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五十六章 蘇詩

第九百五十六章蘇詩

蔡確看了王珪一眼,說道:“陛下,此事終究尚未結案,御史臺雖然有操切之嫌,但本心卻是是好的。過了的確是過了,錯了那也未必。”

“說到底,蘇軾的詩文,的確非毀了時政,而蘇頌在陳世儒一案裡邊,也的確有嫌疑。”

“而蘇油與二蘇乃叔侄兄弟,感情也極好,讓他來補充一些細節,詢問纔剛剛開始,怎麼就是吳相公嘴裡的陷害忠良呢?”

“臣離開御史臺前,曾一再交代,蘇頌和蘇軾的材料,一定要拿穩,拿實,不可貿然行事。因爲兩人名聲素著,說實話,臣也不信他們會有罪。”

“可如今看來,御史們的彈劾,也不爲無中生有。即便蘇頌之事尚需調查,可蘇軾文章詩詞有問題,乃是事實。”

“對了,李中丞今日前來,便是案情有了進展?”

李定袖中如今便揣着蘇軾的筆錄,但是其中少了何正臣抽去的那幾張。

想到剛剛賈種民的那下場,哪裡還敢取出來,只好說道:“案情尚在收集整理之中,不過關於大多數詩文裡非毀朝政的內容,蘇軾已然服罪。”

趙頊說道:“還是操切了,我要的是事實,不是一定要蘇軾服罪,御史臺先弄清楚這一點。”

“既然還在整理之中,那就整理好在奏報不遲。”

李定腦門上汗都下來了,也不敢伸手擦,只好說道:“是。”

蔡確這才繼續言道:“陛下,至於蘇油是不是有問題,現在也言之尚早,雖然以臣在陝西與他的交往來看,蘇明潤,真是實誠君子。”

王珪心裡咯噔一下,這是要鬧哪樣?給老子說好的一起狙擊呢?

卻又聽蔡確言道:“不過蘇油既然已經自赴烏臺,也就沒有必要再急急忙忙地讓他出來。”

“蘇明潤常說一句話,一個錯誤,不能用另一個錯誤來掩蓋,否則就是犯了兩個錯誤。”

“既然已經這樣了,那還不如讓御史們放手去查。”

“查了沒有問題,那就正好還了蘇明潤清白的名聲,證明朝廷委他方面之重,機衡之要,乃實至名歸,以後誰也挑不出不對來。”

“查了要是有問題,那就讓御史臺密報陛下,由陛下來權衡輕重,或懲或赦,皆自上出,也不會震驚朝野中外。”

“要是現在急着赦免他出來,反而會不清不白。”

“一來可能會污了蘇明潤的名譽,二來,會讓朝野以爲朝廷害怕邊臣,今後更是難制。”

“不管是一是二,想來即便是蘇明潤自己,也絕不願意見到這樣的場面。請陛下熟思之。”

王珪心底裡給蔡確點了個贊,蔡持正果然厲害,這還真是行風又攪雨,滴水不沾身。

蔡大帥哥風度翩翩侃侃而談,讓趙頊也頗爲欣賞,說得也句句在理,點頭道:“蔡愛卿所言甚善,既然已經這樣了,合當如此辦理。”

“蔡卞。”

蔡卞又轉了出來:“臣在。”

趙頊說道:“擬一道內旨,就這個意思,告訴蘇油,不是朕不信他,而正是相信,才讓他繼續配合調查。”

說完想了一下:“寫完之後便裝到密匣裡,由李定給他帶回去。”

李定都傻了,要真是這樣,蘇油還怎麼審?

當即跪倒:“陛下另遣一黃門即可,設若由臣代勞,這案子就審不了了。最好是密摺也停了,沒有聽說過進了烏臺的人還能給陛下寫奏章的,這實在是不合制度。”

趙頊想想,對童貫說道:“也是,那一會兒童貫你去宣喻。”

“另外,蘇油只是配合調查,不是待錄的罪囚,這奏事之權,當然還是要給的。”

蔡確瞥了王珪一眼,正好王珪的眼神也瞥了過來,兩人都看到了對方眼裡深深的無奈。

事已至此,只好一起躬身:“陛下聖明。”

當天晚些時候,御史臺都廳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

李定怒氣衝衝地從宮裡回來,舒亶和何正臣正在就可貞堂的搜檢情況進行分析。

同時,御史臺前期發文給蘇軾的朋友們,要求收集大蘇的詩詞,現在也回來了一些。

何正臣與其說是在找茬,不如說是在欣賞:“這首意味實在高妙,乃劉恕罷官出京之時,蘇軾寫與他的。”

說完搖頭晃腦地念道:

“敢向清時怨不容,直嗟吾道與君東。

坐談足使淮南懼,歸去方知冀北空。

獨鶴不須驚夜旦,羣烏未可辨雌雄。

廬山自古不到處,得與幽人子細窮。”

“妙極,蘇軾詩中含典實在是有些多,學識豐博大,讓人不能不歎服。”

的確令人歎服。

這詩首句,先是以孔子的不怨不容的典故,形容劉恕如孔子。

次句的典故是東漢時,鄭玄向馬融問學,學成後返回山東,馬融感喟:“吾道東矣。”故以比之,意思是說劉恕離京,便如當年學識隨着鄭玄學成東去那樣,京中再沒什麼學問人了了。

三句頷聯以汲黯比作劉恕。“汲黯在朝,淮南寢謀”。

其實就是說劉恕的剛直令王安石畏懼。蘇軾將王安石比作淮南王,也很巧妙,隱在“淮南”之後的“王”字,指王安石的姓。

四句“歸去方知冀北空”,出於韓愈《送溫造赴河陽軍序》:冀北之地產馬,“伯樂一過冀北之野,而馬羣遂空。”這句感慨,是說隨着劉恕一走,史館無千里馬了。

五句用“嵇紹昂昂,如獨鶴在雞羣。”的典故,又用《淮南子·說山訓》:“雞知將旦,鶴知夜半。”的典故,將劉恕比作鶴,以新黨衆臣爲雞,意爲劉恕一去,朝中小人們再不用膽戰心驚了。

