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勁東用力的點了點頭:“我明白。”
“由於你畢竟經受住了考驗,我可以欣慰於沒有辜負朋友的囑託。”
“你是說蕾妮茲嗎?”
“還有一位,你可以猜猜是誰……”克拉拉淡然一笑,又與龐勁東握了握手:“我還有事情要去忙,祝你能夠成功!”
“謝謝!”
即便克拉拉不說這個朋友是誰,龐勁東也能夠猜到,所以沒有追問。
滿懷着感激與克拉拉告別後,龐勁東片刻都沒有耽誤,立即飛回了中國。
龐勁東回到中國之後,才知道這一期“高端訪問”獲得了很大的反響,據說很多美國人都在電視前,被龐勁東最後說的那一番話感動得流淚了。
西方社會對待果敢戰爭的朦朧態度瞬間變得明朗起來,很多城市出現了集會和遊行,支持果敢人爭取自己的自由。
甚至還有人開始組織捐款,將之匯到了東南亞華人協會。
蕾妮茲在這些事件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結束了新片拍攝之後,將大量的時間和精力貢獻給了果敢共和軍。
她不僅在聯合國門前組織集會爲果敢人的自由吶喊,還拿出了一千萬美元的捐款,並用之帶動其他人的募捐。
蕾妮茲將自己的巨大影響力運用的淋漓盡致,不僅利用所有的機會對自己的影迷宣傳果敢共和軍,甚至見到每一個朋友都要問:“你知道果敢地區正在發生民族屠殺嗎?”
除了蕾妮茲之外,還有人在暗中推動着這一切,這股推動力來自於美國的高層。
就在龐勁東結束了“高端訪問”節目後的第二天,美國外交部針對果敢戰爭發表了一份聲明,其中使用了“果敢人對自由的嚮往應該得到尊重”這樣的措辭。
儘管,聲明在表面上的態度似乎是中立的,但任何人都看得出來,這種措辭意味美國支持果敢共和軍。
幾乎與美國的聲明同時,中國外交部門也發表了一個聲明,其中針對果敢地區獨立問題雖然態度曖昧,卻嚴厲的對緬甸政府的民族迫害和屠殺行爲予以了譴責。
這一次,在果敢戰爭問題上,東西方竟然空前達成了一致。
現在唯一明確支持緬甸政府的只有東南亞諸國,縱然他們智商低下,卻也能夠明確感受到國際輿論風向轉變。
結果,他們一改之前的喧囂,一個一個全都默不做聲了。
雖然媒體上還偶見不利於當地華人的言論,政府卻嚴格鎮壓可能出現的對華人不利的苗頭。
其實,就算他們肯出聲,也不會產生太大的影響,因爲他們在國際社會上本就沒有話語權。
與這種沉默對應的是,東南亞諸國高層領導近期密集訪問中國,儘管名義上都是探討雙邊在各個方面的合作,然而所有人都知道真實目的是要試圖探聽中國對待果敢戰爭的態度,進而瞭解中國將會對東南亞華人實施怎樣的政策。
龐勁東對此的分析判斷是,東南亞國家目前只是在前景不明朗的情況下暫時忍耐,因爲他們不知道果敢戰爭將會讓華人變成怎樣,所以要根據戰爭的發展制定對待華人的政策。
如果果敢共和軍失敗了,那麼其中多數國家都會立即爆發針對華人的暴亂,以根絕在自己國家出現同樣事情的後患。
而如果果敢共和軍取得了勝利,那麼這些國家接下來會做些什麼,就變得很難推測了,前一種可能依舊存在,但更有可能畏懼於華人力量而採用懷柔政策。
這也就意味着,果敢戰爭發展到今時今日,已經不僅僅是果敢人和其他緬甸華人的問題,而是事關到了整個東南亞地區的華人整體,甚至還影響到了中國與東南亞諸國之間的關係。
事件起因,僅僅是龐無雙遇到兩個兵痞,結果引爆宿怨,演變成今天這個樣子。
篤定了會將果敢共和軍一網打盡的緬甸政府,猛然之間意識到,自己在國際社會上已經徹底孤立。
但凡是專制極權的政府,在對外政策上通常有兩種極端,一種是對內壓榨,對外輸出利益,甚至可以說賣國求榮,以換取其他國家對自己存在的支持;
