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節 知己

bookmark

自從雲燁極度無禮的對待通律司郎中之後,雲家就真正的變成門前冷落車馬稀了,在這個時候雲燁給相熟的幾家人去了信,請他們最近不要來雲家,雲燁很想在現在安全的前提下,看看世間百態,人情冷暖。

以前雖然貧窮,但是爲人四海豪邁,家中從來不缺朋友,現在發達了,就想感受一下這種感覺,把自己和現實剝離開來,站在旁觀者的角度冷靜的觀察一下。

李二以前告誡過雲燁,人心易變,經不起考驗,所以在能不考驗的情況下儘量不要考驗,因爲這會讓自己非常的受傷。

他拿自己區別對待尉遲恭和單雄信來給雲燁講過例子,爲什麼同樣是降將,自己待尉遲恭親如一家,見到單雄信的第一刻就下令斬首,哪怕單雄信已經請降了。

李二說這些話的時候,是第一次接觸雲家的烈酒,所以不知不覺中把自己灌高了,揮舞着大手,驕傲地說:“不是誰都有資格投降的,尉遲恭對故主宋金剛基本上做到了不離不棄,山窮水盡之下才在介休城下歸降,這樣的人朕哪怕冒險也要嘗試着收服一次。

所以朕把他原來的部下八千人依然撥給他統領,就想通過信任贏得這位猛將的心,小子,你知不知道,當時朕在洛陽城下與王世充大戰,戰事進入膠着之態的時候,很多降將都逃跑了,殷開山和屈突通合力把尉遲恭捆來見朕,建議殺掉他,知道朕是怎麼做的?朕把他請到臥室裡,拿給他一大包金珠寶貝,告訴他,如果想走這是盤纏!“

雲燁至今還記得李二說這句話的時候是何等的得意,因爲第二天他和王世充作戰的時候,尉遲恭就救了他的老命,還幫助他抓住了單雄信,大破了王世充,後來太子李建成拉攏尉遲恭都沒有成功,這是李二這輩子最得意的事情。

至於單雄信就不是一個好的打工仔,給誰打工都只考慮自己,根本不爲僱主考慮,只要勢頭不對,就立刻投降,毫無節操,所以被幹掉是理所當然,這番評論雲燁如果告訴單鷹,估計單鷹絕對會找李二拼命不可,在兒子的眼中,自己的老爹絕對是世上最完美的人,所以這個閒話不敢傳啊。

投降也要有資格,要不然就會被人家當豬宰,三姓家奴沒人喜歡,數數李二收攏的降將,果然都是這樣的,既然是李二成功的經驗,雲燁就必須學習,從這一點也能看出來李二是多麼反感兩面三刀的人。

反正大家都在試探,你試探我,我試探你,試來試去像一羣蠢貨一樣,人心就是在試探中逐漸失去的。

雲燁打算當一回蠢貨,因爲這是流行趨勢,所謂從衆最佳,隨着大流走,樣子愚蠢了些,但是人家不會把你當成異類,想想看,一羣蠢貨裡的那個聰明人是多麼的危險。這種聰明人李二一個人當就好,雲燁自己還是蠢一些比較好。

那些平日裡對雲家百般巴結的人不見了,那些時常來尋找雲燁去狂賭爛嫖的紈絝不見了,那些整天跟在旺財肥屁股後面聞馬屁的人也不見了,總之天地一片安靜。

魏王泰看上了一個學究的女兒,硬是搶了回去,當天晚上就入了洞房,等第二天步履蹣跚的小姑娘回到孃家哭訴完準備上吊的時候,魏王府的管家再次把小姑娘搶走,拖回府裡準備讓魏王爺繼續蹂躪。

這一切都發生在光天化日之下,老學究仰天嚎哭,拿頭撞着登聞鼓,要求面見皇帝,皇帝大怒,認爲魏王做事荒唐,責令李泰自己處理好此事,否則罪責難逃。

魏徵對皇帝輕描淡寫的處理此事大爲不滿,認爲魏王強搶民女,乃是犯了天條,必須嚴加斥責纔是,陛下一不將魏王送到宗人府管教,二不爲百姓做主,乃是大大的不該,這是官逼民反的先兆。

