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 調整

bookmark

第一千八百二十二章調整

不過無數的腦殘粉立刻跳出來給蘇油洗地:

北廷前後兩道國書,與東廷那一道國書,歷史上記錄的,是抵達汴京,收入鴻臚寺的時間。

ωwш⊙ Tтkǎ n⊙ ℃o

而國家大事,之前肯定存在來往磋商。

由此推斷,遼朝國書發出的時間,理應遠在丁亥日之前,而從河北發往汴京的電報,肯定也遠在丁亥日前。

故而不能按照國書到達之日開始算,應該從國書發出之日,或者抵達雄州之日開始算。

要這樣論,則大宋征伐幽雲,並非不合道義,也沒有瑕疵,最多算是“靈活處置”。

司徒一輩子講究規矩,推崇制度,他那封信,正是他維護綱常,且對制度奉行不悖的明證!

否則收復幽雲,大宋需要遼國的什麼勞什子“授權”?

笑話,那本來就是後周柴榮,大宋太祖以下,歷代華夏君主畢生追求的目標!

……

十二月,庚子,麟府首開戰場,折可適、折克行帥火山、保德、岢嵐、寧化四軍出六蕃嶺,克神武。

壬戌,遼西北路招討司使,雲內州城守蕭古裡,發佈討逆檄文,表示自己世爲遼國忠臣,絕不附逆,堅決執行東北二廷命令,攜雲內州滿城軍民,以及招討司帳下諸部族部帳“歸正”,喜迎種諤、種誼大軍入駐。

二種的大軍過了雲內州後,一路狂飆突進,連克東勝、河濱、振武、豐、德兩州,一月不到,兵鋒直抵長城外白道阪。

甲子,折可適在石碣谷大敗耶律淳的朔州方面軍,徹底敲開了桑乾河通道。

與此同時,種誼在白道阪大敗大同方面派來的援軍,突進長城。

春,正月,辛未,二折沿着桑乾河源一路東下,連克兩大重鎮朔州、河陰,抵達龍首山下大同府的南大門——應州。

而二種則沿長城東進,抵達焦山。

西軍南北兩路,對“西遼”的首都大同府的合圍之勢已成。

在這個時代,大軍要配合得如此周密,只有一種可能,那就是變數極小,速度極快,抵抗極弱。

大同府方面有皇太叔的七萬大軍,但是自宋軍出擊以來,幾乎毫無抵抗。

種誼和折可適,兩家中年一代的“將種”,如今已然成了軍中骨幹。

關鍵還文武兼姿。

種誼鎮守九原,讓河套成爲糧倉馬場,煤鐵基地。當地百姓衣食無憂,各路蕃部紛紛來投,曾孝寬就曾大讚種誼:“得八郎,足勝精兵二十萬。”

