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懷心思

bookmark

第三百四十四章各懷心思

趙曙如今怎麼看蘇油怎麼開心:“明潤只管道來。”

蘇油說道:“接下來,川峽四路都轉運使的差遣,將非常重要,非熟知蜀務夷情的幹臣不可。臣想先問問,何人可任?”

趙曙問韓琦:“相公,你覺得呢?”

與臺諫達成妥協,韓琦也輕鬆了許多:“張安道,趙樂道,宋子京,治蜀皆有清聲,臣以爲三人皆足勝任,這個由陛下自決即可。”

趙曙想了想:“明潤,你是蜀人,三位皆與你有過交集,你認爲,何人最好?”

蘇油望向張方平,卻見張方平微微擺手,於是躬身道:“陛下,蜀人公議,張公善理財,趙公善治吏,宋公善撫民,三人治蜀,各有長能。”

“然今日諸夷歸流,實我大宋百年新舉,擇吏當是首要。”

“爲吏寬宏清簡,夷漢一視同仁,則邊民自安。但理春稅秋賦,餘皆減免,則民用自足。是取一公之能,而收三公之效。”

“聽聞趙公如今正任河北都轉運使,去年欲按視大名府庫,前宰相賈公知大名,遣其屬告之:‘此前監司,從來沒有按視賈公庫藏的,難道轉運使還信不過相爺嗎?’趙公說:‘不查大名,則列郡不服。’”

“於是賈公不悅。其後值中樞下文,糾察河北補義勇不足之事,查實官吏當坐徒二年者,多達八百餘人。”

“趙公又奏報中樞:‘前已查實,初受詔時,官已多罷,吏多死徙。今官吏多爲新至,若皆治,則新至者被罪。請以年底爲限,不足再行懲處。’朝廷許之,河北諸吏因此得免。賈公知道後,也自愧服。”

“蜀地邊蠻新附,正需要趙公這樣既能堅持原則又能靈活處置的能吏。因此,臣從蜀人和夷人的角度考慮,認爲趙公轉任川峽四路都轉運使更加合適。”

趙曙和韓琦富弼都點頭。

蘇油卻又轉身對司馬光說道:“司馬大諫,請問還有問題嗎?”

司馬光一時也想不出來不妥:“暫時沒有了。”

蘇油說道:“嗯,那我有一個問題。”

司馬光說道:“是何問題?”

蘇油說道:“之前大諫說,去年建議官家備兵選將,而朝廷並無舉措。我想問的是,如果有人能夠整頓軍制,行舉將之法,大諫不會反對吧?”

司馬光說道:“那是自然。”

蘇油又說道:“要是此法得當,可以推行,但那人卻是大諫厭棄之人,大諫如何處之?”

司馬光不悅道:“明潤是輕視於我嗎?”

蘇油說道:“不敢,那蘇油換一個說法。如果此人諸舉失當,獨有一法可取,那這可取之一法,能保留得下來嗎?”

司馬光義正言辭地說道:“如若老夫當政,自當保留。如若老夫不當政,也要向宰執建議留之!”

“好!”蘇油轉頭,停了一下,看了看周圍諸人:“蘇油初次參與朝議,之前見臺諫一力反對宰執,還以爲我大宋朝堂不和。如今知道臺諫的本意,就不再擔憂了。”

“陛下,我朝官員遷轉過速,人去政息,乃是大弊。張公在三司,則國用充足,張公去三司,則國用匱乏。是何緣故?”

“國策施行,想要見效,或十年,或百年,前政未彰,而後任即廢而行新舉。一廢再廢,永無振作之時。”

“眉山四通商號,行新式會計法,效率甚高,於今已十二年,簿冊規範,會計制度,也已升級兩次。而計司至今仍行老賬簿,文案積壓,有至七八年不得判議者,這要放在四通商號,是不可思議的事情。”

“一國財政所繫,都是如此,何況諸有司?張公於蜀中,轉運司行新帳法,極有便利,其法本欲在計司施行,結果未舉而去,竟然就能遷延至今。”

“陛下,蜀中十年前是什麼樣子,如今是什麼樣子?都說大宋急需振作,以臣之見,先挑幾件能做的小事情做起來,慢慢展布,堅持下去,總能見到成效。而不是如慶曆年中那般,全面更張,全面廢棄,攪擾紛紜,終無一獲。”

“事不輕舉,舉則不移。這就好比拿大車拖運重物,起初起步艱難,進展緩慢;然後漸漸加速,越見輕鬆;最後不費大力,而奔逸絕塵。”

“如因起步艱難,便換馬換車,不行再換,這般換來換去,徒廢時日,卻勞而無功。”

“俗語有云:‘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因此,一旦定下西南夷改土歸流之策,臣請皇宋,三代奉行,百年不易!”

