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七章 橋的題

第二百一十七章橋的題

張方平看了看身側那位師爺,那師爺也是一副匪夷所思的神情,便又轉回頭來:“你先說說看。”

蘇油說道:“這類題型,我們管它叫剩餘理論。簡單易懂的解法如下:先列出除以三餘二的數:二,五,八,十一……”

“再列出除以五餘三的數:三,八,十三,十八……”

“這兩列數中,首先出現的公共數——八。”

“三與五的最小公倍數是十五,兩個條件合併成一個,就是十五的整數倍,再加上八。”

“列出這一串數是:八,二十三,三十八……”

“再列出除以七餘二的數二,九,十六,二十三,三十……“

“這就得出符合題目條件的最小公共數——二十三。”

“當然這是傻解,此題其實還有另有一種解法,有個歌訣說明:三人同行七十稀,五樹梅花廿一枝,七字團圓月正半,除百零五便得知。”

“第一句,三人同行七十稀,意思是說把該數除以三,所得餘數用七十相乘。”

“第二句,五樹梅花廿一枝,是把該數除以五,所得餘數用二十一乘。”

“第三句,七子團圓月正半,是把該數除以七,所得餘數用十五乘。”

“第四句,除百零五便得知,則把上述三積加起來減去一百零五的倍數,所得差即所求之數。”

“如果用土地廟的算式列式的話……”

說完從書包裡翻出本子和鉛筆,刷刷刷寫了一個算式:“喏,就是這樣了。”

那師爺將本子取過,見上邊寫着:2×70+3×21+2×15=233,233-105×2=23。

師爺居然能看懂這個神奇的算式,拱手小心問道:“敢問公子,七十,二十一,十五,這幾個數何來?爲何分以二,三,二乘之?之後因何要減去一百零五?”

蘇油笑道:“七十除以三餘一,可被五,七整除;所以七十的兩倍,能夠除以三餘二,也被五,七整除,就滿足了第一個餘數條件,而不用考慮後兩個餘數;

“同理,二十一除以五餘一,同時可被三,七整除;所以二十一的三倍能夠除以五餘三,同時還能也被三,七整除;這就滿足了第二個餘數條件,而不用考慮第一,第三個餘數;”

“十五除以七餘一,同時可被三,五整除,因而十五的兩倍,能除以七餘二,同時可被三,五整除;這就滿足了第三個餘數條件,而無需考慮第一,第二個餘數條件。”

“前三句詩分別說明這種情況,再將它們加到一起,這就既滿足了該題前面整除部分,又滿足了後面三個餘數條件部分。”

師爺恍然大悟:“妙極!這思路絕了!”

蘇油笑道:“該數已經是答案了,但不是最小答案,因而還要減去三個數的公倍數,也就是一百零五或者它的倍數,減到不可再減,纔是最小答案,這就是最後一句詩的意思。”

師爺興奮得手舞足蹈:“這纔是至理!這纔是至理!以前的拼湊之法只能解得一題,如果數字過大,那就得耗時費力。今得此法,所遇類題皆可解之!妙極!簡直是奇思妙想!”

說完又眼巴巴地看着蘇油:“公子,剛剛你說這題是一類……你肯定還知曉好多此類題對不對?”

蘇油說道:“可見先生也是好學之人,我就給你寫幾道吧。”

說完在本子上刷刷刷寫了幾道。

今有物未知數,五五數之餘二,七七數之餘二,九九數之餘四,問物幾何?

韓信點兵,三人一組餘兩人,五人一組餘三人,七人一組餘四人,問兵幾何?

今有物未知數,三三數之餘二,四四數之餘一,問十二數之餘幾?

師爺的心算能力相當厲害,抓起蘇油的鉛筆一邊看題一邊列式,唰唰就將前兩道題解了出來,開心得大呼小叫。

等到一看第三道,又傻眼了:“呃,公子,這第三題,和前邊的各題不一樣啊……”

蘇油結過筆來,輕笑道:“其實還是一類,只是有了些許的小變化,這叫拓展題型——來我解給你看啊……喏,明白了?其實還是不離其宗,知道了解法,這種題是難不住人的。”

那師爺連連作揖:“多謝公子,多謝公子,實乃神算!”

蘇油笑道:“我大宋善於數學之人,那是車載斗量,我不算什麼的。只不過數學這東西難於傳播,因而你不知曉罷了,其實對於有數學基礎的人來說,這就是一層窗戶紙,一點就透。”

那師爺滿臉討好之色:“公子此言過於謙虛了,這可是朝廷明算科的考題,而且大宋考生,多有以文字功夫應試的,靠的就是死記硬背記答案過關。”

“老夫倒是聽說過我大宋有一等聰明之士,能以一法解一類,那都是天才,不料今日當面得見,真讓人喜出望外。”

張方平手扶額頭,哭笑不得地對蘇洵說道:“都不知道這到底是誰在考誰……”

師爺扭頭笑道:“小公子哪裡還需考較,當我師父都當得,我那題簡直就是貽笑大方……”

張方平調笑道:“休得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去把另一道題拿來。”

師爺“啊”了一聲:“哪道?”

張方平擠了擠眼:“那道石料估算的。”

師爺說道:“明公,那是……”

張方平一瞪眼:“快去!”

