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二十章 勸諫

bookmark

第九百二十章勸諫

但是又有什麼辦法呢?趙頊只好下令,那些以田宅金帛抵當的,延期半年償還,罰息盡數免除,利息也給予一些減免。

至於沒有抵擋,光靠三人結保的那種,就當肉炊餅打了狗了。

到了現在,纔有人想起了當年蘇油的諄諄告誡,貸款的本質和意義,到底是什麼?小心搞成了慈善哦……

可不是嗎,如今的開封府,老百姓就誇官家仁德慈善,窮得沒辦法的那些人,欠他老人家的錢,全都不用還了!

讓官家煩心的,遠不止這些,去年秋試,太學爆出了超級大丑聞。

這些衣冠禽獸,可真不夠官家操心的!

都怪王相公搞什麼《三經新義》,瘋狂擴招,整了三千多人在太學裡邊,連周圍的錫慶院,朝集院都佔用了,還裝不下!

王安石將太學分了上中下三舍,每學期進行考試調整。

於是民間就有人私下傳言,說凡是能考入上舍的學生,朝廷將以不次升擢。

這下就亂了套了,蘇夫子當年說過的那些情況,真的就發生了。

蘇軾如今文名滿天下,《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樣仙氣滿滿曠世奇作,讓民間幾乎無人再敢呼其姓字,只稱“夫子”。

當年王相公搞教育考試改革,夫子就提出過反對:只要是考試,就有人會作僞,你只考策論不考詩詞,反而更加降低了作僞的難度!

有人會搞出考題庫來對付你!

別問我爲什麼知道!反正我就是知道!你這是讓人矯飾言行,就是作僞!

到了現在就更加誇張了,輕薄書生矯飾言行,坐作虛譽,“奔走公卿之門者,若市矣。”

會秋試有期,御史黃廉上言,憤怒指責太學的亂象,請求趙頊下旨,不令直講判監爲開封國學試官。

饒州進士虞蕃,伐登聞鼓,上書言:“凡試而中上舍者,非以勢得,即以利進。孤寒才實者,例被黜落。”

趙頊懷疑程考有私,命開封府接受虞蕃上書,展開調查。

虞蕃於是舉報參知政事元絳之子元耆寧,私薦其親;京師富室鄭居中,饒州進士章公弼等,賄賂直講餘中,王沇之,判監沈季長,而後皆得補中上舍。

蘇頌已經不是開封府尹了,他因爲調查陳世儒案遲遲不結,案子被移交大理寺,而自己被貶官去了濠州。

許將接任,權知開封府,厭惡虞蕃告訐,準備將之抵罪。

趙頊懷疑許將不直,移劾於御史府。

案子落到蔡確手裡,那就只有一個結果——“追逮甚衆。”

虞蕃報復,舉報許將亦嘗薦親,讓直講知道弟子的名聲。

這下好了,蔡確將許將也抓了起來,從元耆寧到監判沈季長,黃履,直講餘中葉,唐懿,葉濤,龔原,王沇之,沈洙等,全部下獄。

獄具,許將落翰林學士,知蘄州;沈季長落直舍人院,迫官勒停;元耆寧落舘職;元絳罷參政,以本官知亳州;王沇之,餘中,除名;其餘,停任。

被處置的太學諸生也不少,“坐決杖編管者數十。”

但是有一說一,蔡確此次打擊學院腐敗,成績斐然,“士子奔競之風,少挫矣。”

不過這風颳不到蘇油的人頭上,那一幫子正在嵩陽書院裡瘋狂刷題呢。

不管風怎麼刮,汴京城還是那座汴京城。

然而今天不一樣,因爲宮裡的景陽鍾,又噹噹噹地響了起來。

又出大事了,汴京人不約而同地看向汴渠碼頭的大鐘樓,每逢大事兒,就有好事又消息靈通的年輕士子,會在司天監的默許下爬到鐘樓頂上丟消息,邊境老百姓給這種印刷品取了個名稱,稱爲“傳單”。

