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六章開梅山
劉嗣說道:“這其實就是《巫典》,起自二林,啊,就是如今的嶲州。二林歸化後,便改了名字。”
“裡邊有大量的夷人律令,少爺又結合漢家禮制,宋法,加以改良。以期既符合地方的習慣,又不至與宋律發生衝突。”
“這其實就是一部歸化的指南,一部大宋和夷人都能接受的綱領。”
“天長公,我看過寨子中的石碑律,很多都是《巫典》中的原文,說明天長公對這部綱領,是認可的。”
蘇方翻着《西南夷律》,有些挪不開眼睛:“從過往的夷人那裡聽說過一些,寨老們都覺得不錯,將之加在了石碑律上。”
劉嗣說道:“我知道你手下有狼兵三千,蛇兵三千,但是大宋光湘鄉廣銳一軍,就有四千五百人,吳大哥他們的戰力,你是清楚的。”
蘇方停手:“我們和漢人打了幾百年了,也不怕再打下去。”
wωw.ttκā n.c ○
劉嗣說道:“是,但是這對大家都沒什麼好處不是嗎?少爺說了,我們不是來征服梅山的,是來幫助梅山的。”
“所以他給定了三條大略,讓我與天長公商議,看看行不行。”
蘇方問道:“哪三條?”
劉嗣說道:“漢降瑤不降,男降女不降,生降死不降。”
寨老們開始紛紛議論起來,棚子裡一片雜音,蘇方舉手示意衆人安靜:“還請小郎君解說其意。”
劉嗣說道:“漢降瑤不降,就是尊重你們的意願選擇,願意繳納賦稅,歸入宋地的,我算作漢民,不願意的,我們算作瑤民。”
“兩者區別對待,算作漢民的,朝廷予以幫扶,從種子,禽畜,耕作技術,飼養技術,與宋地的貿易,交流,娃子讀書等……方方面面,都有政策;”
“不願意歸化的,我們也任其自願,尊重其選擇,不過這些政策就沒有了。”
蘇方點頭:“第二條呢?”
劉嗣說道:“第二條,就是尊重現在寨子裡的傳統風俗結構,男丁,算作漢民,以丁口納賦,行漢制,設官管理,願意改服的,聽其自便,寨中不得干預。”
“而女性穿衣,說話,許保留風俗習慣,當然,如果漢夷通婚,女方就算我們男方家的人了,寨子裡也不得留難。”
蘇方笑道:“小郎君想多了,聽聞宋地對女子約束頗多,我梅山的女兒,怕是都不願意外嫁。”
寨老們也笑了,這個的確是他們的優勢,夷人女子,自主性的確比宋朝女性高太多。
劉嗣接着說道:“這生降死不降,就是尊重梅山的喪葬習俗。瑤人死後,還算作瑤人,喪禮一從瑤人風俗禮儀,不用改行漢制。魂魄同樣一歸於墓塋,一歸於家宅,一歸於揚州十八洞,如何?”
寨老們都是驚喜莫名,這條太重要了,就算成了宋人,他們死後一樣能回到祖宗身邊!
蘇方看着寨老們的神情,伸手從肉山上取過一片肉,在身邊蘸碟裡一攪,放進嘴裡:“嗯,味道果然不一樣了!”
……
九兒小妹崽很不開心,漢人哥哥說話不算話,吃過飯便和爹爹一起,連同寨老們一起躲進了草屋裡嘀咕去了。
上師則召集瑤民,開講佛法。
就剩下一個粗魯漢子,九兒知道他是爹爹的好朋友,上回帶着幾個人來寨子裡邊,和寨子中的叔叔們出去了幾天,打了幾條老虎回來,還有一條犀牛。
然後道士爺爺把虎骨和犀牛角收了,讓人給山裡送來了好多好多的鹽。
那鹽的味道真好,和以前的鹽都不一樣,九兒想起來了,漢人哥哥中午的調料,用的就是那種鹽。
聽說朝廷要和寨子大戰,北江死了好多人,很多叔叔哥哥也去了南江獅子山。
九兒心裡空落落的,那個姓吳的漢子她不怕,看似勇武,但她有一百種法子讓那人無聲無息地死在林子裡邊。
但她不想和今天上來的漢人哥哥成爲敵人。
漢人看瑤人,眼裡都是貪婪,警惕,忌憚,蔑視,就算那姓吳的漢子,也只是對爹爹佩服。
今天的哥哥不一樣,很……親切。
扯着手裡邊的花瓣,看着天上的白雲,九兒突然有些想哭。
“九兒,你在這裡呀?”
