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七十四章 西夏人的進攻

第五百七十四章西夏人的進攻

李定跟着正房主母長大,一直不知道自己生母是誰,而且他父親也一直不承認仇氏是李定的生母。

李定長大後聽到一些風言風語,自己也很疑惑,仇氏死後,他自己也不知道該不該服喪,於是藉口父親年邁,請了三年假。

“定自辯,言實不知爲仇所生,故疑不敢服,而以侍養解官。”

蘇油覺得,蜀學講情在理先,李定這麼做,其實在他內心中,已經給這個不知到底是不是自己生母的人服孝了。

這就已經足夠了。

然而現在事情被曝光出來之後,立刻引來反對黨的集中火力圍攻。

這其實是****,不過也怪王安石自找。

曾公亮認爲李定至少應當補行服喪之禮,因爲之前請假的理由畢竟是父親年老,沒有明確的服喪作爲。

王安石持不同意見,認爲事情已經過去了很久,且不能確定李定就是仇氏的孩子,再說當時李定已經避官三年。

但是爲了自己的學生,王安石做了妥協,可以不再推薦李定爲御史,改爲崇政殿說書。

然而監察御史林旦、薛昌朝、範育,上書說李定是不孝之人,不宜居勸講之地,王安石此論荒謬,應該一併論罪。

安石立刻反擊,要求罷免三人。

李定最後只做了集賢校理、檢正中書吏房公事,也就是外官轉升朝官時的最正常職務。

說起這個蘇油就氣,媽蛋鬧了半天事情又回到了起點,不過中間幾個知制誥,幾名御史,就連李定最初拜訪那位右正言李常,都被貶了。

臺諫一空!都不知道是不是趙頊和王安石故意的。

事情還沒有完,與李定相反的是,朝中同時出了個超級大孝子朱壽昌。

朱壽昌父親守京兆時,妾劉有娠而出,在外邊生下了他。

幾歲後,朱壽昌才被還回父家,母子不相聞者五十年。

朱壽昌長大後到處尋找親生母親,求之不得。

“熙寧初,與家人訣,棄官,誓不見母不還。”

蒼天可憐,最終,朱壽昌在同州找到了時年過七十的生母。

“居數歲,其母卒,朱壽昌哭泣幾喪明。”

這當然是值得歌頌的美德,於是士大夫“多以歌詩美之。”

蘇軾爲詩集作序,可他好死不死,在文中譏刺了世人之不孝者。

也做了詩,其中有一句“感君離合我酸辛,此事今無古或聞。”

詩文中並沒有點名,但是李定看後,認爲蘇軾就是在污毀他,恨之徹骨。

……

幾個月前,王安石問趙頊:“陛下知道爲什麼如今外邊議論紛紛嗎?”

趙頊說道:“這是因爲臺諫非其人。”

王安石說道:“陛下駕馭羣臣無術數,失事機,因此即使更換臺諫官,我還是擔心如即便措置,仍然不能避免現在這種情況。”

兩人決定,那就全換成自己人好了。

到今天,部署終於完成了,朝堂終於安靜了下來。

但是老臣,宰執,臺諫,翰林,親朋,故舊……或者紛紛外放貶謫,或者主動離之而去。

除了大佬們,御史劉述、劉琦、錢顗、孫昌齡、王子韶、程顥、張戩、陳襄、陳薦、謝景溫、楊繪、劉摯、林旦、薛昌朝、範育;

諫官範純仁、李常、孫覺、胡宗愈;

知制誥宋敏求、李大臨,蘇頌,皆被罷出朝廷。

王安石身邊,聚攏了一堆驟進之人,缺乏政務實操,缺乏道德修養,急功近利,希圖短平快建功立業爬上更高的位置,而王安石,也只有他們可用。

……

西夏,興慶府,樑乙埋在做和王安石一樣的事情——清除異己。

手段比王安石暴力得多,有刀可以用,達到同樣的效果,相比王安石,那簡直可以用輕鬆愉快來形容。

家樑和樑屹多埋,成了他的左膀右臂。

改行夏制之後,樑乙埋很快得到了西夏王室宗親的支持,樑家弟子紛紛把持重要位置,穩固了政權。

家樑和樑屹多埋,一內一外,在扶持樑太后聽政的事情上,立下了大功。

家樑如今,已經是西夏樞密副使,靜塞軍司節度留後,實打實的干將。

當然直接統帥靜塞軍司大軍那是不可能的,那裡可是直面陝西的前線。

在平定反對樑家的部落,清肅朝堂舊勢力的過程中,家樑出色的才幹,謀略和領軍能力,引來樑乙埋的忌憚。

能文能武,這種人還是收在身邊,當個只能出主意的張良諸葛亮好點,放出去變成恆溫,那得哭瞎。

所以類似宋朝制度,這個節度留後只能算是貼職,表示樑乙埋對他的重視。

真正的職務,是幫助樑乙埋處理宋夏邊境的軍事情報,提供對宋戰略思路。

這個家樑的優勢非常突出,妻家就是那一帶的部族,加上渭州大戰之前就派出去的種種間諜內應,很快便將樞密院的事務料理得井井有條。

王韶開熙河,讓西夏人被宋朝咄咄逼人的氣勢壓得有些喘不過氣來,爲了減緩壓力,樑太后決定反擊。

家樑在地圖上找到了一處宋軍的關鍵漏洞,一下子讓大宋痛得跳腳。

慶州東南的荔原堡,是大宋專門設置,用來招納西夏叛逃過來的軍士農夫的地方。

宋夏邊境,和遼夏邊境一樣,理論上,國境線是禁耕,禁漁獵,禁伐樹的地區。

而這些西夏叛逃過來的軍民,爲了生活,在荔原堡外偷偷地耕種。

所以西夏方面理由非常充分,佔據正義不說,還能打擊西夏叛逃人員,對政治統治非常有利,所謂師出有名。

最關鍵的是,這裡離慶州僅有二十里地,卻又是陝西路和永興軍路兩大軍區交界之處,防守薄弱有縫隙可以鑽。

而且夏軍佔有極大的地利,沿白馬川一路居高臨下進軍即可。

更加可怕的,只要拿下此地,就將西夏軍力一下子插入到環州和慶州中間,隨時可以隔斷兩州聯繫,然後包圍環州,打擊慶州過來的援軍。

經典的圍城打援方案!