果然沒等多久,鐘樓上五顏六色的傳單便撒了下來。

花傳單意味着大好事,市民們紛紛涌向鐘樓,開始搶奪。

兩制以上的官員們已經入宮了,趙頊御殿,副相王珪用顫抖的聲音,宣讀了交趾奏報的重大消息。

能入兩制的官員,哪一個不是老油條,什麼“徯我後,後來其蘇。”騙騙酸儒小老百姓就好,奏報中的冠冕堂皇,在所有人的心中就一個反應——“這操作,太特麼騷了!”

什麼叫致君堯舜?這就叫致君堯舜!

劉向在《說苑·君道》裡評價堯帝:“存心於天下,加志於窮民。痛百姓之罹罪,憂衆生之不遂也。有一民飢則曰,此我飢之也;有一人寒則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則曰,此我陷之也。”

司馬遷在《史記·五帝本紀》評價舜帝:“普施利物,不於其身。聰以知遠,明以察微。順天之義,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這幾乎是對帝王的最高評價。

占城這一年來的局勢走向,似乎冥冥之中有一雙大手,將它一步步推向大宋。

你可以說它是“陰謀”,但是你沒有證據。

而在天下人眼裡,只有另一個更加完美的解釋,這就是——“天命所歸”。

整個事件中,大宋沒有發一兵一卒,唯一一次戰事,還是訶黎喪心病狂主動攻擊,大宋被迫防守,之後也沒有追罪。

其餘的一切,都是占城自己的作爲,大宋在整個過程中,完全是仁至義盡的大國風範,毫無瑕疵地履行了宗主應盡的職責,努力呼籲各方冷靜,力圖彌合裂痕,重建和平。

陛下仁慈而寬宏,不但沒有趁火打劫,反而對訶黎的挑釁,報以極大地容忍和剋制。

在舊王獻上《託政國書》之後,陛下依然謙遜地沒有接受,而是“痛百姓之罹罪,憂衆生之不遂。”指示交趾郡,盡力收容救治難民。

橫比全天下,縱比兩千年,還有這麼大公無私,仁慈崇高的君主嗎?!

占城國紀斷絕,沒有人動手,訶黎自己被自己的吉祥物踩死了,這不是天意,什麼纔是天意?!

還有那七百頭大象不願意歸國,怎麼就那麼靈異?

至於爲何訶黎進攻的時候正好有五百新軍拉練到了會安鎮,爲何會安鎮有那麼多的軍事儲備,爲何五間倉庫被燒,卻沒人能進入會安鎮燒殺搶掠,爲何王珍和奉炎軍南北阻截橫山關的時間節點那麼同步,還正好是關上糧食告罄的時候……

甚至到爲何老王會獻上那道《託政國書》,爲何王珍那死胖子夜戰突然如此厲害,爲何兩千神秘的藍衣軍出現在舊州城頭,爲何三州義軍突然多了那麼些指戰員……

請不要在意這些細節和巧合。

占城歸宋的好處是不言而喻的,整個南海將被大宋控制,交趾和湄洲的陸上連接直接打通,整個長山山脈以東地區,完全被大宋佔有。

交趾就好像一個大象的頭顱,占城就是彎彎的鼻子,而作爲九龍江平原的元江沖積扇,就好像大象鼻子卷着一個繡球。

只要少量兵力駐守長山山脈幾處通道,就能在陸路扼控整個地區,而依靠海上力量,又能挖掘出巨大的發展潛力。

錦上添花人人都會,吳充出列:“陛下,如今占城國紀斷絕,人民無主,若大宋不及時予以安撫,必然又要陷入戰端。”

“不是大宋垂涎藩屬,非要掩而有之,而是天命所歸,勢不可違。若再行推據,乃貪慕遜節虛名,而驅民就死,是大不仁!”

