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一十一章 各爲其主

自古以來,權力鬥爭從來都沒有什麼溫情可言。功勳之後又怎麼樣?表兄表弟又如何?即便是父子手足,只要擋了自己的路,殺起來根本沒有絲毫憐憫遲疑可言。

李承乾感受到柴哲威的驚懼與梳理,心頭無奈,只得說道:“既然如此,那孤也不多說。只希望譙國公能夠以家國爲先,謹記父皇之器重寵愛,協助孤維繫關中之穩定,等候父皇得勝凱旋。”

他的確是個軟性子,卻不是傻子。

長孫無忌不在長安,整個關隴的重心必然都放在扺掌一衛之兵權的柴哲威身上,若是關隴想要鬧出什麼幺蛾子,也肯定會從柴哲威這裡開始,旁人沒有兵權,在長安施行戒嚴之後根本翻不出什麼浪花兒。

此次監國之重任,乃是李承乾向李二陛下展示自己治國能力的好機會,只需維繫關中之穩定,不出大亂子,就是大功一件。相反,若是這期間鬧出什麼風浪來,對於李承乾的聲望打擊實在太大,也會使得李二陛下對他愈發失望。

他必須警告敲打柴哲威,千萬別給我攪風攪雨惹亂子……

柴哲威誠惶誠恐,恭聲道:“微臣謹記殿下之諭令,陛下東征期間,微臣除非有大事,否則不會離開軍營半步,定會牢牢看守玄武門守衛禁宮安全,絕不失職。”

他的確是這麼打算的,因爲他害怕房俊這些人效仿關隴行刺暗殺那一套,使得自己稀裡糊塗的丟了性命。

譙國公府他都不敢回,還是軍營裡安全一點……

……

告辭太子,柴哲威並未第一時間趕去軍營,而是從城門入城,返回府邸,家中有些事情要事先交待一番,免得下面的人做事出了岔子。

剛一回府,尚未走到書房,便見到兄弟柴令武從正堂迎了出來。

柴哲威定住腳步,蹙眉道:“不隨陛下出徵也就罷了,此刻全城戒嚴,不在太僕寺當值,回到家裡來作甚?”

如今柴令武已然是太僕寺少卿,不過太僕寺雖然兼掌全國馬政,柴令武卻只是一個負責掌天子五輅、屬車,后妃、王公車輅,事務繁忙,然並無實權。

原本隨陛下東征也算是一個晉身之良機,誰都知道東征勝利之後必定論功行賞,大把的功勳讓羣臣分潤,誰料柴令武嫌棄出征在外太過艱苦,居然不肯隨行,氣得李二陛下好一通訓斥,卻也只得由他……

所以柴哲威這些年越來越看不上這個弟弟。

同樣都是李二陛下的女婿,同樣都是功臣勳戚之後,人家房俊如今大權在握簡在帝心,就連杜荷那等浪蕩子都以尚乘奉御的官職隨駕出征。陛下之多駙馬當中,估計也就唯有自家這個弟弟毫無進取之心……

柴令武見到兄長那一臉嫌棄的模樣,嘴角抽動一下,心裡很是鬱悶。

開口道:“荊王殿下……”

“住口!”

柴哲威面色陡變,沉聲將柴令武的話語打斷,環視周圍見到並無人近身,不虞被旁人將話語聽去,這才略微放心,回頭瞪着柴令武:“進去書房說話!”

言罷,不理會柴令武,大步走向書房。

柴令武一臉憤懣,卻也不敢多說,趕緊緊隨其後進了書房。

侍女奉上香茗,被柴哲威擺手斥退,反手關好房門。

柴哲威這才瞪着柴令武訓斥道:“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爲階。君不密則失臣,臣不密則失身,機事不密則害成,是以君子慎密而不出也!你也不是愚笨無知的稚齡童子了,什麼話當說,什麼話不當說,什麼話不能人前說,難道心中一點計較也無?人前亂語,你是想讓着譙國公府上上下下都隨着你一同陪葬還是怎地?!”