另一種極端通常是因爲被人抨擊多了,索性破罐子破摔,關起門來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從來不管別人怎麼說。
緬甸政府本來屬於後者,但當國家可能出現分裂的時候,軍政府不得不開始在意起國際輿論。
政府的將軍們到處出訪,雖然不指望說服國際社會轉而同情自己,還是試圖爭取到周邊國家的支持。
然而,他們換來的只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只有東南亞的幾個國傢俬下承諾給予一定的資金和物資支持,其中支持力度最大的就是反華中堅印度尼西亞。
回想起九八年及之前幾次有組織的對華人進行的迫害,印尼政府及其土著居民很擔心華人會進行報復,考慮到華人擁有的巨大經濟實力和龐大的人口基數,還有背後日漸強大的中國,這種擔心隨着果敢戰爭的繼續變得愈發強烈起來。
這就意味着印度尼西亞是最不希望果敢獨立的,因爲他們完全可以想見,果敢共和軍一旦勝利,類似的事情很可能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就在各方都在爲自己的目的而奔走的時候,果敢的雨季終於結束了,卯足了勁要進行決戰的雙方,終於在這片已經慘遭戰火蹂躪的土地上再次展開了廝殺。
這個時候的果敢共和軍已經不是那支佔山爲王的販毒武裝了,在龐勁東的策劃和中國軍事顧問團的幫助下,有了嚴密、科學和高效率的編制及相應的組織機構,指揮系統和嚴明的軍紀也被確立起來。
武裝力量共有兵員十二萬人,編成十二個師,其中的十一個師編入了三個集團軍,另外一個獨立師是血獅軍團的僱傭兵部隊。
此外還有三萬人的戰略預備隊,平常從事後勤工作和勞動生產,在必要的時候可以迅速編入現役部隊。
這也就意味着,任何一支部隊如果遭受重大損失,都可以迅速得到兵員補充。
武器裝備上更是有了質的飛躍,來自中國的各型坦克、裝甲車和輕重火炮讓果敢共和軍有了強大的火力,由阿帕奇組成的一個陸軍航空兵團更是緬甸政府軍既沒有,也無法應對的。
必須提到的是,去了克欽邦之後一直沒有消息的楊家威,這個時候終於回來了。
而且他不是獨自一個人回來的,還帶了兩千多名山兵。
楊家威去克欽邦的時候,正趕上克欽邦發生內訌,他敏銳的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機會。
於是,他利用自己家族的關係,左右捭闔其間,最後消除了反對勢力,統一了的整個克欽邦。
現在的楊家威是以克欽邦主席的身份,帶着克欽邦的武裝力量克欽民主人民軍來助戰的。
不過,楊家威領導下的克欽邦雖然只有一支軍隊,但各地方政權在事實上仍處於分裂狀態,並不像果敢政府這樣對各個地方都有着嚴密的行政體系和控制力。
幾乎是沒有任何異議的,楊家威的山兵被併入了果敢共和軍,編成了一個克欽旅。
緬甸政府軍在傾盆大雨中一邊忙着應付果敢共和軍隨時隨地都可能發動的偷襲,一邊修築工事、補充彈藥和補給,準備與果敢共和軍決一死戰。
儘管他們希望能夠及時瞭解果敢共和軍的動向,卻沒有這樣的能力和機會。
沒有能力是因爲緬甸政府軍對果敢當地的環境並不瞭解,而且由於多年來的民族壓迫政策,無法獲得當地民衆的支持;
沒有機會則是因爲果敢共和軍的保密工作做得很好,不間歇發動的小規模突然襲擊更讓緬甸政府軍沒有辦法分散精力。
直到重新開戰之後,緬甸政府軍才猛然發現,果敢共和軍的戰鬥力增強了數倍。
雙方甫一交火之初,緬甸政府便潰不成軍,部署在果敢周邊的幾個師基本都被打慘,丟盔卸甲的潰敗了。
