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

bookmark

第六百一十章事件始末

御史中丞楊繪經過調查,將事件始末報告給趙頊。

先是東明縣數百名老百姓到開封府告狀,指出地方官在推行免役法過程中,無端擡高農民戶等,很不合理。

但開封府沒有受理這一案件。

憤怒的羣衆強行衝入王安石家中,王安石倒是鎮靜,接見了他們,說宰相府並不知道新法推行中,有擡高戶等這樣的事情。

老百姓又到御史臺告狀,御史臺表示這不是他們的職責,但是事後一定調查官員。

東明縣百姓的狀詞無人受理,最後離開了開封府城。

王安石奏報趙頊,認爲東明縣知縣賈蕃,是范仲淹女婿,是他不盡力推行免役法,讓百姓不明白新法是對他們好,才造成了上訪事件的發生。

於是趙頊下令,追查東明縣百姓告狀事件。

提點開封府刑獄趙子幾,怨恨賈蕃縱容老百姓到京城告狀,羅織了一些罪名,彈劾賈蕃。

御史中丞楊繪則明確指出趙子幾這麼做,完全是爲了迎合宰相王安石。

問題的根本,不在於百姓上訪,而是應當查明東明縣到底有沒有擡高戶等的事實,擡高戶等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免役法到底有沒有弊端。

經過調查,的確有。

免役法的本意是均役,說到底就是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然而免役法的基礎,是地方政府要有錢,這個錢新法定得很清楚,百姓必須繳納,除了免役錢,還有寬剩錢。

免役錢要滿足地方役務所需,寬剩錢是爲可能的計劃外役務做準備。

推行到現在,卻變成了出錢的再出一份錢,出力的也要出錢。

基本上所有地方,四五等戶家庭,一樣要繳納免役錢,這明明就是變相增稅。

於是趙頊親自批示:趙子幾所奏不合理,所以只治賈蕃不奉公守法,隨意擡高農民戶等之罪,其餘罪行一概免予起訴,以示公正。

但東明縣民上訴事件,卻引起了一場對免役法的大論戰。

楊繪緊跟着彈劾司農寺曾布,鄧綰:“事件的根本原因,是司農寺不按照諸縣已經定好的戶等收取免役錢,而是先定出役錢數,令各地縣令管認,別造簿籍,要求在農務興起之前完成。”

“定戶這種事情,本來應該視百姓家產高下,乃得其實。”

“司農寺先畫數,令本縣依數定簿,如果錢數過高,各地只能給人戶擡等,才能完成定額徵收。”

“這就是事情的本質。判司農寺乃鄧綰、曾布,一爲知雜,一爲都檢正,非臣言之,誰敢言者!”

新任監察御史裡行劉摯上疏:“自青苗之議起,而天下始有聚斂之疑。青苗之議未已,而均輸之法行;均輸之法方擾,而邊鄙之謀動;邊鄙之禍未艾,而河北之役作;河北之害未平,而助役之事興。”

“其議財,則市井屠販之人皆召至政事堂;其徵利,則下至於歷日而官自鬻之。”

“推此而往,不可究言。輕用名器,混淆賢否。”

“忠厚老成者,擯之爲無能;俠小儇辯者,取之爲可有;”

“守道憂國者,斥之爲流俗;敗常害民者,稱之爲通變。”

“凡政府謀議經畫,獨與一掾屬決之,然後落筆,同列預聞,反在其後;”

“故奔走乞丐之人,其門如市。”

“今西夏之款未入,反側之兵未安,三邊瘡痍,流潰未定,河北大旱,諸路大水,民勞財乏,縣官減耗。”

“聖上憂勤念治之時,而政事如此,皆大臣誤陛下,而大臣所用者誤大臣也!”

這簡直就是扔向新黨的匕首投槍。

王安石氣得手腳冰涼,指示知諫院張璪,反駁他!給我狠狠地反駁他!

張璪說對不起,我認爲人家說得有道理,“璪辭不爲。”

判司農寺曾布請爲之,既作《十難》,並且彈劾楊繪、劉摯欺誕懷向背。

趙頊下詔,將其疏交給兩人,你們好好給我看看,好好分析利害,學習完後都給我交一篇心得體會!“使各分析以聞。”

劉摯開心壞了,就怕你不讓我說話,奮然曰:“爲人臣,豈可壓於權勢,使天子不知利害之實!”

即條對所難以伸其說,啪啪啪同樣甩出免役法十論,條條鞭撻至骨。

第一,大宋戶籍按資產高低分爲五等,但全國各地情況大相徑庭,徭役也輕重不一,各地戶等比例也頗爲懸殊,而國家統一制定役法政策,很顯然是行不通的;

第二,由於各地戶等失實,因此新法施行,必須重新登記各戶財產,從而確定役錢的多寡;可既然之前已經出現了失實的情況,那現在重新登記就能避免嗎?很明顯沒有具體舉措,還是不能;

第三,本朝戶口中上等戶少、下等戶多,按照原來的規定,上等戶徭役負擔重,下等戶徭役輕。新法規定一律納助役錢,上等戶很容易交納,但下等戶大多十分貧困,這明顯是加重了他們的負擔,對於下等戶是極爲不利的;