師爺忙不迭地應下,沒一會抱了一卷圖紙進來:“這個,請小公子一觀。”

蘇油將圖紙打開,上面是一座拱橋。

師爺說道:“公子你看,這是一座拱橋,跨河面九丈,橋最高處離水面兩丈,橋闊一丈五,需要算出鋪設橋面,需用多少石料。”

蘇油說道:“這個比剛纔那個可簡單多了。”

蘇洵聽得腦袋發漲,感覺不親自去橋面丈量,這是不可能的事情:“明潤!休得胡言亂語!”

蘇油從書包裡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本子上畫了個圖:“先不看橋的寬度,是不是可以將這道題簡化成這樣?知道圓弧的弦長,知道拱高,求圓弧的弧長?”

這圖簡單明瞭,圍過來的衆人都點頭。

蘇油笑道:“這需要知道幾個定理,首先是圓上任意一點,與直徑兩端連線,其夾角是直角,我們可以證明如下。”

說完給衆人講解證法。

張方平還有些懷疑,拿圓規另畫了幾個圓,然後用鉛筆和直尺連了一下:“果真如此。”

蘇油笑道:“明公,這門學問叫幾何,使用的語言叫邏輯,類似堅白之論。”

“對於平面幾何來說,只有少數幾個基本真命題,我們土地廟稱之爲公理。”

說完在紙上書寫起來:“比如:任意一點到另外任意一點可以畫一條直線。是吧?”

衆人點頭。

“又比如,一條有限線段可以繼續延長,是吧?”

衆人再次點頭。

“另外還有三條。”

“以任意點爲心及任意的距離可以畫圓;”

“凡直角都彼此相等;”

“同平面內一條直線和另外兩條直線相交,若在某一側的兩個內角和小於二直角的和,則這二直線經無限延長後在這一側相交。”

衆人都覺得這些東西再簡單不過,不知道這娃爲啥要提這些。

蘇油說道:“有了這五條公理,我們可以推導出無數的定理。定理是可以通過公理邏輯限制,經過演繹和推導,證明其爲正確的命題或者公式。”

“比如剛剛我們證明了圓上直角,那它就成爲了一條定理,定理也是真命題,因此無論張公如何畫,在我給出的條件下,都只能畫出直角來。”

張方平也是聰明絕頂之人:“難怪古今無數人癡迷於數學。這是求究萬世不移之理!”

蘇油拱手道:“張公明見,要移它,只有一種可能。”

說完一指紙上寫下的五條公理:“除非它們是錯誤的!”

第一千三百六十四章 磨合期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功罪第一千三百二十八章 遼國變故第一千零四十七章 發展路線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十五章 名聲也是個好東西第二百九十六章 遊園會第八十章 觀瓷第八百一十七章 元江水師第一百零九章 幾本書不如二十字第三百二十一章 鬧劇第一千七百五十二章 不足爲懼第四百三十八章 日曆計算器第三百四十六章 局面第一千八百四十二章 穿越者第六百二十五章 蘇方第三百二十八章 重見第六百四十七章 開封府第六百四十八章宰相馬,一樣打第九百三十七章 值得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溫暖第七百五十三章 大盤子第五百七十一章 你們越線了第五百二十四章 孫能的進步第七章 病根第一百八十二章 小心的祭品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一千三百三十九章 遺囑第八百一十四章 小勝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力諫第三百零六章 轉運判官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國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到此爲止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六百七十七章 命案第二百五十二章 拴住結婚第一千四百五十四章 旅遊第七百零一章 蠻幹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鎖院第七百零二章 大勝第一千零八章 經濟第三百八十三章 震天雷第四百四十九章 一路上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二章 二太守傳第一千四百三十九章 證據第一百二十六章 翊衛仙卿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農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美質良才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反叛第九百二十五章 唱名第七百一十一章 離京第一千八百三十八章 巧法第九百三十二章 舊州第四百五十三章 銅礦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六百零七章 芭夯兔第一千三百六十九章 談判第一千五百四十六章 忐忑第四百三十三章 一類人第一千七百四十一章 困難第一千五百四十二章 神宗歸位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栓動小獵銃第四百七十章 生意和神器第四百二十七章 前朝舊事第八十八章 娃娃親第三百五十八章 富弼的炮轟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六百六十三章 大媽護井團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一千六百章 代筆第一千零五章 島礁和泡沫第一千四百三十三章 探討第一千零四十六章 說辭第一百五十八章 東川郡第四百零二章 李文釗的背景第六百五十四章 調查報告第三百一十章 戰鬥打響第一千五百八十七章 故人之子(加更賀新年)第二百零四章 求情第一千四百七十五章 定諡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體驗第八百五十九章 張載逝世第三百零五章 熟蠻第七百七十六章 夜戰第六百八十三章 家書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龍筋第一千四百八十九章 農事第一千四百七十四章 神宗第一百五十九章 玄香太守第一千八百零三章 馬彬第八百章 內奸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積極防禦第一千二百五十二章 歐陽夫人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謀主第八百七十四章 蒲釋馬第四十章 生計第八百章 內奸第五百九十四章 溫飽線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第一千五百零一章 潛移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