皇帝深以爲然,命令李泰必須接受諸位大臣的詰問,誰知道那位老學究當着大臣的面仰着頭說自己去敲登聞鼓,乃是爲了見見自己的親家,雖然自己只是一個小民,但是嫁閨女該有的禮數不能缺,魏王納自己的閨女爲妾,是他全家的榮耀,關這些大臣何事。

知道自己已經上當了,魏徵急於結束這件事,魏王新納的妃子,特意來到大堂上爲自己的夫君作證,證明自己乃是心甘情願的,那裡有什麼強搶民女這一說,都是坊間傳聞誤人,差點因此壞了皇家的名聲。

李泰拿大臣耍着玩,這遠遠的比雲燁的事件要嚴重得多,魏徵已經顧不上什麼民女案了,上了摺子說自己無端被羞辱,堅決的要告老回鄉,同時上摺子的足足有六位老臣子。

這就是著名的魏王娶妾的傳說?雲燁聽到這事,搖頭苦笑,原來的歷史上李泰這麼幹,確實是一件混帳勾當,只是爲了報復魏徵等人查抄了他在京城的賭坊。

Www ★ttκΛ n ★c o

現在發生這事情,雲燁知道,這是李泰在用特殊的辦法幫助自己。心中不由的感慨萬千,這時候,說到底還是自己的兄弟靠譜,多年的心血沒有白費。

李泰到底被圈禁在武德殿了,禁足一年的懲罰終於平息了大臣的怒火,等魏徵回過頭繼續準備將雲燁留在長安的勢力一掃而空的時候,他發現,何邵以及雲家的店鋪全都關門了,除了何紹家的那座藥鋪繼續開門之外,剩下的都不見了。

他隱隱感到不妙,去自家坊市的便宜坊去查看的時候,發現店主已經換人了,正在大張旗鼓的修葺店鋪準備重新開張,打問一下才知道,長安的便宜坊都已經改主人了,何邵除了拿走便宜坊的招牌,其他的統統打包賣給了長安的勳貴,魏徵自己家就一口氣買下來三家。

這如何使得?自己是在清除雲家,但是絕對不是在爲自己攬財,回到家裡狠狠地處置了買下店鋪的大兒媳,看到護着妻子大哭的癡兒,魏徵心痛如刀絞,這些年自己忙於政務,忽視了自己的大兒子,這個智力上有缺陷的大兒子,已經和商家牽涉很深,雖然做主的就是自己的大兒媳,可是打的招牌就是他鄭國公魏徵的。

店鋪還回去了,可是那個向來賢惠的兒媳卻從此一言不發。

家事國事沒一件順利的,唯一可喜的就是雲燁好像也認命了,待在雲家莊子裡,整日裡以耕作爲樂,閒暇時就帶着家將去秦嶺狩獵,不管長安傳來怎樣的流言,都悄無聲息的忍耐,連回罵這種事都沒有。

今日魏徵要看到了嶽州的地理圖冊,那座大城正在有條不紊的修建着,現在雖然只能看到地基,但是它溝通南北的作用已經顯現了,大量的流民繼續從山野,沼澤中走出來,因戰亂而損失的人口正在迅速的恢復,

以前徵發的勞役已經帶着足夠的錢糧回到了家鄉,徙往嶽州的罪囚,到期的也已經被釋放,好些人選擇留在嶽州,繼續當勞役,賺取不菲的酬勞。

如今在工地上幹活的都是洞庭湖的水賊,他們每日都在嚴厲的軍法管制下,艱辛的勞作,這樣嚴厲的處置,嶽州百姓對他們沒有絲毫的同情,誰都知道這些人是罪人,是在贖罪,只要有膽敢出逃脫的水賊,甚至不用長孫衝追捕,當地的百姓就會把他捉拿回來,嶽州百姓固執的認爲,自己的家園是這些水賊毀掉的,那就該由他們替自己重新修建一座更大的家園。