第四,新的免役法爲了多徵收僱役錢,比限比舊法還高,地方上不得不將一些下等戶強行擡高成上等戶,這對下等戶來說不能不是沉重的災難;

第五,農民每年收穫的豐歉完全靠天,但服徭役的人數是固定不變的,要僱人,就得有錢。

在歉收年景,助役錢既不能拖延,也不能豁免,這對農人,尤其是荒年中的農人,是很有害的;

第六,農民每年收入大多是農產品或絲帛,助役錢卻規定用現錢交納,農民必須賣掉農產品才能交納現錢。而助役錢期限較急,農產品價格必須大幅度降低,方能出售。

即使役錢可以用農產品代替,但也會有地方多徵多派的現象出現;

第七,我朝兩稅及科買等名目繁多的苛捐雜稅,已經壓得農民喘不過氣來,就是正常收穫的年景,老百姓交納租賦後已所剩無幾。

免役法推行後還得交納役錢,這樣勢必造成農民逃亡或轉入客戶等等,甚至鋌而走險,聚而爲盜賊;

第八,一些奸狡之人,可以鑽法律的空子,和地方官勾結,將徭役負擔轉嫁到他人身上;

第九,老百姓爲國家服徭役往往由各州縣差派,上等戶差役負擔雖然沉重,但最快也得十年才能輪差一次,下等戶甚至二十年才能輪差服役一次。

免役法讓這些人一律出錢,年年徵收。官府負責召募役人。

出錢少了,役務推行不了,徵收過多,老百姓承受不了,那請問,地方官員,是會先管自己的政績,還是先顧百姓的死活?

第十,原來服徭役的都是農民,他們往往都有自己的家產,因而可以盡心盡力地服役。現在改爲僱募役人,必然是一些奸巧之輩應募。

這些人,能一心一意爲國效力嗎?如何避免盜竊國家財產,愚弄官僚,給國家帶來巨大的損失呢?

最後諷刺趙頊:“我本來是御史,採士民之說以聞,是我的正職。如今陛下卻要我待罪,還要遽令我分析利弊,這本來不在我職業範圍。”

“不過既然陛下都這樣說了,那我也就簡單分析分析,無乃辱陛下耳目之任!”

趙頊拿到這個都傻了,老子叫你寫心得體會,是給你臺階往下走,不是叫你蹬鼻子上臉的!不報。

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黑汗第五百二十二章 橫有橫的資本第三百七十三章 火炮初議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沒想到第六百二十九章 明光鎧第二百一十五章 鉑金第五百七十一章 你們越線了第八百四十一章 改革第三十九章 棄兒第一千三百一十二章 聚殲第一百六十四章 蹤跡第一千四百二十章 反應第四百零八章 折銳第一千四百五十九章 父子對話第四百八十一章 種諤的攻略第一千五百四十一章 蘇轍上書第一千五百零九章 後世之美第一千四百五十三章 風向第一千六百零四章 送溫暖第八百二十二章 炮擊升龍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一千零四章 撲克牌第六百九十一章 吐蕃智將第一千二百零七章 文明之始第一千六百二十三章 請客第七百一十一章 離京第一千二百四十五章 沈括所見第六百九十七章 小官第一千零八十一章 衡山之謀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五十一章 加油第三百一十四章 嘉獎第六百一十五章 提前佈局第四百五十五章 樂於縣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千六百九十一章 交鋒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一千二百九十章 節奏亂了第一千二百六十六章 狙擊手第二百八十八章 報道第九十四章 去勢第三百六十九章 被拋棄了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 壽昌更化第一千零二十一章 鄆州方略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種珍第三百四十五章 分析第七百四十七章 昌國縣第七十六章 在藜將軍第七十九章 竹屋第五百一十七章 天方夜譚第一千六百三十八章 徐州第六百七十一章 烤串第一千二百一十三章 入使線路第一百七十一章 陸路第一千零一章 有志者第二百八十二章 看榜第一千八百一十二章 壽昌更化第一千一百五十五章 敵友難分第五百八十七章 夢想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授權書第一百七十二章 阿囤赤尊第二百一十三章 新船設計第十七章 鬥茶第九百九十一章 老父親第三十九章 棄兒第二百八十章 寫文章第三百九十六章 計較第二百九十八章 徘徊太多第一千零一十章 蘇油的不靠譜第一千七百七十章 大敗第四百五十一章國王跑了第一千四百七十七章 授權書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種珍第六百九十三章 君臣之爭第六百四十九章 冷處理第八百九十八章 蘇頌的態度第一千三百九十二章 不信就是蠢第三百二十三章 勸解第一千六百四十九章 尚書第八百五十四章 遼國中衰第二百七十七章 解試第一千零七十一章 漕運改革第八百五十六章 建設第一千零九十六章 大變革前的祥瑞第一千零七十六章 音樂第一千五百一十四章 水培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後勤到稅收第六百七十一章 烤串第九十六章 衝壓第一千一百八十三章 舊部第一千二百三十九章 伐罪第七百一十二章 詩人第四百九十二章 紅臉白臉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九百一十八章 追擊第一千三百八十章 瑞升號第一千五百六十八章 黑心章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