“啊?”九兒趕緊跳起身來:“劉嗣哥哥你來了?!你們談完了?”
劉嗣笑道:“差不多,其實歸化大宋,對你們好處多過壞處,說清楚大家就好商量了。”
九兒認真地點頭:“我不想和劉嗣哥哥打仗。”
劉嗣不禁失笑:“我也不想和九兒打仗。”
九兒說道:“那我們去玩吧!”
劉嗣看着九兒的赤足,莫名其妙有些心疼,砍下一根小竹管:“來,量量你的腳。”
九兒伸出腳,看着劉嗣拿竹子在自己腳上比劃,用折刀在竹節上刻出印記,突然莫名其妙有些害羞:“劉嗣哥哥,你要做什麼?”
劉嗣說道:“嗯,明天早上,我送你一件小禮物,親手做的喲。”
瑤人的毒箭很厲害,九兒就憑一支小花弩,幾根竹籤子,從隨身攜帶的小竹筒裡蘸了點藥膏,就放倒了一頭黃麂。
劉嗣看着在地上抽搐的黃麂,不由得對能夠避免這場戰爭,倍感慶幸。
回到寨子,吃過晚飯,劉嗣找九兒送來些麻線,幹稻草,就在火塘邊忙活起來。
九兒悄悄溜過來看了,又偷偷溜回自己的草屋裡,翻來覆去睡不着,然後又偷偷溜出來。
蘇方在隔壁,點着桐油燈看《夷律》,聽見樓板來回響,不禁搖了搖頭,裝作不知道,繼續看書。
第二天早上,九兒腳上就多了一雙草鞋,劉嗣心細,還用石頭打磨過,免得打腳。
鞋頭上還有兩個小紅線球,讓九兒驚喜莫名,一整天裡都笑容不斷。
數日後,蘇方率領梅山蠻頭人們在獅子山見面,爲紀念這次化干戈爲玉帛的談判,章惇將獅子山改名爲佛子嶺。
……
《蜀中雜記》:“熙寧五年,朝廷開梅山,籍爲土民,授田貸助,使業其生。建邑置吏,使之有政。
蠻民已嚮往之,故檄入蠻境,蠻爭闢道路以迎。
得其地,東起寧鄉縣司徒嶺,西抵邵陽白沙砦,北界益陽四里河,南止湘鄉佛子嶺。
籍其民得主客萬四千八百九戶,萬九千八十九丁;田二十六萬四百三十六畝,均定其稅,使歲一輸。
梅山十峒,改設隆回、大陽、石馬、永寧、龍潭五鄉,建縣新化,屬邵陽,取‘王化一新’之意。
另置藍田、資江、東平、豐樂、常安五鄉爲安化縣,隸潭州,取‘安於德化’以名。
廢惜溪、拓溪、藤溪、洋溪、云溪五寨,置爲博易場。
章惇奏功,以僧穎詮,參軍劉嗣,原廣銳軍都虞侯吳逵功最。
另知潭州潘夙、湖南轉運副使蔡燁、判官喬執中、泉州僧紹銑、寧州武岡知縣郭祥正,共參其事,乞朝廷獎掖。
上賜穎詮紫衣,並密閣《開元錄大藏經》,密印寺易名報恩寺,賜建御書閣,特免諸科差徭。
擢嗣湖南轉運判官,提舉屯田務推官事。
復廣銳軍,以逵鈐轄。
其餘賞進有差。”
事前,章惇和蔡燁對梅山的態度截然不同,蔡燁認爲梅山難取,章惇認爲可行,前期遭遇挫折之後,就連趙頊和王安石的態度都一度發生過動搖。
如今章惇交上了完美的答卷,讓朝廷喜出望外。
後人王夫之對章惇不感冒,但是在開梅山一事上,也不得不承認其功績。
“惇之邪,灼然無待辨者。其請經制湖北蠻夷,探神宗用兵之志以希功賞,宜爲天下所公非,亦灼然無待辯者。
然而澧、沅、辰、靖之間,蠻不內擾,而安化、靖州等州縣,迄今爲文治之邑,與湖、湘諸郡縣齒,則其功又豈可沒乎?”
荊湖一帶,成爲後世魚米之鄉,章惇的功績,鐵板釘釘無可辯駁。
wωω •ttκΛ n •C 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