買地,賣地的工作在健康的進行,大張的嶽州地圖上標示的清清楚楚,那裡是皇家離宮,那裡是官府衙門,那裡是大軍屯駐的營地,那裡是商業區,那裡是居民區,雲燁甚至給這座城裡留下了兩座不高的小山峰,開闢出來作爲專門供百姓遊樂。

看着那些密密麻麻的下水管道,河流曲池,魏徵就對雲燁佈置城池功能的能力感到吃驚,兩條猶如手臂一般的長堤,伸出去不過區區五里長,就緊緊地鎖死了水陸要道,假以時日,魏徵能夠想像這座新城該是如何的繁華。

拿到這些東西的原因就是長安的勳貴們希望可以分一杯羹,想在嶽州給自家留下一份說的過去的產業,魏徵思慮再三,在給關庭瓏的批覆中回了一句,蕭規曹隨,就徹底的對長安勳貴關上了嶽州的大門。

處理完公文,魏徵呆坐在椅子上陷入了沉思,自己這樣對待雲燁是不是公平?他第一次發現自己並沒有站在公正的層面看待雲燁,很多時候都是出自自己對於未知的可怕。

很早以前他就和雲燁討論過財富和道德的問題,當時雲燁說他不喜歡看到貧窮的善良,寧願看到富裕的無情,也不願意看到貧窮的善良,他說過,貧窮是原罪,一個擁有無數善良勤勞的百姓的國家,憑什麼要忍受世世代代的貧窮?

魏徵還能記起雲燁說這些話的激動情緒,他這些年一直在爲這個目標努力,而自己好像已經偏離了自己的初衷。

魏徵坐在黑暗裡喟然長嘆!(未完待續。)

第42節 雲霧裡的和尚第7節 被摧殘的李恪第49節 腳步不要停下第8節 讀書的痛苦第54節 田襄子第28節 浪靜第39節 皇家不講理啊第57節 賄賂第28節 世家的雛形第19節 老婆還是笨點的好第22節 根源第26節 光明神的盤子第2節 熊貓和兕子第15節 藺相如一樣的任務第44節 美麗的幺雞第55節 回家的餃子第56節 侯君集的命運(2)第66節 孤注一擲第39節 太祖和太宗第38節 前浪快死了第17節 黑暗的前途第48節 奪船求生第25節 李泰的報告會第31節 元日兩重天第50節 一寸功勳一寸血第14節 絕地第47節 論戰第2節 人不如馬第23節 窮侯爺第14節 絕地第31節 八個妹妹的嫁妝第54節 有學問的神棍第16節 賣炭翁第46節 長孫的眼淚第8節 匠戶們蓋房子?第44節 雲燁發瘋了第45節 蛟龍鎖不住第26節 揹着四把刀的淵蓋蘇文第35節 小爺狄仁傑第10節 我也挪一回第5節 飛濺的鋼花第30節 曲終人散第8節 天若令其亡,必先令其狂第17節 大帝號出征第28節 代價第45節 李代桃僵第3節 我何德何能?第30節 信念和現實第37節 小師弟的悲哀第23節 張仲堅第21節 換桌子的辛苦第48節 勃發第31節 且糊塗着吧第34節 政務第36節 痛苦和希望第56節 旺財回家第30節 曲終人散第54節 新四民論第58節 掐掉萌芽第9節 美人識香第5節 祿東讚的哀鳴(1)懲罰與戰爭第6節 官場語言第11節 教育的陰謀第40節 搏命(1)第5節 荒涼的城第51節 金子般的人心第57節 冬至第43節 大食人第7節 家族第一第41節 教子不死的活人幽冥界上第3節 殘破的朔方第26節 負重的李二第5節 荒涼的城第40節 胸中的猛虎第14節 **第15節 丟不得的南海第54節 老牛的喜訊第17節 殺人滅口第48節 勃發第32節 死而復生第52節 活體實驗(3)第17節 爆燃第39節 可怕的威脅第43節 娃樣子第4節 軍功章第26節 勾魂奪魄第56節 旺財回家第18節 間隙第37節 ,研究?研究!第9節 拈花一笑第43節 熊掌第58節 難得有個仇人第23節 窮侯爺第2節 搶劫不需要理由第44節 有海盜?太好了第13節 迷宮第51節 少林寺第10節 高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