柴令武被訓斥得一張臉通紅,又氣又怒,但是長兄如父,卻也不敢反駁,只得忍着脾氣,賭氣道:“是是是,兄長教訓得是,小弟愚笨無知,自尋死路行了吧?荊王殿下讓吾傳話於你,說是想與你私底下相見,有要事相商。”

柴哲威蹙眉,不悅道:“這等時候,太子的眼睛正緊緊盯着他與關隴各家,居然不知避諱,反而急着相見,簡直不知所謂!非是爲兄說你,無論在誰的面前,也無需唯唯諾諾,要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如今關中軍備空虛,唯有爲兄與房俊的左右屯衛算是兩支齊編滿員的軍隊,無論那些人想要做什麼,都只能求到咱們的門下。咱們也別說心想着誰,待價而沽而已。自己把自己看扁了,還有誰能那咱們當一回事兒?”

他簡直氣得發瘋。

眼下這等時候,即便是被陛下授予監國之權的太子殿下都急於拉攏自己,足見自己在朝中的影響力。可這個蠢弟弟偏偏根本對自家的力量一無所知,人家說是要私底下相會,便顛兒顛兒的跑回來傳話。

這混賬難道不知道有些時候他這個柴家的家主是不能輕易表態的,而柴家所有的態度最好是通過他柴令武這個皇帝的女婿去表露更爲妥當?

真真是酒囊飯袋啊,除去提籠架鳥、鬥雞走狗,簡直一無是處。

他心中不爽,柴令武還一肚子委屈呢,不忿道:“這怎是吾之過錯?當初兄長命吾與荊王近親,荊王若是有何要事,要吾從中聯絡。荊王那人囂張跋扈,他想見兄長,又豈是吾從中說幾句就能罷休?如今荊王那邊咄咄逼人,兄長卻自以爲是,將吾夾在中間兩頭作難。罷了罷了,這等差事吾是辦不好的,誰愛幹誰幹,吾不伺候了!”

言罷,猛地起身,大步流星走出書房,“砰”的一聲將房門狠狠關上,揚長而去。

書房裡,柴哲威差點氣得倒仰,一揮手將茶几上的茶壺茶碗掃落在地,

“丁零當啷”碎了一地,嚇得門外伺候的侍女戰戰兢兢縮成一團,唯恐兄弟吵架、殃及池魚。

柴哲威發了一通脾氣,坐了半天,火氣漸漸消散,喊來侍女將地上的碎片收拾乾淨,又重新沏了一壺茶,一個人坐在書房當中一邊飲茶,一邊思忖眼下長安的局勢,以及將來何去何從。

待價而沽,這就是他目前的立場。

別說什麼忠誠仁義,在儲位之爭這件事上,哪裡有什麼公平正義?勝,自然是從龍之功,大權在握權傾朝野。敗,也未必就是明正典刑、闔家滅族。畢竟柴家可是功勳之族,自己的母親更是跟隨李二陛下打天下的平陽昭公主。

且不說李二陛下是否能夠狠得下心將柴家闔族殺盡,就算他想這麼幹,還得問問滿朝文武、天下百姓答不答應。

“三娘子”的威名至今仍在民間流傳,平陽昭公主長安起兵、以女流之身打下關中迎接高祖皇帝入主長安的功勳,依舊口口相傳,天下皆知。

勝敗之間,所得之利益不成比例。而勝敗之後所需要付出的代價,同樣天壤之別。

這等買賣誰不會做呢?

除去太子,無論是跟隨關隴貴族扶持晉王,亦或是站在荊王那一邊,所獲得的收益都是極其豐厚的,是因爲太子根本不需要他,就算自己腆着臉以附於驥尾,到時候太子登基,自己又能得到什麼?

爵位依然是人臣之極致,升無可升。權力有李績、房俊、馬周等人把持,哪裡輪得到自己?