折可適拓西安州建設寨堡,先開懷德、安興、定戎三處鹽池,歲得鹽七十萬石,再以鹽業之利支持軍事之用,“民間不知其役”,而軍事設施已經完工。

朝廷任折可適爲東上閣門使,洛州防禦使,涇原路副使,一路升到西安州知州,安撫使。

在州七年政績頗豐,不但軍政兩興,還大大減輕當地老百姓負擔,深得老百姓擁戴,甚至畫像生祠之。

兩路大軍自平夏之後,便一直養精蓄銳,此時二虎爭食,勢不可當。

一人三馬的火力騎軍,非西遼太上皇二京鄉丁可抗。

就在麟府九原發兵的時候,河北方面,蘇油也開始行動,按照自己和趙煦事先說好,四路都轉運司不會固定治所的約定,抵達霸州坐鎮。

部隊在文安窪集結,然後搭乘火輪船,以內河炮艇爲水路前鋒,從界河出發,依循着桑乾河主流,分作兩隊,相互呼應着,朝析津府進發。

而另一路則由龍海生的海軍護送至灤河口,還是一樣的套路,沿灤河朝北安州進發,準備包抄析津府的後路。

三路大軍指揮都是名將,永定河方面軍指揮是李純元,桑乾河方面軍指揮是曹南,灤河方面軍指揮是折可大。

而三人手下的配置也堪稱豪華。

李純元自領天雄軍,其下歸德軍田守忠、武寧軍範龍山、彰武軍種師道。

曹南自領破虜軍,其下建雄軍韋昭、天平軍種師中、安國軍姚麟。

折可大自領平戎軍,其下承德軍姚古、定武軍田遇、昭德軍王厚。

而蘇油自領種詁、巢谷的經略司帥帳,其下永清軍蘇烈、鎮西軍姚兕、永安軍王文鬱三員老將,鎮守後路。

而對於遼國蔚州、易州兩處太行險要,蘇油根本不予搭理,只讓劉奉世做好防守工作,穩守飛狐要塞,看好保定兩州即可。

大同、析津兩路戰略要是成功,蔚易二州就將屁股亮了出來,根本不用正面攻克太行天險,其守軍就不能不撤退到涿鹿,否則就是待死。

……

紹聖三年新年後,朝廷又進行了一番調整。

辛卯朔,尚書省火。壬辰,又火。

詔以禁中屢火,罷春宴及幸池苑,不御垂拱殿三日。

蔡京堅請辭相。

蔡京這兩年拿滿了政績,改革深化獲得完全成功,國家財政全面向好。

然而章惇一道上章,卻讓蔡京感到了危機,決意外出躲雷。

章惇認爲國家承平日久,腐敗滋生,開始準備動深化改革的最後一招狠棋——吏治。

其實貪污腐敗的問題,大宋相比其餘朝代還是好的。一來是大宋官員薪俸較高,高薪養廉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二來是如今的士大夫羣體比較注重這個方面,如陳希亮因用公使酒待客,就上書自貶,好些官員離任之後家徒四壁,都是清廉的表現。

但是並不是說就不可治,很多部門如糧食的發運司、國家的三倉,礦冶,還有錢財大量經手的河渠、交通、城建、軍務,諸多貪污腐化的行爲不可細數。

章鐵頭要敲打官場,蔡京作爲首相不敢說不做,可也不想接這個燙手的山藥蛋。

還有一個原因,則是遼國的戰事。

蔡京不熟悉武事,這是他的短板,如今遼國那邊一團亂麻,簡直有當年中原五代十國的大亂象,因此蔡京決意避開這段亂局,讓熟悉軍事的能人來坐自己的位置,免得處置失當,損耗了自己如今頗爲厚重的名聲。

剛巧尚書省連着兩次火災,蔡京趕緊上章申請出外。

趙煦也是真想治理吏治,於是準了蔡京的申請,以觀文殿大學士出知南京,升了章惇爲左僕射,右僕射則任命了另一個孤忠之臣——蘇元貞。

蘇元貞做過“四入頭”之中的侍御史,資格早就夠了,到現在,資歷也夠了。

狄溫因在京鳴銃,雖然快速控制了都亭驛的局面,卻也被御史參奏,丟了差遣,被趙煦派去做了蘇油的警衛員。

漏勺因爲“都亭驛大戰”的原因,也受了連累,被張商英和孔仲武彈劾,丟了鴻臚寺的差遣,仍兼侍讀學士,翰林學士,判匠作監,兼工部侍郎,繼續開封舊城改造和艮嶽新區建設。

人人都知道漏勺純屬背鍋,都怪遼人無禮,害可愛的小蘇探花丟了職務。

只有少數幾個大佬才知道,這本就是漏勺這奸鬼給趙煦出的主意,故意將三路遼使湊作一堆,他們不起衝突才見鬼了。

然後全部趕回去,這樣就避免了大宋必須做選擇題的尷尬。

如此一來,大宋就能繼續靜觀大變,擇機出兵,“代管”西京、南京兩道。在大舉發動侵略戰爭的同時,還能手持正義。

這是禮儀之邦的講究,或者說是矯情,但是卻是必須的伎倆。

無論對內對外,都是獲得最大支持的基礎。

由此也可見趙煦對蘇油“內聖外王”思想的全盤接受,雖然趙煦依舊是“天下一人”,但是是以“獲得最大多數支持”作爲施政基礎的天下一人,而不是“天子一怒流血千里”的天下一人,這本身就是一種管理理念上的深刻轉變。

