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

第九百四十四章李清

自己身邊的讀書人也很多,這番道理愣是讓以往自詡學富五車的那些人挑不出毛病來。

而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這個家樑是多麼的不簡單,聽聞還曾經和益西威舍在眉山學宮同學過,果然了不起。

被自己的敵人集團的人在己方最擅長的領域擊敗,秉常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家樑更加欣賞。

這就是真正人才的標準,理論和實幹都是出類拔萃,環顧自己身周,只有一個李清,可以與之相匹。

李清和家樑差不多,飽讀詩書,人卻非常務實,自己身邊的人多有賣弄文才顯擺自己的壞毛病,而李清沒有。

正想到這裡,內侍來報:“陛下,李清殿外候旨。”

“宣。”秉常收拾起心情,準備接待自己最看重的臣子。

李清三十多歲,祖籍乃是秦鳳路的漢人,後家族遷移到了鳴沙,成爲了西夏人,歷代皆有出仕西夏的族人。

少年隨叔父遊歷行商,遠去過大秦,大宋,遼國。

遼國的情形,讓年輕的李清深有觸動,這是一個與西夏差不多,以遊牧立業的國家。然自澶淵之盟後,遼國與大宋,不聞兵革八十年,經濟民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

那西夏爲何就不行?

見小李清雄心勃勃,叔父就跟他開玩笑,問道如果你是西夏宰相,那當如何?

當年的小李清也不慚愧,說道:“興文教,厚民生,通商路,足兵足食。聯結青唐,橫山,遼國,與宋爭河套全境。”

“掩有河套,祁連,賀蘭,崑崙,黑山,瀚海,於此中厚養二十年,天下不足平也。”

叔父大驚,認爲李清骨相清奇,乃人中龍鳳,於是着意培養,開始爲其聘請名士,大儒,文韜武略,弓馬槍劍,無所不學。

待到三十出頭,李清已經成爲沙洲名將,秉常親政後,將之調回興慶府,充任王室侍講,日親日近,成爲秉常的智囊和聯絡控制外朝的重要人物。

李清即便在軍中統帥之時,也常做文士裝扮,現在進來,依然是一身儒衫,俊朗非常,尤其是一雙眸子,靈動有神,是西夏著名的美男子。

李清來到殿內,躬身施禮:“臣李清,參見陛下。”

秉常擺手:“李卿,說過多次,不要如此拘束。”

李清躬身道:“禮序尊卑,不可廢也。”

秉常不禁搖頭:“朝中一個家樑,一個你,還知道在我面前守禮,其餘諸臣,哪裡還將我放在眼裡?”

李清低聲道:“陛下,這些言語說出來除了宣泄一口悶氣,並無任何益處,今後還請慎言。”

秉常不悅道:“難道朕貴爲天子,一句抱怨都說不得?”

李清毫不退讓:“天子進退喜怒,自有法度,何況……現在正是關鍵時候。”

秉常問道:“改制之事,可是已然準備完畢?”

“正是,”李清說道:“接下里尚有數月,陛下可以習練禮儀,製作冠裳,在正旦大朝會上宣佈恢復漢制!”

“好!辛苦愛卿了。”秉常大喜:“朝中大臣,聯絡得如何了?”

李清說道:“如今願意復行漢制的,除了嵬名家的舊族親黨,尚有與青唐,橫山,河湟,涇渭相接的諸州諸路。”

“那些人早就習慣了與漢人接觸,也有不少早就在穿漢服,說漢話,習農耕,與宋人通商,復行漢制對他們來說,本就是輕而易舉之事。”

說完低聲對秉常說道:“還要啓稟陛下一條大好消息,控制青唐橫山和鹽夏韋蘭四州宋貨的大豪商唐四郎,我們也接上頭了!”

“真的?!”秉常喜動顏色:“他如何說?”

李清說道:“唐四郎說如今西夏梁氏勢大,他和樑家人的生意做得很大。”

“不過從商賈的利益來說,樑家是重要客戶,而陛下,也是潛在客戶。”

“他可以答應陛下,動用自己的關係,爲陛下建立一條與大宋溝通的通道,不過具體事宜他不參與,只負責轉達雙方意圖。”

“九經,佛經,這些都沒有問題,不過那什麼理工之學,不是大行的顯學,他可以搞到算術初步,物理初步,化學初步有些難,至於《金融論》,卻是聽都沒用聽說過,估計即便在汴京城,也不好找。”

秉常問道:“那軍器呢?”

“唐四郎說軍器是嚴禁。”李清苦笑道:“不過他有渠道從二林部那裡弄到一些長刀,不過鶴脛弩就別想了,錢賺得再多也沒用,得有腦袋花才行,除非……”

“除非什麼?”

“除非,付出足夠多的代價,得到大宋政府和皇帝的首肯。”

“多大的代價?”

“唐四郎說了,要從二林走私軍器,必須經過岷州,知通遠軍,岷州刺史高遵裕,乃是宋國皇帝的國舅。”

“宋國皇帝派高遵裕領軍,目的就是讓國舅立功,升節度,做使相,成爲自己控制朝堂的力量。”

“如果西夏能夠聯絡高國舅,將曲野河南之地歸還宋朝,讓高國舅領此大功,別說二林長刀,鶴脛弩,甚至……震天雷都好說。”

“真的?!”秉常猛然站起來,在殿內來回踱步:“要是能得到震天雷,大事足定。”

李清說道:“曲野河本爲兩國界河,雙方有約,官私不得耕種。”

“因爲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宋民自仁宗之朝,便有盜耕者,甚至有州官將之作爲職田。”

“樑丞相秉政之後,與宋朝提出交涉,宋朝州府訟至轉運司,轉運司則根據條約,嚴格了禁令。”

“其後梁氏族人侵地日烈,曲野河南北閒田,盡皆落入梁氏之手,成爲他們的重要財源。”

秉常幽幽地說道:“也就是說,我們再將河南地歸還,除了能得到大宋的大力支持,安定邊境,還能打擊梁氏,是吧?”