唯有站在荊王或者晉王那一邊,才能利益最大化。

更何況他根本就不看好太子能夠順利登基,先是魏王奪嫡,後是晉王爭儲,其間又有吳王也曾紛紛擾擾了一陣子,足以見得李二陛下對於太子是如何的不待見……

只不過若是當真不理會荊王,似乎也不大妥當。

李元景其人氣量狹窄、喜好猜忌,自己一旦避而不見,說不定這人會認爲他是在刻意的劃清界限,萬一心生猜忌,認爲自己未能與他同心同德,那就在合作之間蒙上了一層陰影,隱患太大。

萬一荊王成事,那自己的損失可就大了……

第七百六十二章 一手交錢,一手放人第一千三百二十三章 公報私仇第一千八百八十一章 晉陽:將來你們要站我這邊!第一千六百五十二章 時代變了第三千一百二十四章 此人奸佞第4677章 束手無策第三百四十四章 全力遊說第一千兩百六十三章 窮途末路第一千三百零五章 運籌帷幄第一千四百六十三章 風雨如晦第五百二十三章 謀逆(七)第六百二十七章 都是老狐狸第一千五百三十章 無人問津第4562章 歡度佳節第二百八十一章 太子的變化(下)第十二章 阿史那思摩進退維谷第一百五十六章 有才,就別藏着第一千七百六十章 火箭突襲第一千九百二十章 恣意疏狂第六百九十三章 我離開時,百舸爭流!第九百一十三章 微臣有罪第四百三十二章 皇親國戚第一千四百九十一章 不爲所動第一千零三十一章 暗中查探第4537章 皇宮夜宴第一千七百五十八章 蘇毗羊雄第九十章 阿拉伯數字第二百六十四章 挖坑第二十一章 碰上唐軍也別慫第三百七十一章 戰略(上)第四百五十章 長孫衝的陰險第一千九百六十章 戰局焦灼第四百九十四章 農莊日常第六百八十章 貪歡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借刀殺人第二十六章 危機第一千九百二十二章 網開一面第一千五百零六章 退讓一步第九百三十八章 兩情相悅第四百九十七章 未雨綢繆第4635章 磨刀霍霍第七百八十六章 陣亡者(第三更求月票)第一百二十章 人選(續)第三百七十一章 戰略(上)第一千五百七十八章 你們捧着金飯碗要飯第一千九百零六章 一敗塗地第六百三十九章 大鬧平康坊(續)第一千四百二十二章 白打誰不打第四百六十七章 皇族內鬥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威望卓著第五十三章 英雄造時勢第一千一百五十四章 上路第三百五十六章 危機第五百九十章 鹿死誰手第一千八百零二章 煽風點火第一千四百八十六章 路途艱難第一千一百一十六章 攻破衙署第六百五十九章 民富則國強第一千零一十六章 有人歡喜有人愁第三百五十章 兩個醫生第八百六十二章 亢奮反常第一千兩百三十四章 山中夜談第一千六百一十章 李二陛下的警告第一千一百六十六章 統一意見第一千七百一十三章 自薦第一千八百零七章 投鼠忌器第一千七百八十章 阿倍比羅夫第一千九百四十六章 搞錯了?第一千一百四十四章 長孫家的危機與機遇第一百八十五章 嫉恨如火第一千零二章 幸福來了,就得抓住!第4522章 登門告狀第四百一十二章 禮單第一千零六十九章 元氏第七十八章 微服第三百三十四章 權力格局第一千六百八十章 信任依舊第兩千九十八章 局勢忽變第一千兩百二十六章 混戰第三千八十四章 忠於陛下第一千零六十四章 各懷心思第一千六百六十三章 天不假年第一千五百一十一章 賣關子第三百八十九章 雨中長安第一千五百一十七章 平衡之道第一千七百五十九章 海盜來襲 (下)第三十一章 穿一身綠,就是根蔥!第一千二百九十三章 局勢危厄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殺人是不可能殺人的第二百二十八章 臣反對!第一千八百九十四章 陛下有旨第一千三百四十八章 延時引信第一千八百九十三章 是生是死?第一千五百三十七章 還有誰!第一千兩百八十一章 家事難斷第八百五十三章第一千三百五十四章 局勢第一千一百三十三章 縱論局勢第一千三百九十五章 議事第一千六百六十九章 佛道之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