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僅僅是趙國和大漢在討論着戰爭的佈局,身在長安的高誠等人,也是一樣佇立在與圖之前。
“現在關鍵的問題是朱儁會如何做抉擇!”
郭嘉洋洋灑灑說了一通,將整個戰爭前期走勢幾乎悉數道明。唯獨留下一句疑論,供衆人遐想。
“怎麼,調查司沒有關於朱儁的消息?”
高誠眉頭微動,看向賈詡。
賈詡隨即搖了搖頭,言道:“沒有任何王允與朱儁聯絡的消息,不過幷州調查司最近幾日損失了不少人。看來,爲了這場戰爭的勝利,大漢繡衣使全力出動了。”
“那就說明王允與朱儁有聯絡了,否則繡衣使豈會如此大動干戈!”
郭嘉抱着懷疑的態度,道出心中猜測。
高誠亦是點頭認同,言道:“若是如奉孝所言,那隻怕袁紹不好辦了啊。大軍悉出,境內無卒,一旦張揚與朱儁合兵,奇襲鄴城。袁紹要麼撤軍,要麼拼死一博了。”
“不錯,至於劉備、劉和,不論真降還是詐降,沮授與田豐肯定做下了準備。不出意外,當是烏桓人。但一切還不好說,趙國還有青州袁譚率領的三萬精銳,還有曹操的兗州兵。如果鄴城有恙,此二人定然全力救援。”
郭嘉隨口接上一句,旁邊沉默良久的鐘繇,也言道:“說到底,還是王允的整體實力,無法撼動袁紹根基。不論如何,縱是王允勝上一籌,久持下去,也終究不是袁紹對手,一如燕國之覆轍。”
“大王!外臣有一言!”
就在此時,殿內由郭嘉帶來的袁渙,卻是站岀張口說道。
高誠還是訝異了一下,對於袁渙的能力,自己不太清楚。但郭嘉都極力推薦,那鐵定也不會差到哪裡去。
此外,自從袁渙入長安以來,不受大周任何官司職閒,也不受自己的厚賞恩賜,頗有徐庶入曹營,一言不發的意味。
今日,郭嘉帶其入殿,已經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了,但沒想到袁渙居然打算獻策了!
“曜卿有何良言,且盡言來。”
“大王擡舉,良言稱不上,但渙以爲事情未必就是調查司所看到的那一幕。無論劉備、劉和、朱儁,亦或是郭縕等幷州人士,皆有真假之變。而唯一不變得便是趙國實力遠超漢庭,既是如此,自當以削弱趙國爲要!”
袁渙說完,拱手一禮,秉身歸位。
“呼~”
郭嘉眨了兩下眼睛,發呆片刻,隨即衝着袁渙執禮致謝:“曜卿兄真輔國良言,嘉受教了!”
其餘人在想通其中關鍵後,多是朝袁渙點頭致謝,認可了這位被俘長史的才華。
一語點明惑中人。
正如袁渙所言,那些處於真時亦假,假時亦真的人物,確實是這場戰爭的核心焦點。可他們不應該成爲大周關注的要點,誰勝誰負,猶未可知。
但趙國強大是不爭的事實,漢庭想要一鼓作氣,滅掉趙國也是不可能存在的情況。既然如此,那麼大周爲何要管那麼多?
誰強就給誰挖坑,纔是正理。
“今日有曜卿良言,實乃吾大周之幸。諸君,且以爲當如何做,方不負曜卿善諫!”
高誠玩了點文字遊戲,說完見袁渙表情並無異樣,心中立馬就有些小欣喜。
大周這些年,也儲備了不少的人才,用來充斥官場。但如同袁渙這般,一對明目直視切要的大才,誰也不想就放着當個吉祥物啊。
“大王,臣以爲可以第六軍南下箕關。再遣使與楚王商議一番,助其奪河內,足矣!”
郭嘉帶着壞笑,口中玉言輕吐。
話音一落,賈詡便是眼前一亮,搖着手指指向郭嘉:“奉孝真急智也,哈哈……”
“唉,郭奉孝,渙今日可是謝汝引薦之情,爲大王出謀劃策。汝這般轉首坑害渙之故主,置渙於河地哉!”
與賈詡不同,袁渙口氣頗有不悅,帶着點筆誅口伐之意。
郭嘉回道:“曜卿兄,何以棄明珠,而不忘舊櫟。大周雄據雍涼,君明臣賢,且取巴蜀,一統六合指日可待。眼下,正是匱曜卿兄這般大才之際,君當三思啊!”
“不錯,奉孝所言正是。曜卿賢才,胸載五車,得君佐助,乃大周之幸!”
“正是,正是!”
殿內數人,立馬開始勸導袁渙,希冀其能奉才於國朝。
袁渙撫額苦笑,還真是怕什麼來什麼。只是,楚王待自己不薄,前些時日也沒少派使者入長安。
可惜,周王一心要自己留在長安,愧對了楚王厚意。
“諸君,曜卿乃國幹棟樑,自有主張。如此強迫,非君子所爲。”
高誠看衆人急匆匆的勸言,不由頓感頭大,拉攏人不是這麼個拉攏法啊。袁渙方纔已經有了點意思了,但也不能倉促急躁,此事非一日可行。
擔心衆人壞了事,高誠又轉口與袁渙道:“曜卿,諸君心切,還望見諒。另外,孤有一事,煩請曜卿幫忙!”
“渙久居長安,勞幸大王厚愛,無以爲報。今有所咐,自當盡力。”
袁渙遲疑了一下,心知這會是周王拉攏自己的手段之一,但也沒有拒絕。
不擔任大周的官職,也算對得起楚王了。君臣之義不能忘,被澤之情又豈能負。
而且,周王都開口請自己幫忙了。日後,也總得爲自己考慮下吧。
“近些年來,孤之愛子一直求學於蔡師之下。只是,如今蔡師年歲日長,又於國朝多司要職,勤苦勞碌,孤於心不忍。若是曜卿願意,可否代蔡師授學於犬子?”
代蔡師授學世子?
高誠說完,袁渙略微頷首,琢磨了兩下後,拱手應道:“大王放心,渙必不負蔡師之名,畢生所學定悉數授予世子殿下!”
“好,好。來日,孤便讓犬子,登門拜訪。”
“諾。”
教導世子……
先前一直是蔡師之責,這是大王對蔡師的另一種恩賞方式。畢竟,有這份授學之恩在,蔡氏兩朝榮貴,必不可少。
本來,隨着蔡邕年歲欲長,不出數年,大王也將會爲世子殿下另尋大儒相授。
只是不曾想,今日卻落到袁渙的肩上。
想必消息一傳出,怕是有不少名士,要捶胸頓足,暗自欣羨了。