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二章 老堂哥開炮

bookmark

甲申,宰相韓琦加門下侍郎兼兵部尚書,進封衛國公;

曾公亮加中書侍郎兼禮部尚書;

樞密使張昪、參知政事歐陽修趙槩並加戶部侍郎;

樞密副使胡宿、吳奎並加給事中。

新領導核心班子成立。

乙酉,作受命寶,命歐陽修篆,其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寶。”

所有官員,進一等。蘇油因此成了直寶文閣,朝散郎,賜銀魚袋,雲騎尉,知夔州軍州事,兼夔州路轉運判官。

寶文閣是仁宗經常進行文化活動的場所,如今是收藏仁宗文字,御書的地方。現在還未設學士,侍講之類。直閣爲外州監臣貼職,正七品,給蘇油非常合適。

發諸路卒四萬六千七百八十人,修奉山陵。

丁亥,吸取仁宗的教訓,早立儲嗣。

趙曙以皇子、右千牛衛將軍仲鍼爲安州觀察使、光國公;右內率府副率仲糾爲和州防禦使、樂安郡公;仲恪爲博州防禦使、大寧郡公。

癸巳,權三司使蔡襄奏大行山陵一用永定製度。

永定陵是宋真宗趙恆的陵墓,比較宏大,這與趙禎遺詔中厲行節儉不符。

羣臣紛紛上言,表示反對。

同修起居注鄭獬上言:“今國用空乏,財賦不給,近者賞軍,已見橫斂,富室嗟怨,流聞京師……竊惟先帝節儉愛民,出於天性,無珠玉奇麗之好,無犬馬遊觀之樂,服御至於澣濯,器玩極於樸陋,此天下所共知也。今山陵制度,乃取乾興最盛之時爲準,獨不傷先帝節儉之德乎!”

嘴炮堂哥如今是禮院編纂,對宰相韓琦開炮了,說他如華元之不臣,一炮打得“琦爲變色。”

這裡有個典故。

《春秋左氏傳?成公二年》:八月,宋文公卒。始厚葬,用蜃炭,益車馬,始用殉。重器備,槨有四阿,棺有翰檜。

君子謂:“華元、樂舉,於是乎不臣。臣,治煩去惑者也,是以伏死而爭。今二子者,君生則縱其惑,死又益其侈,是棄君於惡也。何臣之爲?”

春秋大義,臣子的職責,在於幫助君主處理複雜的政務,去除君主的困惑,讓他成爲清明之君。

君主活着的時候,不規勸引導;君主死後,葬禮鋪張浪費。這叫“棄君於惡”,與不臣是同等的罪名。

老堂哥這一炮威力的關鍵在於,華元不臣,是被《春秋》定性了的,偏偏這個人卻和韓琦具有極大的可比性。

這娃是春秋是宋國大臣,四朝元老。

曾經在軍中分肉羹不公平,自己的司機沒分到。

結果打戰的時候司機說:“分肉羹的時候你做主,現在輪到我做主了。”直接把車開到敵軍之中投降,導致宋軍大敗。

後來華元被宋國贖了回來,在監督造城牆的時候,老百姓作歌諷刺他:“睅其目,皤其腹,棄甲而復。于思于思,棄甲復來。”

意思是“鼓眼睛,大肚子!棄甲回來的大鬍子!”

華元命司機回喊:“只要有牛,就有牛皮!犀兕的皮也很多!丟了皮甲,有什麼大不了?!”

百姓迴應也刁鑽:“縱然有皮,塗在皮甲上的丹漆也沒有了啊!”

華元只好說:“這幫人嘴多,說不過他們,咱走!”

韓琦讀到這裡的時候,腦海中絕對會浮現出好水川大敗而回時,軍人家屬攀着馬鞍,爭問他自家子弟今在何處的那幅場景。

一輩子裡最大的傷心事,心理陰影面積大到不可求。

然而還是老堂哥歪靶子機槍的一貫的風格,說事兒三成,人身攻擊七成。

……

春耕時節,蘇油很忙,忙到連給狐大仙的伙食標準都降了,這些都是在稻田邊上,聽趕來彙報工作的通判孫修給他說的。

蘇油在田坎上牽麻繩,插秧的是樑家的佃客,種稻子是新手,有了這個,才能把秧苗插直。

聞言笑道:“老堂哥果然還是那麼犀利。只有一個問題。”

孫修問道:“什麼問題?”

蘇油說道:“造陵墓的錢需要多少?”

孫修說道:“五十萬貫。”

“大行皇帝將遺產分給衆臣,價值多少?”

孫修一下醒悟過來:“百萬有餘!”

蘇油說道:“照啊!要是大行皇帝用那筆錢給自己造陵,造兩座都有剩!所以問題就來了——爲什麼當時只有一個司馬光仗義直言,羣臣裝聾作啞一言不發;而今卻一個個跳出來找存在感?!”

“既然當時只有一個司馬光敢言,如今也就只有一個司馬光有資格反對!這叫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反過來說,自己做到了,纔有資格要求別人也做到!”