雖然現在這種現象,還只是浮於表面的一種君王的“自覺”,但是這種自覺,也是來自“天下事天下人共贊之”的理學觀點。

且這種理念已經漸漸深入到大宋社會的從上到下,形成了一種“風尚”,趙煦的態度,其實是一種思想體系已經領先於管理制度的表現。

就算今後可能會出現對這種理念的“反動”,依然會出現暴虐殘民的獨夫,但是同樣的,因爲各階層擁有了新型的,成體系的思想武器,也必將出現這種“反動”的“再反動”,將跑偏的歷史軌跡再自行糾轉回來。

這就是“民族氣質”的悄然變化。

蘇油不以爲自己有多大的能耐,能夠做到給當代君主和各階層指出,你們還有另一條路可以走,且讓他們看到效果,予以信服,蘇油認爲,自己就已經超額完成了此次穿越的歷史使命。

至於什麼平夏滅遼克交趾,都只是這種思想培育發展過程中的附屬產物,和“改民族氣運,變民族之氣質”這樣的大命題相比,也只能位列其次。

第三百四十九章 實心任事第一千四百一十八章 舊交第五百三十一章 打嘴仗第五百六十七章 士子鬧事第一千五百七十一章 耶律延禧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四章 好女孩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馬經第一百四十七章 共讀第一千五百八十二章 防疫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方略第一千二百二十三章 周全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聖地第七十三章 看破說破第七百六十章 各方反應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燒了第一百六十七章 縱橫家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改制的目的第六百四十章 賜第第一百九十一章 還是捱打了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十三章 精鹽第四百三十四章 請假第九百七十七章 思想問題纔是大問題第一千三百七十七章 名醫之家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作戰計劃第二百五十七章 南行集第三百一十九章 九鬥碗第八百七十章 老張的有機化學第一千六百八十三章 止步第一千八百零五章 張叔夜第二十二章 試燒第三百零八章 熾火的開解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 用人第一千五百二十八章 經濟課第一千五百九十九章 麪粉廠第九百四十九章 招供第六百五十一章 罰銅第三百七十七章 誠意第一千五百二十二章 遼國農莊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教訓第一千二百七十九章 虛張聲勢第一千二百三十二章 小戰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誕生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一千七百六十六章 嘴炮狂轟第二十六章 新酒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一千七百八十五章 爲公闢路第十二章 牛雜可是好東西第六百八十七章 通天貼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一千四百章 決議第一千章 冬蔬菜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建議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一千五百零四章 咆哮御前第四百五十五章 樂於縣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精神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六十九章 雀譜第九百六十四章 老蘇獲釋第三百三十五章 制度第四十六章 石家第一百七十六章 陳希亮第一千一百八十一章 縣令第四十五章 張天師第九百二十四章 解封卷子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一千七百二十章 力勝錢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反叛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翰苑羣英第三百八十章 學問第七百零一章 蠻幹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死牛第七十九章 竹屋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交鋒第一千二百二十章 關撲第一百四十七章 共讀第二百五十章 彈劾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戰爭第一千六百四十八章 宮中第八百一十二章 沒卵子的大象完本感言第五章 血旺第一百九十九章 定期活期第五百零五章 擇術爲先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第一百二十章 代差第一千五百零七章 蔡確的下場第八百三十七章 理政第一千三百四十一章 仁多保忠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兄弟遊園第三百五十八章 富弼的炮轟第九百六十六章 招悔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馬彬第一千二百九十五章 大火第一千六百四十二章 小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