,然後以爲晉王解惑的名義,垂詢國事,這樣他就能知無不言了。

文妃也是女中丈夫,既然大宋皇后都如此推許,那給個侍讀侍講就不是籠絡大才的格局,直接給扁罐上到節度使、少保、王傅的級別。

趙煦當然樂見其成,如此一來大宋對遼東的影響將會更大,命扁罐從之。

果然,扁罐得到任命之後,文妃再有諮詢,扁罐就不在專注軍事,開始知無不言,言無不盡了。

第三十四章 蝕刻第一百五十三章 馬屁炸了第一千四百一十三章 家事第一千三百六十三章 十六號窟第一千二百章 準備第一千二百八十二章 聞捷第七百五十四章 咖啡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十一弟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遊說天都第二百三十一章 孩子第三百八十三章 震天雷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起義第一千二百零六章 巧諫第二百八十七章 判卷第一千六百四十五章 清淨第三十六章 仲先公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聚殲第二十八章 玉瓷第五百九十章 西夏曆史文明展第五百一十四章 護送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一千六百六十章平叛第一千五百三十四章 真道理第一千三百六十五章 忽悠第一千四百三十二章 蔡京來訪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二百零四章 求情第七百一十一章 離京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徐州第一千零一章 有志者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第一百五十八章 東川郡第五百二十七章 趙郡李家第二百一十九章 倆花熊第五百八十三章 士德第五百二十四章 孫能的進步第五百八十二章 勝利第六百三十八章 去處第七百二十八章 字典第七百零四章 求退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戰爭第二百二十章 買房第三百七十二章 財計第一千一百九十八章 覆盤漢滅匈奴第一千零五十四章 蔡確的思量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非汝輩可議第九百零四章 交趾急奏第六百六十五章 上課第一千七百六十五章 無此君臣民第一千零三十九章 農業改良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三百三十八章 衝突第七百七十四章 山寨第四百零六章 外快第九十九章 溫度計第九百六十八章 竇仕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八百零七章 廷議第一千五百四十七章 賀禮第十三章 精鹽第一千二百一十二章 玉料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五臺山第四百九十章 經濟影響力第一千八百一十八章 職責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家國天下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禮物第一千零一章 有志者第七百零五章 小人之心第四百五十七章 嶲州第四百二十六章 姐妹第二百三十六章 《尚書》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勢第七百八十四章 模式的勝利第八十三章 開城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擺事實第五百一十章 萬貨集第一百三十章 慘相第一千五百二十七章 經濟學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方略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一千八百一十七章 局勢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一夜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第一千三百二十九章 對策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張叔夜第九百二十三章 程氏兄弟第二百零九章 北極院第五百八十二章 勝利第二百零六章 箭課第一千二百三十七章 夜襲第七百八十二章 漏勺第一千二百六十四章 偵查第八十六章 松花蛋第一千六百六十四章 廷議第九百四十六章 詩案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雄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