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四章 李清

bookmark

第九百四十四章李清

自己身邊的讀書人也很多,這番道理愣是讓以往自詡學富五車的那些人挑不出毛病來。

而自己也是第一次知道,這個家樑是多麼的不簡單,聽聞還曾經和益西威舍在眉山學宮同學過,果然了不起。

被自己的敵人集團的人在己方最擅長的領域擊敗,秉常不但沒有生氣,反而對家樑更加欣賞。

這就是真正人才的標準,理論和實幹都是出類拔萃,環顧自己身周,只有一個李清,可以與之相匹。

李清和家樑差不多,飽讀詩書,人卻非常務實,自己身邊的人多有賣弄文才顯擺自己的壞毛病,而李清沒有。

正想到這裡,內侍來報:“陛下,李清殿外候旨。”

“宣。”秉常收拾起心情,準備接待自己最看重的臣子。

李清三十多歲,祖籍乃是秦鳳路的漢人,後家族遷移到了鳴沙,成爲了西夏人,歷代皆有出仕西夏的族人。

少年隨叔父遊歷行商,遠去過大秦,大宋,遼國。

遼國的情形,讓年輕的李清深有觸動,這是一個與西夏差不多,以遊牧立業的國家。然自澶淵之盟後,遼國與大宋,不聞兵革八十年,經濟民生,取得了極大的發展。

那西夏爲何就不行?

見小李清雄心勃勃,叔父就跟他開玩笑,問道如果你是西夏宰相,那當如何?

當年的小李清也不慚愧,說道:“興文教,厚民生,通商路,足兵足食。聯結青唐,橫山,遼國,與宋爭河套全境。”

“掩有河套,祁連,賀蘭,崑崙,黑山,瀚海,於此中厚養二十年,天下不足平也。”

叔父大驚,認爲李清骨相清奇,乃人中龍鳳,於是着意培養,開始爲其聘請名士,大儒,文韜武略,弓馬槍劍,無所不學。

待到三十出頭,李清已經成爲沙洲名將,秉常親政後,將之調回興慶府,充任王室侍講,日親日近,成爲秉常的智囊和聯絡控制外朝的重要人物。

李清即便在軍中統帥之時,也常做文士裝扮,現在進來,依然是一身儒衫,俊朗非常,尤其是一雙眸子,靈動有神,是西夏著名的美男子。

李清來到殿內,躬身施禮:“臣李清,參見陛下。”

秉常擺手:“李卿,說過多次,不要如此拘束。”

李清躬身道:“禮序尊卑,不可廢也。”

秉常不禁搖頭:“朝中一個家樑,一個你,還知道在我面前守禮,其餘諸臣,哪裡還將我放在眼裡?”

李清低聲道:“陛下,這些言語說出來除了宣泄一口悶氣,並無任何益處,今後還請慎言。”

秉常不悅道:“難道朕貴爲天子,一句抱怨都說不得?”

李清毫不退讓:“天子進退喜怒,自有法度,何況……現在正是關鍵時候。”

秉常問道:“改制之事,可是已然準備完畢?”

“正是,”李清說道:“接下里尚有數月,陛下可以習練禮儀,製作冠裳,在正旦大朝會上宣佈恢復漢制!”

“好!辛苦愛卿了。”秉常大喜:“朝中大臣,聯絡得如何了?”

李清說道:“如今願意復行漢制的,除了嵬名家的舊族親黨,尚有與青唐,橫山,河湟,涇渭相接的諸州諸路。”

“那些人早就習慣了與漢人接觸,也有不少早就在穿漢服,說漢話,習農耕,與宋人通商,復行漢制對他們來說,本就是輕而易舉之事。”

說完低聲對秉常說道:“還要啓稟陛下一條大好消息,控制青唐橫山和鹽夏韋蘭四州宋貨的大豪商唐四郎,我們也接上頭了!”

“真的?!”秉常喜動顏色:“他如何說?”

李清說道:“唐四郎說如今西夏梁氏勢大,他和樑家人的生意做得很大。”

“不過從商賈的利益來說,樑家是重要客戶,而陛下,也是潛在客戶。”

“他可以答應陛下,動用自己的關係,爲陛下建立一條與大宋溝通的通道,不過具體事宜他不參與,只負責轉達雙方意圖。”

“九經,佛經,這些都沒有問題,不過那什麼理工之學,不是大行的顯學,他可以搞到算術初步,物理初步,化學初步有些難,至於《金融論》,卻是聽都沒用聽說過,估計即便在汴京城,也不好找。”

秉常問道:“那軍器呢?”

“唐四郎說軍器是嚴禁。”李清苦笑道:“不過他有渠道從二林部那裡弄到一些長刀,不過鶴脛弩就別想了,錢賺得再多也沒用,得有腦袋花才行,除非……”

“除非什麼?”

“除非,付出足夠多的代價,得到大宋政府和皇帝的首肯。”

“多大的代價?”

“唐四郎說了,要從二林走私軍器,必須經過岷州,知通遠軍,岷州刺史高遵裕,乃是宋國皇帝的國舅。”

“宋國皇帝派高遵裕領軍,目的就是讓國舅立功,升節度,做使相,成爲自己控制朝堂的力量。”

“如果西夏能夠聯絡高國舅,將曲野河南之地歸還宋朝,讓高國舅領此大功,別說二林長刀,鶴脛弩,甚至……震天雷都好說。”

“真的?!”秉常猛然站起來,在殿內來回踱步:“要是能得到震天雷,大事足定。”

李清說道:“曲野河本爲兩國界河,雙方有約,官私不得耕種。”

“因爲土地肥沃,水草豐美,宋民自仁宗之朝,便有盜耕者,甚至有州官將之作爲職田。”

“樑丞相秉政之後,與宋朝提出交涉,宋朝州府訟至轉運司,轉運司則根據條約,嚴格了禁令。”

“其後梁氏族人侵地日烈,曲野河南北閒田,盡皆落入梁氏之手,成爲他們的重要財源。”

秉常幽幽地說道:“也就是說,我們再將河南地歸還,除了能得到大宋的大力支持,安定邊境,還能打擊梁氏,是吧?”

