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5章 建國稱制

公元189年,2月,4日。

初平二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戊辰年,乙丑月,壬辰日。

即農曆188年,12月,25日。

這一天,周王府內,擠滿了大大小小的官員。

距離定下大典日期,只剩下最後三天。

己巳年,丙寅月,乙末日。

這一天正值立春,農曆交替,兩日後的歲旦也緊隨其後。

時間大大提前了不少,按照原計劃,應該是在歲旦之後。不過,考慮到所有事宜已經準備就緒,歲旦過後又要籌備春耕,兩者夾雜在一起,委實會造成不小的影響。

反倒不如,趁着歲旦左近,定下此事。休期一過,新的一歲,大家也不至於這麼繁忙。

反正,一開始就沒有定下具體日期嘛。再說了,丁原和董卓都是在本歲正式建國。周國晚上一年,有點說不過去啊!

大典舉行地點,定在未央宮中。

這是長安三宮保存最完善的宮殿羣,也是漢室的代表建築之一。

國號自然是定爲周國,同時採用大漢初封諸侯國時期的官職。

太傅輔王,內史治民,中尉掌兵,丞相率百官。其下又有御史大夫、廷尉、衛尉、宗正、少府、大鴻臚、太常、太僕,職司一同朝廷。其下長史、丞、令、掾屬等,亦如百官。

官制的使用可謂是很大膽了,因爲內史早就改爲光祿勳,中尉改執金吾了。不過,現在劉邦說的非劉姓不得封王都成了一句虛言。

違背官制,與其一比,純粹是小巫見大巫了。

也正是因爲決定了官制,最初打算定在上林苑舉行的大典,也更至未央宮。

僭越?

現在這天下,誰還會管自己這個。最多,就是讓人家找到發兵的藉口唄。

好吧,這也沒啥大不了了。和老董一起混的這幾年,不該乾的全都幹了。都清君側造反了,還擔心僭越的問題嗎?

之前爲了招斂人才,還會顧忌一下。現在都封王了,再扭扭捏捏反倒不妥,沒有成王霸之業的氣概!

同時,這套官制,也方便日後稱帝,不需再行太大改變。

別看一場軍改,轟轟烈烈沒出啥事。那是因爲變更的只有自己麾下大將的利益,可改官制,那可就未必如同軍改一樣風平浪靜了。

“元常,大典事宜,可都準備妥當?”

高誠坐在上首,一身常服,問向下面的鐘繇。

“稟王上,盡皆妥當!”

得到鍾繇的回答,高誠面色不變,點了下頭,又問向段煨:“段公,大典過後,孤行於長安,與萬民同慶。後閱軍於西郊之外,可妥當?”

“王上放心,萬事俱備!”

“好!”

高誠着重的言了一句好字,護衛工作纔是大典的重中之重。

鬼知道會不會有些宵小之輩,前段時間風平浪靜,大典之時給你來個超級龍捲風。

“諸君,大典一事,乃吾等之要。還望諸君慎重,典畢禮成,孤必不負諸君!”

“吾等謹遵王命!”

殿內一羣人躬身齊應。

隨即,會畢,諸人退去。

高誠留下鍾繇和段煨,商量起最後一件事,那就是官員任職問題。

“元常,文和等人何時能至?”

“稟王上,明日便至。”

“嗯~元常以爲,孤當使楊衡,至於何位?”

賈詡不用擔心,參軍這個職位,屬於特例,現在還未納入周國百官之中。但是,能夠有此榮幸的只有賈詡和郭嘉二人。

一人蔘軍,一人軍事祭酒。

這兩個職位,似乎只是掛個名頭,連個掾屬都沒有。但,沒人敢輕視,周王既然立了這二職,肯定有所謀劃。

鍾繇眉頭一皺,楊衡現居涼州刺史,可謂是一方重臣,職權極大。不過,賈詡卻是一直被王上安排在涼州,有分楊衡之勢的味道。

現在君侯如此相問,看來是不打算讓楊衡繼續呆在涼州了。但是,其入朝堂,也就代表着涼州世家集團,正式邁入周國高層。

驟時,這朝堂上,元老派系、關中派系、涼州派系以及自己這種外州之人,看來有時間是要和宋斌好好聊聊了。

“稟王上,楊使君理政涼州多年,可謂是治民有方,不若使其行內史之職,治吾周國百姓!”