在這種情況下,對於下一步戰略規劃,龐勁東與沈佩紱之間產生了分歧。
沈佩紱認爲應該乘勝追擊,徹底打垮緬甸政府軍,讓緬甸政府從此不敢再進入果敢地區。
龐勁東則認爲應該趁勢進攻第二特區和第三特區,先行統一整個撣邦地區,然後加強統治基礎,以勾畫出獨立輪廓。
爲了能夠讓自己的規劃能夠得以實行,龐勁東做了許多工作,通過大量的電話交談說服每一個高層,最後終於獲得了多數人的認同,得以順利推行。
龐勁東很清楚的知道,這種做法必會讓沈佩紱對自己產生嫌隙,卻又不得不如此,因爲這是當前的最佳選擇。
緬甸政府軍雖然大敗,但是主力尚在,一旦集中起來,即便現在的果敢共和軍也無法全面抗衡。
考慮到緬甸政府根本沒有可能同意果敢地區的獨立,這就意味着與緬甸政府之間的戰爭將是長期的,絕對不是一時半會就能夠決出勝負。
果敢共和軍多數都是新兵,儘管其中很多此前有過軍旅生活,但是面對不同的環境和不同的作戰方法,需要有一個適應的過程。
同時,官與兵之間,士兵與士兵之間來自不同的地方,彼此不但不熟悉,還有一些隔閡,這同樣可能會影響到戰鬥力。
現在這些人完全是憑藉一腔熱血在戰鬥,如果從硬性指標上分析,戰鬥力未必超過緬甸政府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這個道理,龐勁東是明白的,所以要儘可能在一鼓作氣的情況下,達到一個易於實現的戰略目標,同時鍛鍊隊伍,增加經驗,也讓軍內的人與人之間增加熟悉和默契程度,爲接下來的長期戰爭做準備。
此外,對於這個獨立國家的領土範圍,龐勁東認爲不能僅僅侷限於現在的果敢特區和第四特區,否則國家的面積就有些小了。
龐勁東想要的是一個強國,甚至可以說要在海外另建一箇中國,而不僅僅是一個獨立自主的華人政權。
想要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並有足夠的發展後勁,就必須要有一定規模的領土和人口。
縱觀世界歷史就可以知道,那些小國縱然能夠成爲強國,也往往是轉瞬即逝的。
龐勁東認爲新國家應該在最低程度上以現在的撣邦爲基礎,如果有機會就再吞併其他邦,甚至於鄰近國家的土地。
所以果敢共和軍應該先行勾勒出未來的政治藍圖,而不是等到緬甸政府徹底失敗再宣佈獨立。
對撣邦第二特區和第三特區的吞併進行得很順利,在果敢共和軍開到之後,這兩個特區的軍隊立即無條件投降並接受改編,政府則表示支持果敢政府和果敢共和軍建立統一撣邦的政府和軍隊,擺脫緬甸政府的統治建立獨立國家。
其實分裂主義的願望在很多少數民族當中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過他們沒有機會,更沒有能力將這個願望變爲現實。
如今,果敢共和軍的勝利讓他們見到了希望,因此與緬甸政府決裂完全是預料之中的。
當然,這兩個特區的歸順,也是因爲果敢共和軍有着足夠強大的力量。
雖然他們現在與果敢共和軍有這一致的目標,可龐勁東預料當獨立真正成爲現實的時候,各個少數民族和原本分屬幾個政權之間的力量將會開始爭權奪利。
如果將來不能得到妥善的處理,不是沒有可能導致國家分裂回原來的狀態,到時候有可能會被緬甸政府重新各個擊破。
雖然這些問題現在還沒有爆發出來,但是龐勁東認爲應該未雨綢繆,所以有針對性的制定出了很多政策,例如極力淡化果敢政府的華人色彩,以極力避免未來出現這樣的分裂,至少讓可能發生的衝突不會那樣的劇烈。
當整個撣邦歸於果敢政府一統之後,攻克滾弄的任務就提到日程上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