富弼首先贊同:“陛下,朝令暮改,失信於民,的確是施政大忌,明潤此言有理。”

韓琦經歷過慶曆新政的失敗:“慶曆間事……唉,當真無一善策嗎?前事不忘,後事之師,明潤之言,可取。”

司馬光也道:“陛下,蘇油前句,比後句更重要,先挑幾件能做的小事情做起來,慢慢展布,堅持下去,勝於全面更張,此爲至理。”

說自己好話的,不一定是真心爲自己好,這個蘇油心中清楚得很。

比如韓琦,其實已經不是慶曆新政時的韓琦了,甚至就是在慶曆新政之時,他與改革核心范仲淹和富弼,也是若即若離。

慶曆三年九月,新政開始推行不久,朝廷接到陝西四路軍主帥鄭戩的奏報,申請在水洛城地區修築城寨。

范仲淹同意,申報宋仁宗,宋仁宗也同意。

但是,范仲淹和宋仁宗都沒有想到,改革三巨頭之一的韓琦,在陝西堅決抵制,修建水洛城這件事,成爲慶曆改革核心分裂的起點。

朝野都有傳言,前些年,爲了照顧宋仁宗的心情,曹皇后與富弼並不主張強立趙宗實爲皇子。

但是爲防萬一,曹皇后已經準備好了傳位詔書,並加蓋玉璽,日日揣在懷中。

可是,富弼不久之後因爲母親去世回家守喪,韓琦趁機鼓動百官,逼迫宋仁宗詔告天下,立趙宗實爲皇子。

宋仁宗無奈,只得立詔,回宮之後痛哭不已。

而宋英宗即位之後,議定擁立的大功臣韓琦,立刻位列首席。

富弼守喪復出後,按照慣例,宰相喪滿應該繼續出任宰相,可韓琦卻提出:“如此做法,對朝廷來說並非美事。”改判樞密使。

富弼心中憋屈,幾次對朋友發牢騷:“朝野上下多把我二人視同姚崇、宋璟,不料我雖有意,彼卻無情!”

因此宋仁宗去世之後,富弼一直被排除在權力中心之外,而韓琦卻捏着“相三朝,立二帝”的名頭,幾番戲弄曹太后,可謂呼風喚雨,權傾朝野。

富弼是樞密使,陝西刺勇之事,按理說是軍事,該富弼正管,然而卻是韓琦最先提出,跳得最兇。

結果遭遇司馬光的頑強阻擊。

司馬光呢?從仁宗去世後,便不停的刷自己的存在感,利用自己的道德名聲和禮制專家的身份,一而再,再而三地指手畫腳,在知諫院的地位影響如日中天。

富弼,也不是省油的燈。

之前對韓琦的陝西政策表示支持,那是不得已而爲之,但是一旦別有選擇,立刻改弦易轍,轉而支持蘇油,哪怕他僅僅是一個入門級的朝升官。

在這種情形下,韓琦也只好轉變態度。

如今他是首相,需要關心的事情太多,陝西只是他對富弼的一次打壓,司馬光反彈如此激烈,卻是他始料未及的。

因此蘇油的建議,對他來說也算是脫身良方,他的重點,還是在控制朝堂。

第八十章 觀瓷第一百五十一章 程夫人的擔心第四百三十五章 兩宮之意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不信就是蠢第一千五百三十六章 河北發展計劃第七百六十三章 花花繞第五百八十五章 保甲法第六百三十一章 解釋第一千三百三十六章 無條件第四百九十五章 掛綾查賬第七百八十三章 紫砂壺第五百三十二章 連消帶打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九百五十四章 突發事件第一千五百四十三章 用不了多久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種珍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一千四百七十二章 擺事實第二百七十六章 梅堯臣去世第一千五百六十三章 返京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第一千八百一十章 收復第一千六百三十九章 海州第二百一十九章 倆花熊第一百四十五章 隨手功夫第九百六十三章 朱婕妤第七百九十五章 遼國之變第九百二十六章 上香第一千六百四十六章 萬事俱備第一千三百二十一章 克靈州第一百八十八章 捱揍第一千四百二十四章 四峰島第三百六十二章 沒有醬油的羊蠍子第三百二十九章 鐵門關第九百七十九章 後勤第一千二百四十七章 馬蜂窩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下一代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發現第四十章 生計第五百四十九章 再見章惇第三百零三章 幫手第一千零三十七章 大蘇釀酒第一千六百零九章 寶鈔顯靈第一百七十三章 阿囤元貞第九百章 縫紉機第一千三百五十七章 居延海第六百零二章自劾第五百一十五章 夫妻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商都第一千二百五十一章 王珪的家事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許炫富詔第一千四百零四章 阻擊第二百四十五章 乞第龍山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新年將至第一千七百七十章 大敗第一千三百四十二章 勸和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新情況新問題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二百四十二章 永康軍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一千零七十三章 使節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光祿寺的老頭第一千三百八十二章 思路第五百零九章 道德標杆第九百零六章 兩分五第一千六百九十二章 繼續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六百九十二章 覆軍第八百六十八章 炮彈第五百五十一章 討論第一千一百六十三章 胡辣湯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一千七百三十七章 體驗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風氣和國格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名利兼收第一千零五十八章 學問還沒丟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獻策第一千四百零九章 家國天下第一千七百九十二章 王爵酬之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九百五十四章 突發事件第一千五百七十章 大使第五百九十八章 兵變第一千零一十八章 夢中詩第九百八十六章 證物第四百五十三章 銅礦第一百零八章 無聊第九百一十三章 新聞第三百零四章 翻譯官第一千零八十五章第七百六十一章 聊上了第三百零一章 夔州第九百零五章 人民戰爭第七百九十三章 勞動人民第八百九十七章 驗屍第一千五百五十八章 神醫第一千五百七十四章 妖師叔祖第八十一章 珠串第一千六百零一十章 新版寶鈔第一千零一章 有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