六句出自《詩經·小雅·正月》:“具曰‘予聖’,誰知烏之雌雄。”而當時新黨將王安石和呂惠卿比喻爲孔子顏淵,正符合“具曰‘予聖’”這個典故,蘇軾的意思,分明是罵他們相互吹捧,以聖賢標榜自己,實際上只是一羣烏鴉。

第七句說的是匡裕求道,周天子想着要讓他出山相助。但是他並不想過問這些世俗人的紛繁事情,違背了自己的初心,只想一心學道而成仙,走入深山無人之處再不出來,最後成仙而去。

後來人們把匡裕求仙的地方稱爲“神仙之廬”。這就是廬山,匡山,匡廬這三個名稱的由來。

而廬山在江西,劉恕正是江西人,這是將劉恕比喻爲品行高潔的神仙老鄉。

第八句“幽人”,除了形容劉恕品性,還有隱藏的祝福。

《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貞吉。”孔穎達疏:“幽人貞吉者,既無險難,故在幽隱之人守正得吉。”

五十六個字,八句話,裡邊隱藏的信息量大到驚人,句句精闢,典典穩妥,完全就是給劉恕量身定製一般。

雖然用典多到爆炸,但是因爲行文自然,即使是普通的詩詞愛好者,讀起來一點不覺得突兀,將不熟悉的典故放過,一樣是一首好詩。

而對於進階者來說,這種詩越讀會越加敬畏,這就是歐陽修給蘇軾改卷子的時候,蘇軾編造典故,歐陽修卻害怕是自己書讀少了的原因。

這同樣也是蘇油連司馬光,王安石的詩,都敢於陪和,而對大蘇卻敬謝不敏的原因。

這尼瑪,怎麼陪得?

舒亶表示不服:“廬山自古不到處的格律爲平平仄仄仄仄仄,這句不妥,且末句第五字,沒有換用平聲來救。算不得好詩。”

何正臣偷偷翻了翻白眼,一味追求格律工整,本身就是落了下乘。何況在前六句格律規整的情況下,第七句突然用了這麼一個拗句,更增全詩的“傲兀”。

這也是和劉恕離京的背景相合的。

所以你可以不懂,但是也請不要亂說好不好?

第一千二百四十九章 老而彌辣第一千零六十八章 後勤到稅收第一千六百七十九章 陽關引第一千七百九十五章 慘敗第一千四百八十章 議政第一千四百三十一章 原始股第四百七十八章 天文討論第三十九章 棄兒第三百七十六章 治平騎刀第一千二百零八章 新年將至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好之樂之第二百三十八章 十二平均律第一百零四章 買山第一千七百九十七章 生離第一千零九十四章 戲精聚會第二百七十一章 船到了第一千六百二十九章 支持第三百一十三章 愛聽評書的戰俘第七百六十二章 尋死第七百三十四章 頂級數學家第一千五百四十章 引領思路第一千二百六十七章 破陣第一百一十四章 商議第七百四十章 安和圩第八百二十四章 條件第一千零一十三章 逝世第一千七百二十三章 後生可畏第一千四百四十一章 功課第三百六十五章 馬鹿第五百八十一章 破關第一千七百一十一章 新情況新問題第一百一十六章 告祖文第八百八十一章 嫁妝第五百六十一章 蘇大嘴第七百七十九章 大案第四百二十八章 他怎麼敢第六百四十二章 見解第四十九章 蜂窩煤第六百三十六章 課程第一千六百八十五章 禮物第一千五百二十三章 到此爲止第一千三百一十九章 臨終對話第五百一十五章 夫妻第三百二十二章 老堂哥開炮第一百四十一章 面涅將軍第八十九章 茭白第五百五十七章 水利農田第一千四百零七章 東西皆戰第五百九十六章 送行與教育第九百二十九章 橫山關第一千四百二十八章 步兵炮第八百二十五章 黎太后第六十章 仿宋體第一千二百一十一章 光祿寺的老頭第一千六百四十一章 父子第一千零九十章 和蚨祥第一千七百零六章 望蘇亭第一千三百一十一章 權力的誘惑第三百五十二章 變態繁榮第一千四百八十二章 矛盾轉化第一千八百二十五章 武清第一千一百二十九章 惹不起的奏章第一千一百九十六章第一千三百零四章 渾脫第二百五十二章 拴住結婚第八十六章 松花蛋第五十四章 學習第六百三十六章 課程第一千三百四十五章 得國第二百一十五章 鉑金第一千七百四十八章 十一弟第五百八十三章 士德第二百九十二章 馬上草賦第七百六十九章 晚了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遊牧與農耕第四百八十六章 鐵腕計相第一千零九十二章 惠明第一千五百一十九章 連機銃第七百四十九章 三娘第六百三十九章 街坊第一千二百三十六章 光屁股重騎第一千二百四十一章 救災第一千零八十四章 朝堂清寧第一千二百五十七章 出發第四百零三章 朝堂的分析第九百二十四章 解封卷子第二百零七章 破甲錐第二百一十二章 同學紀念冊第二百三十四章 趙忭第八百七十六章 逃跑第八十二章 常數第六百一十章 事件始末第一千四百一十二章 新義之爭第一千六百九十九章 反叛第二百五十七章 南行集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 頭魚宴第五十四章 學習第一千五百五十一章 一人一顆米第一千四百四十三章 蘇頌看藥第九百章 縫紉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