李清趕緊躬身:“陛下,此事斷不可行,國內阻力畢竟很大,梁氏也不會同意的。”

秉常急了:“那就趕緊想辦法啊……”

李清拱手道:“此事需要做得巧妙,不能如此魯莽行事。”

“好在臣已然與宋國聯繫上了,待臣先將這個意思轉達給宋朝,看看他們的反應再說。”

“如果能夠由宋朝高國舅發起提議,與大夏重申國界,然後在談判中,曲野河南必將成爲爭議重點,到時候再順水推舟,梁氏想要拒絕,也來不及了。”

秉常滿意地點頭:“朕得愛卿相助以來,輕鬆了許多,不再如涸轍之魚了。待到諸事底定,定策元勳,非卿不任!”

李清躬身道:“陛下,還要向皇后學習,多行巡狩之計,除了辨別臣下能否,還能籠絡各部首領,據臣所察,保泰軍司都統治禹藏花麻,乃陛下表舅,一向痛恨梁氏專權。”

“除了嵬名家族和禹藏花麻,其餘如西使城守訛勃哆、偏將廝都羅潘,也擁護陛下。”

“甚至天都山李文釗,都派人前來聯絡,說陛下有明君之相,恢復之心,只要一聲詔下,他願意替義兵,清君側!”

李文釗如今勢力也不小,天都山是開國皇帝行宮,樑永能,家樑,樑屹多埋前後數次圍剿,結果被李文釗依託有利地形和精兵一一化解,加上宋朝明裡暗裡的襄助,竟然越剿勢力越大,地位越鞏固,隱然如橫山一般,成爲了涇渭宋軍的屏障。

不過諒祚死後,李文釗不再奉行以前推翻夏國的口號,不再那麼激越,梁氏也不願意和這位厲害的戰略家硬碰硬虛耗國力,雙方戰事也終於告一段落。

陝西這幾年安定發展,李文釗吸引火力的功勞也不小。

這麼多勢力都看好自己,也讓秉常有些驚喜:“那就辛苦愛卿,繼續聯絡,今年大朝會,利用外部酋首入興慶府之計,我們宣佈易轍更張,恢復漢制。”

“之後愛卿便出使宋國,與之商議國界。曲野河南,本就是宋土,朕能給!”

“合約重申之日,便是梁氏被架上火爐之時!”

第四十四章 元素週期第三百一十章 戰鬥打響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 頭魚宴第十七章 鬥茶第一千六百零八章 錢可通神第一千一百零二章 廷議第一千六百八十二章 積欠第五十五章 老軍第九百五十五章 枉作小人第一千一百四十五章 畢觀第六百四十八章宰相馬,一樣打第九百零三章 專業第二百九十八章 徘徊太多第二百四十章 鱖魚肥(加更,求票,月票好少)第一千零六十五章 論黨爭第六百零九章 衝擊相府第四百五十章 再到東川第一千零一十九章 以寫入畫第一千三百六十章 敦煌遺書第二百五十一章 病癒第一千五百一十八章 路途第一千七百九十一章 消耗戰第一千六百三十七章 龍門陣第一千二百五十四章 墳場遊說開個感言吧,一百五十字寫不下。第一千一百二十四章 漕船第六百九十一章 吐蕃智將第一千六百六十六章 大訂單第一千一百五十章 舉薦第六百零五章 陪伴第二百六十六章 汴京風華第一千七百六十三章 好運氣第五百九十一章 倒逼第一千五百五十六章 御屁股長瘡第一千七百三十五章 後手第七百七十一章 船隊第七百五十五章 爭議第九百五十四章 突發事件第五十三章 訛詐第六百九十一章 吐蕃智將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選擇第一千三百一十三章 種珍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一千三百四十三章 新年前的奏報第一千七百二十五章 誕生第一千二百七十三章 矛盾第一千二百八十七章 動員第九百一十章 商議第二百一十二章 同學紀念冊第三十九章 棄兒第一千零五十六章 興洛倉第七百四十二章 蟹粉第六十八章 大蘇小蘇第九百九十二章 當家長第七百三十八章 誰剽竊誰第四百五十四章 渡口鎮第十四章 好菜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不一樣了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 忽悠第一千五百三十九章 翰苑羣英第一千零九十三章 勾引第五十六章 十字歌第四百七十九章 勸諫第一千二百九十六章 慘狀第一百二十五章 被打臉第一千五百二十四章 來人第一千二百章 準備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精神第八百六十八章 炮彈第一千五百一十三章 實驗第二百零八章 心累第一千八百零四章 投誠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明潤救我第三百六十八章 說情第一千一百九十九章 我們該打什麼戰第一千一百二十一章 老河工第四百七十二章 進京第九百零八章 陳田第三百四十章 奏對第一百一十三章 女婿上門第五百五十章 論《青苗法》第五百六十六章 頒獎第七百零五章 小人之心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發現第八百一十三章 殉爆第四百六十九章 神機銃第二百六十四章 兩道菜做六天第一百九十一章 還是捱打了第一千三百四十六章 崛起中的帝國第三百六十三章 掌心雷第十五章 名聲也是個好東西第一千七百八十一章 驗收第四百九十八章 討論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一夜第九百七十五章 老江湖第一千五百三十一章 金蓮華炬第五百六十章 進與退第五百五十七章 水利農田第一千五百四十五章 金殿捉婿第三百二十三章 勸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