李清趕緊躬身:“陛下,此事斷不可行,國內阻力畢竟很大,梁氏也不會同意的。”

秉常急了:“那就趕緊想辦法啊……”

李清拱手道:“此事需要做得巧妙,不能如此魯莽行事。”

“好在臣已然與宋國聯繫上了,待臣先將這個意思轉達給宋朝,看看他們的反應再說。”

“如果能夠由宋朝高國舅發起提議,與大夏重申國界,然後在談判中,曲野河南必將成爲爭議重點,到時候再順水推舟,梁氏想要拒絕,也來不及了。”

秉常滿意地點頭:“朕得愛卿相助以來,輕鬆了許多,不再如涸轍之魚了。待到諸事底定,定策元勳,非卿不任!”

李清躬身道:“陛下,還要向皇后學習,多行巡狩之計,除了辨別臣下能否,還能籠絡各部首領,據臣所察,保泰軍司都統治禹藏花麻,乃陛下表舅,一向痛恨梁氏專權。”

“除了嵬名家族和禹藏花麻,其餘如西使城守訛勃哆、偏將廝都羅潘,也擁護陛下。”

“甚至天都山李文釗,都派人前來聯絡,說陛下有明君之相,恢復之心,只要一聲詔下,他願意替義兵,清君側!”

李文釗如今勢力也不小,天都山是開國皇帝行宮,樑永能,家樑,樑屹多埋前後數次圍剿,結果被李文釗依託有利地形和精兵一一化解,加上宋朝明裡暗裡的襄助,竟然越剿勢力越大,地位越鞏固,隱然如橫山一般,成爲了涇渭宋軍的屏障。

不過諒祚死後,李文釗不再奉行以前推翻夏國的口號,不再那麼激越,梁氏也不願意和這位厲害的戰略家硬碰硬虛耗國力,雙方戰事也終於告一段落。

陝西這幾年安定發展,李文釗吸引火力的功勞也不小。

這麼多勢力都看好自己,也讓秉常有些驚喜:“那就辛苦愛卿,繼續聯絡,今年大朝會,利用外部酋首入興慶府之計,我們宣佈易轍更張,恢復漢制。”

“之後愛卿便出使宋國,與之商議國界。曲野河南,本就是宋土,朕能給!”

“合約重申之日,便是梁氏被架上火爐之時!”

第一百三十章 慘相第三百三十九章 夏使第一千二百九十七章 橐駝口第一千六百五十一章 指點第一千七百七十九章 鐵甲艦第一千五百零三章 飽便飛第一千三百七十八章 年報廣告第二百六十一章 歐陽修第七百八十八章 王安石的局面第三十八章 側跳第一千二百五十章 力諫第一千一百零八章 刺客第五百二十八章 安撫使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四十一章 鐵鍋第六十四章 早飯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比爛的世界第七百九十九章 樞密副使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老河工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第一千二百零三章 司天監第一千一百六十八章 檢查第一千七百四十二章 遊說第七百七十七章 秋風掃落葉第八十五章 返鄉第三百七十六章 治平騎刀第一百二十七章 勝利的大會第一千四百二十六章 《倫理》第一千六百三十四章 入場第八百一十二章 沒卵子的大象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磁州窯第七百五十八章 兩浙風味第一千三百五十二章 快樂的趙煦說說外官第四百八十九章 遊玩第一千七百四十三章 不難第一千五百六十二章 華東心臟第五百一十五章 夫妻第一百九十四章 第一步第一千零五十九章 騙子第一千六百五十八章 打魚摸蝦第四百三十六章 必須姓蘇第九百四十一章 西事第九百九十三章 論教育第一千五百五十五章 得計第八百三十三章 矛盾(爲盟主mercury11加更!)第二百二十三章 花邊故事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又見謗詩第五百八十章 蕭關第四百一十二章 老張與王二第二百八十四章 瓊林宴第一千五百八十九章 折繼祖的辦法第八百九十五章 鄭州對話第六百二十八章 方田均稅第八百四十四章 李舜舉第六百四十八章宰相馬,一樣打第二百七十二章 新樓第四百零一章 好年景第一千七百七十三章 獻策第一千二百零四章 傳承第七百三十七章 兩首詞第二百九十一章 改造第四百三十九章 還鄉第一千零七十七章 定音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三百四十三章 建議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一千六百三十章 改變第一千八百一十九章 械鬥第一千二百八十章 小政委第一千零五十章 聖旨第一千七百四十九章 非汝輩可議第一百一十二章 賣癡呆第一千四百零五章 出擊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太原第四百五十八章 濮議第一千八百四十章 坦蕩第一千四百五十五章 文與政第三百五十五章 鎮戎軍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大戰的腳步第一千四百三十五章 歸來第一千五百九十七章 磁州窯第二十九章 理科第七章 病根第一百一十五章 相處第一千四百九十章 園林設計第一千二百九十八章 破軍第八十章 觀瓷第九百三十五章 盛世第一千零五十二章 石府的變化第四百五十八章 濮議第九百三十三章 劉蛟第八百零四章 老朋友見面第一千七百五十一章 複雜成因第二百三十四章 趙忭第七百二十八章 字典第九百七十七章 思想問題纔是大問題第一千零六十六章 大戰略第三百八十三章 震天雷第一千七百五十七章 舉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