鍾繇想了一下,還是諫言道。

高誠輕嗯一聲,內史還算不錯。雖然位在國相之下,可實權也不算小了,足以安穩那些涼州士族。

此外,國相鐵定是鍾繇,這是沒得跑的。中尉是段煨,太傅則是樊陵,內史爲楊衡。

再用宋斌爲御史大夫,權利均衡還算可以。

時間越到二十八日。

這一天,正值立春。

百官恭於未央宮前殿,靜候周王大駕。左右甲士,執戟豎戈,外襯紅衫,懸赤纓於長兵,直出宮外。

入宮臺階,三步一士,五步一卒,延綿往外。又有鼓號,沿途佈置,所用樂者,不知凡幾。

幾輛車駕緩緩駛來,掰馬馭力,精騎護衛左右。斧鉞、旌旗、戈矛林立,隨之其後。

高誠就坐在這第一輛車駕內,身穿赤色典服,戴冠冕,安坐其中。後面依次是姜紓、高龑所在,其後又有魏王董卓車駕。

“王上駕臨!”

“王上駕臨!”

……

一聲聲高傳,自臺階底部,直至未央宮前殿。

而後,佇立在臺階左右的士卒,立即跪伏於地,高聲呼道:“吾等恭迎王上!”

行至階前,高誠下駕步行,餘者離之數十步。

一步步踩在這臺階上,望着這修繕數道的未央宮。高誠心中還是難以平靜,未央宮還是如此華麗,主人換了一代又一代。

現在,輪到自己了!

隨後,接受百官恭請,高誠上前於祭臺之上。

拜讀祭詞!

“皇天上帝,后土神袛,炎漢諸帝,眷顧降命,屬誠社稷,誠不敢當。前有徵南蠻,廢兵久持,勝敗有定,雖得之果,終負先帝厚望。後有黃巾峨賊起復,今歷四歲之久,尚未安之。又值天不佑護,天子崩於前,諸侯亂於後。今天子英明,治政有方,負七郡大水,而萬民安寧,無有復者。誠之所勞,天子嘉之,拜之周王,準立社稷宗廟,同廟堂以設百官,實乃天子厚恩。誠唯恐,安一方百姓,復昔日神都,定天下之亂,平四海宵小,方不負皇天之厚。”

“值此吉時,敬告皇天后土,得立社稷,慰之天下。初平二年,己巳、丙寅、乙末!”

祭詞一畢,高誠接過檀香,三拜敬之。

“臣等拜見王上!”

“臣等拜見王上!”

……

聲音,自未央宮前殿,謠傳數裡。

向整個關中,宣告着周國的建立。向整個大漢帝國,宣告着新的一諸侯國建立。

第425章 上林文苑第110章 惺惺相惜第529章 河東之爭第737章 廢佃戶除私兵第58章 圍城第814章 軍漫於野第905章 破勢(4)第815章 晉陽蒼首第914章 定略(中)第542章 魏王卓,薨!第500章 劉備請兵第656章 追贈第801章 冬季攻勢(27)第484章 逼迫第825章 兵臨城下第675章 益州劉氏第438章 烽煙四起第266章 民心士氣第467章 李義第921章 成都交鋒第707章 犍爲之戰(16)第928章 久違的杜伯侯第659章 科舉第903章 破勢第237章 將兵拒敵第118章 青石岸之戰(上)第212章 加以威嚴第861章 陣前相會第72章 凌遲紀靈第287章 失敗的指揮體系構想第734章 金榜題名(下)第684章 宋建出兵第151章 袁逢身死第347章 上林苑第810章 漢軍入冀第507章 易水之戰(3)第743章 邀名之徒第351章 拜訪蔡邕第87章 宮廷奏對第444章 舊部第282章 大丈夫當如是第472章 子衿第68章 憤!第319章 虢亭會戰(5)第936章 亂戰第148章 羌軍棄隴縣第324章 虢亭會戰(10)第272章 意欲何爲?第584章 戰起第304章 徐榮顯威第279章 臆想第790章 冬季攻勢(16)第81章 降者之命第523章 復漢庭第229章 攻略隴西第386章 鞠義第237章 將兵拒敵第471章 話馨語第474章 會見魏使第226章 孰輕孰重第403章 丁原丁建陽第601章 棋局第862章 割疆劃界第565章 兵敗城破第460章 西域之遠第465章 投科射策上第832章 晉陽城下第294章 征伐之事第522章 徐榮借糧第410章 長治久安第118章 青石岸之戰(上)第492章 諸變第317章 虢亭會戰(3)第845章 內爭第383章 千里澤國第893章 楚帝袁術第40章 京觀第614章 下陽城第162章 美陽之戰(2)第317章 虢亭會戰(3)第831章 爭城(下)第581章 御駕親征第294章 征伐之事第229章 攻略隴西第15章 殺俘第372章 合縱連橫(5)第305章 孔伷兵敗第935章 攻第626章 再戰第444章 舊部第721章 犍爲之戰(30)第262章 孟津會盟第231章 董氏小娘第668章 失利第576章 許以厚利第872章 予兵歸鄉第599章 勝第659章 科舉第820章 前奏第388章 界橋之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