不過自己是山高地遠一小官,雖然如今剛剛名列朝官序列,有了上言的資格,但是卻不是那種將鳳翔衙前從豐水期調整到枯水期,都要寫信給宰相的性格。

幾次提起筆來想寫點什麼,最終還是擱筆而嘆。

五月,富弼既除喪,戊午,授樞密使、禮部尚書、同平章事。

夏汛到來了。

夔州型縱帆船,正式下水。

相比長江中下游的巨型寬體吳船,夔州型在載重量上不具備優勢。

然而在操控性,靈活性,方便性,速度,安全……

種種方面,甩出吳船幾條街去。

第一次首航,蘇油要求,夔州號在抵達揚州後,不要急着掉頭,在揚州就地招募海航老手,駛出江口,嘗試沿着海岸線前往浙江,如果可能,前往廣州。

八月庚辰,王珪議上大行皇帝諡曰神文聖武明孝,廟號仁宗。

因爲趙曙的一系列表現,導致曹太后的不滿,加上宦官讒間,兩宮遂成隙。

韓琦,司馬光,心都快要操碎了。

太后曾經對韓琦表示對趙曙的不滿,韓琦耍賴甩死狗:“臣等只在宮外才見得到官家,內中如何保護,全在太后。太后應該明白,若官家失了照管,太后你也安穩不了。”

太后驚道:“相公這是什麼話!我對官家很用心的。”

韓琦說道:“太后照管了,則衆人自然照管了。”

反過來理解——衆人說趙曙的壞話,那就跟你有關係。

同列嚇得縮頸流汗,下來對韓琦說道:“老韓,這樣說太過了吧?”

韓琦心裡頭在日狗:“不這麼說不行啊……”

很快又有趙曙在禁中犯過失的事情傳出,“衆頗惑之”。

韓琦說道:“豈有殿上不曾錯了一語,而入宮門即得許多錯!不要相信。”

於是傳言也稍稍平息。

但是蘇油認爲,這大概率是真實,恰恰說明,趙曙是在禁中故意如此,輕慢太后,表達自己控制權不足的不滿。

九月辛亥,皇子、光國公仲鍼爲忠武軍節度使、同平章事、淮陽郡王,改賜名頊;

樂安郡公仲糾爲明州觀察使、祁國公賜名顥;

大寧郡公仲恪爲耀州觀察使、鄠國公,賜名頵。

左右讒間者,或陰有廢立之議。

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發現第一千七百六十二章 兩國第一千三百七十九章 兩賦第五百零六章 阿雲案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畢觀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 我亦作不得第九百九十五章 保和春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八百二十七章 殺戮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體驗第九百一十九章 訶黎之死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話第六百九十一章 吐蕃智將第三百四十二章 爭論第八百一十四章 小勝第一千零六十三章 積極防禦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一千二百二十一章 形勢不由人第一千一百三十四章 電報第一千零五十七章 蔡確的幫手第六百九十一章 吐蕃智將第一千一百五十二章 四代三家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改變第七百五十八章 兩浙風味第一千二百三十八章 勝利第三百一十一章 輸了!第一千零二十九章 臣才天授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五百四十一章 軍器監第九百八十七章 補全證據鏈第二百一十二章 同學紀念冊第一千三百九十章 富弼逝世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商都第一千零八十章 針鋒相對第九百二十四章 解封卷子第五十四章 學習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繼續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地雞毛第一千一百四十七章 愛讀書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一千四百二十九章 大城第三百零四章 翻譯官第一千五百五十三章 貪官第一千二百八十六章 青岡峽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五百四十八章 叔叔駁侄兒第九百三十七章 值得第八百四十七章 請求移民第一百八十七章 代價第一千五百八十四章 三君子第一千一百五十三章 聖地第七百九十四章 天變應在遼國第七十五章 工具第一千二百四十三章 禪師第三百二十二章 老堂哥開炮第七百零六章 商議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許炫富詔第九百三十二章 舊州第一千八百三十二章 倒繃孩兒第一千章 冬蔬菜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功課第八百四十一章 改革第一千零二十八章 醜話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衡山之謀第一千零八章 經濟第六百零六章 模範村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檯球第五百一十九章 河害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禮物第一千四百九十五章 政治正確的料理第八百零二章 出兵第七百二十二章 到任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尚書第一千五百六十七章 建議第一千一百六十章 聊天第三百一十四章 嘉獎第一千五百八十三章 新轉般倉第一千七百三十九章 不習慣第五百六十二章 鬥爭第五百三十四章 刮目相看第一千二百四十二章 五臺山第一千四百六十章 教訓第四百六十五章 新君舉措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集體告狀第二十九章 理科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一百二十三章 薛忠第一千五百九十六章 價值窪地第一千五百七十二章 攻城第一百四十八章 李運第一千一百九十一章 化難爲易第一千二百二十四章 雄州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一百九十六章 虛驚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不難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阿司匹林的藥性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蘇魚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