家樑找到了這個位置後,樑太后和樑乙埋欣喜若狂,立即派遣大軍三萬,號稱十萬,幹掉此地的西夏叛賊,修建起鬧訛堡,同時附近十二盤修築城池,相互呼應。

一記重拳,正打在宋軍防線的腰眼之上。

這是被敵方拿住了必救之地!

宋朝蕃部巡檢李宗諒分析形勢之後大驚失色,一邊上報慶州,一邊率領手下一千餘名宋軍,準備奪回寨堡。

雙方在鬧訛堡展開了一場大戰,慶州知州李復圭收到消息,不管手底下合蕃、漢兵才三千,遣偏將李信、劉甫、種詠等出戰。

李信等告訴李復圭,衆寡不敵,這麼打不行。

李復圭威以節制,親畫陣圖方略授之;

“兵進,遂大敗。”

李復圭害怕了,想逃脫責任,於是逮捕了幾位將領,命州官李昭用取回先前給他們的“錦囊妙計”,以故違節制的罪名彈劾他們。

種詠庾死獄種,信、甫被斬,配流郭貴。”

爲了掩飾自己的無能,李復圭“復出兵邛州堡,夜入欄浪市,掠老幼數百;”

“又襲金湯,白豹,此時寨中夏軍已去,於是盡殺其老幼一二百人,以功告捷。”

邊釁大起,宋夏環慶之戰,正式拉開序幕。

而在中樞,王安石正在準備削奪樞密院韓琦的權力。

舊制,審官院主文官調令,樞密院主武官調令。

王安石建議將審官院分爲東、西兩院,東主文,西主武。

這其實是在爲改革軍隊,推行置將,保甲,養馬諸法做準備。

文彥博對趙頊說道:“如果這樣的話,則樞密使何由與武臣相接,何由知其才而委令之哉?!”

趙頊還是信賴王安石,“帝不聽。”

然而一切爭議,因爲西夏人的進攻,再次戛然而止。

第十九章 蘇家第二百二十八章 對與錯第一千二百八十一章 防遼第一千七百九十六章出賣第一千五百七十七章 龍筋第一千零九十一章 金融業務第一千四百六十八章 燒了第三百二十章 駕崩第三百零四章 翻譯官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御屁股長瘡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駕崩第三百章 再見張方平第七百三十九章 惡作劇第一百五十九章 玄香太守第七百九十八章 議事第一千五百一十六章 種樹第三百四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二百二十章 買房第四百零八章 折銳第五百八十一章 破關第一千零四十二章 徒弟完本感言第五百四十章 國有軍工企業的福利第五百五十九章 三不足第一百四十九章 龍老頭的幸福生活第四百二十四章 平話第一千二百零九章 打題第七百七十四章 山寨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漕船第一千七百一十四章 求救第一千三百九十四章 填平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定音第八百五十一章 支持第二百八十一章 強作解人第七百八十三章 紫砂壺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司天監第二百五十章 彈劾第一千二百六十八章 民兵郭二蛋第六百零二章自劾第六百五十九章 天文曆法第三百七十八章 理學討論第一千六百九十五章 淞江一號第一千五百七十九章終極解決第一百二十二章 精品第一百五十章 變化第七百九十四章 天變應在遼國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四百七十一章 議論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捧殺第六百二十五章 蘇方第三百一十四章 嘉獎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好年成第七百八十七章 文會第一百零九章 幾本書不如二十字第一千一百七十一章 嵩陽兵工廠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老河工第五百三十七章 唐介病了第八百二十九章 解決第一千二百零二章 準備第一千一百一十八章 十六時辰第一千四百三十章 戰爭第八百三十五章 楊曙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倫理》第一千七百六十一章 破屋第五百五十四章 貸與賑第四百一十六章 神蹟第一千八百四十一章 亡遼第三百八十一章 天都山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一百四十三章 小書生第二百四十一章 不作爲和瞎作爲第一千四百一十九章 招募第三百四十章 奏對第四百四十四章 洞房第一千六百五十五章 名利兼收第八百一十四章 小勝第一百一十一章 埋祟第九百三十二章 舊州第六百一十七章 湘鄉第一千零五十三章 栓動小獵銃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二百五十二章 拴住結婚第一千一百五十六章 復行漢制第四百六十二章 趙曙生病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大學堂第一千一百零三章 討論第八百一十一章 呂惠卿的魚死網破第四百六十九章 神機銃第一千一百零一章 絕計第六十二章 豆花飯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一千三百九十七章 金剛崖第一千七百二十一章 許炫富詔第一千八百二十三章 耶律南仙第七百八十一章 勸說第九百八十六章 證物第九百六十九章 皇帝看大象第七百七十章 旗幟第一百一十七章 堂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