王珪放下奏表:“陛下,老王以赤心藎誠,託國君上,是對陛下和皇宋極大的信任。”

“如今天奪僞王之魄,國中再無可主,守臣號呼請命,諸將束甲罷兵,人民翹首以盼。”

“血淚斑斑,見於告表,而至再三再四。”

“董子曰:‘仁者,人也。義者,我也。謂仁必及人,義必由中,制也。’”

“占城衰零如此,陛下尚不加納撫慰,何謂仁必及人?辜負蕃屬之託,陛下尚不見愧赧,何謂由中之制?”

“宗主之義何在?託國之信何存?望陛下果敢決斷,收而撫之,則南海幸甚,天下幸甚。”

馮京出列:“陛下,占城屬地,本漢唐故地,乃華夏舊邦。日南、金甌二郡,割裂中華,已數百年。”

“天意屬宋,乃絕占城。於今尚有何由,而不收之?”

“望陛下莊敬自強,仁守勇斷。不憚憂勞,繼祖宗之宏烈,復華夏之舊疆!”

第三百八十九章 秋娘第一千四百六十七章 府兵第一千一百四十章 共同利益第四百零三章 朝堂的分析第一百九十五章 小報第六百九十六章 運糧第一千七百零二章 沒想到第一千四百八十五章 心理疏導第六百二十五章 蘇方第一千二百一十五章 占卜第一千零五十五章 軍校第一千零九十五章 日心說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檯球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死牛第一千一百六十七章 故人第四百二十八章 他怎麼敢第一千二百八十四章 遊說天都第四百零七章 三打九第九百零四章 交趾急奏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一千六百七十二章 西征第四百一十一章 最大贏家第六百零二章自劾第一千六百五十章 古道第一千三百六十八章 國力的衰漲第五百七十八章 出發第一千四百一十四章 急驚風第六百七十四章 《免行法》第三百七十九章 交相輝映第一千四百零六章 偷城第二百六十一章 歐陽修第二百六十一章 歐陽修第一千四百四十五章 風波第一千零四十章 字說第一千零二十六章 禮物第一千零二十七章 曾鞏第四百零五章 環慶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蘇半朝第六百一十八章 大打出手第五百七十五章 樞密院第九百零四章 交趾急奏第一千一百八十五章 辛娘第六十六章 取酒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矛盾第一千六百八十一章 我亦作不得第一百六十四章 蹤跡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蘇頌看藥第五百六十九章 蘇元貞的去向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離第一千七百八十六章 舉措第八百六十六章 商議第一千零三十五章 下一代第一千六百九十三章 張方平走了第九百零七章 各有勾當第九百四十章 再見呂惠卿第六百九十章 王韶入京第一千四百九十六章 抗旱第一千三百四十章 駕崩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否認第九百章 縫紉機第一千七百一十二章 冊府元龜第四十章 生計第一百二十一章 蠶市第三百六十五章 馬鹿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十一弟第一百四十五章 隨手功夫第一千三百八十九章 安置第六百五十一章 罰銅第一千三百九十六章 出路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遊說第四百一十四章 接戰第六百八十二章 拜訪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一千四百零二章 鬼章的謀略第一千一百一十三章 室尚書第一千零四十九章 大地圖第一千二百一十六章 朝服第八百五十六章 建設第一千七百二十九章 相見第一千六百零一十八章 餞行第一千七百一十六章 善良第一千一百一十二章 五泉井第一千七百八十九章 設計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遼陽第八百九十九章 軟糖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非汝輩可議第一千六百零一十九章 試行第八十八章 娃娃親第二百六十二章《上歐陽內翰書》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風氣和國格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一千零二十二章 觀量派第一千四百四十七章 兄弟遊園第七百零二章 大勝第三百二十一章 鬧劇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倫理》第十七章 鬥茶第一千一百七十三章 狙擊手第一百六十二章 馬本綱銀第二百八十三章 謝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